1、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一) 问题新课程标准79 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 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二)案例案例一:邻居刚上四年级的小洋洋也做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刹那 。他妈妈告诉我:“那天,回到家里,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一刹那,至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怎么办呢?我也写不出来。看作文书吧,书上正好有一篇难忘的一刹那 ,说的是一对好朋友由于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互不理睬,
2、不料拍毕业照时老师把他们排在了一起,多别扭,可是一别扭,不配合,队伍排不好,集体照就拍不起来,在老师、摄影师的帮助下,终于圆满拍成。照片上的他们,互相靠紧,微笑自然,绝对好朋友;事后他们重归于好了,照片上的一刹那,至今难忘。 ”接着,母女俩便如法炮制了一篇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相同的同题作文,只是把排队的背景换成了体育课上。母亲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了高分,并作为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案例二:初一第一次作文,我布置的题目是军训 ,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开学前,全体初一新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孩子心中, “军人”该是多么响亮的名字,从呀呀学语、姗姗学步时代起,许多人便有冲锋陷阵、举枪拼杀
3、的幻想史。现在梦想成真,其激动之情该何如?试想一下,训练场上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小军人喊声震天、英姿飒爽,该是怎样的豪情?当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简单的动作,偏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还要声嘶力竭配以“一二三四”的口号,多无聊;而且,稍有越轨,便会遭来厉声指责。这也许使孩子们有生以来最深刻、最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一呢。结果却出人意料,学生们的作文没有预想中的丰富多彩,却有千人一面的共同感受。大多数文章无丝毫的想象力、创造性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作文的开始到结束,都指向“军训,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习惯”这一具有制约力的主题思想。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到“有人不耐烈日而晕倒”的场面,这本无可厚
4、非,因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接着,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心理描写:“这时,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挺住,挺住,千万不能倒下。 ”同时,几乎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是相同的:“这次军训,锻炼了我们的培养了我们的。 ”“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得到了提高。 ”这显然不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而是所谓作文技法的训练有素。案例三:有这样一道中考小作文题:“假如有人给你金子、官衔、良药、书籍但又只允许你要其中一样,你要哪一样,请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要这样东西的理由。”有人对这道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精彩在于很有时代针对性,而且多种选择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