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赣榆设区和新海城区合并的重大战略意义导言:为什么要将赣榆撤县设区和将新海城区合并我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全省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省里在制定全省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是用“连云港赣榆”来表述的,而相同“扬州-江都” 已经实现了,我们连云港-赣榆,是全省少有的几个仅次于南京的二类城市,其中,无锡是并了锡山,徐州是并了铜山,淮安是并了淮阴市区和淮安县级市和淮阴县的“三淮合一” ,南通是并了通州,只有我们连云港市还没有并了赣榆县。二是连云港市“一心三极” 城市战略的需要。赣榆是我市 “一心三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新城是核心,是城市中心区,赣榆与新海城区、徐圩新区等一道是三个次中心区之一
2、,“一心三极”战略已经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在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中也已经得到确认,现在只是时间问题。赣榆港区更是全市“一体两翼组合港” 的组成部分,是全市一纵一横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赣榆,就没有连云港的沿海开发战略。三是扩大连云港市区面积的需要。全省就泰州和连云港还没有撤县设区,因此,我市原来的 800 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是省内比较大的市区,但是在其它 11 个地级市以上城市撤县设区以后,我们连云港和泰州就是全省最小的两个市区了。除了上面的几个城市外,常州并了武进,镇江并了丹徒,盐城并了盐都,还要并大丰,宿迁并了宿豫县,泰州也要并姜堰,估计和我们连云港也就今明两年间一前一后的
3、事情,但是也必须要先合并几个市辖区作为代价。淮安市区现在 3000 多平方公里,而连云港只有 1500 多平方公里,省里自然要平衡一下了,这也是连云港的要求,不然,省县直辖后,连云港的市域面积是全省最少的二个,今后再想要,是很难了,所以,赣榆必须进入市区,为此合并一个区,也是必然的。四是扩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需要。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设立在连云区行政区内,面积只有 700 多平方公里,且有两个重要的城市功能区没有进入,一是云台山景区,可以扩大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区,二是科教园区,以此为主要基地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两基基地。而新浦区划出来的也就是这两个城
4、市功能区,不仅地域结构上是直通相连的,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直接可以加大建设力度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另外,这两个城市功能区的面积也不太大,不到 200 平方公里,可以算作是微调,如果是新海城区全部进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那么,一下子进来近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难度比较大。 (但是这个国家没有同意,但是不等于今后也这样)一,有利于构建“一心三极” 的城市格局在省 w 和省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连云港市制定了“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 “一纵一横”产业带, “一体两翼”组合港的发展战略,最初制定的 “一心三极”城市战略是连云新城(含连云老城区)为城市的核心,赣榆城区,新海城区和徐圩新区是三极,但
5、是,由于赣榆县尚未撤县设区,所以,省政府在批准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年)的时候, “一心三极”表述为“小一心三极 ”,即连云新城为城市的核心,连云城区,新海城区和徐圩新区是三极。所以,赣榆撤县设区,可以最终实现连云港市的“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二,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国家对地级市设立三区的要求在许多地级市撤县(市)设区上得到验证,如我省的徐州,扬州和苏州等城市都是这样,如果说我们连云港之前也向国家提出过赣榆撤县设区的话,估计就是没有提出在撤消一个区的基础上再增设一个区的方案,这次是被逼无赖,不然,将新浦区撤消,你想都不要想,也不感想。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从精简机构,提高行
6、政办事效率上考虑的。在现代交通,通讯以及发达科技条件下,城市行政管理的地域可以大一些,连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都在合并中心城区里的辖区,主要目的在于实施精兵简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三,有利于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撤消新浦区,赣榆才能撤县设区, “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 “一纵一横”产业带, “一体两翼”组合港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形成,整个海州湾才有可能得到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才能推动沿海地区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海州湾的生态资源,打造国家级海州湾海洋公园。撤消新浦区,才能确保“城市东进,拥抱大海” 战略的顺利实施,事实证明了,近百年来,连云港始终难以东进大海,关
7、键在于新浦作为中心城区起到了严重的阻挡作用。撤消新浦区,也让连云区西进新浦,时隔近 80 年,再次将新浦成为连云的管辖区,沿海大开发不仅得到了厚实的腹地,也为连云新城向西辐射增加了空间和节点。四,有利于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明确规定设在连云区,也就是连云区的行政区就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后来青口盐场和东辛农场又划到连云区了,但是,国家示范区已经批准了,徐圩新区是将东辛农场纳入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了,青口盐场归市开发区代管,还不知道进没进示范区。现在,新浦区东部地区划给连云区了,也有可能进入国家示范区。这样一来,科教园区就是国家示范区的“两
8、基” 功能区,即实用型人才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上市开发区的科教园区和徐圩新区的科教园区,就可以大大加快国家示范区的“两基” 建设。有专家建议我们, “借助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抢抓西南、西北等城市大学、科研院所东扩或东迁的机遇,促进重大研发载体落户”,有必要向省里和国家提出这样的战略要求。云台山风景区也可以得到整合,整体性地进入国家示范区,开发建设成为国家示范区的生态功能区。 五,有利于加快海州区的工业化进程和海州古城发展新海城区合并后,海州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思想上冲破了新海城区作为主城区,不宜发展工业的樊笼,这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思想的
9、解放,是加快海州区工业化进程的强大的推动力。新海城区合并前的海州区,就一直紧抓工业不放松,但是受制于新浦区的中心城区不宜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海州开发区不仅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工业发展也受到制约,可谓举步维艰。新的海州区的成立,必将带来思想上的大解放,得以牢固地树立“工业强市” 的战略思想。其次,是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仅表现在海州区一举拥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因为新浦区的开发区很快就会得到省级开发区的桂冠的,而且还表现在整个区域内的土地、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地整合,将大大地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再次,是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稳定发展的农业作为产业基础,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就会更加突出
10、和稳固,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会得到大发展。原来就比较发达的商贸业,并不会因为工业的大发展而受到制约,反而会因为工业的大发展而得到大发展,即所谓工商并举,实现工商强市。至于海州古城的发展,可以从新海城区合并后,保留海州区的区名就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于建设海州古城、让古城变新颜的决心和信心,具体说来,海州和新浦的古迹、文物、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会得到有效地、统一地、科学的保护,甚至像海州师范学校这样被破坏的历史传承,也会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发扬。海州区人就可以请专家学者来规划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区和现代文明街区,尤其是会正确地处理工业园区与古城风貌区和商住区的关系,相信海州区的明天会更美好,因为它可以大张
11、旗鼓地、名正言顺地发展工业了,只有工业才能富强海州!六,有利于建设“宜居海州”新的海州区要建设宜居城市,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务之急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改善城市居住拥挤、堵车、生态环境差的局面。现在的新海城区不到 60 平方公里的城区内,却居住着 80 多万人,将来还说要在这上面居住 200 万人,多么恐惧!新的海州区,除了随着行政区划被划入连云区的以外,还将会有一大部分居民随着市政府北上连云新城而迁移到连云区,还有一部分是被沿海产业园区吸引过去的。今后,随着海港城市和海滨城市建设而迁入连云区的。海州区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也会逐步合理地布局人口,前提是海州区可以统一规划城市发展蓝图,有一
12、个趋势现在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海州区会引导居民向西和向北迁移,也就是改变现在的海州区政府向新浦靠拢的做法,结合古城建设,逐步发展原来海州区的老城区,还有就是向北发展,越过蔷薇河到达浦南镇,这里有一个机遇,那就是国家推进的小城镇建设。所有这一切,前提条件就是新海城区的合并。七,有利于全市的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分布,从而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是有限的,一种产品生产中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产品生产中的同种资源的减少,同样,一个城区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其他城区就必然得不到,或者得到较少。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历程。新的海州区的设立,为何可以优化市区的资源配置呢?道理很简单,减少了行政单位对资源的分割和垄断。连云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物流园区,国家主枢纽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海洋公圆,国家 4A 级风景区等发展资源,几乎集中了全市的优质的发展资源,这是因为它拥有连云港的核心资源港口,拥有全市最多的盐田资源,还有最丰富的环境生态资源,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几乎都是以连云区为载体,这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惟有连云港市的主城区(含市级行政中心)这个城市最大的内部发展资源却不在连云区,这是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港口是连云港
14、的核心资源,不然,它也会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到港口城区。新海城区的合并,就加快了连云新城这个新的主城区的建设进程,使得这个城市最大的内部发展资源能够支撑起连云港所赢得的国家战略资源的发展,使它们产生 1+1 大于 2 的效果,不然,连云港所拥有的这些国家战略资源就只能各自为战,甚至会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阻挡和干扰。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上讲,国家给我们的发展战略,更多的是政策,只有很少部分的配套资金,需要我们自身用足够多的资金来建设的。而我们呢,有限的建设资金和城市公共项目大多放在新海城区了,它又因为离开港口城区太远,而无法支撑港口城区的发展,这就是连云港落后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面对事实
15、,新海城区人就是不认同,却把责任推倒港口身上,很劲地炮轰港口,可是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崛起的事实,使得人们看到了港口的巨大作用,连云港新海城区人炮轰港口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将要丢掉新浦区了,这真是命运的造化啊!言归正传,说一说那些资源可以优化配置。比如,上述的行政中心资源与经济中心资源等城市发展资源的整合;体育中心,大剧院,大公园,大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城市公共资源的整合;云台山风景区资源整合;海洋资源的整合;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信息资源,交通资源,教育资源整合等,使这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快连云港的发展。八,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我们连云
16、港市民的观点来说明,更亲切,更有实际,更有说服力,更令人振奋,因为今日的连云港人已经觉醒了。家乡在海一方论坛网友“光荣岁月LYL”先引用了 2011 年连云港市区经济总量的对比数据:连云区(含开发区):GDP376 亿,人口约 25 万海州区(含新浦区):GDP148 亿,人口约 70 万赣榆区(原赣榆县):GDP285 亿,人口约 107 万然后分析说,海州区即原来的新海城区,作为港城 30 年来的主城区及首要发展的区域,集中了全市的优质的教育、商业、行政等资源发展了 30 年,到目前为止比其他两区的优势几乎没有。赣榆设区后,理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三个区的中间位置,包括商业,教育,行政中心应该
17、向三个区的中心转移,若还是重点发展新海城区,道理上说不通,毕竟市区还有连云区和赣榆区,且人口占了 7 成。如果区划调整后,市政府的位置就是偏在海州区的东南角上了,离连云和赣榆区太远了,怎么来带动整个市区的发展呢?希望尽快搬到三个区的中心位置。如果市行政中心还是放在新的海州区的东南角,那就不要将赣榆纳入市区,让人家自己好好发展。如果要纳入市区,那就要对 107 万赣榆人民负责,将各种设施及市政服务场馆搬迁到离连云和赣榆都近且方便的地方。他的过于尖刻的言辞,我删掉了。他说的那样理直气壮,让人不得不服,是啊,你要么就在赣榆设区后,让市级行政中心离我近点,带动我发展,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新浦人说市政
18、府在哪里没有多大用处,这话从赣榆区和连云区人嘴里说出来才有力度。没有多大用处,你干嘛不让它迁走啊?!如果不用市政府带动我发展,你就不要将我拉进市区,我自个会发展好好的,也一定能好好发展的。实际上,他的过滤是多余的,当初,正是为了要将赣榆纳入市区,才制定“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连云新城是核心,位于新海城区(即将合并为海州区) 、赣榆城区和徐圩新区这三极的中间位置。我们再用“桃枝妖妖 ”网友的观点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对 2011 年市区 GDP 及人均GDP 的数据作了对比后,大为震惊!他震惊什么呢?看他提供的 2011 年新浦、连云、海州三区 GDP 及人均 GDP 之比较数据:市区 GD
19、P 总额 常住人口 人均 GDP新浦 94.45 亿元 47.8 万 19759 元连云 68.41 亿元 18.1 万 37796 元海州 51.85 亿元 23.3 万 22253 元2011 年全国人均 GDP 为 5432 美元,合人民币 35083 元,其中江苏人均 GDP 为 61022 元。市区只有连云达到全国及格线。新浦若放在全国省级排名中会排在倒数第 4,高于甘肃(19628 元) ,低于西 Z(20152 元) 。问题的确很严重,这样的中心城区还有什么力量来带动全市的大发展?新浦区人均 GDP 全市区最低,却要担负起带动全市区乃至于全市大发展的重任,它担不起啊!由此,我们必
20、然就要想到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答案的第一步就是合并新海城区,设立赣榆区,并由此关联到第二步,加快“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 “一纵一横”产业带, “一体两翼”组合港的发展战略,极力打造全市的核心-连云新城,带动“三极”大发展,推进“一纵一横” 产业带建设,支撑“一体两翼 ”组合港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限于篇幅,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我们有时间再谈谈。九,有利于促进盐田滩涂资源开发和保护耕地连云港市沿海地带拥有低产盐田近 700 平方公里,滩涂面积更是广阔,沿海地带可利用土地在国内仅次于天津。所以,国家在江苏沿海
21、地区发展规划中有两个重中之重,一个是建设以连云港为核心和龙头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另一个就是江苏沿海滩涂的围垦,重点在盐城和南通两市的沿海地带,我们连云港的滩涂围垦面积所占比重不高,但是我们的盐田面积却是最大,加上围垦的滩涂资源,我们连云港的沿海地带拥有近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城市,港口和临港产业之用,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我们连云港的新海城区却仍然在大规模的占用农田,花果山乡 4 万亩农田被科教园区占用,浦南镇除了陇海铁路沿线的一部分农田被辟为新浦开发区外,新浦区正在向蔷薇河以西的农田推进,建设滨河新城,而这些都是在省政府批准的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被明确为农田保护区。海州开发区的面积
22、也在大规模的向锦屏镇西部和宁海乡西北部的农田扩张。如果连云港市区没有沿海滩涂和盐田资源,则毫无疑义地要在农田上建设城市和产业园区,因为国家要发展,连云港也要在农田上生存下去。但是,当我们连云港沿海地区拥有近千平方公里的盐田和滩涂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那么,国家必然会支持我们大力开发,我们沿海地带的港口,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园区都是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因此,将新浦区和海州区合并为一个区,就是为了遏制新海城区不断膨胀的人口和产业对优质农田的侵占,严格执行省府批准的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连云港市 W 市府制定的“ 战略东移,拥抱大-海”的战略方针,将城市人口,城市建设建设项目,城市产业等向东部
23、沿海地区转移。国家看到,我们连云港沿海地带的近千平方公里的,可在近期内加以利用的盐田和滩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却在几十年里集中力量在新海新区的农田上大规模建设城市和产业,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道路必然要被国家终止。无论是赣榆撤县设区,还是新浦区和海州区合并,抑或是连云区新增的农田,都必须加以保护,具体说来就是赣榆区的沿海地带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是要当作现代农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还有小部分是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新浦区和海州区合并后的新的海州区是要严格执行省府批准的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连云区新增的农田,就是云台山南部的农田和徐圩新区东辛农场中西部的农田,也是要当作现代农业园区和生态保护
24、区,也有小部分是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的。在最近几年间被划给新浦区和海州区的浦南,宁海,板浦,岗埠等乡,镇,场,还有已经纳入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但还没有划入新海城区的张湾和穆圩两个乡,这些都是传统农业区,国家在近期是不可能将其作为城市和产业用地的,连云港市也没有这样大的城市规模。所以,这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是增加了连云港市区的面积,也扩大了城市对周边乡村的带动作用,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看,在我国即将展开的城镇化战略里,这些乡,镇,场会被纳入连云港市区的新的城镇化战略,即使这样,所占用的土地也不会太大,因为这些乡镇场本来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新的城镇化战略只会提高它们的经济和社会
25、发展水平,新增的城镇用地不会太多。这样也好处,可以吸纳新的海州区的城市人口,因为一些“农民市民 ”更愿意生活在小城镇中,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城市环境和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十,有利于拓展大连云港的城市发展空间赣榆撤县设区,使得“一心三极 ”城市格局得以形成,这自不必说;连云区不断壮大体量,“一心三极”的核心连云新城正在建设中;徐圩新区作为三极中的一极,也正在向大项目开工建设走来,炼化一体化项目说是争取年内开建,至迟明年开工。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言,随着省内 12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撤县(市)设区,我们连云港就是全省最小的市区之一了。而现在,赣榆设区完成了,我们连云港大市区的发展空间几乎增加了一
26、倍。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国务院批准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中规定,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为 3359 平方公里,我市划定的基本农田达到 3371 平方公里,超额落实了国务院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这就是说,今后我市只要在保住了这些基本农田保护之后,就可以大力开发土地资源,当然啰,这里的开发也是分为等级的,在国家国土开发战略规划中,我市大市区(连云区、海州区、赣榆区)处于东陇海地区好沿海交汇地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省政府批准的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确定的我市七个县区的基本农田是 3371 平方公里(我市土地总面积为 7446 平方公里) ,其中,新浦区 88 平方公里
27、(土地总面积 445平方公里) ,海州区 109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284 平方公里) ,连云区 119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766 平方公里) ,赣榆县 627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1427 平方公里) 。这样一来,新的海州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为 198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是 729 平方公里,其余用地531 平方公里。连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为 119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766 平方公里,其余用地 647 平方公里。赣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为 627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1427 平方公里,其余用地 800 平方公里。这样,全市区基本农田 944 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 2922 平方
28、公里,其余用地 1978 平方公里。很显然,赣榆区的其余用地高达 800 平方公里,当然啰,和大市区一样,赣榆区刨去基本农田之外的可用地中,有一些是山体、林地、冈陵、荒坡地、河道、水体、湿地等,确切的数字不知道,就算 200 平方公里吧,那也还有 6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于城市和产业建设,尤其是沿海地区还有大量的浅海滩涂,更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赣榆区的这600-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我们连云港市区就真的没有发展空间了,因为新的海州区和连云区可用土地为 1178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河流、湿地、林地等估计要有 300平方公里,剩下的 800 多平方公里,是不够未来建设需要的。所
29、以,加上赣榆区的这6、7 百平方公里土地,等于扩充了一倍的发展空间。十一、终结了“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 ”城市战略2014 年 5 月 21 日,市常 W 会认为,国 W 院正式批准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城市发展空间瓶颈的客观要求,是增强中心城区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全市上下要按照省 W 省府的战略意图和市 W 市府的战略决策,切实将行动落实到战略实施上,与“一心三级 ”、 “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保持一致,要切实把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转化为加快沿海开发、 “一带一路” 建设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些表述是正确的、到位的。这表明,赣
30、榆设区,已经被市 W 市府当作是完成“ 一心三极”格局的重大战略步骤了,它同时说明,我们近三年来实行的“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城市发展战略可以寿终正寝了!连云港的这个弯路走的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危害深重!全市人民要团结起来,紧密地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建设我们美丽富饶、前景辉煌的国际性海港城市。过去三年, “一心三极 ”战略被 “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城市发展战略所取代,导致我市沿海大开发战略出现重大挫折,以城市建设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导向,把我们连云港拖入了巨额债务的深渊里,给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危险的伏笔。这三年,新海城区的确大发展了,但是产业空壳危局更加严重,这个产业空
31、壳城市拖累了连云港数十年,现在这样大肆举债建设的产业空壳城市,成为沿海大开发的严重阻碍,简单说,这样的城市,沿海地区的港口、临港产业用不上,30-50 公里,使其不足 5 公里的辐射力在海州、浦南、大埔、花果山、南城等地就衰竭而亡,徐圩新区和连云新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撑港口和临港产业区的。“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 城市战略,说穿了,就是将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制定实行的“城市东进、拥抱大海” 又拉回了新海城区,尤其是新海新区,它在省政府批准的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里没有一丁丁的地位,只是三个次中心区之一的新海城区的组成部分,却被篡改成了城市副中心。这是公然违背行政法规的行为。这个行为,在赣榆设区面前终于要倒下了。赣榆区的设立,是终结“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 城市战略的关键因素,简单说吧,拥有 100 万人口和江苏最好的海洋资源的赣榆区,朝那里一站,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就要自动修改。市政府必须北上连云新城,离赣榆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