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中 2014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 3 分。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 平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 。
2、“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 。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
3、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
4、成高格” ,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 。不去顺应潮流
5、、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选自 2011 年 2 月 10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 、 “高低” 、 “厚薄”和“阔狭”的问题。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
6、文化”进行的评价, “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 中。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2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
7、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8、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9、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相:辅助B 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 瘼:疾苦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 视:观察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 )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遣使赴上都告变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
10、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 分)3(2)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 分)(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湖上晚归 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
11、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8、 “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1) ,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我腾跃而上, ,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3)元嘉草草, ,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
12、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 ”医生说, “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 ”爷爷回答道, “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13、 ”“不沾水办不到么, ”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 “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
14、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4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
15、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 ”爷爷表示同意, “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 ”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
16、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
17、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 “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 ,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
18、笔。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作者用怎样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小说中的“爷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 (6 分) 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 ,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5曾有一种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
19、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2009 年 11 月 28 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 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王世襄生于 1914 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精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
20、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 ,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即使“雕虫小技” ,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
21、文化 、 竹刻艺术 、 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 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王世襄于 l940 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
22、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 240 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 、 “商饕餮纹大钺”等。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 ,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王世襄自称“书呆子” ,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
23、,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 ,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4、,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 , 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 北京鸽哨 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他豁达的性情。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
25、主,兼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6(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6 分)(3)王世襄说“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又对自己的判断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6 分)(4)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 、 “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初生之犊,
26、在无照驾驶、肇事打人之后,又因为轮奸罪再陷囹圄,其“坑爹”行为引起人们对“星二代”的热议。B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着百万豪车,住着千万豪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C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 ,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那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D 上海在延迟退休方面率先试点,进行城镇企业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尝试。不过,据当地媒体报道,试点两年多,参与人数仅数以千计。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加大治理整顿医药市场的力度,狠刹药品
27、购销活动中的回扣风。B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八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C7 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 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浙江省甚至出现 42的超高温。气象专家预计,未来晴热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升级。D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城镇学校的早操、跑步等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校园内进行,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进行集体跑步等体育活动。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_,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
28、恤。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你不想要它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它却如影随形 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A B C D16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 8 个字。 (6 分,每点 2 分)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_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7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_ 。有这样一种说法, “微信 1 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 100 万粉丝” 。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
29、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_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 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17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可以以“生命”为话题,也可另选话题。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 分)示例: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并行的铁轨;六、作文(60 分)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
30、反掌。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希拉里却将这个珍贵的机会让给了当地向导丹增。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 600字。8参考答案1C(“缘自一般人”错,应是“大多数文化人” )2D(“在改造自我时”错,原文是“在改造客体之时” )3B(A 项, “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错,原文是“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
31、建构” 。C项,原文中,作者没有否认“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不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D 项,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错,原文是投身到社会实践中)4D 视:比照,与比。5. C(是拜住的行事准则是晋王所为是间接表现)6A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7.(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制度” “卑隘” “广”及句子大意 2 分)(2)张思明现在因为右宰相仇恨我,我便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仇” “报” “特” ,句子大意各 2 分)参考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
32、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33、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 ”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
34、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 ”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
35、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8、 “过” ,动词,穿过(超过,盖过) ;(1 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2 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
36、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2 分) (意思对即可,共 5 分)9、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2 分) ;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 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 (2 分)9诗歌翻译: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蓄存了秋的气息,远处寺院传来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晚来檐角下群鸟归来,已见树丛中的那一星灯火。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映在雨后湖心中诗歌赏析这首诗写湖上晚
37、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 。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
38、晴白。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 。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 “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
39、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了人的 “移步” 。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 。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 “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 “人” 的感受、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 “景中有人” 。这正是此诗佳处。121(
40、1)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A 项“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的表述正确但不全面,还隐含着对不能出现像王世襄这样的大家的担忧。B 项“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的表述正确,但“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的表述错误。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是为了证明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10的许多学问最初都源于乐趣。C 项“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E 项“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的表述错误,应该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2)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
41、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3)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 ,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意思对即可) (4)示例:学问与乐趣。“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 ,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
42、;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藏与散。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13、C(A 初生牛犊: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B 一饭千金【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属于望文生义 C 箪食瓢饮
43、: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D 数以千计:解释:以千来计算。形容极多。与前面“数”重复)14. . C (B 激发与共鸣不搭 A 针对后少宾语,加 的现状 D 不合逻辑,不能并列)15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16、语音发送便捷(原答案:语音的快捷性)用户真实私密有用(原答案:用户的真实性)功能更实用(原答案:功能的实用性)17、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仿写句式及修辞的能力。需要明确仿写的基本要求:结构一致、修辞一致、内容一致(包括注意句子的逻辑要求,本题的“火车” “铁轨”就是内在的逻辑),有时还要求话题一致(本题不需要话题一致,也可以一致),进而做到形神兼备。【答案】 示例:假如生命是一首荡气回肠的乐章,成功与失败就是那跌宕的旋律;假如生命是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峦,得意与失意就是那错落的峰谷。(一句 2 分,其中内容贴切 1 分,修辞相同且恰当 1 分,句式相同共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