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病兼变证,甘肃中医药大学,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变证治则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 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 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温针:坏病:不中:,指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 燃,以使热力透入穴位。,即变证。因误治而病情变化,证候错综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不可、不宜。,【提要】,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太阳病三日 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汗不得法,病未尽解。,反复误治。,形成坏病。,结局:,坏病特征:,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
2、在。,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变证治则:,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依证立法,依法选方。,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提要】,汗后虚实不同的辨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发汗后可知原为太阳表证。汗后出现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1、虚证,恶寒,阳虚失于温煦,(当伴有口中和,脉微细。必是无热恶寒 虚故也。),辨太阳病脉
3、证并治,病机:素体阳虚,发汗太过,表证已罢, 阳气损伤。,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2、实证,不恶寒 但热,汗后表邪入里化热。,外无表证,里热炽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素体阳盛,汗法不当,胃津耗伤,化热化燥,转属阳明。,治法:泻热和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原文】(6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即震颤畏寒。,指表里俱虚。,振寒: 内外俱虚:,【释义】,振寒 脉微 脉细,阳虚失其温煦。,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少脉道失于充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
4、内外俱虚。,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提要】,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本发汗 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先行攻下,是为误治。,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表里同病,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若先发汗, 更伤津液,也属误治。,若先下之, 治不为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示: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从而选用正确的治疗原则。,【原文】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
5、 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泻下清冷水液,中夹未消化的谷物。,指大便正常。,下利清谷: 清便自调:,【提要】,辨伤寒误下后表里缓急的治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阳衰阴盛,表邪未尽,表里同病, 里证急重。,病机:伤寒误用攻下,表邪未解,且伤及脾肾阳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先温其里。,方药:四逆汤。,温里之后:,再治其表, 宜桂枝汤。,清便自调里证已解 身疼痛 表证未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 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原文】(92),【提要】,再论表里同病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表证
6、,里阳虚,太少两感,发热,头痛,身疼痛 脉沉(沉微无力) (或见下利清谷),阳虚不化,(治宜表里双解,可用麻黄细辛附子。),若不差里虚急且重,当急救其里,宜四逆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即气少不足以息。,指胸
7、中窒塞憋闷之感。,心胸部位如有物纠结而结聚作痛。,虚烦: 心中懊憹: 少气: 胸中窒: 心中结痛:,【提要】,论热扰胸膈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兼症: 少气 呕,热郁胸膈,扰及心神。,虚烦不得眠 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热壅气滞。,里热外达。,热郁气滞,血脉不畅。,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郁热伤气。,热郁胃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发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治法】,清宣郁热。,【方药】,栀子豉汤。,清宣胸中郁热。,清热除烦,宣透热郁,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加甘草二两益气和中。,加生姜五两降逆止呕。,加味: 若少气: 若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
8、具有抗炎杀菌、解热镇静等作用。,【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黄疸、心肌炎、肝炎、胆囊炎、高血压病、急性尿路感染、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提要】,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心烦 腹满 卧起不安,热扰胸膈,心神不安。,热壅气滞于腹。,烦满太甚所致。,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药】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清热除烦。,行气消满。,破结消
9、痞。,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黄疸、伤寒、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脱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胃肠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热扰胸膈兼中寒的证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原文】(8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身热不去,微烦 尚见食少、便溏、腹满痛,余热未尽,邪扰胸膈。,脾虚中寒。,病机:伤寒下后,热郁胸膈,损伤中阳,致上焦有热,中焦有寒。,【治法】清上温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药
10、】,栀子干姜汤。,清胸膈郁热以除烦。,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栀子十四个 干姜二两,【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促进消化等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原文】(81),【词解】,旧微溏:指病人平素大便稀溏。,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栀子汤禁例。,【释义】,凡用栀子汤 病人旧微溏,指服用以栀子为主药的一类方剂。,脾阳素虚。,不可与服之栀子药性苦寒,易伤中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宜寒温并用,可选用栀子干姜汤。,2、麻
11、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63)(16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释义】,汗出 喘 无大热,热蒸液泄。,热壅于肺,肺失降肃。,指表无大热,而热郁于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误用汗、下,致邪热内传,肺热壅盛。,【治法】清宣肺热。,【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宣肺热而平喘。,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调和诸药,和中缓急。,宣肺气,清肺热,降气定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12、,本方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支气管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等; 外科疾病:荨麻疹、玫瑰糠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痔疮等;眼科疾病:流行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麦粒肿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34),【词解】,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
13、证治。,【释义】,下利 脉促 喘 汗出,热迫大肠。,正气抗邪外出。,里热壅盛,上蒸于肺。,热迫津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表邪入里化热,下迫大肠,表邪未解。,【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肌发表,升津止利。,清泄里热,坚阴止利。,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葛根半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葛根芩连汤有明显的解热、抗菌、抗病毒、止痛、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和急性热病,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慢性腹泻、肠伤寒、流感、乙脑、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
14、疹合并肺炎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4、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172),【提要】,论太阳少阳合病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下利 呕吐,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少阳邪热内迫大肠,传导失司。,少阳邪热内迫于胃,胃气上逆。,(或见肛门灼热、腹痛、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方药】黄芩汤。,清泄少阳邪热。,敛阴和营,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黄芩汤 生姜一两半 半夏半升,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作用同前。,和胃降逆止呕。,【治法】清
15、热止利,或兼降逆止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具有解热、镇痛、解痉、抗菌等作用。,【临床应用】,方本主要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五、虚寒证 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64),【词解】,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释义】,心阳虚,心无所主, 欲得按护。,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治法】,温补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辛温助阳,甘缓益气,服
16、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桂枝四两 炙草二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有较强的抗突变活性。,【临床应用】,治疗心力衰渴、低血压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118),【词解】,即误用火法治疗。,即温针。,火逆: 烧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心阳虚烦躁的证治。,【释义】,(心无所主),心神浮越。,心阳虚弱,烦躁 (心悸),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心阳虚,神失所养,致神气浮越。,桂枝一两、炙草二两 龙骨二两、牡蛎二两,【治法】,温补
17、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辛甘化阳,温复心阳。,重镇潜阳安神。,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本方有改善血液粘度、降低血脂、改善心肌缺血、软化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频发室早、癫痫、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临床病例录像见光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112
18、),【词解】,用烧针、火熨等火法强迫发汗。,指心阳亡失。,火迫劫之: 亡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心阳虚惊狂的证治。,【释义】,心阳虚,心神浮越,兼痰浊扰神。,心阳虚,心无所主。,惊狂 卧起不安 (心悸),病机:心阳虚损,心神浮越,兼痰浊扰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温补心阳,镇惊潜阳,兼祛痰安神。,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辛甘合化,温复心阳。,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资助中焦,化生气血,以养心气。,蜀漆三两 龙骨四两、牡蛎五两,涤痰开结。,重镇安神。,【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发汗解热、健胃制酸、抗疟、抗流感病毒、减低兴奋
19、性等作用。,【临床应用】,治疗感冒、流感、疟疾、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4)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4)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117),【词解】,奔豚:,即在红肿处各灸一个艾柱。,证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灸其核上各一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心阳虚发奔豚的证治。,【释义】,针处受寒,寒闭阳郁,血液凝涩。,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
20、上乘。,(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核起而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烧针取汗,损伤心阳,下焦水寒之气 上逆(阳虚阴乘)。,【治法】,灸其核上各一壮温阳散寒。,桂枝加桂汤温补心阳,平冲降逆。,桂枝五两炙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温阳降逆 甘缓益气,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温补心阳,【方药】桂枝加桂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心脏病、眩晕、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
21、主之。,2、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65),【提要】,论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下焦寒水之气有上冲之势。,(还可见心下悸,小便不利。),病机:发汗后,虚其心阳,下焦水寒之 气欲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大枣十五枚 炙草二两,【治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渗湿利水宁心。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助茯苓化气行水。甘缓补脾,以助运化。,伍桂枝辛甘化阳。 伍大枣温中补虚。,全方共成壮心阳,健脾土,伐水邪之用。,煎法:甘澜水煎煮,取其温阳降逆之意。,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
22、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假性痛症、神经衰弱、眩晕、癔病、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67),【词解】,起则头眩:指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感 到头目 眩晕。 动经:伤动经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脾阳虚水停的证治。,【释义】,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脾虚失运,水停心下 。 饮阻气机,水气上逆。 水饮中阻,清阳不升。 沉主里,紧主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伤寒误用吐
23、下,损伤脾阳,以 致脾虚水停。,【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草二两,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助茯苓淡渗利水。 健脾燥湿。 益气和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身为振振摇阳虚阴伤,经脉失养。且水饮浸渍经脉。,治禁: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若误用汗法,必伤动经脉。,【现代研究】,实验药理学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强心利尿,增 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消化及增强免疫机能等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治疗循环系统疾病:肺心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泌尿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
24、染;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其它: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特发性水肿等。,影象资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28),【提要】,论水气内停致经气不利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病机:脾虚水停,饮阻气机,经气不利。,水邪郁遏太阳经气,经脉不利。 卫气郁遏。,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水邪凝结心下。
2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通阳健脾,化气利水。,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炙草二两,健脾利水。,破阴结、利小便。,和中健脾。,【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本方具有镇痛、解热及利尿作用。,【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心下有水气之心悸、水痞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胃脘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人参汤主之。,3、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66),【提要】,论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腹胀满脾虚气滞。
26、,病机:发汗后,损伤脾胃,运化失职, 气机壅滞。,(或见腹满时减,按之不痛,食少倦怠 等脾虚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厚朴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一两 炙草二两,【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降逆开结,燥湿导滞,消补兼施,益气健脾,和中补虚,【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行气除湿,宽中消满,辛温宣散,散饮和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迁延型肝炎之腹胀、肠梗阻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2)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2),【提要】,论脾虚悸而烦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7、,【释义】,病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 复被邪扰。,悸 烦,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邪扰神明,且阴血不足。,心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桂枝三两 饴糖一升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甘温补中,酸甘化阴,以补脾胃之阴。,温中益气,辛甘化阳,以补脾胃之阳。,【方药】小建中汤,辛温助阳,酸敛益阴,和中缓急,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运中阳,合芍药酸甘化阴,益阴和脾,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可抑制溃疡的产生,并具有 镇痛、抗炎作用。,【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 肠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肠系膜淋巴结核、过敏性
28、紫癜、溶血性黄疸、贫血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4、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4、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61),【提要】,论肾阳虚烦躁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病机:下后复汗,阳气暴虚。,病不在三阳。,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夜间阴气盛,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里阳衰微,鼓动无力。,有虚阳浮越之微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急救回阳。,【方药】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大辛大
29、热,急救回阳。,服法: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迅速。,【现代研究】,本方具有镇静、强心、抗休克等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胃脘痛、低血糖眩晕、低血压眩晕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2)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69),【提要】,论阴阳俱虚烦躁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烦躁,病机:汗下不当,阴阳两伤,以阳 虚为主。,阳虚而神气浮越,阴虚而阳无所 恋。(烦躁不分昼夜。),(尚可见畏寒肢厥、下利、脉沉微等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药】茯苓四逆汤。
30、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炙甘草二两,【治法】回阳益阴。,破阴回阳。,补益气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虚。,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结肠炎、肠结核、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六、阴阳两虚证 (一)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 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 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上下文,27、太阳
31、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
32、,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拘挛而屈伸不利。古文脚为小腿,足为脚,指手足逆冷,又称厥逆。,指神识不清而胡言乱语,多由邪热炽盛,扰及神明所致。,【提要】,表证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之法,挛急: 厥: 谵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心烦 脚挛急 小便数,1、表证夹虚证辨析,太阳中风证。,阴液不足,心失所养。 筋脉失濡。,阳虚不能摄津。,病机:
33、阴阳两虚之人,复感外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扶阳益阴兼解表。 禁忌:不可发汗。,2、误治变证及随证救治法,(1)汗后阴阳两虚证,厥逆 呕逆 咽中干 烦躁,阳虚失煦。 阳虚阴盛,寒邪犯胃。 阴液不能上承。 心失所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表证夹虚误汗,表证虽除,但阴阳更伤。,【治法】先复其阳,继复其阴。,【方药】,甘缓益气,温中复阳,辛甘化阳, 阳复则厥回。,芍药甘草汤,芍药 炙草,各四两,益阴和营 缓急补虚,酸甘化阴,以 濡筋脉,其脚即伸。,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白芍,赤芍,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
34、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仲景所用芍,应为白芍,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陶弘景谓:“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乱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李时珍谓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凡入药并宜炮用。 姜品种古今无变化,但古代所称“干姜”,最初可能是指“乾姜”,系生姜或母姜的特殊加工品,而生姜或母姜的简单干燥品则被称为“干生姜”,明清以后,后者逐渐取代前者,成为正宗的“乾(干)姜”。 今人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
35、,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邪从燥化,转属阳明:,谵语邪热炽盛,扰及神明。,病机:阳复太过,或过用温燥,致津伤胃燥。,【治法】泻热和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阳气大伤,病入少阴:,脉微细、但欲寐、肢厥等。,病机:反复误治,致阳气更虚,病入少阴。,【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现代研究】,芍药甘草汤具有镇痛、镇静、解痉、解热、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用。,【临床应用】,治疗多种痛症,如头痛、项背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36、、痛经、结石绞痛、晚期癌症疼痛、胃肠痉挛性疼痛。他如膈肌痉挛、面肌痉挛、震颤麻痹综合证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芍药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2芍药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68),【提要】,发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反恶寒 (脚挛急) (脉微细),病机:发汗不当,致阴阳两虚。,阳虚肌表失煦。,阴虚筋脉失濡。,阳虚鼓动无力,阴虚脉 道失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扶阳益阴,酸甘化阴,濡养筋脉,温经扶阳,芍药三两 炙草三两 附子一枚,【方药】芍药甘草附子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本方为止痛良方,
37、临床对于各种痛症,如头痛胸背痛腰痛关节肌肉痛痛经腹痛.坐骨神经痛等,具备阴阳两虚病机者,皆可应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炙甘草汤证 【原文】(177)(178),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3.炙甘草汤证 【原文】(177)(178),【提要】,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辨结代脉的形态与预后。,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心动悸 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脉气不 得接续。,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阴阳两虚,脉气不得接续
38、。,结脉代脉,:止后复来,更来小数,止无定数。,: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方至,止 有定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炙甘草四两 人参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一斤 阿胶二两 麦冬半斤 麻仁半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清酒,补中益气,以资脉之本源。,补气滋液益脾养心。,滋阴养血,宣通阳气,温通血脉。,通经络,利血脉。,【方药】炙甘草汤,处方中写生地、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均指干地黄。为鲜生地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者。 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
39、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再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本草图经:“地黄,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暴干,谓之熟地黄,阴干者是生地黄。”少食腹胀,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得此脉者必难治此病阴阳两虚,较难治。,预后:,【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减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恢复心肌传导,改善心肌代谢功能,纠正贫血,镇痛解痉.健胃等功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
40、用】,1.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风心病、季节性低血压等;2.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咽喉炎、支气 管哮喘、老年性肺炎等;3.其他:如甲亢、肾病综合征、青光眼、白内障、习惯性便秘等疾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七蓄水证 【原文】(71),【词解】,1.胃中干: 2.消渴:,指津液耗伤,胃中津液不足。,此处指口渴而饮水不止的一种症状,非消渴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胃中干与蓄水证的辨治.,【释义】,1.辨胃中干,成因
41、:太阳病汗后表证虽解,但汗出太多,损伤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表现: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 ,汗后伤津,胃气失和。,过汗伤津,胃中干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调护:少少与饮之,以和胃气。,2.辨蓄水证,脉浮微热 口 渴 小便不利,外邪不解。,气不化津, 津不上承。,膀胱气化失司 ,水蓄下焦。,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机:表邪未尽,邪气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致水气内停。,【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药】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健脾利湿,通阳化气,兼以解表,淡渗利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助胃气,资汗源。,助药力以发汗祛邪。,服法: 1.白饮和服 2.多饮暖水,
42、【现代研究】,药理实验表明,五苓散具有利尿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1.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尿潴留、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早期肾功不全等;2.生殖系统疾病:睾丸鞘膜积液、结扎术后阴囊血肿、前列腺炎、卵巢囊肿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百日咳、哮喘、结核性胸膜炎等;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小儿腹泻、肝硬化腹水等;5.其他疾病:如脑积水、神经性尿频、美尼尔氏综合征、垂体性尿崩证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72),【提要】,补述蓄水证的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主症: 脉浮数 口渴 心烦,表证仍在。,水蓄膀
43、胱,气不化津,津不上承。,非为邪热所致,乃因渴而致烦。,【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药】五苓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 主之。,【原文】(74),【词解】,有表里证:既有太阳表证,又有蓄水里证。水逆 :指因蓄水而致的渴欲饮水,水入即 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的一种表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蓄水重证而致水逆的证治。,【释义】,表症: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里证,小便不利 心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膀胱气化不利。,因渴而烦。,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水饮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拒而不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4、,病机:膀胱气化失职,水饮内停,上干胃腑。,【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原文】(73),【原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论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的辨证要点。,【释义】,渴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津不上承。 (必见小便不利 ),1水蓄下焦:,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法】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2水蓄中焦 :,不渴胃阳不足,水蓄中焦,气化正常,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或见“厥而心下悸”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淡渗利水,【治法】温胃散水。,【方药】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草一两,通阳化气,温胃散水,益
45、气和中,通阳化气行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 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原文】(127),【词解】,苦里急:即里急之痛苦,指小腹部有胀满急迫的不适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要】,以小便利否,辨蓄水的部位。,【释义】,水停中焦(可 用茯苓甘草汤),未影响膀胱气化,水停胃中(水气凌心),小便利 心下悸,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便少苦里急,水停下焦 (可用五苓散),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八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 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 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
46、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词解】,【提要】,论蓄血轻证的证治。,:此处膀胱代表下焦,非指膀胱一腑。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蓄于下焦。,: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指小腹部拘急疼痛。,热结膀胱如狂 少腹急结,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释义】,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仍在。,瘀热上扰心神。,血热结于下焦。,病机:太阳病不解,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证势较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转归:若血结较轻浅,则可蓄血自下,热随 血去,病可自愈,即“血自下,下者愈”之意。,1.其表不解者,先解其表。 2.表解后,乃可攻之,活血去瘀,通下瘀热。,【治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7、,【方药】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 二两 大黄 四两 芒硝 二两 炙草 二两,活血去瘀。,温通血脉。,荡实除热,祛瘀生新。,泻热软坚。,调药和中,且防伤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法:1.先食温服 2.服后当微利,进食前服药,使药力下行迅捷。,微利则瘀热自除。,【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消肿镇痛,调整内分泌失调,增强肠蠕动及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临床应用】,1.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脑外伤等;2.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泌尿系结石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肠梗阻、胆囊炎等;4.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盆腔炎、经行发热、子宫肌瘤等;5.皮肤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6.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术后发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抵当汤证 【原文】(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 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 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 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2、抵当汤证 【原文】(124),【词解】,:证候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胸膈胃脘部硬满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病证。,:指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蓄于下焦。,结胸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