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 证 唯 物 论 (4.5),唯 物 辩 证 法 (7-10),认 识 论 (6),历史 观,价 值 观 人 生 观,(第11课),(第12课),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人类的社会生活,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以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
2、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的精神生活。,1.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别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科学发展观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H.人口因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知识运用,你知道今年最新网络流行语吗? 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诞生一批“网络流行语”,今年也不例外。除了近日意外走红的“蓝瘦香菇”外,“小目标”、“洪荒之力”等词也早已火爆朋友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
3、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 推进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真题引路,(2017课标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
4、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B C D,C,对点训练,(2017江苏卷,3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解析 花山岩画描绘了人物、器物和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
5、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D;题意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无关,故A、B、C均不选。,D,易混易错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对社会存在不起作用。(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有时会脱离社会存在而单独起作用。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不可分离的 7.社会意识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考点解读,(2015海南卷)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
6、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10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7、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分)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3分),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要素,三个内容,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8、(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含义: (2)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
9、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规律。,总结:社会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1.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 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 B C D,B,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
10、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A BC D,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特点:非对抗性,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解决,1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考点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1)、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 2)、特点: 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不需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总体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阻碍、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础规律),实践,通 过,不 断 解
12、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 的,实现 途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 社会,改革,看人间,哪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种商品不是人民生产,说明什么?,1、人民群众的概念: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考点4、社会历史的主体,1图示法掌握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其方法论,考点精讲,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考点精讲,2.多维突破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
14、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1(2016全国丙卷,22)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B C D,B
15、,对点训练,1(2017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 B C D,B,【本课知识归纳】,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含义,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16、盾,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容,小结提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 4、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规律,历史观(3条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对点训练,(2015安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
17、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对点训练,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稳中有进的新要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答题模版,模板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近年来,结合党和国家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哲学解读,逐渐成为高频
18、考点。,答题模版,常见设问方式:,(1)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 (2)请简要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 (4)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2015江苏卷)34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
20、受群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1)请简要分析该市政府工作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6分),(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5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1分)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
21、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10分),(3)(10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物质资
22、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4山东卷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材料二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真题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