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失街亭说教材.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6175419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街亭说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失街亭说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失街亭说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失街亭说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失街亭说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失街亭说教材失街亭说教材: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街亭战役是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采的片断之一。本课文属节选,删去了“空城计”情节,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组织材料。人物形象丰满,对于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 (1)配合本单元前两课林黛玉进贾府与智取生辰纲让学生了解了红楼梦 、 水浒传后,再选出节选自同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目的是使学生能由点及面地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精华之所在。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本课仍以鉴赏

2、人物形象为学习的主要目的。选择“失街亭”这一片断,正是因为在本片断里对于人物形象有深挖掘的可能性,可以以此启发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多向思维理解。这正是文学鉴赏的思想精华。 (3)本课是小说单元所选篇目的倒数第二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并不是说对自读课文就是对学生掌握程度低一些。编者的意图或许正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自读课文的学习,培养其某种能力。而这却是教学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讨论法讨论法讨论法 本单元是最后一个小说单元,而本课又是这个单元中的倒数第二课。学习到现在,学生对于小说的鉴赏方法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因此可以尝试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自学。

3、四四四四、 、 、 、根据以上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根据以上分析, , , ,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2)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3)对于本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本课组织的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握人物性格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难

4、点。 六六六六、 、 、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导语导语导语导语: 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引导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 95 回和第

5、 96 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 95 和第 96 回梗概。 (目的:帮助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 二二二二、 、 、 、品味精彩片断品味精彩片断品味精彩片断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美读美读美读:课文第三段课文第三段课文第三段课文第三段。 。 。 。 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

6、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捕捉和筛选的能力。 待学生讨论后,归纳: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

7、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四四四四、 、 、 、朗读文章朗读文章朗读文章朗读文章, ,

8、,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意在引导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笑“诸葛亮“多心,“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

9、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比较阅读(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

10、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小结: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明确】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3. 分析人物:根据对以上情节的分析,我们判断一下,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

11、谁?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先看马谡,我们仍然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物形象马谡这个人物形象马谡这个人物形象马谡这个人物形象。 。 。 。 【明确】狂妄自大,麻痹轻敌(除了语言描写,有一个表情重复,很能表现这种性格,三笑) ,死守教条,勇担责任(还有如此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 , , ,仍然联系情节,街亭最终失守,从写诸葛亮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强调街亭重要,安排具体环节,连续层层派兵,最后调派杨仪,这些都看出诸葛亮对街亭能否守住的担忧)从后文看,诸葛亮这些担忧是不是多余的?

12、不是。这些担忧都暗示了街亭最终会失守,同时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印象中的诸葛亮,其他方面的性格的表现呢?) 勇于自责、执法严明、有情有义(也有一个表情,三哭:感情、爱才、负托;) (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 ) 小结: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批评:说三国演义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

13、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这个人物就显得更有魅力。 总结: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容易看出,课文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表情直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另外还通过什么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对比和衬托,另外比如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人的方法。 4. 4. 4. 4. 专题辩论专题辩论专题辩论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很明确,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街亭的失守,都负有责任,马谡勇于承担责任,诸葛亮也

14、勇于自责,那么,如果问: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大家说,是谁?大家一起回答,我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历来就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正反两个命题,针锋相对地互相辩论:正方:失街亭过在马谡;反方:失街亭过在诸葛亮。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种命题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大家先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可以局部先讨论一下。 首先,找同学正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注意,正面阐述,先不必批驳别人的观点,其他同学听好之后,可以补充或者反驳。无须全面,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接下来,由学生自由辩论。 六六六六、 、 、 、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失街亭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提示提示提示:马谡失街亭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 400 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