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 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每生各自准备。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想写一篇介绍我们沙溪这江
2、南古镇的文章。你们说老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2、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 “的辩论会,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等。 )3、引导学生说说收集资料的好处。4、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1、第一页插图。(1)三幅图上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上方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上。下方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收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都很专心。中间一位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他们都在收集资料。 )2、收集资料有很方法,我们看第二
3、页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交流:(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来收集资料)你还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式?(讨论后再交流)3、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观察第三页的图片。交流并归纳:(1)做摘抄笔记。即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3)拍照片。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三、引导学生观察第三页下面的图片,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收
4、集的资料,汇报收集资料的心得。)四、作业在今后要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 (二周后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板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学会搜集资料方法:做摘抄笔记制作资料卡片拍照片编辑剪报录像、录音、复印第二教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一、指导观察课本第四页插图。1、读题:“不懂就问“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a.第 1 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b.第 2 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c.第 3、4 幅表现的是哪里在?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
5、们正在干什么?d.第 5 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在正干什么?老师呢?e.第 5 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f.最后两幅图表现了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别在做什么?二、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 8 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 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
6、,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5)留心处处皆学问。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三、总结:同学们“不懂就要问“ ,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晨、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 “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板书: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第三教时教学目标:交流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一、观摩收集的资料。各小组在
7、班中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仔细观摩。二、交流:自己如何搜集资料的?自己从中有什么启发。三、教师小结: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表扬优秀的,给有不足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但重在鼓励,希望学生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教学后记:1.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8、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 ,简单说歌曲内容。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自读情况。(1) 、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2) 、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3) 、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1)小组讨论。(2)交流。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第二段
9、: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理解:“碧波” 、 “群星闪烁” 、 “银装素裹” 、 “洋溢” 、 “盎然” 。2、思考:()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3、指导有感情朗读。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朗读课文。3、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二、学习第二段1、学习第 2 节。(1)朗读第
10、 2 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3)默读体会,第 2 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4)有感情朗读第 2 节。(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6)朗读、背诵。(7)小结学法: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情朗读,联系背诵。2、运用学法,自学 36 节。再交流讨论。第 3 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第 4 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 5 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第 6 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
11、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3、朗读第 26 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三、学习第三段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 “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四、朗读、背诵全诗五、作业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2.郑成功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
12、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4、仿写第五小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板书课题:郑成功)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2、检查生字词。读准字音。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注意字型。指导写“街头巷尾”的“
13、巷” , “融洽”的“融” 。指名读课文。概括课文重要内容。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 1-3 小节。1、指名读,思考:第 1-3 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
14、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4、分角色朗读第 1-3 小节。四、作业布置:1、读抄词语。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2、有感情朗读读第 1-3 小节。二、学习课文第 4-6 小节。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1、自由读课文第 4-6 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后板书。准备工作充分
15、: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4、地朗读第第 4-5 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5、指名读课文第 6 小节。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三、学习课文第 7-8 小节。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
16、产、兴办学校。2、齐读。四、学习课文第 9 小节。1、齐读。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第三课时一、练习复述课文。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2、指名复述。3、教师小结。二、仿写。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出示句子: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
17、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 “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
18、出战斗的气氛。4、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认识 4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 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
19、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ng 满绝
20、: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四、分段。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五、精读指导。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 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
21、重点词“满怀悲痛“ 、“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朗读这一节。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六、学习生字。老师范写生字。学生钢笔描红。七、作业抄写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教时一、复习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过渡:那“不得不“ 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二、学习第二段。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
22、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 。 (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b.埃斯内尔“紧紧地“ 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 “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 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 送给肖邦?(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 (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5、此时的肖
23、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 、“回首、望了望“ ,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7、指导学生背诵。 (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8、练背。检查。三、学习第三段。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2.默读第 4 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
24、神。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背诵第二段第三教时一、复习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3.检查,背诵情况。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二、继续精读第四段1. 学生自由读。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
25、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a.理解:弥留之际。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3. 引读第 6 自然段。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b.比较句子: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 39 岁。当时他才 39 岁。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 6 节。三、总结课文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
26、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 “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不得不离开肖邦 波兰日夜思念,忘我工作弥留之际的请求教学后记: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 示儿一、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
27、点。三、教学过程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 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 ,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生评价。指导读“妻子(z) ”生读,师读,比较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读中体会(
28、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9、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6、指名读7、背诵(师引背齐背)联系生活,激情练笔学一带一指导课外阅读(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2理解诗句3习本课生字新词。4背诵这两首诗。二、教学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2理解诗句三、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
30、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示儿)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三、指导学习示儿1指名读课文。 (重点提示:“祭”的读音)2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元” ,同“原” , “元知” ,本来就知道;“但” ,只是的意思;“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 ,指全国, “同” ,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
31、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王师” ,指南宋军队;“定” ,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 ,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 ,祭把祖宗) “元” ,同勿;“乃” ,你的, “翁” ,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
32、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六、指导学习生字“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元知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5.负荆请罪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
33、贵精神。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二
34、、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厉害:难以对付。惧怕:害怕。宽恕:宽容。昏庸:糊涂而愚蠢。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理解“负荆请罪” 。(1)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3)结果怎样?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四、指导书写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
35、源是什么?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二、精读剧本第二幕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
36、大度的人啊!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6、知道分角色朗读。三、作业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第三课时一、复习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二、精读剧本第一幕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4、指名说。(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
37、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三、分角色朗读。四、学生质疑。五、总结课文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负荆请罪廉颇 蔺相如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宽恕我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跪下 扶起(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为了赵国的利益6.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
38、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 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分 28 分 04 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 级地震)2.课件出示(书上的两幅) ,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
39、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二、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 ,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齐读课题。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3.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 坍
40、塌 塌陷 尘埃(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2.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12 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
4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正面描写 环境烘托 第三段:侧面描写 第 6 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七.小结:齐读等第一段。作业:1.抄写文中的词语 2 遍。2、摘抄文中的成语。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刻。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42、)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那灰暗的一天。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三、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读第 4-7 自然段,找出些地震情况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1.全班朗读课文,师引读“天空阴沉沉的。 ”这段是自然环境描写,短短六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过渡::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43、!(引读 体会连用 3 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此时情况怎样?)引读谭老师他意识到:3出示: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过渡: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4、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5、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出示
44、: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出动词,引读,表演读、感情地朗读。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朝霞网版权所有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6.谭千秋老师遇难了,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结:真爱无痕,大爱无私,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求生的本能面前,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四、学习第三部分。1.
45、默读课文 8-10 自然段,谁的话语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2.遇到自然灾害躲避,是人的本能,是什么让这一个普通的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超越了本能,选择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举动呢?(爱与责任)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部分,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 11 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读 11 自然段,体会到什么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4.人们赞颂他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赞颂一下这位普通而伟大的人民教师吧!(学生练笔 交流)六总结谭千秋老师走了,可
46、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 2.3 题。2. 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板书设计: 大声喊到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忠于职守 大爱无疆护住学生7、船长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 4 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4、学习
47、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 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查字典或联系上
48、下文,理解下列词语: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哭泣:小声地哭。调遣:调派,差遣。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肇祸:闯祸。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深渊:很深的水。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讨论:第一段(第 1、2 自然段)
49、第二段(第 3-28 自然段) 三、作业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二、精读训练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 、 “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 ?当时情形怎样?(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