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二首登高蜀相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蕴含的那种感时忧国的高尚情操。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诵诗文,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3背诵登高 、 蜀相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蕴含的那种感时忧国的高尚情操。2背诵登高 、 蜀相 。教学难点: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诵诗文,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教学步骤:登高一、生字注音猿啸哀(xio )渚清( zh)萧萧(xio xio)繁霜鬓(bn)潦倒(lao do)二、导入金风送爽,桂香扑鼻。10 月 2 日, “诗圣”故居成都
2、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前,此间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就着月饼和佳果听琴赏月品茗,别有一番滋味。第三届中秋“草堂听琴”活动在此举行。此次中秋赏月活动以“月映丝竹,诗润草堂”为主题,以琴、瑟、箫、筝等演奏为主线,以诗歌、舞蹈的清雅唱和为特色,分为“草堂怀古”、“故人邀月”、“月圆人美”三个篇章。晚会在唐代宫廷乐舞“霓裳月影”中拉开帷幕。衣袂飘飘的舞者在追光投影下翩翩起舞,再现了盛唐时期歌舞升平的华丽情景。随后,古琴、箫与诗朗诵,带来了人们熟悉的杜诗月下独酌、月夜等,让人们感受到一代“诗圣”在忧国忧民之外的别样情怀。这是中新网的一则新闻,相信同学们听了之后一定很想到成都的
3、杜甫草堂去听琴赏月吧。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能到草堂去走走,领略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如“ 朱 门酒 肉 嗅 ,
4、路 有 冻 死 骨 !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 甫 以 积 极 的 入 世 精 神 , 勇 敢 、 忠 实 、 深 刻 地 反 映 了 极 为 广 泛 的 社 会 现 实 , 无 论 在 怎 样一 种 险 恶 的 形 势 下 , 他 都 没 有 失 去 信 心 , 在 我 国 悠 久 的 文 学 史 上 , 杜 甫 诗 歌 的 认 识 作 用 、借 鉴 作 用 、 教 育 作 用 和 审 美 作 用 都 是 难 以 企 及 的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四、写作背景此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公元 767 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5、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诠 ) ,胡应麟诗薮更称颂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五、律诗简介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常以 8 句完篇的律诗,每 2 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6、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六、品读诗文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的首联,思考以下问题:在首联中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首联写的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所写的景象有:风急、天高、猿鸣、渚清、沙白、鸟儿盘旋。这些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2.如果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7、滚滚来”中的“萧萧”改为“徐徐”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无比壮阔、无比萧瑟的秋景图。 “萧萧”一词形容落叶声,渲染出秋风扫落叶的悲凉气氛;“徐徐”则不表声音,只表形态,它所表示的舒缓从容之态与上述氛围不协调。3.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的颈联,思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哪两方面来写人生的苦难?都有哪些苦难?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从空间(万里) 、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浑高阔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万里悲秋常作客”背井离乡,常年漂泊在遥远的异乡,且正值悲凉的秋天;“
8、百年多病”晚年常被疾病折磨;“独登台”表明处境孤独。4.请同学们朗读尾联,然后分组讨论,请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解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 ,暗中再次点明重阳登高之事。 “艰难” ,一是说身世艰难、坎坷,也是指国事和民生的艰难,诗人此时的感情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上。 “霜鬓”即白发,是由“苦恨”所致,再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 “潦倒” ,指体衰多病,愁肠百结,极言心中的愁闷。诗人本已年老体衰多病,却又加上长久在“万里”他乡“作客
9、” ,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却是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悲苦之情又平添了许多。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浇愁呢?然而却“新停浊酒杯” 。在这里,诗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景色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七、课外拓展、积累1.古人诗歌中的“悲秋”主题(1)什么是“悲秋”?看到秋天草木凋零而感到伤悲。(2)为何有“伤春悲秋”之说?这主要与中国文人的特殊情感所决定的。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
10、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2.古人的“悲秋”诗词宋玉“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实甫的西厢
11、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宋朝吴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它既用析字法把“愁”析为“心”与“秋” ,又似说出了“愁”与“秋”的一种内在的关系。杜甫有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欧阳修的秋声赋 ,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秋词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
12、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秋词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蜀相一、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
13、。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二、导入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有一座祠堂让人魂牵梦绕,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祠”的武侯祠。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庙祠堂,是中国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争相来瞻仰一代名相的丰功伟绩。一千多年前,杜甫也路经此地,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三、诗题的解读蜀相诸葛亮诸葛亮(181.4.14234.8.28)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诸葛亮的大事记
14、:“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成语“三顾茅庐”的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
15、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隆中对在建安十二年(207 年) ,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全局性战略分析,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将军如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和好,对外安抚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变化,即可派大军攻打中原,百姓无不欢迎,称霸事业可成,汉室的天下也将复兴有望。 ”刘备听后甚为赞赏,拜为军师,开始了建立蜀汉、复兴汉室的大业。在接下来的赤壁借风,借蜀建国,白帝托孤,抚安南蛮,六出祁山“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曾六次出祁山攻魏。最后诸葛亮没能完成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病死在五丈原。六出祁山的意义不在
16、于诸葛亮是否兑现了扶助刘禅统一天下的承诺,而在于他那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四、品读诗文1.请同学们将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思考:首联中的“丞相祠堂”中的“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2.首联中“何处寻”的“寻”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特意去找, “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3.为什么诗中称成都为“锦官城”?从“柏森森”我们能读出什么样的情感?锦官城:三国蜀汉诸葛亮提倡推广了织锦技术,编制了当时有名的“诸葛锦” ,并在成都设置机构,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
17、柏森森”: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的颔联,并体味诗句中有哪两个字用的比较好?“自”和“空”字。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 “自” “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
18、交融。“自” “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 “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自” “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自” 、 “空”儿子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5. 请
19、同学们朗读诗歌的颈联,思考颈联两句诗中写了什么内容?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上句写诸葛亮的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诸葛亮的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6.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的尾联,请同学来谈谈尾联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 “出师”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 ,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 ,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 54 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世流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壮志难酬抱憾而终,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在尾联沉痛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五、作业1背诵蜀相全诗。2.完成语文练习册蜀相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