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一历史.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165625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一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一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一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一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女娲补天、蚩尤大战、大禹治水、陈胜吴广起义、立木为信、靳柯刺秦、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赤壁之战、蔡伦改进造纸术。、对古人的赞佩:1、故事:大禹治水 感想: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我觉得大禹的精神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一种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种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一种任劳任怨、勤政为民的精神。一(3)俞旸洋2、故事:屈原沉江 感想:爱莲说中曾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屈原可算得上是身居“淤泥”,但他仍坚持“唯我独清,唯我独醒”,这反映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真佩服他。 一(1)王蔚清3、故事:勾践尝胆 感想:读了这则故事,我

2、知道勾践当时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但为了复国,宁愿尝苦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1)浦依楠4、故事:毛遂自荐 感想:读了这篇文章,我为毛遂的勇气和机智所感叹。他用自己的机智了国家的解救,同时也打败了秦军,真是一举两得。 一(3)郭竞男5、故事:木兰从军 感想:花木兰虽是女流,但是巾帼不让须眉,替父从军。这种行为,男人都相形见绌,令人佩服。 一(1)牛哲轩二、激发爱国之情:1、事故屈原 感想:屈原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政治上为国家着想,在文学上他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最后为国献身,更说明他热爱祖国。为此,老百姓便在每年的 5 月 5 日,吃粽子等来纪念这位伟人。他虽然以身殉国,可是却永远活

3、在人们心中。 一(3)袁梦霏2、故事:苏武牧羊 感想: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一(1)王平平3、故事:睢阳保卫战 感想:(安史之乱时),张巡、南霁云等人誓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朝统治者集结反击部队的时间。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令我们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3)刘骏祎三、以古为鉴,以人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1、故事:幽王击鼓 感想:周幽王之所以落到这种(国破身亡的)地步,是因为没有诚信,我们不能像幽王那样失去诚信。 一(3)樊嘉麒2、故事:四面楚歌 感想:虽然项羽曾称霸一时,但他烧杀掳

4、掠的行为,最终让他尝到了失败的苦果,正所谓“君,舟也,民,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3)陈睿智3、故事:范蠡和文种 感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们要吸取文种的教训,应像范蠡一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才能在人间世道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一(3)闫珅4、故事: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汉武帝 感想:做一个皇帝必须要做到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好皇帝更要这样。“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有前车之鉴,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扬长避短,少走前人的弯路。一(3)许青5、故事:焚书坑儒 感想:在封建社会中皇帝那样残暴的专制统治,是十分不对的,秦

5、始皇杀人不眨眼,活埋了那么多知识分子,是无知的做法。俗话说:“知识2就是力量,国家要富强,靠的不是惩治,而是靠有知识的人才去建设国家,我不同意(反对)秦始皇这种残暴的治国方针。 一(3)潘梦冉、冯逸婧6、故事:黄巢起义 感想:唐朝曾经是那般强盛,才使皇帝疏忽大意,没有做到居安思危,再加上天灾人祸,所以才导致农民不得不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农民起义,即是农民保护的行为和(斗争)形式,也是推翻腐败政府、建立令人满意的新社会的手段。 一(3)何璇7、故事:吴越争霸 感想:中国近代兵学家蒋百里讲得好:“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越国全民皆兵,充满战斗气息,符合“强”的条件。吴王享

6、乐于宫室珠宝和美女,对勾践全无戒心,沦为前述“相反者亡”的境地。吴王会有如此下场,只能怪他自己当初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死有余辜。一(1)戴培俊四、从小故事中获取积极的人生哲理:1、故事:祖冲之求圆周率 感想:大凡要有所成就,就要像祖冲之要有钻研精神,要刻苦,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进取。 一(3)周思田、金晓琦2、故事:毛遂自荐 感想:我们应该学习毛遂这种勇敢的精神,自主地、主动地做事,而不是等待别人请他。 一(1)丁皓桢3、故事:周亚夫军细柳 感想:我看了以上文章后,不禁深为周亚夫治军严谨而佩服,同时也佩服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在以后的学生生涯中,我们要多多学习周亚夫办事一丝不苟的认真作风。 一(1)陶

7、思远4、故事:张衡和地动仪的故事 感想:通过这个故事,我被张衡的科学精神所感动,他对别人说他造谣置之不理。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玫瑰总会吐露芬芳,最后,张衡以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他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骗人的!我们正是要学习他这种坚韧、探究到底的精神! 一(1)谢天瑜、周扬5、故事:勾践卧薪尝胆 感想: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故事,勾践第一次战败了,但他没有气馁,反而“尝胆”激励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称霸了。我们也一样,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才能经受住人生的考验。 一(1)倪佩芸、黄尔宾6、故事:按图索骥 感想:我们不能像文中孙阳(伯乐)的儿子那样,机械地按照某种线索(模式)去寻找事物,不知变通,而要有创

8、新精神。 一(1)刘似洲7、故事:毛遂自荐 感想:有的时候,自己有能力,就要大胆地说出来,敢于尝试,那样才能成功。懂非懂 一(1)谈寒放8、故事:毛遂自荐 感想:读完后,我很佩服毛遂的勇气。不过,他这么自信也是因为他的本事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个社会上,个个都是人才,只有“毛遂自荐”才能让别人认识你。不要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态,这样是不行的,就像毛遂一样,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吧! 一(1)陈颂天下9、故事:齐威王论国宝 感想:有些东西虽然光彩照人,但是不能用在一些需要的地方,有些甚至毫无用处。但有些东西,虽然看

9、起来平淡无奇,但是这些东西反而是真正有用的东西,会让人受益匪浅。 一(1)丁心格10、故事:杯酒释兵权 感想:做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 一(1)黄愫芸11、故事:请客须择人 感想:交朋友需要认准人。做人不能让别人不信任,如果被别人不信任了,以后再要让人信任就难了。 一(1)蒋妮妤(注:文中有括号的文字为选录者所加。)3参考资料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 ,当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

10、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641 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唐。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王玄策等出使天竺。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47 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7 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敦煌、云冈及龙门石

11、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

12、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 630838 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 12 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 6 次。每次最少 25

13、0 人,最多五六百人。如 7174年一次共 557 人。733 年的一次共 594 人。838 年的一次 651 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 500 人左右。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 人。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1970 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

14、、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鉴真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 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宝元年(742 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并不灰心。天宝二年(743 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

15、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 14 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 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 年),鉴真以 66 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 6 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

16、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居留 10 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广德元年(763 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 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

17、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646 年日本的5“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公元 709 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 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8 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18、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都有往来。675 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答赠。开元年间,一次就曾赠给新罗精美丝织品 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

19、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至 216 人。840 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 105 人。从 821 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 58 人。崔致远 12 岁来到唐朝,18 岁中进士,29 岁返新罗。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 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它已受到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

20、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 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唐朝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很繁盛,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南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馆,莱州等地有新罗坊,是新罗人集中侨居的地方。新罗6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新罗人广泛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等。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的影响很大。8 世纪中期

21、,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的尚书省,执事省下设三府三部,相当于唐的六部。8 世纪晚期,新罗也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新罗都城平壤是仿长安、洛阳建成的,也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675 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书教授学生。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洛州缑()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 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

22、,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 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 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 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 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

23、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 5 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贞观十五年(641 年),他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举行学术大会。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大会。戒日王会见玄奘,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极感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贞观十六年(642 年)十二月,曲女城的辩论大会开始,天竺 18 国国

24、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参加大会。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无人前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 18 天,大家都为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718 国国王各以厚礼相赠,均被玄奘谢绝。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骑上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同与会的众教徒见面。 贞观十七年(643 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决心回国。戒日王及当地人民将他送出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贞观十九年(645 年)正

25、月,玄奘带着657 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 年间共译出佛经 75 部 1335 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 110 国、传闻的 28 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

26、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学术动态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

27、国 700 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 80 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

28、朝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也叫开元钱,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开始铸造的,流通了三百多年。这种钱币直径 246 厘米,重 36 克。钱币中的隶书“开元”二字,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二字的意思是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四字字体庄重挺拔,相传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修的书法。8日本的和同开1970 年西安南郊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其中有 5 枚日本银币。郭沫若考证,此币铸于 708 年(日本元明天皇和同元年),然后由遣唐使团作为礼物带到中国。玄奘 这幅玄奘画像现保存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兴教寺内的殿堂里,是根据宋人所绘的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因为战乱,寺院与石碑曾遭破坏。现在我们所见到

29、的玄奘像,是根据原石碑的拓片重新凿刻的。以后又根据石刻像作成画像,着色后供奉在兴教寺内。 这幅图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避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参考资料吴越修建钱塘江海塘五代十国时期,为了使杭州城和钱塘江边成千上万亩农田免遭海潮侵袭,吴越国王钱组织人力修筑了从六和塔到艮山门的钱塘江海塘。远在吴越以前,人们即已开始修筑钱塘江海塘。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引钱塘记里的记载说:钱塘县(今杭州)东一里许有防海大塘,名叫钱塘。这是历史上最早有关钱塘江海塘

30、的记载。后来,唐朝又在钱塘江南岸,修筑了从萧山到绍兴以东的海塘。由于早期海塘是用夯土版筑的方法筑成的,因此经不起强大海潮的长期冲刷。钱的时候,采用了新的筑塘法,即在水中树起木桩和铁柱,再将装满石块的竹笼投下,以截住岸边的泥沙。这种“石囤(,用竹篾编成的器具)木柜”筑成的海塘,比夯土版筑的海塘要坚固得多,能经得住海潮较长时期的冲击。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的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最后得以完

31、成。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9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地盘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

32、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仰给主要靠南方支撑,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的品种占城稻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开始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大中祥符四年(1

33、011 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苏州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湖州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

34、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黄河流域。宋太宗时,雄州知州何承矩等提议在同辽交界的河北路屯田种稻,获准。何承矩被任命为河北沿边屯田使,率从各州调集来的军士一万八千多人,在雄州、莫州、霸州等地兴造水田,引淀水灌溉,试种水稻。由于北方霜冻期早,初年试种未能成功,遭到反对者的非议,几乎废止。以后,

35、改用江东“七月熟”早稻品种,八月间成熟,终于获得丰收。何承矩把稻穗运到东京,朝廷里的反对派在事实面前改变了态度。从此,水稻在黄河流域不断得到推广。在我国南方,则出现了大量圩田。北宋中期,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许多地方,都有规模相当大的圩田。据沈括万春10圩记说,从宣州(今安徽宣城)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就有千区以上的圩田,其中最大的万春圩有田 127 万亩,圩中有大道长 22 里,整个圩像一座大城。在水田和圩田扩大的同时,水稻的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江南出现名为“靠田”的田间管理法。当秧苗长得壮茂时,即锄草中耕并把水放干,让阳光曝晒,促使稻根深扎,然后再放水入田。经过“靠田”的稻苗,即使遇到干旱,

36、也可以保证成熟,上田亩产可达五六石。宋高宗时,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专指草棉,但古书上称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传入我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于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于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白叠”。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但总的说,它的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

37、在关陕渭水一带迅速传播的机会。印度木棉是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当时人们称之为花或“吉贝”。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结桃多,产量高。闽中一带,“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谢枋得刘惠父惠木棉诗)。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课本讲的棉花的种植,重点讲的是印度木棉的种植。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期,南方许多地区已经普遍种植茶树,并且出现了一批与粮食生产脱离、专门以种茶为业的园户。北宋政府实行茶叶专买专卖,每年收纳茶叶能达一千五百万斤左右。南宋时,茶树的栽种面积继续扩大,仅成都府路和利州路两个路,年产茶叶即已达 2100

38、万斤,大大超过北宋全国一年的产量。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历史上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呈现冷暖交替的状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时间趋短,程度趋弱,而寒冷期时间趋长,程度趋强。7 世纪中期,气温高于今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0 世纪后半叶。11 世纪初气候转冷,12世纪初更趋寒冷,气温比今天要低,13 世纪初开始回暖,但气温仍然低于今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3 世纪的后半叶。也就是说,唐、五代时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则基本上处于寒冷期。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南方湖泊增多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后因气候的变化、农业的发展以及黄河泥沙的淤塞,湖泊大量减少。如今山西境内的湖泊,北朝有

39、 16 个,唐代有 7 个,宋代仅剩 3 个。今河北境内,北朝时有湖、渊、泽、池不下十余11处,唐代也仍有不少,宋金之后这些湖泊池淀则多数湮灭。今河南境内,宋以前尚存不少湖泽、陂塘,黄河两岸周围数量尤多。由于黄河的不断决口、改道,大量泥沙的沉积,这些湖泽陂塘逐渐被淤没。特别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 年)黄河南徙夺淮以后,原有的湖泽和历代所修的陂塘大多被堙埋。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一直比较丰富,这个时期不仅原有湖泊的面积有所扩大,而且还因黄河南徙夺淮,在淮河的支流两侧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淮河与运河交汇处以西的洪泽湖,运河西侧的高邮、宝应、邵伯诸湖(均在今江苏北部),淮河中游的城西湖、城东湖、瓦埠

40、湖、高塘湖、女山湖、花园湖、沱湖、香涧湖(均在今安徽境内)等。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中原地区原先覆盖着大片森林。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垦殖,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咸阳、长安和洛阳,营建各种宫室,在关中西部陇右地区的陇山、六盘山一带、关中南部的秦岭山脉、关中东部的太原、河东、狄道诸郡大肆砍伐森林,加上在北方边郡大修长城,移民屯戍,使天然森林资源不断下降。一些开发较早、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森林覆盖率更是急剧减少。如山东邹鲁之地已无“林泽之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营建宫室和贵族邸宅,又大肆砍伐黄河中游吕梁山和阴山一带的林木,阴山地区的森林几被

41、伐尽。隋唐两朝修建大兴城(长安城)和洛阳城,更是伐木不止。到开元年间,长安附近诸山已无巨木可采,就到更远处的太行山伐木。到了北宋,长安附近的岐山和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都已变成光秃秃的童山。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附近缺乏木材,又大肆砍伐西部秦陇地区的森林。到北宋中期,陕北的(治今陕西富县)、延(治今陕西延安)、绥(治今陕西绥德)一带已是林木奇缺,陕北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了阻止契丹的南进,北宋还在河北平原大修城池,为此又不惜砍伐太行山的林木。后来辽、金将北京定为都城,又大肆砍伐晋东北和北京附近的原始森林。这样,经过长期的砍伐,中原地区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北宋时,

42、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当时江浙一带“茧薄山立,缫车之声,达甍相闻”(李觏直耕李先生文集富国策)。宋神宗时,那里每年上供的税帛就有 98 万匹。同时期四川的丝织业也颇具规模。宋神宗时,成都锦院就拥有 117 间房子,154 台织机,580 名工人,生产二十多种的蜀锦。蜀锦的产量几乎占到当时全国织锦产量的 20%。到了南宋,丝织业更是遍布江南城乡,江浙一带所织“缣绮之美,不下齐鲁”。四川的丝织业不仅种类多,数量亦大。南宋初年的税绢等物,主要就来自江浙和四川。绍兴十七年(1147 年),东南诸路每年收绸 39 万匹、绢 266 万匹,绫罗三万余匹,四川仅上供和激赏两种名目的税绢就有

43、 44 万匹,加上其他名目的税绢,数量远远超过北宋神宗时的夏秋税帛三百六十七万二千余匹。12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南宋后期,棉纺织业首先兴起于广西和海南岛。那时候广西民间是使用铁杖碾去棉子,用手握棉茸纺线织布的,有些地方还增加了弹花和卷棉的工序。广西雷、化、廉等州生产的“吉贝布”(棉布)在当时很有名,既有幅宽细白的“慢吉贝”,也有幅窄质粗的“粗吉贝”。海南岛棉纺织品的种类更多一些,用途也相当广泛,除做衣服外,用两幅布拼成的卧单称作黎单,用四幅布拼成的幕帐称作黎帐,还有用于文书几案的布称作鞍搭。许多棉布还染了色,颜色鲜明,非常美观。黎族妇女还把内地贩去的丝织品拆开来,与棉线搭配,用织

44、机生产出彩线交织成花纹的棉布,运往广西一带销售。北宋兴起的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那里的窑场始烧于五代。昌南镇有优质的制瓷原料,交通也很便利。北宋时期,从全国各地来了不少工匠,使这里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宋真宗时,这里上供的瓷器款识有“景德年制”四字。南宋时,景德镇的制瓷业有很大发展,窑区从市区扩大到郊外几十里远的地方,有瓷窑三百座。工匠注意吸取各地名窑的长处,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制坯、车坯、釉坯之分,还有印花、画花、雕花之分。除大批民窑外,还有官窑。出产的各种品类的瓷器,除部分上供外,大量远销各地。开封的繁荣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是在

45、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代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有皇城、里城、外城三重城墙,它们的周长分别为 9 里、20 里、48 里。皇城是东京城的核心,供皇帝办公及与后妃居住,而中央朝署官衙则多分散在里城办公,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自皇城正南门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正南门朱雀门,直到外城正南门南薰门的中心大道,宽约二百余步,称为“御街”,为全城的中轴线。东京有四条被称为“御路”的街道,它们既是皇帝出入所经之路,又是商业的集中处。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御街,以朱雀门内的州桥至朱雀门的这一段最为繁华,这里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林立,夜市尤其著名,称“州桥夜市”。其二是从宣德门外

46、向东经土市子,到潘楼街折向北,经马行街到新封丘门止。这一路中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马行街一带,经常是“车马阗(,充满)拥,不可驻足”,这里的夜市又盛于州桥夜市。其三是从州桥向东,经相国寺前门,至新宋门止,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其中相国寺为最大的定期集市,每月举行 5 次万姓交易,各种货物“无所不有”。其四是从州桥向西,一直到新郑门,有珠玉铺、鲜果行等。临安的繁荣13南宋都城临安是在吴越都城杭州的基础上扩建成的。它有宫城、子城、罗城三重城墙,它们的周长分别为 9 里、50 里、70 里。临安城南跨

47、吴山,北到武林门,东靠钱塘江,西近西湖,是一座气魄雄伟的大城。城墙高 3 丈,厚约 1丈,有 13 座大门,城外有十余丈宽的护城河。临安城商业繁华的程度,超过了北宋东京。城内自大街到各个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也有繁盛的夜市和早市。交易量也很大,特别是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城外东西南北各数十里,也都是人烟聚集,货物充盈。临安城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贯串南北的“御街”,也称天街,全长 135 万尺,用石板铺成。天街把临安城分成两大部分,天街两旁店铺林立,到处是奢华的贸易店、服装铺、大酒楼、瓦肆等。后来,元朝之初马可波罗到达杭州时,称该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闻名世界的

48、大商港广州、泉州广州位于广东珠江的入海口,是北宋的第一大港,海外诸国的商船大多集中到这里贸易,号称“宝货雄富”。开宝四年(971 年),宋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作为对外贸易的税收机构。开始时,官府完全控制海外贸易,严禁民间私自与外商进行交易。外商船只到达广州后,先由市舶司抽取 110的货物作为税金,然后将其余货物折价交易。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因各地药材紧缺,决定放宽蕃货的限制,规定除珠贝、犀象、镔铁等八种货物禁止私下买卖外,其余 37 种药物可以通行买卖。雍熙四年(987 年),宋太宗还派人带着敕书金帛,外出招诱南海诸国的商人。外商到中国贸易的日渐增多。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

49、城也不断扩建,分东城、子城、西城三个部分,比唐代扩大了几倍。宋真宗时,又沿城开凿了一条内濠,以便于船只的停泊、抗拒飓风的侵害。到南宋初年广州市舶司的收入“倍于他路”。泉州位于福建南部。那里水道深邃,港湾交错,具有开港的良好条件。唐朝时,泉州已与广州、扬州同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元二年(1087 年),北宋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开始确立泉州在全国外贸港口中的重要地位。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北宋又在泉州设立了“来远驿”,负责接待各国的友好使者。宋王朝南迁后,福建成为南宋王朝的大后方。泉州离京城不远,又处在南宋海岸线的中心,南可通两广,北又近江浙,所以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格外重视和扶持,对外贸易得到大幅度发展。到了南宋末年,泉州终于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附近福州、漳州等地海船要出海同外国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