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复习1八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课外古诗词背诵一、基础知识汇总1.词语默写锐不可当 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荡然无存 触目伤怀情郁于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连声诺诺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 天衣无缝啸聚山林 五彩斑斓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视而不见2.词语解释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荡然无存: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里。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了。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相互呼叫,拉帮结伙。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点拨1.作为青少年,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早在两千年前,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句子就表达出了这一思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对于秋景的描写,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王绩在野望一诗中是这样描写山中傍晚时分的秋色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有着永恒的思念,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也会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是这样写的: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八百里洞庭曾经被多少诗人吟咏,但其中最具气势的描写当属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5.孟浩
3、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谓壮观,其实这首诗还含蓄的写到了他渴望出仕,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请你写出表达这种思想的句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鱼情。6.黄鹤楼是江南名楼,古来题咏黄鹤楼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李白看到崔颢所写的黄鹤楼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诗中抒写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的句子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7.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借“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句子描绘了他登楼所见,烘托思想之情。8.同为送别,景不同,情不同。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
4、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古人之情,请你写出这个句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9.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10.秋风秋雨愁煞人,可是刘禹锡的秋词却爽朗明快,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心境。诗的前两句是议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助具体的形象,淋漓尽致的抒发豪迈乐观之情。1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描写了独特的山中秋色: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12.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思想,苏轼在浣溪沙中由寺前的流水,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5、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3.描写边塞生活,辛弃疾赋壮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爱国诗人陆游虽年迈,仍盼望为国尽力,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4.写鸟的句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八年级上册复习2第二课时 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一、默写1.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
6、.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8.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9.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0.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
7、、词语解释1. 芳草鲜美 2. 渔人甚异之3. 复前行 4. 仿佛若有光5. 屋舍俨然 6. 桑竹之属7. 阡陌交通 8. 具答之9. 便要 11 还家 10. 咸来问讯11. 率妻子邑人 12. 来此绝境13. 无论魏晋 1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5. 辞去 16. 此中人语云17.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 便扶向路19. 处处志之 20. 诣太守21. 寻向所志 22. 遂迷23. 欣然规往 24. 寻病终1. 有仙则名 2. 斯是陋室3. 惟吾德馨 4. 谈笑有鸿儒5. 可以调素琴 6. 无丝竹之乱耳7. 可爱者甚蕃 8.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9. 濯清涟而不妖 10. 亭亭净植11. 可
8、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 陶后鲜有闻13. 宜乎众矣 三、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八年级上册复习37.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
9、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简答1.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里,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理想?2.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第三课时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一、常识积累杜甫,字子美,曾任工部员外郎,因此被称为杜工部,他的作品集有杜工部全集 。杜甫的诗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疾苦,被称为“诗史” 。二、默写东坡
10、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书法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志在必得的豪情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中描写国都沦陷场面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11、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侧面表达作者忧国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心中深深的一个“愁”字。 )石壕吏中表现差役凶暴,人民痛苦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中表现老夫妇忍受丧子悲痛,含悲度日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描写作者与老翁辞别场面,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走的结局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词语解释1.能以径寸之木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
12、一5.长约八分有奇 6.高可二黍许7.清风徐来 8.水波不兴9.其两膝相比者 10.佛印绝类弥勒11.矫首昂视 12.神情与苏、黄不属13.诎右臂支船 14.珠可历历数也15.左手倚一衡木 16.若听茶声然17.其船背稍夷 18.钩画了了八年级上册复习41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大道之行也 2.天下为公3.选贤与能 4.故人不独亲其亲5.矜、寡、孤、独、 6.男有分7.女有归 8.货恶其弃于地也 9.是故谋闭而不兴 10.盗窃乱贼而不作11.故外户而不闭 12.是谓大同四、句子翻译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3. 其两膝相比者,
13、各隐卷底衣褶中。4.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5.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五、简答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第四课时 26.三峡29.湖心亭看雪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默写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4、2.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0.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词语解释1. 自三峡
15、七百里中 2. 略无阙处3. 自非亭午夜分 4. 不见曦月5. 至于夏水襄陵 6. 沿溯阻绝7. 或王命急宣 8. 虽乘奔御风9. 不以疾也 10. 则素湍绿潭11. 回清倒影 12. 飞漱其间13. 属引凄异 1.五色交辉 2. 四时俱备3. 晓雾将歇 4. 夕日欲颓5. 沉鳞竞跃 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 月色入户 8. 念无与为乐者9.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 相与步于中庭11. 庭下如积水空明 12. 但少闲人八年级上册复习51. 是日更定 2. 余拿一小船3. 雾凇沆砀 4. 上下一白5. 惟长堤一痕 6.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句子翻译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 自非亭午夜
16、分,不见曦月。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7、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简答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第五课时 28.观潮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一、常识积累1.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为靖节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2.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其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3.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
18、大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4.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现存有诗歌 9300 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有剑南诗稿 。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二、默写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耕作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中直接表达诗人希望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中含蓄的描写了诗人不善于耕作的情形,请你写出这个句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被曹雪芹写入红楼梦 ,借香菱之口加以称赞的王维使
19、至塞上中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中既描写边塞景象,又叙述出使边塞之事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的诗以浪漫奇丽著称, 渡荆门送别中描写天边云霞的句子就很有特点,请你写出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思想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 渡荆门送别中表达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感情,抒发思乡深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句子(困境中蕴含着希望;苦难重重绝处逢生的喜悦之情;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着这里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八年级上册复习6“燕然”一词在古典作品中已经成了边防前线的代名词,请你写出
20、用到“燕然”这个典故的句子: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三、词语解释1. 天下之伟观也 2.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3. 方其远出海门 4. 仅如银线5. 际天而来 6. 吞天沃日7. 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8. 每岁京尹出浙江9. 艨艟数百 10. 既而尽奔腾分合11.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12. 倏尔黄烟四起13. 为火所焚 14. 皆披发文身15. 鲸波万仞 14 中 16. 江干上下17. 珠翠罗绮溢目 18. 倍穹常时19. 而僦赁看幕 20. 虽席地不容闲四、句子翻译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2.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4.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5.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五、简答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