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花果山10 以内数的连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 4446 页2、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居于以上几点,在本课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畅游花果山情境,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成功喜悦。3、教材分析:本版块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 10 以内加减法,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掌握计算顺序。连加
2、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 10 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4、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 10 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
3、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二、说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的意义。2、掌握连加的计算顺序,能正确进行 10 以内数的连加计算。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说教学要点分析: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
4、教学重点是:(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是:连加的运算顺序。四、教具、学具教具:课件、情境图 学具:小正方体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六、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同唱上课歌。一群小青蛙, (呱!)来呀来学习, (呱!)多动脑, (呱呱呱!)勤举手,(呱呱呱!)(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孙悟空动画片)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用谈话
5、法导入:这位人物你们认识吗?学生会迫不及待的说出他的名字:“孙悟空”(三)教师引导、探究新知1、 (出示花果山风景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指名说出。生:这里一共有几个同学?树上有几只猴子?水里有几条小鱼?水里还剩几只青蛙?(按照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板贴相应的小图片)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得真棒!可是,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能解决得了吗?师引导指出这节课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然后采用小组比赛,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说出想法生 1:有 9 个同学。我是数出来的;生 2:我是先算 4+3=7,再用 7
6、+2=9生 3:我是 4+3 再加 2 得出 9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共同的结果,体验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师再引导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算式是什么?抢答:“4+3+2”揭示并板书课题:连加再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一说算式中的 4、3、2 各表示什么意思?生:在这个算式中,4 表示坐着的 4 个小朋友,3 表示在岸边的 3 个小朋友,2 表示跑来的 2 个小朋友。师:那么,这样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讨论,再让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算式先算 4+3=7,再算 7+2=9同桌说悄悄话:说算法(四)概括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0 以内数的连加, (板书:10 以内) ,谁来说一说连加怎样算,怎样算?(五)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2 题(六)师生同唱下课歌。一群小青蛙, (呱!)表现特别棒, (呱!)下课了, (呱呱呱!)玩一玩,(呱呱呱!)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