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学教学大纲供临床五年制、八年制本科使用(64 学时)绪 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主黄帝内经 难经2. 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3.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 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 基础医学诸病源候论温疫论医林改错2. 临床医学妇人大全良方外科正宗小儿药证直诀洗冤录3. 药物学本草纲目4. 方剂学五十二病方千金要方5. 针灸学针灸
2、甲乙经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 司外揣内2. 整体思维3. 援物比类4. 形象思维5. 直觉思维【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 学时上篇 基础理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特性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内容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熟悉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和五行的生克关系五、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特性(一)阴阳的抽象性(二)
3、阴阳的普遍性(三)阴阳的规定性(四)阴阳的相对性(五)阴阳的相关性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 阴阳偏盛2. 阴阳偏衰3. 阴阳互损4. 阴阳转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五)指导疾病的治疗1. 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2. 归纳药物性能(1)药性(2)药味(3)升降浮沉(六)指导养生防病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的特性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1. 取象比类法2.
4、推演络绎法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一)五行的生克制化1. 五行相生2. 五行相克3. 五行制化(二)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 相乘2. 相侮(三)五行的母子相及1. 母及于子2. 子及于母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二)说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三)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1. 母子(相生)关系的传变2. 乘侮(相克)关系的传变(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治疗1. 控制疾病传变2. 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 学时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目的要求】一、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基
5、础,五脏、六腑的的共同生理特性二、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三、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生成和运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四、掌握气、血、津液各自的功能五、熟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六、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七、熟悉体质的形成、体质学的基本原理八、了解体质的生理特点、体质的分类和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藏 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一、五脏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一)心1. 生理功能(1)主血脉(2)主神志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
6、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5)与夏气相通应(二)肺1. 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3)在志为忧(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三)脾1. 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统血3(3)主升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肝1. 生理功能(1)主疏泄 促进运化 调畅情志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行经(2)主藏血2. 与形、窍、志、
7、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与春气相通应(五)肾1. 生理功能(1)主藏精精的含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精促进人体的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肾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肾阳(2)主水(3)主纳气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与冬气相通应二、六腑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一)胆1. 贮藏和排泄胆汁2. 主决断(二)胃1. 受纳、腐熟水谷2. 主通降(三)小肠1. 受盛化物2. 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1. 通行诸气,总司气化2. 疏通
8、水道,运行水液三、奇恒之腑(一)脑1. 连五脏,主精神思维2. 系官窍,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1. 主持月经2. 孕育胎儿四、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 心与肺2. 心与脾3. 心与肝4. 心与肾5. 肺与脾6. 肺与肝7. 肺与肾8. 肝与脾9. 肝与肾10. 脾与肾(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1. 心与小肠2. 肺与大肠3. 脾与胃4. 肝与胆5. 肾与膀胱第二节 气、血、津液一、气(一)气的概念(二)气的生成(三)气的运动(四)气的功能1. 推动作用2. 温煦作用3. 防御作用4. 固摄作用(五)气的分类41. 元气概念、来源、主要功能2. 宗气
9、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3. 营气概念、来源、主要功能4. 卫气概念、来源、主要功能二、血(一)血的概念(二)血的生成(三)血的运行(四)血的功能1. 濡养滋润2. 充养精神三、津液(一)津液的概念(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 津液的生成2. 津液的输布3. 津液的排泄(三)津液的功能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1. 气能生血2. 气能行血3. 气能摄血4. 血能载气5. 血能生气(二)气与津液1. 气能生津2. 气能行津3. 气能摄津4. 津能载气(三)血与津液第四节 体 质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形成(一)先天因素1. 禀赋2. 性别(二)后天因素1. 环境2. 年龄3. 饮食4.
10、 劳逸5. 婚育6. 情志7. 疾病8. 锻炼二、体质学的基本原理(一)禀赋决定论(二)环境制约论(三)体质过程论(四)形神同构论三、体质的生理特点(一)相对稳定性(二)动态可变性(三)个体差异性(四)群类趋同性(五)形神一体性四、体质的分类(一)平和性(二)偏颇质1. 气虚质2. 阳虚质3. 阴虚质4. 血虚质5. 痰湿质6. 湿热质7. 瘀血质8. 气郁质9. 特禀质【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0 学时第三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 【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二、掌握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致病的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
11、形成及致病特点五、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六、掌握病机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七、熟悉疬气、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因八、熟悉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形式九、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及病机十、了解外伤、寄生虫等其他病因5【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 因病因的概念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一、外感病因外感病因的概念(一)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 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2. 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3.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3)暑
12、多挟湿(二)暑的病证:伤暑、暑湿、中暑4. 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1)燥易伤津(2)燥易伤肺6.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易伤津耗气(3)易生风动血(4)易致疮疡(二)疬气疬气的概念疬气的致病特点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1. 七情内伤的概念2. 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二)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2. 饮食不洁3. 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度1. 过劳2. 过逸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一)痰饮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区别及其各自分类1. 痰饮的
13、形成2. 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二)瘀血瘀血的概念1. 瘀血的形成2. 瘀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紫绀(5)舌象(6)脉象(三)结石结石的概念1. 结石的形成2. 结石的致病特点四、其他病因(一)外伤(二)寄生虫第二节 发 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二、影响发病的因素(一)外环境与发病1. 气候因素2. 地域因素63. 生活、工作环境(二)内环境与发病1. 体质因素2. 精神状态三
14、、发病形式1. 感而即发2. 徐发3. 伏而后发4. 继发5. 复发第三节 病 机病机的概念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 虚实病机2. 虚实变化(1)虚实转化(2)虚实错杂(3)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 正胜邪退2. 邪胜正衰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 阳偏盛2. 阴偏盛(二)阴阳偏衰1. 阳偏衰2. 阴偏衰(三)阴阳互损1. 阴损及阳2. 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1. 阴盛格阳2. 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1. 亡阳2. 亡阴三、气血津液失常(一)气血津液不足(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三)气血津液关系失调四、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
15、伤化燥(五)火热内生【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6 学时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含义、中医诊断的理论依据二、掌握望神、望色、望排出物、望舌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及望舌的注意事项三、掌握问诊中问主诉、问病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四、掌握问诊中问现在症中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五、掌握脉诊中诊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六、掌握辨证的概念七、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的基本含义及临床特点及鉴别八、掌握气血津液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九、熟悉望形态、望皮肤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十、熟悉闻诊中听声音和嗅气味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十一、熟悉
16、常见脉象与主病十二、熟悉脏腑辨证中五大脏腑系统辨证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临床特征十三、熟悉辨证的步骤:详尽占有临床资料、综合运用辨证理论、全面把握疾病本质。十四、了解局部望诊与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十五、了解相兼脉及主病十六、了解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十七、了解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主要内容、基本含义和主要临床特征。【教学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诊法和辨证的基本含义中医诊断的理论依据第一节 诊 法一、望诊7望诊的基本含义、望诊的正确方法(一)全身望诊1. 望神望神的基本含义(1)有神(得神)(2)少神(3)无神(失神)(4)假神2. 望色望色的基本含义、内容,
17、“常色” 、 “病色”的基本含义(1)白色(2)黄色(3)赤色(4)青色(5)黑色3. 望形态(1)形体(2)姿态(二)局部望诊1. 望头颅(1)望头颈(2)望头发2. 望五官(1)望眼(2)望鼻(3)望唇口(4)望咽喉(5)望耳3. 望皮肤(1)望色形变化(2)望斑疹(三)望排出物1. 痰涎2. 呕吐物3.二便(四)望小儿食指络脉(五)望舌望舌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望舌对于临床辨证的重要意义 舌面特定区域反应不同脏腑病变正常舌象特征1. 望舌质(1)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2)舌形: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刺(3)舌态:强硬、萎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2. 望舌苔(1)苔色:白苔
18、、黄苔、灰黑苔(2)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脱3.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4. 望舌注意事项(1)光线(2)伸舌姿势(3)染苔二、闻诊(一)听声音1. 语声(1)语声强弱(2)语言错乱2. 呼吸3. 咳嗽4. 呃逆、嗳气(二)嗅气味三、问诊问诊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一)问主诉(二)问病史1. 现病史(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3)诊治经过2. 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3. 个人生活史(1)生活经历(2)精神因素(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4. 家族史(三)问现在症1. 问寒热(1)恶寒发热(2)但热不寒:壮热、潮热(3)但寒不热(4)寒热往来2. 问汗(1)有汗无汗(
19、2)汗出时间(3)汗出部位3. 问疼痛(1)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脘8痛、腹痛、腰痛、四肢痛(2)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隐痛、绞痛、重痛、酸痛、冷痛、灼痛4. 问饮食口味(1)食欲与食量(2)口渴与饮水(3)口味5. 问睡眠(1)失眠(2)嗜睡6. 问二便 (1)大便(2)小便7. 问经带(1)月经: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痛经(2)带下四、切诊(一)脉诊脉诊的基本含义与临床意义1.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1)诊脉部位(2)诊脉方法2. 正常脉象3. 脉象与主病(1)浮脉(2)沉脉(3)迟脉(4)数脉(5)虚脉(6)实脉(7)洪脉(8)细脉(9)滑脉(10)涩脉(11)弦脉(12)濡脉(
20、13)弱脉4. 相兼脉及主病(二)按诊1. 按肌肤2. 按手足3. 按胸腹第二节 辨 证辨证的基本含义一、辨证的方法(一)八纲辨证八纲辨证的基本含义1. 表里表证、里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2. 寒热寒证、热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3. 虚实虚证、实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4. 阴阳阴证、阳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二)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含义1. 气病辨证(1)气虚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2)气陷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3)气滞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4)气逆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2. 血病辨证(1)血虚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2)血瘀证:基本含义、主
21、要临床特征(3)血热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4)血寒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3. 津液病辨证(1)津液不足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2)水液停滞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水湿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痰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饮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三)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含义1. 心与小肠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2. 肺与大肠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3. 脾与胃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4. 肝与胆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5. 肾与膀胱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四)其他辨证方法1. 病因辨证2. 六经辨证3. 卫气营
22、血辨证4. 三焦辨证9二、辨证的步骤(一)详尽占有临床资料(二)综合运用辩证理论1. 以八纲辩证为“纲”2. 多种辩证方法综合运用(三)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1. 探求病因,明确病位2. 推究性质,分析机理3. 权衡病势,了解演变4. 判断轻重,预测转归5.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与见习【教学时数】讲授 10 学时,见习 2 学时第五章 中医学的防治原则【目的要求】一、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的概念及运用二、熟悉治则与治法的联系与区别,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三、熟悉调整脏腑、调理气血治则的概念及运用四、了解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概念及运用【教
23、学内容】第一节 预 防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一、未病先防(一)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 重视精神调养2. 加强身体锻炼3. 注意生活起居4.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二)外避病邪,防止邪气侵害二、即病防变(一)早期诊治(二)控制病传第二节 治 则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联系与区别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1. 寒者热之2. 热者寒之3. 虚则补之4. 实则邪之(二)反治1. 热因热用2. 寒因寒用3. 塞因塞用4. 通因通用二、治标与治本(一)急则治标(二)缓则治本(三)标本兼治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与祛邪单独使用1. 扶正2. 祛邪(二)扶正与祛邪兼用1
24、. 扶正兼祛邪2. 祛邪兼扶正(三)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1. 先祛邪后扶正2. 先扶正后祛邪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二)补其不足 阳虚不能制阴虚寒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不能制阳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五、调整脏腑(一)调理脏腑功能1. 益损脏腑虚实(1)虚则补之(2)实则泻之2. 顺畅脏腑特性(二)调理脏腑关系1. 调理脏与脏的关系2. 调理脏与腑的关系(1)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进行调理(2)根据脏腑功能隶属关系进行调理(3)实则泻腑,虚则补脏3. 调理腑与腑的关系六、调理气血(一)调气1. 气虚则补2. 气实则调理气机运行10(二)理血1. 血虚则补2.
25、血实则调理血液运行(三)调理气血关系七、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1. 年龄2. 性别3. 体质【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 学时中篇 临床治疗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药基本知识【目的要求】一、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含义二、掌握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三、熟悉中药的剂量四、熟悉麻黄、桂枝、细辛、柴胡、大黄、附子、肉桂、吴茱萸、半夏、白芍、当归、人参、天麻、三七、香附、白术、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五、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教学内容】中药的概念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产地二、中药的采集1. 全草类2. 叶类3. 花、花粉类
26、4. 根、根茎类5. 树皮、根皮类三、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1. 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 增强药物的作用3. 改变药物的性能4. 纯净药材5. 矫味矫臭6. 便于贮藏和制剂(二)炮制的方法1. 修制2. 水制3. 火制4. 水火共制5. 其他制法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一、四气二、五味1. 辛2. 甘3. 酸(涩)4. 苦5. 咸6. 淡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选择1. 气味2. 质地3. 炮制4. 配伍四、归经归经的概念、运用五、毒性中药毒性的概念使用有毒药物时的注意事项1. 防止两个误区2. 严格控制剂量3. 采取防范措施第三节 中药的
27、用法一、剂量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1. 药物方面2. 应用方面3. 患者方面4. 季节变化二、配伍配伍的概念1. 单行2. 相须113. 相使4. 相畏5. 相杀6. 相恶7. 相反三、用药禁忌1. 配伍禁忌2. 证候禁忌3. 妊娠用药禁忌4. 服药饮食禁忌第四节 常用中药熟悉下列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柴胡、大黄、附子、肉桂、吴茱萸、半夏、白芍、当归、人参、天麻、三七、香附、白术、藿香【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4 学时第七章 方剂基本知识【目的要求】一、熟悉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成变化二、熟悉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应用、方解: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
28、、逍遥散、半夏泻心汤、肾气丸、藿香正气散、桂枝茯苓丸三、了解方剂的常用剂型、汤剂的用法和服法【教学内容】方剂的概念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中药复方优于单方的优越性一、组成原则:君、臣、佐、使二、组成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二)药量增减变化(三)剂型更换变化第二节 方剂的用法一、常用剂型(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膏剂1. 内服2. 外用(五)丹剂(六)酒剂(七)茶剂(八)冲服剂(九)针剂(十)糖浆剂二、汤剂用法(一)汤剂煎法1. 煎药用具2. 煎药用水3. 煎药火候4. 煎煮方法(二)汤剂服法第三节 常用方剂熟悉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应用、方解: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
29、泻心汤、肾气丸、藿香正气散、桂枝茯苓丸【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4 学时下篇 辩证论治第九章 寒证【目的要求】熟悉风寒表实证、胃寒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第十章 热证【目的要求】熟悉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肠热腑实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第十一章 虚证【目的要求】熟悉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第十二章 实证12【目的要求】熟悉湿伤脾胃证、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教学方法】讲授与见习【教学时数】讲授 2 学时,见习 2 学时针灸学部分教学大纲一、经络学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 3 个学时1. 重点掌握内容: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概念
30、;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命名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络脉概念;奇经八脉概念;经络的临床运用(包括:生理功能、病理解释、疾病诊断、治疗依据、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2. 熟悉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的功能;十二经别概念及作用;奇经八脉的功能;3. 一般了解内容:十二经脉的循行;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功能;二、刺灸学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讲课 3 学时。1. 重点掌握内容刺法(针法)概念;常用进针手法;常用行针手法;得气概念及意义;针刺晕针意外和防治处理;灸法概念;灸法的作用;常用灸法手法;灸法的适应症;2、熟悉内容针刺器具;针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针具的
31、消毒、患者体位的选择等) ;针刺角度、深度;留针、出针;滞针、血肿等针刺意外事故的处理;灸法的注意事项;3. 一般了解内容:针刺的补泻;灸法的补泻;其他临床常用针灸器具的部分知识,如三棱针、皮肤针、火罐等;三、腧穴学教学大纲要求该部分知识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讲课学时4 学时,其中总论 1 学时,分论 3 学时;1. 重点掌握知识:腧穴概念;腧穴分类;常用腧穴定位方法;四十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听宫;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肾腧、委中;足少阴肾经:涌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翳风;足少阳胆经:风池、阳陵泉;足厥阴肝经:太冲;任脉:关元、中脘、膻中;督脉:命门、大椎、百会、人中;经外奇穴:印堂、太阳;2. 熟悉内容:腧穴主治规律;临床选穴原则;十四经穴主治规律特点;40 个左右所选腧穴的临床针灸操作特点、穴性特点;3. 一般了解内容其他书本所列腧穴的定位、主治特点、及临床针灸操作特点;四、针灸治疗学总论教学大纲:理论讲课 3 学时。1. 重点掌握知识:针灸治疗疾病的原则、机理;针灸处方选穴的原则;13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2. 熟悉内容:常见疾病的针灸处方:面瘫、下腰背疼痛、呃逆、尿潴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