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类型第12课 呼兰河传 课件 苏教版九下 (3).ppt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6157958
  • 上传时间:2019-03-31
  • 格式:PPT
  • 页数:8
  • 大小:49.6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12课 呼兰河传 课件 苏教版九下 (3).ppt
    资源描述:

    1、呼兰河传节选导读,兼萧红创作评析,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天才却寿夭,以11年的创作生涯,共出版有11部集子,近百万字,分别为: 跋涉(与萧军合作) 生死场 商市街 桥 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散文 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 马伯乐 其中其成名作为生死场,分别由鲁迅和胡风作序和跋,被誉为“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 情绪型、体验型、自传型作家的还原: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日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读。近年以来,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其

    2、个人性创作审美特质的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体风格: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有了较多的认识。,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

    3、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在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双重压迫下,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一生,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世界。萧红的创作中,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悲剧体验和刻骨的人生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底层卑贱人生的现实书写超越自我,对个人悲惨经历的超越:不自哀自怜,而以自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去冷静观照周围的熟悉人生,将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和现实的人生世界,抒写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及普泛的人类的悲剧,具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对女性创作的超越:突破了恋爱、婚姻及知识分子等女性作家的传统题材,率先以先觉者的苦难焦灼姿态,关注乡土社会中最普

    4、通、最卑贱者的苦难命运,在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悲悯情怀。萧红与其他现代女作家关注点的差异: 陈衡哲(现代文学第一位女作家):由亲情、性爱滋生的个人情智困扰推及人生和社会问题,刻划“五四”初期的青年心象 冰心:探索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童真、自然、母爱的“爱的哲学” 庐隐:性爱的苦闷 凌叔华:尽现“世态的一角,高门望族的精魂” 丁玲:现代女性的精神困惑和内心苦闷,生命的沉睡生死场,生死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乡村农民混沌、蒙昧、原始的生存状态:动物性的生,动物性的死(“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人与动物生殖的对照性描写,揭示了二者的“同

    5、质性”,即人的生育的非人化和动物性以动物的方式支配人的生命; 强化描写农村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农民对生命毁灭的极度麻木:“孩子的死,不算一回事” 表现农人对自然、环境的变态性依附和臣服:“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轻贱和生命意识的漠视背后,体现出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完全丧失和人的异化 萧红笔下的乡土世界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动物性地存在,沿袭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在自我毁灭的同时毁灭着他人,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创造,只是一片生命的荒原,“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河传,生存而非生活:“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

    6、长大了就长大了,长不大也就算了”,在这被动的生与死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呼兰河人以对生死的极度麻木和漠然,彻底放逐了有关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悲哀之感觉,而呈现出彻骨的生命虚无和人生悲凉。 萧红正是通过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来直戮其灵魂深处的痼疾:传统文化的桎梏,而这正是呼兰河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

    7、民族麻木的魂灵来,于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性。,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或许更是为了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再一次发现人生的悲凉。 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也成为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地脆弱,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 儿童视角成为作家最成

    8、功使用的一种叙事手段,经历了太多人生丑恶的成人视角里,不会再出现这么温馨美好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性的审视中,看到人生的残缺;儿童眼中的“爱”和“美”在更高的叙事者看来,亦潜伏着如此多的危机和冷漠。 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现在孩子“我”在雨雪天、冬季及无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的景致的反衬中。,独特的“萧红体”,与她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相对应,萧红的小说也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的文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 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超常规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诗化的风格: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意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2课 呼兰河传 课件 苏教版九下 (3).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15795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