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类小论文培训材料培训人:孟凡喜一、学习自然科学类小论文的意义这个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 ,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科学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大到航空航天,小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
2、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也是非常有益的。 从语文学习方面说,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加强学习内容的文化内涵。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过程来看,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以字词的认读为主的,阅读材料比较简单。到了高级阶段,形式的因素逐渐隐退,内容的因素逐渐浮出,因为加载更多的文化知识而气势磅礴。语文学习不注重对科学文化的吸纳,我们可能读不懂每天报纸上涉及的大量科学内容,也看不懂电视上很多宣传科学文化的专题片,这就会大大影响与他人的沟通。如果我们对科学文化所知
3、甚少,就会妨碍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本身就要求我们的读写能力更趋于综合化,而不是单纯地读纯文学作品。二、 语文考试大纲中对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
4、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解读单元主题 三、 关于 2010 年 19 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题分析全国一卷考查的是 20104 月 29 日发表在科技文摘报的一篇关于从生物学角度解读情绪异常的文章;天津卷考查的是关于生态伦理的文章;重庆卷考查的是关于枝蔓状城市的文章;湖北卷考查的是选自中国国家天文的关2于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文章;福建卷考查的是选自 2010 年文汇报的的现代魅力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而从考题形式看,主要是主观
5、题和客观题两类考查形式。客观题依然是延续了三种传统题型:1、对文章阐释对象的理解。如天津卷“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重庆卷“下列对枝蔓状城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湖北卷“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等;2、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如湖北卷“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全国一卷“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3、对文章内容的推断。在实用文体中出主观题的省份还不是很多,但这已经是一个出题趋势。 但题目相对与文学作品阅读要简单一些,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湖北卷“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
6、圆地圆的观念的” ,考察了对内容的理解,又考察了归纳整合信息能力。也有个别的考查对观点的评价。如福建省“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道题既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考查了对作者的观点的评价。四、关于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教学设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7、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导学案编写参考:(一) 、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3)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二) 、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 (三) 、教学建议1、可在解决以上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也可以布置品味语言的专项练习题。2、引导学生多读文本,自主研读、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即可。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目标 、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
8、字魅力。 3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导学案编制参考:(一) 、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二) 、问题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5、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6、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
9、的目的是什么呢? (三) 、教学建议本单元三篇课文,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重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将理清文章的思路作为重点,本课可以将品味文章语言作为重点。可以参考一下练习题,具体落实品味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宇宙的未来【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
10、素养。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2.再读,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3.三读,探究内涵。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4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4.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可
11、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 1991 年 1 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
12、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 ”可“ 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 26 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 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 中。1.作者在第 8 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为什么第 10 段又说 “尽管我们知道制
13、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2.为什么科学“ 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 ”,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自读思考】 1.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 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 “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 。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例如,如果你
14、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 “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 3.这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体现了演讲词的特点。试举出三个例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54.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 2002 年 8 月 15 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 ,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5.课文
15、中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你怎么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的观点,只要态度科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6.霍金的中国学生吴忠超教授这样介绍史蒂芬霍金:在相对论和引力论领域,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和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第二项工作是创立了黑洞物理理论,其中有黑洞的无毛定理和黑洞视界面积增加定理;第三项工作是研究极早期宇宙和宇宙的创生,其量子宇宙学使人们单独地从科学定律即能预言出宇宙中的一切。而他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他患卢伽雷病(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后的 40 年间所做的。在科学史上有许多残疾科学家,但是像霍金这样残疾到这种程度的则绝无仅有21 岁就患病,
16、几十年被禁锢在特制的轮椅上,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活动,不能讲话,与人交谈要靠计算机合成语言,有了新的想法也只能通过三个手指“敲击 ”进语言合成器里保存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却把研究的目标直指浩瀚的宇宙。 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一句充满诗意的台词:“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里,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这句台词形象地道出了霍金的崇高精神追求,使人们亲眼看到了“果壳” 中的那个挑战命运的不屈的灵魂。他曾说:“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没有什么能打倒自己。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的健康也会给你无穷的力量。 ”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贝特朗罗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那么你呢?你怎么看待霍金? 十年前,一家青少年调查机构调查出我国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歌星刘德华、影星刘晓庆、球星贝利, “三星高照” 。你又怎样看待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