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152094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摘要:武汉会战是八年抗战中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团结了几乎全部可以团结的力量,转移了中部的工业,贯彻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为将来的长期抗战做好了准备,但从结果上来说,本次会战以武汉的沦陷而告终关键词: 武汉会战 国民党军正面战场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失守后,名义上重庆成为陪都。但是,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征服中国,尽快结束中日战争,将“攻占汉口作战”视为“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 。而素称“九州通衢”的武

2、汉,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水陆交通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日本侵华军占领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之后,武汉“隐然亦俨然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寄托” 。围绕着武汉,双方展开了八年抗战中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最终,1938 年 10 月 24 日,武汉会战以日军攻陷武汉,国军向西撤退而结束。1.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虽然就武汉会战的最终结果来讲,中国又一座城市沦陷,而且中方人员伤亡多于日本 ,从战役上看确实是失败了。但是,我军进行会战的战略意图基本上都实现了,从战略上看是取得了成功。1.1 大幅的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使日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

3、的进攻经历了前几次大规模会战的失败,国民党军队高层重新制定了战略目标,也就是蒋介石所说的“以空间换时间” ,武汉会战前,蒋介石这样评价此次会战的战略目的“故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盖唯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 。 国民党全军把这一战略贯彻得很好,陈诚在 9 月 16 日的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中再次强调;“ (一)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整个武汉会战过程中,国民党军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 “无一

4、个整师被歼灭” ,而日军方面,伤亡在 10 万以上,虽然国民党军的伤亡人数更多,但是实力保存得更好。武汉、广州失守后,日军已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2 进一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他们速战速决的计划抗日战争伊始,日本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但一个松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而武汉会战由于贯彻了持久战消耗战的方针,使得日本从 6 月 3 日至 10 月 25 日历时近五个月,才占领了武汉,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如果把对华战争打成一场持久战,那么形势就会非常的不利,但在中国战场上的不如意,迫使日本改变了对华战略,日军参谋本部不得不

5、强调指示; “以后竭力限制战局的扩大,采取紧缩持久的阵势” 。日本进行武汉会战,拥有战略与政治两重目的,政治上妄图打击中国民心、士气,压服中国投降,但是由于战略目标达不到,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必胜的决心。1.3 武汉会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整个民族的抗日情绪调动起来国民党政府于 4 月 1 日成立政治部下属主管宣传工作的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在第三厅的领导下,大规模的文化宣传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 当时仅就武汉而言,抗战爱国组织就多达 260 多个。 武汉会战期间,募捐献金活动极为活跃,人民爱国热情高涨, “当每个人把或多或少的金钱或物品放入献金柜或交与管理人后,脸上都浮泛着满足的笑

6、容,心中似乎得到了无限的安慰” 为了保卫祖国和争取民族生存,少数民族及宗教界、海外华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行动起来,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甚至参军参战,表现了极为可贵的民族精神。1938 年 4 月 19 日,蒙藏回族联合慰劳抗敌将士代表团抵达武汉,并表示: “抗战以来,全国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情形尤令人感奋当将此种精神及中央长期抗战政策转向蒙藏回地方宣达,期唤醒全边人民,同仇敌忾,以人力财力贡献国家。 ” 各党派在这一时期也精诚合作,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武汉会战时期十分密切。1937年底,为了探讨国共两党在组织上的具体合作形式和确定共同纲领,由周恩来等和蒋介石协商,准备成立两

7、党关系委员会。12 月 21 日,蒋介石在听取周恩来所谈有关中共方面的设想后说:“所谈极好,照此做去,前途定见好转” ,并说,他所想的也不过如此 ,虽然后来终因政见不合没能就组织形式达成一致,但是依然是国民党“容共”的积极表示。在野党派中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和中国青年党等也被团结起来,1938 年 4 月 13 日,张君劢代表国家社会党发表致蒋介石汪精卫信 ,表示“愿本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意旨,与国民党领导政局之事实,遇事商承,以期抗战中言行一致” ,而蒋介石也回信,愿与国社党“同心同德,弘济艰难” 。 由于武汉会战所造成的空前危机感,以及当时政府的积极宣传,再加上各个党派之间积极地合作表态,整个中

8、国社会从上至下团结一心,树立了共同御辱的目标。1.4 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中部和中南部地区的工业,将敌军占领武汉的收益最小化。武汉会战之前,对于武汉及其周边中国中部与中南部的重工业就开始了转移。甚至一部分轻工业,也进行了转移。在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周旋,拖慢日军步伐,使得在 10 月之前,重工业的转移和民众的疏散就已经基本完成。在日军占领武汉之前,蒋介石下令“将凡有可能被敌军利用之虞的设施均予以破坏!” 最终,日军得到的是一座燃烧了整整两天的空城。2武汉会战的失利原因虽然说,在武汉会战的过程中,我军基本达到了战略目标。但是,国军的伤亡是要倍于日军方面的,而且中国在事实上又

9、失去了一大片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领土。这场战役,毫无疑问我方失利了。失利原因有以下这些方面。2.1 敌我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此次武汉会战,日军动用 12 个师团, 120 余艘舰艇,500 余架飞机,共 35 万人;中国军队参战的有 129 个师,4O 余艘舰艇,100 多架飞机,共 110 万人 3。可以说,我们是在用鲜活的生命来对抗武器装备上的绝对劣势。最终由于实力上的差距,本次会战大多数的战役以国民党军撤退而结束。2.2 国民党的限共活动没有停止虽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主张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国民党在这一时期对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也是比较支持的,国民党与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的合作

10、也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国民党的限共行动并没有停止。这期间,国民党解散了一些抗战团体,如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团和蚁社等,这些团体的骨干成员大多是共产党员。 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一时期的限共活动是比较温和的,是历史上国民党政府最为“容共”的时期,因为国民党也清楚的认识到抗战要靠全民的努力。2.3 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当时操纵国际社会的一些大国,均从各自利益出发, 对远东的局势采取观望、推诿甚至对日本姑息的态度。英国此时其外交重心已迁移至欧洲,在远东对日采取姑息政策,只想战争局部化,保持其既得利益,1938 年 5 月英国与日本签订了中国关税协定。其目的是出卖中国主权,与日本分享中国海关收入

11、;法国在当时国际事务中尤其是远东外交上追随英国;美国国内孤立主义依然盛行,对外奉行中立立场,但在 1938 年一年中 ,美国向日本出口物资价值就达23957.5 万美元, 其中军用物资占 67%11,客观上“无形中协助日本对中国作不断轰炸” 12; 20 世纪 30 年代中德之间关系比较密切,但后来受德日轴心同盟的制约,5 月, 德国撤回全体驻华军事顾问,并严令禁止对华出售军火武器;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企图政治施压胁迫中国投降13;只有苏联在这一时期向中国提供着贷款和军事援助,在国际社会中言论也较支持中国,但是受到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制约,援助的质与量都不算高 14。可以说,武汉会战时期是中国

12、受到国际社会全面孤立的时期。2.4 在权衡利弊后我军的战略选择在武汉会战的后期,国民党军已经大幅的消耗了日军实力,拖慢了日军进攻的步伐,武汉地区的工业已经转移完毕,而日军已将武汉的外围据点全部占据,国民党军队处于东南北三面包围之中,且武汉的内城无险可守,如果选择死守,既没有很大的战略意义,而且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蒋介石说:“今者我中部工业及东南之人力物力,皆已移植于西部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具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施全面之战争故我守卫武汉之任务已毕,目的已达。 ”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保持,则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全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

13、利之根基。 ”权衡利弊之后,国民党军选择主动撤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比较明智的,作为一条失利原因来讲,这也是最令人欣慰的。武汉会战,从战役上来讲我们失利了,从战略上来讲我们成功了,此役中,日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敌人西进的步伐被阻滞, 粉碎了敌人“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武汉会战是促使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的重要转折点。参考资料1 叶剑英.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转引自武汉抗战史料M. 李泽主编.第 17 页2 蔡伟,张君,金斗.武汉会战决策 . 决策与信息J. 2005, 07 :16183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书.转引武汉杭战史料M.李泽主编 .第 391 页.4 武汉抗战史料

14、5 敖文蔚. 蒋介石与武汉抗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35(4).2008.07:14206 刘丽华,吴恩格.武汉会战刍议.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专刊C:81907 新华日报N.1938 年 7 月 11 日8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中共武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9 蒋介石,汪精卫.蒋汪两总裁复信N. 新华日报,1938-04-22(3)10张晔.怎样看待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J.新时期,1980, (3).1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第五卷:20612美陈纳德 .陈纳德将军与中国M.(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68。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武汉会战期间意大利调停中日战争史料. 民国档案J1999(2):151614许小青,项海. 苏联与武汉会战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1999(3).38(2):13514115田子渝.武汉抗战史料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6336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