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血液流变学教学大纲(供医学本科各专业使用)课程名称:人体血液流变学开课单位:物理电子技术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课程类型:临床医学应用基础理论(选修)授课方式:系统理论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总学时数:36 学时学 分:2 学分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血液流变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了解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国内外在血液流变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最新成果。掌握一般的血液流变学基础知识,熟悉血液流变学的常用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学会从血液流变学观点分析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为学习血液流变学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奠定基础。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2、人体血液流变学(泸州医学院)2011 年 7 月第 1 版开课学期:秋冬季教学参考书籍: 秦任甲,临床血液流变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胡金麟,细胞流变学,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 章梓雄,粘性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 月 王鸿儒,血液循环力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年 6月 翁维良 等,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9 年 7 月 陈文杰,血液流变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年 2 月各章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教学内容与要求】1掌握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了解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简史、研
3、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23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重点】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二章 血液流变学的物理基础【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其应力、应变的几种表现形式。 2掌握各种形式应力和应变的表达式。 3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及其弹性模量的物理意义。 4了解 Couette 流动与速度梯度的概念。5理解牛顿粘滞定律的物理意义。6掌握牛顿粘滞定律的三种表达式。7了解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及非牛顿流体的分类。8掌握非牛顿流体各种模式的本构方程。9了解圆管内层流速度分布情况。10理解泊肃叶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
4、应用。11理解粘弹性体的基本性质。12了解粘弹性体的力学模型。【教学重点】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及其弹性模量的物理意义;非牛顿流体及非牛顿流体的流变性。【教学难点】非牛顿流体各种模式的本构方程;粘弹性体的力学模型。【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三章 血液的流变性【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32掌握剪变率、红细胞聚集和聚集性、红细胞变形和变形性、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规律。3理解红细胞聚集和变形与剪变率之间的关系。4理解任氏(Ringer)液在研究红细胞聚集和变形对粘度影响中的作用。5掌握血液最基本的流变性质(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 。6掌握在不同的剪变率范围内
5、,血液流体类型的变化。7掌握血液具有非牛顿性的根本原因。8掌握影响血液粘度的其它因素。9了解血液的卡森方程。10掌握影响血液屈服应力的因素。11了解血液屈服应力对血液的流动会产生影响。【教学重点】影响血液粘度的基本因素和影响血液粘度的其他因素。【教学难点】影响血液粘度的基本因素。【教学时数】 3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四章 血细胞的流变性【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红细胞的形态结构。2掌握红细胞膜的流变性、红细胞的内液粘度及几何形状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理解剪变率、血管内径、血细胞浓度、介质粘度、PH 值、渗透压等因素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3掌握血浆蛋白的桥联作用、剪变率的作用、红细胞自身
6、性质等因素对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4了解血小板的形态与结构,理解血小板的流动特征。5掌握剪应力、诱导剂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6掌握生理因素、流体力学因素对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7理解血小板的收缩、释放、吸附、止血等功能。48了解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9掌握白细胞的趋边流动概念;掌握血液中的剪变率、红细胞的浓度、红细胞的聚集等因素对白细胞流动的影响。10掌握白细胞的粘附性、聚集性、变形性对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11掌握白细胞的嵌塞概念;了解白细胞对血流的影响。【教学重点】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的因素;影响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的因素;影响白细胞流变性的因素。【教学难点】红细胞膜的流变性;剪应力、诱导剂对
7、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白细胞的趋边流动现象。【教学时数】 5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五章 微循环的流变性【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微循环的基本概念。2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特点。3理解微循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微循环的灌流特点,血流变因素变化对微循环灌注的影响及意义。4掌握微循环中血细胞的流变性,血液在微血管中的血流效应。【教学重点】微循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微循环的灌流特点,微循环中血细胞的流变性,血液在微血管中的血流效应。【教学难点】血液在微血管中的血流效应。【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5第六章 血液流变性检测【教学内容与要求】 熟悉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熟
8、悉反映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指标。 了解血液流变学检测时血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 了解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的方法。【教学重点】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反映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指标;血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反映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的指标和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七章 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检测【教学内容与要求】 熟悉微 循 环 检 测 的 观 察 对 象 、 观 察 部 位 、 指 标 及 临 床 意 义 。 了解微 循 环 检 测 的 基 本 技
9、 术 及 注 意 事 项 。【教学重点】微 循 环 观 察 的 对 象 、 观 察 部 位 、 观 察 指 标 、 临 床 意 义 及 注 意 事 。【教学难点】观 察 指 标 及 临 床 意 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八章 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 熟悉血液粘度对人体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 熟悉各型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可能机制。6 了解冠心病易患因素、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以及它们与血液流变性障碍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血液粘度对人体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
10、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教学难点】心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机制。【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九章 休克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 熟悉休克时机体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微循环障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休克过程中机体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发生机制。 了解改善休克过程中血液流变性障碍的措施。【教学重点】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和与微循环障碍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发生机制。【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十章 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和血液低粘滞综合征的概念。 熟悉血液
11、高粘滞综合征的几种亚型及各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 了解血液高粘滞综合的预防和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教学重点】高粘滞综合征和低粘滞综合征的概念;高粘滞综合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7【教学难点】高粘滞综合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十一章 糖尿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教学内容与要求】 熟悉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参数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改善或减轻糖尿病的血液流变障碍的措施。【教学重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参数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和改善措施。【教学难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十二章 肿
12、瘤与血液流变性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1 熟悉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高粘状态及肿瘤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了解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措施。【教学重点】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及其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十三章 调整血液流变性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与要求】8 掌握血液稀释(hemodilution, HD)疗法的概念。 熟悉血液稀释疗法的分类及血液稀释治疗的液体选择。 了解活血化瘀疗法对改善患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光量子血液疗法的适应症和低强度激光照射法对机体的作用。【教学重点】血液稀释疗法的概念;血液稀释治疗的液体选择;活血化瘀疗法对改善患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教学难点】活血化瘀疗法对改善患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