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技术进步,一、技术进步一些基本知识,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进步的过程,1.技术进步的含义 经济学:指技术功效的增大,即指同样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一定量的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狭义:技术自身的变化发展,限定在工艺范围内,指工艺的进步,包括新的生产设施、生产方法、生产程序和新的产品等。广义:所有导致产量增加的经济活动,或凡是影响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等投入要素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包括非技术性的制度、社会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一般指知识和技术因素引起的生产函数的变动(生产效率),2.技术进步的衡量或表现一定量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
2、数的变动图示:等产量曲线的内移,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技术进步能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节约资源。如,应用机器设备可以大量节约劳动,使用节能技术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出增长。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3.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发展表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构成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
3、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技术进步意味着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现实的联系,4.技术进步的类型原因 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都具有商业价值,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自发的技术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而得到的技术成果引致的技术进步: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技术发明(直接的应用价值)。需求:技术发明、研制、推广取决于需求强度 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加快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商业化进程、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规模、提高能源效率、建立低排放燃煤发电厂、建设新一代生物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对新的数字化电网进行投资。 供给:生产要素相对价
4、格的变动及其中间投入原料价格的变动 技术进步还取决于企业家精神(创业与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进步对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 类型: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希克斯分类的两种表达方式:要素比例标准: 只有资本、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且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Ia;下降为资本节约型Ic;不变则为中性型Ib 。,L,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比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新的切点位置决定着技术进步对不同要素的影响,决定着技术进步的类型。,Ia 劳动节约型Ib 中性型Ic资本节约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 设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导
5、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大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变动,则为劳动节约型Ia;反之为资本节约型Ic;不变则为中性型Ib。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的价格,边际产品的比例变动即为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技术进步可用要素价格比例曲线(等成本线)斜率的变化来表示。,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等产量移至Ia,资本要素边际产出较高,进而资本要素价格上升更多,价格比例曲线向内移动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等产量先移至Ib,劳动要素边际产出较高,进而劳动要素价格上升更多,价格比例曲线向内移动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中性型:等产量曲线移至Ic,要素边际产出不变,要素价格比例不变,曲线向内平行移动。,
6、在资本劳动比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边际产品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Ia 劳动节约型Ib 中性型Ic 资本节约型,两种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上一致 区别:(1)表达方式不同。若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影响资本-劳动比;若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改变要素价格的比例。 (2)技术进步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变化的路径不同要素比例标准:要素价格比不变要素组合比例变化要素最优组合点偏离OE射线边际产品比例标准:要素比例不变要素边际产品比变化要素价格相对变动最优组合点总在OE射线,(3)范围不同。要素比例标准:针对单个厂商或行业(既定要素价格下要素数量的选择)边际产品比例标准:针对整
7、个经济(充分就业存在,资本劳动比既定下,技术进步只能影响生产要素相对价格)(4)性质不同。要素比例标准强调技术进步后要素间的替代关系边际产品标准着重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5. 技术进步的过程 熊彼特创新理论将技术进步过程分为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环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术进步包括三个过程:发明、创新和扩散发明:有关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其重要的来源是科学研究创新:发明首次被商业应用扩散:创新出现后被许多使用者应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事实发明的知识和关于自然规律发明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研究发现和获取。技术进步过程可分为研发、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三个环节。,研
8、究与开发: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基础研究: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变化发展规律而进行的理论性或实验性研究(具有深刻的认识功能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潜在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应用研究:探索性科学原理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技术原理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对特定技术规律的认识和对技术开发的理论指导)实验开发:利用从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或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技术创新: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912)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
9、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发明与创新有本质区别。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是为了改进设计、产品、工艺或制度而提出的思想、图纸获模型;创新则是把发明实际运用于市场生产,首次被引入商业贸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获新设备;发明是技术意义的概念,而创新是经济意义的概念。创新势必是市场利益驱动的。发明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来源。创新五种形式: 1) 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开辟原料新来源;
10、5)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到经济的质的飞跃: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技术知识和经济的结合。,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 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性破坏,技术创新的类型创新形式的不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创新:产品的生
11、产技术上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创新中技术变化程度的不同: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形成的创新根本性创新:以新知识为基础,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技术扩散:指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潜在的采用者转移,并在生产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技术扩散不仅包括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强调技术引进方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舒尔茨: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技术扩散的外部性), 溢出效应的表现: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
12、、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 模仿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逆向工程是指从产品入手,在规范搜集产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国外同类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运用各种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探索该类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和原材料特许等,从而达到由原理到制造,有结构到材料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目的(吉利汽车)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力资本有形转移和无形转移联系效应:企业间不通过纯粹的市场交易而发生的技术扩散(FDI技术溢出) 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信息优势,与当地供应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可能从其获得先进的产品、工序等方面的知识,发生技术扩
13、散的溢出效应(前向和后向溢出)24,主要发达国家R&D经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最新一期主要科学技术指标公布了OECD 国家30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以色列、新加坡、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8个非OECD国家R&D投入的最新数据(2007年)。这38个国家的R&D经费占世界R&D经费总额的95%以上。,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给定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经济体的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产出将趋于长期均衡点。,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技术进步是
14、由经济体系中内在的力量决定的。内生的技术进步能产生“收益递增” 。,1、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哈罗德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收益曲线外移,而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增加投资只能使资本的边际收益沿边际收益曲线下移。,新增长理论,案例:前苏联和东亚的案例:粗放型增长方式与衰退性经济危机,粗放经营的最严重后果是社会生产效率低并不断下降,使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种“耗费型”经济。戈尔巴乔夫承认,“就工业生产效率来说,苏联比美国落后3/5,就农业生产效率来说,苏联比美国落后4/5。” 这就是说,苏联的工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40%,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20%。苏联解体前的30年,社会生
15、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基金产值率明显下降,1960年每卢布固定生产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为72戈比,1988年降为36戈比,下降50%。投资效率也呈现同样的趋势,每卢布基本建设投资的工业产值增长额,19611965年为1.04卢布,19711975年降为83戈比,19811985年又降为44戈比。这些数字表明,在苏联要获得同样的产出,80年代比60年代需要加倍的投入才能达到,社会生产的单位增长须靠投资的加倍增长来维持。这种不断扩大的倍增的耗费是任何经济都承受不起的,总有一天当投资不能相应加倍增长时,或投资减少时,生产就会减速、停滞以至负增长。摘自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作者:许新等,2. 技术进步
16、贡献的衡量,衡量指标:生产率生产率指产出与投入要素之比或投入要素的单位产出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缺陷:既包含了非技术进步的因素、也包含了重复计算的过程: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依赖于资本的数量,资本生产率的高低又依赖于劳动要素的数量等等,Krugman, 1994 东亚生产率的讨论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则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前苏联的增长方式不能持久,导致最后的崩溃;东亚洲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也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因此,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也是不能持续的,不存在所谓的“东亚奇迹Young,1995,2003,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有
17、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或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单位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要素单纯的量的扩大没有关系,取决于GDP增长率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来解释的剩余,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余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全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技术或工艺的变动、劳动力和资本素质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等,TFP方法的思想是:经济增长是由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率当中,可以按照各个要素不同的贡献率来进行分解。 全要素分析的基本思想还是与生产函数分解有关。给出Coob-Douglass生产函数:
18、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技术的贡献率、劳动的贡献率和资本的贡献率。 (经济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以及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等数据都可以获得,而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也可通过现实的测算来获得),优点:可以通过将那些容易测算的要数贡献先予算出,并从总贡献中进行扣减,就可以比较方便的得出不容易直接测算要素的贡献。存在问题:残差是由计量方程中没有包括但又对因变量的变化产生了影响的那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技术只能说是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将残差简单看成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显然高估了。,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它经
19、济时代的显著标志,表征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lark C和Kuynetz S.S: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主导地位是依次转移的。,一次产业,工业化,二次产业,知识化和信息化,三次产业,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创新为主导,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资本密集型,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创新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创新为主导,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技术进步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力量,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基本力量。 技术进步以其强大的动力促进着产业结构的变革与演进,推动着人类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20、,进而向知识经济的转型。,2.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第一,技术进步通过刺激需求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使潜在需求变为可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第二,技术进步促进新产业的兴起,改变产业结构。 原有产业分化形成新的产业、新产品或新生产方式规模扩大形成新产业第三,技术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本存量比例和增量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变革。 新技术资本存量更新和增量资本重新配置产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第四,技术进通过产业间的技术联系,影响产业结构变革。 技术关联技术创新扩散产业收缩扩张产业生命周期,四、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技术引进技术引进
21、:一国通过各种活动从另一国获取技术的过程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研究与开发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比现成的同类技术所花费的成本要大得多,发展中国家不必对每种技术都从头开始研究。其次,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以及资金有限,对于某些技术,发展中国家在短时期内难以研制出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弥补本国的技术力量不足,从而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也能节省大量的资源。第三,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其内源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第四,技术引进还促进外贸的发展,加速引资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经济的步伐。,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免有关风险.
22、五个阶段:科学发现(知识存量的增加)发明(对现有知识的应用性进行检验)创新(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领域)改良(在应用中不断对革新的技术加以改进)扩散(10-20年),2.技术选择:根据发展中国家客观实际,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选择的成本分析,QQ等产量线,每一点代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产量;KL或KL是价格线。切点C和D是可选择的要素投入组合。射线I和II代表两种技术手段。,技术选择是对不同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比较和选择发展中国家适合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除成本以外,技术选择往往会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技术进步导致可
23、供选择的要素组合方式变少,技术进步意味着更为密集的资本投入,使原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变得无利可图发展中国家要素价格被扭曲。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完善,要素的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其稀缺程度。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金融抑制政策,导致资本的成本被低估。 劳动密集型技术对劳动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力数量多,但素质却比较差。由于本国缺乏研究开发能力,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但发达国家的技术主要是资本密集型的。 强烈的赶超意识促使发展中国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建立和发展现代工业部门。,技术选择的标准: 第一,高产出量标准。 优先选用在既定投资额度下产出最大的技术:资本匮乏国家 第二,社会极限
24、性生产标准。 即使在既定资本额度下选择的技术能使产出,但如果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也不是最优的技术选择,外汇支付能力 第三,高积累率标准。 经济发展除技术外,还需考虑资本积累率 第四,时间系列标准。 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对上述标准加以综合选择 第五,技术进步关联作用标准。 第六,相容性原则。 各类技术之间相容,使整个系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3.技术选择与就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对其价格比例变动的反应程度。,政策含义:对替代弹性较小的行业或部门,补贴政策仅影响要素投入的成本,对要素间的配合比例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失业不会增加。对替代弹性大的部门,规定价格将在增加资本费用的同时更多
25、地增加就业量。,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Shumacher E.F(英),小的是美好的,1973:中间技术论,4. 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1962)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后发优势理论六个重要命题: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缺乏联系性,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突然的大突进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对大工厂和大企业的强调越明显;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一个国家的
26、经济越落后,人们消费水平受到的压力就越沉重;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落后的优势或后发展优势:表现为落后国家或后发展经济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采取赶超工业化发展战略,借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巨额资本,从而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快速发展。,索特、帕雷兹等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观点和模型: 指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
27、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 发达与不发达、先进与后进不是一成不变的,把握好后发优势,进行正确的技术选择,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蛙跳理论与产业技术发展机会的选择分析。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常处在新的技术发展机会。某一技术轨道在其延伸过程中,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通常会形成许多新技术轨道。每一条新轨道都是进入产业竞争的高起点,构成产业技术蛙跳发展的机会窗口。原因在于:第一,新技术轨道,缺乏知识和技术积累,处于同一起点;第二,投资较低,进入门槛较低;第三,沉没成本较小。跨越就技术,进入新技术(新能源),1985年,Soete L提出蛙跳(leapfrogging)发展的观点;
28、1988年,Perez .C和Soete L指出在一些产业技术发展中存在许多蛙跳发展的机会窗口(windows of opportuties);1993年,Brezis E、Krugman P和Tsiddon D建立国际竞争的“蛙跳”模型.,5.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技术引进过程),波斯纳和哈弗鲍尔技术差距理论 产生技术差距的原因: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已经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取得技术上的优势,并获得生产某种产品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与未进行技术创新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并形成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为追求特殊利润,通过技术转让,其他国家进行研发或引进而掌握该项技
29、术,缩小技术差距。技术差距缩小,导致不同国家间该项技术产品间国际贸易的下降,直到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其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两国间该产品的国际贸易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技术差距的衡量: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引进国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时间。掌握该项技术的标志是不再进口由该项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差距产生到由该项技术引起的国际贸易完全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反应滞后阶段+掌握滞后阶段模仿时滞: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的时间差距。反应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模仿国开始模仿其技术,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需求时滞:从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模仿国开始进口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
30、隔。掌握时滞:模仿国开始生产创新国创 新的新产品,到生产能满足国内需求,并开始出口这种新产品的时间间隔。,动态推理,6.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与起源地不同地点的过程,是关于制造某种产品、运用某项工艺流程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和租赁。技术转移分为一揽子交易方式和非一揽子交易方式两种一揽子交易方式包括许可证交易、国外直接投资和交钥匙工程等方式,特点是技术提供方作为总承保人行事,负债转移与该技术有关的全部要素总和。一揽子方式进行技术转移的原因:第一,供给方意图控制转移技术的使用;第二,技术较为复杂,技术接受方缺乏经验;第三,技术中包括提供方的注册商
31、标等。不足:有可能延长接受方的技术依赖时间,不利于技术能力的开发;技术转移成本高,非一揽子交易方式特点:技术接受方与多个供应方打交道,向他们分别购买所需技术中各种不同要素。可为技术接受方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并获得更多的溢出效应。弊端:自身技术吸收能力低而延长学习时间;已完工项目以较低的效率运行技术引进:成套生产技术引进、关键设备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和技术人才引进四个层次,7.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技术进步发展战略,技术选择要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还要遵循技术进步的规律,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可跨越的技术发展阶段。,技术的种类* 按使用资源的相对量可以分为劳
32、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度本身并不能成为技术选择的标志,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或开发适用的技术适用技术、适宜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舒马赫的“中间技术”战略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中批评了现代化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的弊病,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构,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中间技术:指介于初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资本,有利于就业;第二,中间技术与原始技术相比,生产率高,与现代技术相比,成本较低;第三
33、,中间技术在应用方面适应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环境。舒马赫认为:中间技术富于创造性,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危害较小,有助于减少失业,雷迪的“适宜技术”战略,雷迪(Reddy,A.)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即适合的技术、适合于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Basu and Weil(1998) :技术变迁采用 在“实践中积累知识” (learning by doing)的形式,技术是特定的投入组合所专有的。(specific) 适宜
34、技术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如果某种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这种技术对于该国就是一种适用技术。适宜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根据技术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适合与不适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一国的发展阶段而定,选择适宜技术的三个目标,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赋予群众较大的
35、自主权。如80年代的乡镇企业,讨论问题: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绩效?,市场换技术提出,80年代初,汽车工业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家制定发展汽车行业,促进经济的战略方针。,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以市场换技术;,市场换技术发展,市场换技术汽车产业面临的现状,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90%;中国在乘用型汽车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品牌,没有一个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中,中国的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丢了大部分的市场;没有掌握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市场换技术其它行业的相同现状,飞机行业中国的航空线路没有一架标明“中国制造”的航空机群。,波音
36、占55%;空客占30%;其余支线客机均是欧美各国所生产,目前,国内民用航空运营约有1100架飞机,市场换技术国内技术现状,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已超过60%;美、日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5%。,中国纺织机械的70%;高端机床的75%;高速胶印机的7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光纤制造装备几乎100%都依赖进口。,以制造业为例:,市扬已经让渡,但技术依然缺乏,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一般都被挤到低利润、低工资的生产环节和市场中。,市场换技术我们应该怎么办,自主创新才是发展技术的关键,要根本改变“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必须靠扎实的自主创新。,四、自主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与创
37、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提出的背景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和宏伟目标。十七大报告 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到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第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第四、创新产出
38、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觉得这一个国家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企业公共部门 研究与开发机构 教育和培训系统 金融体系 作为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延伸讨论问题:如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