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差不多先生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2.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一)检查预习1 形似字注音组词赔 撇 瞪倍 瞥 橙焙 蔽 凳蓓 弊 澄2
2、 解释下列词语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时间或经济)宽裕精明:机灵聪明精细:精密、细致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德行:道德和品行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3 作者介绍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_,现代_,_。原名_,字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 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 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月刊。1932 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 年病逝于台湾(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
3、足处其他学生补充)(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二、整体感知文章(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1、 “差不多先生” 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2、文章记叙了“差不
4、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明确:1、 “差不多先生” 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2)外貌特征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
5、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 十”,把“十”写成 “千”。(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叙述“差不多先生” 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三)文章中心的学习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6、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明确:(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 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
7、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 (200 字左右)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 “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三、修辞方法的学习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明确;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
8、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3、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1)设问:开篇设
9、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2)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3)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四、总结1、学生总结(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2、教师总结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
10、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五、作业: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附: 作者资料胡适(18911962)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 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 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 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 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 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 ,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 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 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 年病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