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课程标准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2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二、教材结构分析本课以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和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四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即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这一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所走的弯路。“巩固新生政权”主要讲述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阐述,说明中国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进入社会主义”
2、主要围绕新中国的成就展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失误与挫折”主要通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事例,来阐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介绍了 20 世纪 5070 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叙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和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从总体上看,本课真正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色,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对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
3、曲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三、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3、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四、教学重难点1-2-1 巩固新生政权:抗美援朝1-2-2 进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2-3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1-2-4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来的各种优秀人物和崇高精神五、教学方法制作课件、
4、讲授法六、课时安排:4 课时七、教学过程1-2-1 巩固新生政权导入新课导入建议建议一:歌曲导入可播放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它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新课。建议二:问题导入教师直接提问:“你们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由此导入新课。建议三:故事导入可让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讲述黄继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然后提问:“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在学生回答出“抗美援朝”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出兵朝鲜呢?”由此导入新课。新课学习1、抗美援朝的原因教师可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
5、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展示亚洲地图,指出美国的目的是在亚洲建立对新中国的包围圈。与此同时,特别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析朝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唇齿相依的关系。让学生读图 1-11 和图 1-12 及其文字说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我们友好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弱小的邻国遭受强国的欺凌时,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当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当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通过侵略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扼杀新生的共和
6、国政权的阴谋昭然若揭时,除了出兵反抗,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归纳上述内容,说说中国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 (这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相关。 )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已经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中国出兵是迫不得已,既是为了支援朝鲜的
7、反侵略斗争,也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所以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活动答案】 见上,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环境和宝贵的时间。2、抗美援朝的经过和结果指导学生读图 1-13 及其文字,让学生了解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 ) 面对如此强大的美国,我们是怎样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的?(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指导收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
8、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活动答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回答。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 略课堂小结1、抗美援朝的原因2、抗美援朝的经过和结果教学后记进入社会主义一、教学设计思想1.
9、 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阐述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之后,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背景。从 1953 年到 1957 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教材通过专题探究“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大量真实丰富的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再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激情岁月,以及创下激荡人心的成就和在此程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人物。2.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收集反映历史特征的素材,提高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展示、
10、回顾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优秀人物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悟“搞好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在和平的年代里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3.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充分感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重大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4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历史资料的再现和感受去了解历史,并且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拜访家长和长辈,有条件的可以收集一些反映关于本课时相关内容的资料,可
11、以是语言录音、书籍、报纸及访问记录等等)。结合课件制作的准备和及时调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采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生活就是历史”的观点,也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导学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图片、表格框架、板书设计)。学生准备:课前通过拜访家长或者长辈、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反映在“一五”经济计划期间的资料(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对于历史的感受)。二、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上节课,我们认识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
12、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新中国有能力改造、保护好自己,有实力建设好家园,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中国!那么,在这一时期里,祖国大地上又在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呢?我们有很多家长或长辈可能就成长于这个年代,他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是如何描述和回忆的?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一起来感受那个年代。【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要求各小组派代表阐述交流讨论的感受。【承转】从同学们了解收集的资料和交流来看,究竟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祖国大地上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件展示】“新一汽研发自主产权的红旗轿车有望 2006 年上市”的资料展示,链接到中国第
13、一辆红旗轿车诞生的影像资料。【提问】1956 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略)【总结】对,意味着我们新中国在重工业、汽车制造业上有了质的飞跃。那么,汽车的生产离不开什么原材料?(钢铁)好,让我们去看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课件展示】材料一:鞍钢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图片展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对比)。材料二:毛泽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提问】看完了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一五”计划之后,
14、毛泽东对于当年的感慨是否有了新的希望?(“一五”计划前重工业落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后我们的钢铁制造业开始恢复,为重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等,有了新的希望。)【叙述】是的,正是鞍钢的恢复发展,为我国的钢铁原材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契机,我们去看看,在“一五”计划里重工业领域中取得的其他成就。【课件展示】1956 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片或影像资料)。1956 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生产第一批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解放”牌载重汽车。1958 年,试制成功“红旗”轿车。1959 年,装配出军用“越野”车。【归纳】这些都体现了新中国
15、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钢铁、汽车制造业上的可喜成绩。另外,还在哪些领域里捷报频传呢?同学们结合教材图 1|19,探讨“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归纳】对,不仅在重工业领域中钢铁、汽车制造业在恢复和起步,在交通运输等其他方面也取得骄人的成绩。【课件展示】点击链接其他领域的重大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等图片展示)。【承转】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东北、西南、东南等地区都在不同领域里取得这些令人鼓舞和骄傲的成绩,接着让我们再次回到我们的父辈、祖辈当年的历史岁月里,去了解一下又是谁创造了这一个个奇迹。【课件展示】劳动模范孟泰的资料,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爱
16、国民族资本家在纺织行业里救国图强的画面,农民们采用新农具利用新科技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情景。【叙述】正是这些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们投身于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把自己的爱国情怀投入到积极的劳动工作或开发研究中来,才使得我们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承转】刚才在看到上海信大祥公私合营热闹场景的资料时,感受这无私的爱国情怀之后,不免疑虑:在“一五”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活动】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造的资本家等不同角色,通过对话或内心的独白表达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踊跃参加国家建设的无限激情,也可以充分发
17、挥能动性,创设一些矛盾冲突情节,比如演绎资本家在企业的公私合营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教师应及时点评和肯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感知能力。)【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把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能遇到的困难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但是,我们国家克服困难,结合实际,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课件展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社成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总结】到 1956 年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党中央的号召,根据自愿原则,发挥各行各业的热情,用和平而有效的方式完成改造
18、,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让一代人的百年梦想变为现实。三、问题研讨围绕“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展开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并且感受人们在那个时代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绪和激发报国的激情,充分感悟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深刻道理,也深刻领悟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拓展延伸,结合当今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说说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失误与挫折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时包括失误与挫折、沉痛的教训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在社会
19、主义建设中经历的曲折性,通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事例,来阐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特别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原因,偏离了“八大”的战略思路和方向,没有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急于求成,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本课时通过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直观再现,告诉
20、我们尽管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脱离客观现实。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最终导致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重大失误和巨大挫折。通过回顾“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引导学生反思其给环境、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总结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初步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遭受的重大失误与挫折;反思“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环境、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
21、面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新中国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总结历史的沉痛教训;尝试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初步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在教学中设计情景模拟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充分利用 18 页-19 页的插图,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有主见地正视新中国在成长中经历的曲折,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
22、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并感悟新中国成长中的曲折。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教学方法利用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以及学生的自然常识,将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株水稻或小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可用图片代替) ;课件(包括大跃进漫画、照片,水稻产量比较新闻、影片百年中国大跃进运动和失控的局势)学生准备:根据教师推荐的网站书籍,查找本课时相关资料。采访经历过那一段难忘的岁月的长辈。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判断】这是哪种农作物?(以水稻为例)【提问】水稻是我们这儿主要的农作物,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现
23、在我国一亩水稻田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展示】新闻报道:我国水稻亩产量一般在公斤左右。而 2004 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 800 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 7500 万人。教师补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 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课教学)【展示】新闻图片报道:然而在上个世纪 50、60 年代,却出现了早稻田亩产三万六千九多斤。 (书本 P18 页图 1-20) ,即水稻亩产可达到一万八千多公斤。时 间 20 世纪中叶21 世纪初(2004 年)水稻最高亩产量
24、 一万八千多公斤 800-900 公斤难道是现在的产量降低了吗? 【展示】图片(左)水稻亩产如果要达到亩产一万八千多公斤,田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姑娘都可以直接坐在田里的水稻上了。你觉得这可行吗?学生利用自然常识回答,教师补充小结:只有改善田间群体的通风条件,合理进行密植,保持新鲜空气,不断更新和补充二氧化碳。才能充分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农作物得以丰收。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展示】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书本 P18 页图 1-21) ,玉米比人大。【思考】看了宣传画,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上述
25、情况我们无法断定将来不会出现,但在当时却只是美好的愿望、虚假的记录。【承转】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 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 15 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播放】影片百年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或者展示一系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图片。 )【提问】 “大跃进”时期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做法?学生根据影片,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工业上的钢产量翻番;农业上的粮食产量
26、“放卫星” ;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说假话;共产风一 一切归公社所有,大办公共食堂等。【提问】在“大跃进”时代,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你觉得这些说法对不对?【分组竞赛】请结合前面我们看到的材料和影片分析这种愿望和思想会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人们思想带来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对此做出自己的评判。砍伐了大量树木,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由于大炼“争气钢”和年底竭力保证钢铁的生产, “错误地、片面地规定工农业每年增产的跃进速度” ,只求数量,忽视
27、质量,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当时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归纳】这种思想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求科学和实际,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因为“大跃进”运动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提问】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大地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却忽视了客观规律,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
28、主观愿望,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带来失误和挫折。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它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党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承转】由于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同时,在政治上我们的事业也遭受重大失误。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
29、毛泽东的错误,1966 年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 。【活动】很多同学的长辈年轻时也许经历过那一段难忘的岁月,谈起往事,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就像一场噩梦,给他(她)们的青春留下了不少遗憾。请课前调查的同学说一说。【播放】影片百年中国失控的局势观影片,并结合教材,谈谈感受。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蹲牛棚等现象。如何看待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等现象?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展示】纪念周恩来活动的材料和图片1976 年 3 月下旬起,全国许多城市的群众利用清
30、明节祭祖习俗,冲破“四人帮”的阻力,举行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北京群众自发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集会,纪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 。4 月 4 日,这一活动达到了高潮。对周恩来的悼念逐步发展对“文革”的不满和对“四人帮”的控诉。这次事件为半年后粉碎“四人帮”集团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为什么群众会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恩来总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这除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以外,也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文革错误的抵制和抗争。【拓展】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合政治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
31、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总结】新中国发展开了好头,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在探索阶段经历的很大的挫折,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总结沉痛教训,在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强更加成熟。(课后作业)找寻本地区“大跃进” 、人民公社、文化的革命的遗迹或收集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在文革中的材料,对文革有更深刻的认识。 推荐书目:金春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顾娜著铁血春秋(上下)长征出版社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版 相关网站“大跃进”运动 http:/ htt
32、p:/ 55 年专题http:/ 问题研讨本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陌生而又遥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对枯燥的革命、运动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师生互动,利用简单直观的材料,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时包括“成长的骄傲”和“共和国不会忘记”两框内容。第一部分“成长的骄傲”主要介绍了 20 世纪 5070 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叙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和第一
33、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通过再现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先辈向世界彰显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坚定信念,感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第二部分专题探究“共和国不会忘记”则围绕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风貌而展开。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雷锋和焦裕禄两个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展示了他们的高尚精神;“一个神话的消失” ,以中国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勾画了不畏惧权威的科学家李四光和“铁人”王进喜的风采。 “身在大漠,魂系中华” ,简述了中国第
34、一原子弹的研制与成功爆炸经过,揭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通过这些奉献为民、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的典型代表,让学生在感受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的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自己查阅纸质与网络资料,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归类,能够利用图片、文字等材料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核工业的必要性,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平需要军事实力来保证;感受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
35、及精神,能够归纳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精神风貌,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获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探究,历史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开拓视野,尝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多种方式再现历史。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自觉向他们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教
36、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教学难点: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发挥指导与点拨启发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包括歌曲感动中国 、文字材料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 、两弹一星、人物图片)学生准备:分组搜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播放歌曲感动中国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主题曲) ,以及 2004 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而感动?中国女排,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
37、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 20 年的期待。2004年的雅典,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岩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开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承转】能让我们感动的人很多,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新课教学)【阅读】材料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 (作者:杨振宁)【讨论】这是在纪念邓稼先(19241986)辞世十五周年之际,诺贝尔奖获得者
38、扬振宁博士撰写的回忆文案,当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杨振宁:“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你认为他因什么而感动? 学生自由发挥。【提问】请根据材料,用一句话归纳邓稼先的一生。学生回答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出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提问】 “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研究“两弹一星”?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认识到 20 世纪 50 年
39、代、60 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活动】请根据材料,画出“两弹一星”年代尺。1964 年 6 月 第一颗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实验成功1964 年 10 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 4 月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就多? 学生回答略(注
40、意联系 2003 年 10 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 )【补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 7 年零 3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英国用了 4 年零 7 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此前,只有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个国家发射过卫星,但他们第一颗卫星的重量总和还没有超过“东方红 1 号”的重量。【讨论】在资料展示的同时,教师出示以下讨论题: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你觉得是什么?“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
41、么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 “两弹一星” 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是中国人民在 20 世纪为
42、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在和平时代,我们反对任何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然而“两弹一星”精神将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承转】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共和国不会忘记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对我国国防科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来许多优秀人物,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你还知道有哪些?(雷锋、李四光、焦裕禄、王进喜等)【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各组将课前负责搜集到的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的主要
43、事迹,同时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和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这些奉献为民、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的典型代表,是国人的民族脊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活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你能否举出能让你感动的当代人物,你觉得他们哪一方面值得你感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利用网络查找,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学生比较熟悉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任长霞、杨利伟、王选等。【总结】我们的祖国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候,回望那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闪光形象,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他
44、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令人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希望这些精神与力量会在我们的血脉中和时代同行!(课后作业)以感动为主题,写一篇学后体会 推荐书目:叶绪民、刘海青主编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长江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九州出版社 相关网站两弹一星元勋 http:/ http:/ http:/ 问题研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适当的筛选,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通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对问题的讨论,教师的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提高
45、能力,体验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材料:永恒的骄傲怀念邓稼先 (杨振宁)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100 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租借”99 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 “租借”25 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 “租借”99 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
46、重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微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5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7、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48、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Oppenheimer,1904-1967)。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 5 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 20 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Bom,1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