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贫困县也能建好新民居——对魏县新民居建设“56341”工作法的调研.doc

  • 上传人:j35w19
  • 文档编号:6136388
  • 上传时间:2019-03-30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1.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贫困县也能建好新民居——对魏县新民居建设“56341”工作法的调研.doc
    资源描述:

    1、- 1 -贫困县也能建好新民居对魏县新民居建设“56341”工作法的调研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魏县运用“56341”工作法,努力破解难题,强势推进新民居建设。截至目前,首批 30 个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在建 2580 户,已建成 1960 户。其中,王营等村已成为省、市级示范样板村。第二批 68 个示范村和 21 个万人中心社区已完成规划设计,陆续开工。在邯郸市新民居观摩评比中,魏县名列前茅。近日,我们对该县的“56341”工作法进行了深入剖析:“5”笔账“算出”积极性 抓住了农民心坎激发了建设热情 受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农民群众片面地认为,新民居就是建新房,对新民居带动新产业、塑

    2、造新农民、带来新变化的综合效应认识不够, “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较为普遍,影响着自 觉投身新民居建设的积极性。为此,魏县创造性地为群众细算“五笔账” ,让农民洞悉明了新民居建设的优势和益处:一算重复建设浪费账。农村房屋一般质量差、档次低,加上由于相互攀比因素,房屋“ 寿命” 较短,平均 15 年左右就需要翻盖,拆建频繁,造成极大的浪费。新民居建设实行统一住房模式、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至少 80 年不用再翻新,一次建房,长期使用,一次投资,三代受益,能够彻底摆脱一生疲于奔命地忙于拆屋建房的怪圈。二算腾出土地增收账。新民居建设都能节省出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

    3、业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王营村,新村建成后可腾出土地 700 余亩,以每亩耕地年收- 2 -入 1000 元计算,每年可增收 70 多万元。三算统一规划节省账。新民居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购料。村民不但可以节省房屋建设规划设计费用,还可以节省部分建筑物料,减轻建房负担。四算物料进场节约账。老村建筑布点零乱,街道难行,农民再建新房,物料难进。新民居建设后,统一规划,户户临街,物料可以直接进场,每户可节省运费 4000 元左右。五算幸福指数提高账。新民居建设以“舒适宜居、方便现代” 为原则,户户临街,家家朝阳,美观、舒适、宜居。并且高标准规划建设超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村民服务中

    4、心、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农民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通过细算五笔账,抓住了农民心坎,农民群众建设新民居的热情空前高涨。“6”种模式“闯出”新路径 因地制宜实施 不拘一格推进 历史原因造成该县村情差别大:邻近县城的村,由于县城的快速发展,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村因临近公路或有集市,发展成了中心村;有的村规模小、人口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布局零乱, “空心村” 现象突出。 为 此,魏县在制定2009-2019 年新民居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明确“ 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社区)、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搬迁不宜居住的村、包装基础好的村”目标,推行 6 种建设

    5、模式:模式一:滚动发展。针对全县大部分村一次性投入能力不足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样式、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的要求,先建造一至两条新街道,凡新建房户,实行联户建设,第一条新大街建满后,再建设第二条街。以此类推,滚动发展建设新民居。- 3 -双中村、陈庄村是采用这种模式建设新民居的代表村,目前,分别建成 20 米宽、500 米长的大街各 1 条,建成新民居 30 户、6500 多平方米。模式二:旧村改造。对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的居民住宅进行改造,提高建设档次,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将旧村改造成新村。蔡小庄村是 1998 年从漳河行洪区整体搬迁出来的村,原有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建设和文

    6、明生态村创建,基础较好。经过“ 旧村改造模式” 建设新民居,该村街道全部高标准硬化、拓宽,住宅全部用彩钢瓦罩顶,并依据“蔡小庄暴动” 的红色文化 资源建成了文化 墙一条街,进一步提升了新民居建设的文化内涵。模式三:城郊对接。结合县城城市建设规划,对县城城中村和近郊村进行拆迁改造,建设以多层居民楼为主体的新型社区,达到与县城城市规划匹配统一。皇小庄、大北关村是这类模式的代表,其中皇小庄居委会在县城统一规划指导下,通过开发建设 3 栋 6 层新居民楼,将村庄融入了城区。模式四:搬迁重建。对改建难度大、村“两委” 班子和群众积极性高、位于堤道内或受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重大项目占地拆迁的村庄,实施整村

    7、搬迁。王营村由于原村建房杂乱无章、道路难行,群众建房日益向村边耕地延伸,形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该村作为首批示范村,利用村集体 150 亩耕地置换出建设用地,实施整体迁建。经过两年建设,已建成供排水设施齐全的街道 5500 米,新民居 190 户,并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广场、学校、村民中心、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基础设施,成为省级示范村和邯郸市新民居建设的“五大明珠” 之一,其典型经验在全市、全省推广。模式五:村庄合并。即以基础较好的中心村为基础,大村扩容、周- 4 -边小村撤并,共同组建新社区。岳庄村位于魏峰线和大牙线交汇处,村小人少,周边密集的东来庄、西来庄等 4 个村村情与之相似。岳庄等

    8、5个村采用村庄扩建模式,规划建设了 8 栋 1262 户、5483 人的中心社区,有效整合了各村资源,目前已建成新民居 4 栋 148 户。模式六:村企共建。依托企业在当地的地缘亲缘优势,主要由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兴建,实现村庄整体新建、企业拓展空间的合作共赢。双南村支部书记、民营企业家赵成炬投资 850 万元,统一建设新民居4 栋 120 户,占到全村总投资的 65%,有力促进了该村新民居建设。“3”个办法“巧化”用地缚 集约化发展科学化运作 为破解新民居建设用地困难,该县采取了三个办法:办法一: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鼓励通过多村联建、集中

    9、连片、建设高层住宅等模式,挖掘新民居建设节地潜力。如皇小庄村引进开发商,规划建设了 3 栋 6 层新民居 203 户,比“一户 一宅” 模式建设新民居减少用地120 亩。办法二:严控规划。对新民居建设村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农村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 120 平方米以内,推行一户一宅,多占收回。王营村新民居每户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在 0.3 亩,新村占地仅 150 亩,比原村庄少占地 700 余亩。办法三:灵活置换。对需周转用地的,采取先占后补的方法,按规划先行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旧村址复垦补充新占的农用地。野前村、陈庄村通过积极争取,列入省级示范村,争取到 50 亩周转地指标支持,有

    10、效解决了新民居建设用地问题。“4”个一点 “缓解”资金难 想法设法筹钱千方百计投入 面对县乡财政困难和村集体收入缺失、无力支撑新民居基础设施- 5 -巨大投入的难题,坚持“四个一点” ,破解 资金难题。一是政府出一点。2009 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设立新民居建设奖补资金 300 万元,对新民居建设村以“先建先得益” 为原则实行奖补。为支持新民居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组织 30 个县直部门对口帮扶 30 个示范村,共帮扶资金 150 万元。2010 年,政府将继续加大奖补力度,将奖补资金提高到 1000 万元,并列入了财政预算。其中500 万元用于建新,500 万元用于拆旧,推动了新民居

    11、建设和旧村复耕。二是上级贴一点。积极争取省、市两级财政奖补资金,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打捆使用沼气、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各类农村专项资金,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倾斜,解决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2009 年,有 10 个村争取到省市奖补资金 360 万元,王营村集中使用农村专项资金 540 多万元。三是银行贷一点。灵活担保方式,鼓励业务相关银行向新民居建设提供信贷支持。2009 年,王营村在建的 123 户新民居每户贷款 2 万元,共贷款 246 万元。四是村民自筹一点。采取“一事一议” 的 办法,通过村民每人集资20 元,上级按 1:2 比例补贴,用于新民居基础设施建

    12、设。2009 年,全县有 30 多个村采取了这种筹资办法,其中,赵寨村自筹资金 31120 元,上级补贴 62240 元。“1”村一产“收获”农民心 意在农业增产旨在群众致富 新民居主要靠农民为主体投入建设,解决农民就业致富问题,增强农民投入能力十分关键。为此,魏县通过三种形式,努力争取每一个村都有一个立村产业,以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升级传统产业。王营村把传统的果品种植业作为立村产业重- 6 -点培育,为新民居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 年该村种植拱棚瓜果600 亩,对 200 亩鸭梨进行品质提升,对 500 亩苹果进行嫁接改造,全村果品业收入同比增加 36,人均增收 560 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蔡小庄村在新民居建设开始后,通过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的驻点帮扶,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等生态农业,发展面积 600 多亩,人均增收 1000 元以上,为新民居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培育新兴产业。皇小庄村通过“城中村” 改造,置换出工业用地指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先后建起防水涂料厂、垃圾制砖厂等新兴工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餐饮、宾馆、物流等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 700 多个,人均月收入达到 2200 元,促进了农民转为市民,新民居变成了新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贫困县也能建好新民居——对魏县新民居建设“56341”工作法的调研.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1363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