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6135383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采石、移山、造地循环国土资源开发之建筑石料矿山开发2010-09-25 | 作者:郑炳霖 | 来源: 资源网| 投稿集萃 图说图解 1.建筑石料概述所谓建筑石料指可加工成不同块度(条石、块石、乱毛石)不同粒级(碎石、机制砂)用于建筑的天然岩石。建筑石料的矿产资源分类属固体非金属矿。1.1 建筑石料是现代土木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建筑石料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其中碎石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不可或缺尤其是不可替代的主要骨料。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城市化建没进程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石料的

2、需求量日益增加。据预测,建筑石料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至完全工业化阶段;增长趋势至少还可延续 20 年,并可能持续增长到建国 100 周年。1.2 我国年砂石用量 70 亿吨以上按 13 亿人口计算人均 5.38 吨(约 2 立方多)。据“中国砂石协会”商志坤的论文:“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水泥产销量的大幅增长,砂石用量也急速上升。经验数据表明平均每 1 吨水泥就要匹配消耗 5 吨甚至更多的砂石骨料。我们通过水泥在近 30 年来的发展,大体可看到砂石行业的快速发展。因砂石是地方管理的建材产品,多年来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众多,企业规模小,分布广,企业和产品统计未纳入正规,我们在这里的测算数据仅供

3、参考。从 1978 年以来我国的水泥产量变化到砂石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仅与水泥相匹配使用的建筑用砂石的年用量已然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的 3 亿多吨达到了 2008 年的约 70 亿吨之巨。2008 年砂石年用量比 30 年前 1978 年的用量增幅达 22 倍多。”按 13 亿人口计算人均 5.38 吨(约 2 立方多)。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砂石是不与水泥匹配使用的,如公路建设用的路面集料是与沥青匹配使用的,公路路基、铁路路基用石等也是砂石行业的范围。铁道部部长刘志军 2010年 1 月 7 日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表示,截至 2009 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8.6

4、 万公里。据新华社报道:2010 年 4 月 28 日,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介绍,截至 2009 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382.8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6.5 万公里。这些工程每公里的砂石用量在都 1000 吨以上。多年来,我国的砂石出口到日本、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据统计,2008 年截止 11 月砂石累计出口 578 万吨,出口金额 2458 万元美元。在禁止砂石出口前,我国砂石出口高峰时期每年出口量在 2000 万吨以上。可见,我国砂石的年总用量几乎要以天文数字来计算。仅以

5、2008 年中国砂石协会统计的约 70 亿吨估算:其体积为高 100m,面积 28km2(280 公顷或 4.2 万亩)的长方体。1.3 建筑石料矿的储量、开采量、矿山数量、区域分布广度都居固体矿产的榜首。据2008 年 5 月 7 日国土资源部消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下,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全国 31 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历时 5 年完成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近日通过专家评审鉴定。我国首次全面系统开展的这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共调查各类非油气矿山 113149 个,涉及开采矿种 193 种,估算年采掘矿石总量为 82.05 亿吨。”前已述及“中国砂石

6、协会”测算 2008 年仅与水泥相匹配使用的建筑用砂石用量约 70 亿吨。尽管统计口径不甚一致,但给人们总的印象是:建筑用砂石年用量基本与其他所有固体矿种年采掘总量相当。1.4 建筑石料多是露天开采,遍布各县市乃至乡镇、部分村,是造成“青山挂白”、“山体破损”、 “景观破碎”的祸首。据不完全统计,仅福建省现存开采建筑石料的新旧采场、宕口约万余个。1.5 由于砂石是附加值低、重量大的大宗商品,一般要求生产加工区距离建筑工地尽量地近。砂石产品的运输距离一般是几公里-几十公里。这也是建筑石料采场、宕口大多分布在城区近郊和公路两侧的主要原因。2.福建省周宁县城关后山采移造2.1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7、,贫困县。县人民政府驻地-狮城镇是福建省海拔(880m)最高的城区。全县约 20 万人口,其中狮城镇约 4 万人口。2008 年狮城建筑石料用量近 10 万方。若集中开采等于移走面积约 6000 平方米、高差约 50 米的山头。换句话说,采矿的同时有可能每年造地近 10 亩!2.2 狮城北郊后山建筑用花岗岩石料采掘区,距狮城中心区约 1km,面积约 0.9km2,海拔 840m1000.5m 山头 12 个,现有新旧采坑、宕口 200 多个(照片:周宁后山滥采石料宕口 1、2、3)。估算海拔 900m 水平以上花岗岩石料储量约 200 万方,剥离量约 60 万方。2.3 静态预计造地约 135

8、0 亩。按每年生产石料 10 万方,剥离覆土石 3 万方排放到840m900m 的沟谷。20 年可完成 2.2 圈定的约 0.9km2 范围内的采石、移山,同时造地约1350 亩(90 公顷),分 6 期8 期(每期间隔 23 年)交地。平均每年造地约 67.5 亩(4.5 公顷)(周宁总体规划结构图)。3.采移造流程3.1 收集资料。地质、地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石料市场需求等。3.2 确定靶区。县市政府或政府指定牵头部门商发改、国土资源、建设、农、林、水、建设等有关部门确定“采移造区域”。必要时可公示,广泛征求民众意见。通过大众参与,来避免出现规划“纸上画

9、画、墙上挂挂”的局面。3.3 编制靶区规划(或开发方案)。纳入(衔接)城(乡)市(镇)总体规划、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3.4 靶区土地储备或征收、征用。政府依法取得“采移造靶区”土地使用权,方便进一步开发利用。3.5 矿区招拍挂(前设条件)。矿区招拍挂应有前设条件,如按矿(靶)区规划(开发方案)采矿,造地等。让投标企业心中有数,也方便有关部门监督。3.6 矿山开采。矿山企业按规划编制年度开采(造地)计划,地质环境监测部门全程服务,人大、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监督。若修改计划则按有关变更程序进行。3.7 矿山终了-土地回收。矿山终了包括阶段终了和矿区终了。回收的土地都按规划纳入

10、城(乡)市(镇)总体规划建设开发。4.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都以“采移造模式”开发建筑石料矿山实施“采移造模式”的主要条件有:资源,地形,地理位置,监测管理,县市政府领导重视。4.1 建筑石料矿资源。砂石是地域性很强的地方建筑材料,有的地区有丰富的资源,而有的地区则资源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福建省建筑石料资源分布地域广泛,除福州市台江区、鼓楼区等少数区外,大多数县市区都有建筑石料矿资源,储量丰富,自给有余。还出口港澳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2 地形。正地形、相对高差小于 100m,单个山体面积几万平方米的建筑石料矿区比较有利于“采移造模式”。因为单位面积的建筑石料储量不大,较短的时间段内可以造出较大面

11、积的地,效益明显看的见。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提倡利用的“低丘缓坡”基本都适合采移造需要的地形条件。“低丘缓坡”的沟谷纵坡度一般较小,其断面多呈“U”形,若堆填废石土则拦挡工程量少且稳固性能好。4.3 地理位置。“采移造靶区”选择时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建筑石料矿区靠近城区乡镇,由此生产的建筑石料商品运输成本低;造出的地易于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供应建筑用地;城郊的矿区一般有一定的开采历,老采坑、宕口分布密度较大,实施“采移造模式”往往统筹消灭了“青山挂白”,收拾了景观破碎,提高了生态承载力;矿区靠近城区乡镇便于居民就近就业,也方便矿山企业招收适用的工人。合适的地理条件往往给“采移造模式”带来更丰富的效益。

12、4.4 采移造的实施必须全程监测、管理。“采移造模式”进入实施(采矿)环节,就必须严格执行规划(或开发方案),落实到位。表土储放(返铺在高标准农田)、开采边界、终了高程、废土石排放等一系列作业主要靠矿山业主实施,地质环境监测部门全程监理。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定期不间断巡视督查,必要时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巡查、监督,不定期公布项目进展、质量情况。确保“采移造项目”严格执行规划(或开发方案),取信于民。4.5“采移造模式”是一个创新的模式。创新是党中央号召和鼓励的事业,在地方实施尤其离不开政府领导重视。“采移造项目”纳入(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市(镇)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要商发改

13、、国土资源、农、林、水、建设等有关部门,就需要县市政府牵头委托有资质单位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采移造模式”实施的全过程都置于政府的管理、监督之下,当然更离不开县市政府领导重视。5.采移造模式效益分析5.1 经济效益明显5.1.1“采移造模式”简化了矿用地的征收(用)过程,省时省钱;为了移山造地一般采用“削顶法”开采,这就优化了矿山的开拓、运输、开采系统;废土石一次到位排放到堆填区,减少因压矿等导致的二次、三次运输量。这都明显节约了采矿成本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5.1.2“采移造模式”把农用地(未利用地)经采矿变成建筑用地,增加政府的土地级差收益;变成“田成方、地成片、路成网、渠相通、旱

14、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则改善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方便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耕作现代化的路子。5.1.3 采矿终了矿用地按规划开发建筑用地或整理成高标准农田。常规的矿区生态恢复治理费用可大量节约。建筑用地的工程地质勘察费用也会节约。土地复垦整理的费用也可以节约。5.2 社会效益实在5.2.1 政府靠整合现行法规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有机配合成功运用“采移造模式”,让市民、干部看到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健康有序地执行规划的成果。科学的规划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也实现最大的节约;科学的管理,使社会更有序,从制度上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样是一种节约;从政府到地质、矿山企业,从个人到社会

15、,讲求科学,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行政、执政能力是党中央的号召,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亟需。5.2.2“采移造模式”把矿山的开采与废弃物的处理结合在一起,循环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是运用“循环经济”原理的成果,是“循环国土资源开发”应尽之责。地质找矿采矿由此实现了为“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做贡献,为科学发展尽义务。“采移造模式”完全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全符合 2009 年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南京)提出地质环境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总要求。5.2.3“采移造模式”客观要求矿山

16、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这十分有利并促进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持续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资源开发整合的力度。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5.3 生态效益看得见5.3.1“采移造模式”较好又省地一条龙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终了矿山大多可以做到无边坡,也就不存在边坡地质灾害。堆填区一般与终了矿采场同高程,按建筑用地标准设置拦挡工程,地质灾害风险低。宗地继续开发则利于生态和谐、优化环境至美。5.3.2“采移造模式”往往统筹消灭了“破损山体”“青山挂白”,收拾了破碎景观,提高了宗地生态承载力。5.3.3“采移造模式”实质是“生态开发模式”。她使经济系统中的矿产资源利用和谐有序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

17、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从而实现矿产开发系列经济活动的生态化。6.结语6.1“采移造模式”改变末端治理,实现源头介入过程调控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削高填低,采出矿石,整理成平地。多数可以做到无边坡(或边坡最矮)、采矿终了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宗地进一步开发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承载力,有利于优化环境至善至美。6.2 靠整合现行法规政策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有机配合,除储备(征收、征用)矿用地的贷款外基本不增加投资就基本可以实现“采石-移山-造地”。按经验数据:每生产石料1 万立方可造一亩地(不含排放废石土造地)。有条件“采移造”的矿山都实施该模式则全国每年可造地数以几十万亩计。按“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果

18、观:10 年、20年;十县市、百县市造地数量可观。举手之劳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应有的重视。6.3 实施“采移造模式”使土地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从农用地(未利用地)变成建筑用地(或高标准农田),不是简单地循环到原地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使“地尽其力”的简便有效举措。6.4“采移造模式”从横向看:从地质找矿采矿向移山、造地的扩展,是将地质找矿采矿由单一的矿业系统向矿业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从纵向看:是将地质找矿采矿由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再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方向提高。其实质是一种“生态资源开发模

19、式”。6.5“采移造模式”改变了一讲“地质找矿采矿”就与“占用土地破坏环境”相联系的传统观念。全面推广一举可循环开发全国半数固体矿山,每年新增平地数以几十万亩计。“地质找矿采矿”也实实在在为国土资源部“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做贡献。6.6“采移造模式”也适用于露天开采的其他矿种的矿山。因此“采移造模式”完全可以扩展为:“采矿-移山-造地模式”。笔者呼吁:政府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力度,应出台系列政策促进有条件的矿山都尽快实施“采移造模式”,推进“循环国土资源开发”。拙文旨在抛砖引玉,欢迎指教,讨论。笔者邮箱: 。参考文献【1】商志坤,张国民,2009.中国砂石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迁.

20、中国砂石协会【2】王永生,2007.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及其对策.国土资源 2007 年 9 月号【3】郑炳霖,2009.采石、移山、造地建筑石料矿循环开发建议.国土资源部网站:热点专题 地质工作 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建言献策 意见建议http:/ 磊,赵 慧,2008.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法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年第 2 期【5】王永生,2007.有政策 讲规范 重技术国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集粹.国土资源 2007 年 1 月号【6】汤中立,李小虎,焦建刚,闫海卿,2005.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2 7 No.2 【7】

21、黄铭洪,骆永明,2003.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土壤学报 Vol.40,No.2 第 40 卷第 2 期【8】黄敬军,2005.加速江苏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市场化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第 16 卷第 4 期 Vol.16,No.4【9】赵仕玲,2007.国外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矿业 第 16 卷第 l0 期 Vol.16,No.10【10】王永生,黄洁,李虹 2006.澳大利亚矿山环境治理管理、规范与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年11 月【11】郑炳霖,2008.罗源县循环国土资源开发初议以饰面用花岗岩开采为例.资源网 投稿集萃 社会纵横 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