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11437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 时:60 课时设 计 者:赵志新/济源市黄河路小学课程背景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他们的性格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 10 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时间较短,孩子普遍好动,行为习惯还有待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从课堂常规训练开始,因为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课程目标1、在数与代数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

3、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认识符号“=” 、 “”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2、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要求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统计与概率方面,渗透对数据的收集以及统计表的初步认识。4、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5、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程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 1120 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

4、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数与代数: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图形与几何: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

5、的相对位置。综合与实践:在数学乐园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 课时开学第一课 分享课程纲要 1 课时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 比多少 2 课时认识上、下、前、后 1 课时第二单元位置 认识左、右 1 课时15 的认识 3 课时比大小 1 课时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第几 1 课时分与合 2 课时加法 1 课时减法 1 课时0 1 课时减法整理和复习 1 课时认识立体图形 1 课时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搭一搭 1 课时6 和 7 5 课时8 和 9 6 课时10 2 课时连加连减 3 课时加减混合 2 课时第五单元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

6、复习 2 课时认识 1120 各数 2 课时认识个位、十位 1 课时1120 的加、减法 1 课时第六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 解决问题 1 课时综合与实践 数学乐园 1 课时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 2 课时9 加几 2 课时8、7、6 加几 3 课时5、4、3、2 加几 2 课时解决问题 2 课时第八单元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 1 课时第九单元 总复习 4 课时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2、教师自制的教学 PPT,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库、教育网资源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的资源。3、家长帮助制作、准备的学具。二、教/学方法1、结合我校开展

7、的“博思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探究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学习的困惑,把握生成,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2、利用前置性作业,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互学、反馈提升、拓展应用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三、实施的方法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

8、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3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把握好度,在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在低段要紧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同时,要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

9、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渗透。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的,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课程评价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 过程性评价成绩(20 分)过程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10 分)+实践活动(4 分)+作业表现(6 分)评价内容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学习习惯 根据听课、发言、思考问题及参与活动等情况分为三个等级:5 分、4 分、3 分。课堂表现(10 分)合作意识 小组交流时是否主动与人讨论:5 分、4分、3 分。数学实践活动表现(4 分)综合运用 根据表现,看是否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分三个等级:4 分、3 分、2 分。作业表现(6分)态度、质量 根据完成作业是否及时,态度是否认真,作业的质量和纠错情况分为四个等级:6分、5 分、4 分、3 分.说明:实践活动的评价者为教师和学生,其余过程性评价的评价者都为老师。二、期末考试成绩(80 分)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得分按 8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三、学期总评成绩;共分为四个等级:优(90 分) 、良(8089 分) 、合格(6079 分) 、不合格(60 分)说明:根据学生的最后得分,按结果呈现的四个等级进行等级评定,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