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堂激发生成四字诀烟台四中 蔡红柳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我们如何预设,都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情况,更不可能绝对完美地按照老师的意愿激发生成。但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地激发生成。那么,运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生成呢?我认为,激发生成,实则激发学生产生思路,与治水颇有类似之处,绝对不能采用堵塞之法,可用疏浚、引导、放开、转流四种方法。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和设想,用课堂小镜头的方式展示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一 浚大禹治水,善用疏浚之法,最终平定了洪水之乱。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回答不到位的时候,我们不要单纯地说“不正确” ,而应适当地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思路中的重
2、重障碍,打开思路中暂时“堵塞”的部分,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问题,让思维的水流畅通无阻,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堂镜头一学习诗歌河床时,由于诗歌中出现了众多的意象,学生觉得不好把握,课堂上,理解意象的内涵成了难点。师:“屈曲的峰峦” “下陷的断层” “切开的地峡” “眩晕的飓风”这四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表现出河床的什么特点?请同学讨论一下。生 1:都很大,很雄伟。表现出河床的雄伟。师:说得对,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生 1:峰峦、断层、地峡、飓风,都是气势磅礴的。 (他的思路还有没打开的部分。 )师:是的。但是,诗歌意象中的定语也很重要。别忘记了前面的定语。再从定语的角度思考一下:“屈曲的” “下陷的” “
3、切开的” “眩晕的”这些定语,有共性吗?生 1:(思考)都是受过伤害的,很痛苦的!生 2:是被压制的。师:再准确一些,用概括性的词语。生 1:饱经伤痛,饱经沧桑。师:很好,那么,最后给大家概括一下。生 2:饱经伤痛,饱经沧桑,但依然雄伟。这就是河床的特点。这样,理解了这一组重要的意象,为理解“河床”的象征意义(河床象征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打下了基础。二 引 若有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偏颇,则可引用已学相关知识作为通道,把学生的思维之水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课堂镜头二一学生翻译“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秦国在一起而不帮助其他五个国家。 ”此处他明显把“与” (意义为“亲附、结交” )翻译错了,却还
4、浑然不觉。师:有一个词语翻译得有问题。请你再翻译一个句子:“失其所与,不知。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生: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师:此处你把“所与”翻译为“同盟者” ,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所字结构。那么,单看“与”,如何翻译呢?生:(思考)翻译成“同盟的” 、 “亲附的” 。师:很好。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义项,联系语境来翻译。那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 ,你觉得哪种翻译法更好?生:翻译为“亲附”更好。师:对,这样更符合语境。三 放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想到的问题虽然不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但有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这时,我们就应该灵活把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顺着
5、该学生的思路让大家复习旧知识,或引导大家学习新知识,找到新思路。此法好比开闸放水,引此水济彼水,需要抓住机会,大胆放开,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课堂镜头三学习戴望舒的雨巷 ,老师把重点定为欣赏诗歌意境,感受诗歌之美。但在欣赏“丁香”这一意象时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师:(总结)丁香在古典诗歌中代表愁绪,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句子很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请做好笔记。生 1:(忽然站起)老师,除了丁香,别的植物好象也经常被诗人写到。在诗里,别的植物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呢?(此时,原来所定目标已经完成,下面的时间本来准备做练习。可以放开,把目光临时转向积累诗
6、歌意象。 )师:可以。在古典诗歌中,你们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呢?生:菊花,梅花,兰花,竹子,松,梧桐师:那么,关于菊花的诗,谁能为大家背诵两句?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 3:本性能耐寒,风霜岂奈何?师:在第一句中,菊花是与陶渊明那悠然闲适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句中,已经把菊花的特性点明了。请同学说说菊花这个意象的理解。生 1:它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表隐逸与高洁;二是象征不畏艰难的铮铮傲骨。师:很好。后来,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出莲花、松、梧桐在古典诗歌中的内涵。虽然这些内容不属于当堂的教学目标,但若时间允许,我们何不放开,趁着学生感兴趣的时候,多积累一些东西呢?四 转当水无法流入正确
7、的河道时,我们可以从水的旁侧挖开一条河道,让水流转弯。用在教学上,如果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容易启发,那么,我们可以充分调动集体的力量,让其他学生说出不同意见,从而引导第一个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课堂镜头四学习汉家寨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写汉家寨的老人与小女孩有什么作用?”生 1:表现这里的人很愚昧,很落后。师:这是一种意见。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生 2:我认为,这里的人是生活在很落后的环境里,但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是很宝贵的。师:什么精神?生 2:他们在这样的地方,还坚持下来了,坚强地生活着,我认为这很可贵。师:是的。那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呢?请从文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看法。生 3:同意张明(即生 2)的意见。作者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强调汉家寨的愚昧落后。师:有依据吗?生 3:下文说到了“坚守” ,并说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隐隐在坚守着什么,作者显然对“坚守”的精神是赞美的,是佩服的。师:对,你的理由很充足。 (主题“坚守”已经显现出来。 )课堂激发生成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其主动去发现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