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是谁误读了波伏娃完整的女人 她是复杂、丰富而神秘的矛盾统一体 波伏娃总是呆在巴黎某家咖啡馆多姆、圆亭或花神。她点起一根烟,那一双暹罗猫般的眼睛,不时抬起来看远方。她的脸干巴巴的,薄薄的嘴唇非常固执,似乎总是准备去教训别人。这样的刻板女权主义的印象直到波伏娃去世后才被推翻。 在波伏娃的那些“偶然爱情” 里,我们发现了更加丰富、真实的,作为女人的波伏娃。她不仅是个坚定的女权主义战士,也是个多情的女人。“我会乖乖的,我会洗碗、拖地,我会自己去买鸡蛋和甜酒,如果没有你的允许,我不会碰你的头发、面颊和肩膀我永远不会做你不准我做的事情。” 对于波伏娃的美国情人尼尔森奥格林而言,波伏娃就是情书信纸上印着几
2、百个红唇的纯情女人。这一切与第二性中的婚姻是危险的,鼓吹废除家庭,进行集体生活等理念很不相符,女权追随者们甚至为此感到气愤。然而,这才是完整的波伏娃。 莎勒娜芙向记者介绍获得 2008 年度“欧洲文学奖”的新书战争中的海狸时说:“这本书不想去评判什么,只想展现波伏娃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如何从一个女生成长为波伏娃。波伏娃是复杂的,丰富的,神秘的女人。” 战争中的海狸中,波伏娃对生命和自由充满了渴望,所以也就对时光流逝和死亡充满了恐惧,但她凭着决心和意志力对恐惧和绝望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黑白镜头又拉近至波伏娃的脸部特写,她的眼睛似乎失去了清晰的逻辑思维时的光芒。想起高贝伊对波伏娃也是容易受伤的女人
3、这一句的解释:“波伏娃对年老这一现实比较恐惧,这一方面她并不是有智慧的女人。她很绝望。她恨死亡。这对于她是一种悲剧。” 但是,从整部片子来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对生活及写作的热爱,而波伏娃最想成为的也是“作家”。波伏娃始终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部作品,早在闺中淑女中就有所体现。这部作品回顾了她渴望自由、渴望从事写作、挣脱传统生活模式,尤其是女孩既定命运的束缚的整个历程。高贝伊还记得 20 岁的她读闺中淑女时的震撼,而波伏娃对自由的追求和率性的生活方式也让所有年轻人热血沸腾。“从此,我找到了朋友,不再孤独。” 多面的海狸似乎与我们认识的波伏娃相去甚远。因为海狸“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而我们对于这
4、一切的了解,注定是漫长的过程。 中国对于波伏娃来说,是一个她渴望了解的新生国度。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揭穿以往西方新闻界歪曲中国的谎言,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1955 年 9 月,她和萨特受邀到中国进行访问,并出版了长征。从学者的对话中,我们试图再解读波伏娃与萨特。 MW:国内对波伏娃的了解是什么样的程度? 黄荭:国内研究和法国和英美的波伏娃研究比较还是滞后的,一是国内对波伏娃作品的译介还不全;二是普通读者对自由情侣的传奇人生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他们作品本身的兴趣,2但一个作家的流传最终取决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他“偶然”或“必然”的爱情。当神话的光环渐渐淡去,作家作品必定浮出水面。 许钧:波伏娃在中国知识
5、界是个响亮的名字,她的许多著作已经陆续译成中文。但她在中国的影响目前仍然处于一个相当肤浅的层面。其原因有三:一是其主要著作有多本译自英语,文本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波伏娃作为“女权教母”被广泛接受,这一标签式、过于象征性的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其哲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深层研究;三是波伏娃在中国总是处在萨特的阴影之下,有碍于人们对她的深度理解和正确评价。 周冉:波伏娃在中国,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与萨特的伴侣关系被人认识的,提到她的作品,大部分人也只能说出第二性。我们希望将出的系列能促成中国读者对这位 20 世纪杰出女性的重新认识。 MW:您个人对波伏娃是怎么看待? 黄荭:在我看来,波伏娃是典型的摩羯座女人:聪明
6、、独立、任性、锲而不舍。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自由” 和“ 战斗”,自由是她毕生的追求,她先是选择了自己的自由,之后她捍卫了自己的自由。萨特只是她选择的通往自由、通往永恒的一个途径,而不是目的。 MW:我们对波伏娃有什么新认识吗? 黄荭:波伏娃的养女西尔维勒邦 波伏娃说:“波伏娃不是因为选择了萨特而成为波伏娃,波伏娃是因为成了波伏娃而选择了萨特。”的确如此,波伏娃不是一个只会反射萨特光芒的镜子,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体。 MW:上海译文出版社购买 第二性版权的原因是什么? 周冉:第二性因其对女性存在处境细致而独特的阐释引起广泛影响,远远超出某个时代或某种思潮的范围。这种重要性自然是我们购买版权的
7、原因。此次根据法文原本翻译,将呈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全译本。该系列中还包括名士风流等四部作品。 MW:如何看待这一系列新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 周冉:作品系列里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性中文全译本,有新版的名士风流(1954 年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女宾(波伏娃成名作,半自传式作品)等小说名作,也有模糊性的道德、要焚毁萨特吗等首次翻译的随笔作品,会让中国读者对波伏娃作为法国作家、哲学家、女权主义活动家的多重角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法国的力量 她的女性主义与法国社会息息相关 在高贝伊的资料片中,谈到女性处境时,波伏娃烟不离手,左右手换着夹烟,失望的表情在烟雾中更加伤感。“我觉得很
8、失望,1949 年第二性发表到现在近 20 年了,法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其实,波伏娃对女性自由的追求,从 1949 年出版第二性开始,便成为了些许人的攻击目标,连加缪都无法忍受此书,大呼这是一本令法国男人窘迫的恶书。法国当代知名女权主义作家弗洛伦斯蒙特雷诺还曾说,波伏娃的 第二性太气势汹汹,缺乏弗吉尼亚 伍3尔夫那种女性应有的优雅和幽默。 波伏娃写就的是一本一夜成名的书,也是改变了诸多女性的书,在她们心中投下一枚炸弹,有种“终于戴上眼镜看清世界”的感觉。女权主义运动先驱格洛丽亚 斯泰纳姆曾说:“如果要说谁真正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国际妇女运动,那就是波伏娃。”女性的奥秘作者贝蒂弗里
9、丹则将波伏娃形容为“女性史上毫无争议的英雄”。 “伽利略告诉我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达尔文则让我们知道了这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波伏娃站出来大声说男女两性是完全平等的。”随着高贝伊一起来到上海的法国著名作家莎勒娜芙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认为波伏娃无疑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人之一。 今年,在波伏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新观察家和文学杂志都把她的照片作了封面,书店的橱窗也摆出了她的作品,关于她的电影、研讨会和纪念活动随处可见,而塞纳河上的第 37 座桥也以她的名字命名,成为这条河上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桥,与深沉的国家图书馆连为一体。无论政客、演员,还是知识分子都宣布,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与法国社会
10、息息相关。 “你也知道,现在全球经济比较困难。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能凸显女性的作用。女性是继续推动发展的一股稳定力量。”高贝伊说,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乐观的、坚强的信念,这是波伏娃带给我们的力量。 不是女萨特 她是更加彻底的自由战士 波伏娃的人生中,“女萨特” 的称呼贯穿始终,即使在彼得 沃森的20 世纪思想史里面,波伏娃也只是“伟大的女萨特”。然而在高贝伊的眼中,这是理解波伏娃一生最大的误区。 “今年,我们把她所有的作品仔细研究,波伏娃要走出萨特的阴影。依我看,萨特是独裁者、固执、偏激的保守男人,是典型的布尔乔亚丈夫,而波伏娃是更加彻底的自由战士。”莎勒娜芙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 波伏娃,她不
11、是谁的波伏娃,也不是女性版本的某男性,而是只属于自己的波伏娃。她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不论是求知、写作,还是成为备受批评的“道德沦丧的爱情骗子”。 事实上,在波伏娃去世后的 20 年中,法国人越来越发现,这位长期与萨特出双入对的文坛才女,原来还具有萨特所无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和无可非议的才华,足以靠她自身的思想创造和优秀作品,使她成为“丝毫不亚于萨特”的 20 世纪杰出思想家。而与此同时,法国人越来越多地挑拣出萨特思想体系的漏洞。 之前有评论说,相比萨特,波伏娃算不上哲学家,而且写作也不够好。高贝伊对此很激动:“这是不对的,她写得很好,她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她是女权主义者,但更重要的是,她是作家。”
12、波伏娃尤其知道如何讲述自己的生活,读者在她的带领下似乎是在窥视她完整的人生。其中众多生活细节的堆砌将她与普通女人拉近,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女人觉得自己和波伏4娃是一致的。也许从文学的角度来衡量,她的回忆录算不上什么伟大的作品,但是,它总是彻底感动读者。 “即便把我埋在你的旁边,你的灰烬和我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交集。”波伏娃直到死去的时候,都认为她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只是我们肤浅的猎奇总是围着他们之间的“爱情盟约”打转。 在蒙巴纳斯墓地,萨特或许会对旁边的波伏娃说:“你知道吗,现在我已经不怪你来这儿了还戴着那鳄鱼家伙送给你的破戒指。但是我嫉妒你。” 完整的女人 她是复杂、丰富而神秘的矛盾统一体 波
13、伏娃总是呆在巴黎某家咖啡馆多姆、圆亭或花神。她点起一根烟,那一双暹罗猫般的眼睛,不时抬起来看远方。她的脸干巴巴的,薄薄的嘴唇非常固执,似乎总是准备去教训别人。这样的刻板女权主义的印象直到波伏娃去世后才被推翻。 在波伏娃的那些“偶然爱情” 里,我们发现了更加丰富、真实的,作为女人的波伏娃。她不仅是个坚定的女权主义战士,也是个多情的女人。“我会乖乖的,我会洗碗、拖地,我会自己去买鸡蛋和甜酒,如果没有你的允许,我不会碰你的头发、面颊和肩膀我永远不会做你不准我做的事情。” 对于波伏娃的美国情人尼尔森奥格林而言,波伏娃就是情书信纸上印着几百个红唇的纯情女人。这一切与第二性中的婚姻是危险的,鼓吹废除家庭,
14、进行集体生活等理念很不相符,女权追随者们甚至为此感到气愤。然而,这才是完整的波伏娃。 莎勒娜芙向记者介绍获得 2008 年度“欧洲文学奖”的新书战争中的海狸时说:“这本书不想去评判什么,只想展现波伏娃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如何从一个女生成长为波伏娃。波伏娃是复杂的,丰富的,神秘的女人。” 战争中的海狸中,波伏娃对生命和自由充满了渴望,所以也就对时光流逝和死亡充满了恐惧,但她凭着决心和意志力对恐惧和绝望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黑白镜头又拉近至波伏娃的脸部特写,她的眼睛似乎失去了清晰的逻辑思维时的光芒。想起高贝伊对波伏娃也是容易受伤的女人这一句的解释:“波伏娃对年老这一现实比较恐惧,这一方面她并不是有智
15、慧的女人。她很绝望。她恨死亡。这对于她是一种悲剧。” 但是,从整部片子来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对生活及写作的热爱,而波伏娃最想成为的也是“作家”。波伏娃始终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部作品,早在闺中淑女中就有所体现。这部作品回顾了她渴望自由、渴望从事写作、挣脱传统生活模式,尤其是女孩既定命运的束缚的整个历程。高贝伊还记得 20 岁的她读闺中淑女时的震撼,而波伏娃对自由的追求和率性的生活方式也让所有年轻人热血沸腾。“从此,我找到了朋友,不再孤独。” 多面的海狸似乎与我们认识的波伏娃相去甚远。因为海狸“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而我们对于这一切的了解,注定是漫长的过程。 5中国对于波伏娃来说,是一个她渴望
16、了解的新生国度。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揭穿以往西方新闻界歪曲中国的谎言,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1955 年 9 月,她和萨特受邀到中国进行访问,并出版了长征。从学者的对话中,我们试图再解读波伏娃与萨特。 MW:国内对波伏娃的了解是什么样的程度? 黄荭:国内研究和法国和英美的波伏娃研究比较还是滞后的,一是国内对波伏娃作品的译介还不全;二是普通读者对自由情侣的传奇人生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他们作品本身的兴趣,但一个作家的流传最终取决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他“偶然”或“必然”的爱情。当神话的光环渐渐淡去,作家作品必定浮出水面。 许钧:波伏娃在中国知识界是个响亮的名字,她的许多著作已经陆续译成中文。但她在中国的影响目
17、前仍然处于一个相当肤浅的层面。其原因有三:一是其主要著作有多本译自英语,文本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波伏娃作为“女权教母”被广泛接受,这一标签式、过于象征性的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其哲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深层研究;三是波伏娃在中国总是处在萨特的阴影之下,有碍于人们对她的深度理解和正确评价。 周冉:波伏娃在中国,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与萨特的伴侣关系被人认识的,提到她的作品,大部分人也只能说出第二性。我们希望将出的系列能促成中国读者对这位 20 世纪杰出女性的重新认识。 MW:您个人对波伏娃是怎么看待? 黄荭:在我看来,波伏娃是典型的摩羯座女人:聪明、独立、任性、锲而不舍。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自由” 和“ 战斗”,自
18、由是她毕生的追求,她先是选择了自己的自由,之后她捍卫了自己的自由。萨特只是她选择的通往自由、通往永恒的一个途径,而不是目的。 MW:我们对波伏娃有什么新认识吗? 黄荭:波伏娃的养女西尔维勒邦 波伏娃说:“波伏娃不是因为选择了萨特而成为波伏娃,波伏娃是因为成了波伏娃而选择了萨特。”的确如此,波伏娃不是一个只会反射萨特光芒的镜子,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体。 MW:上海译文出版社购买 第二性版权的原因是什么? 周冉:第二性因其对女性存在处境细致而独特的阐释引起广泛影响,远远超出某个时代或某种思潮的范围。这种重要性自然是我们购买版权的原因。此次根据法文原本翻译,将呈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全译本。该
19、系列中还包括名士风流等四部作品。 MW:如何看待这一系列新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 周冉:作品系列里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性中文全译本,有新版的名士风流(1954 年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女宾(波伏娃成名作,半自传式作品)等小说名作,也有模糊性的道德、要焚毁萨特吗等首次翻译的随笔作品,会让中国读者对波伏娃作为法国作家、哲学家、女权主义活动家的多重角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完整波伏娃:不仅有女权 更有多情6“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是对第二性这本书最精辟的概述。当波伏瓦在1940 年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几代女性运动的偶像。波伏瓦也用自己的创作,以及和萨特
20、间奇妙的终身伴侣关系,履践着自己独立、自由的梦想。但当萨特和波伏瓦合葬于巴黎郊外蒙帕纳斯公墓之后,学术、文学界依然痴迷于萨特和存在主义,波伏瓦的名字和她的第二性只是作为一个标签而存在。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女权斗士”、“ 萨特的忠诚伴侣” 去形容波伏娃。在波伏娃诞辰 100周年之际,法国国内对波伏娃的力量也没有忽略。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新观察家和文学杂志都把她的照片用作了封面,关于她的电影、研讨会和纪念活动随处可见,而塞纳河上的第 37 座桥也以她的名字命名,成为这条河上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桥。相比三年前萨特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波伏娃的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似乎来得过于猛烈了,几乎反转了他们两个生前的
21、公众声望顺序。 在一部有关她的最新纪录片中,西蒙德 波伏娃说话的声音嘶哑,断断续续,偶尔咳嗽,谈到女性处境时,波伏娃烟不离手,失望的表情在烟雾中更加伤感。“我觉得很失望,1949 年第二性发表到现在近二十年了,法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是 1967 年的波伏娃,还是一个复杂、丰富而神秘的女人波伏娃。 其实,从 1949 年出版第二性开始,海狸(萨特给波伏娃起的昵称)对女性自由的追求便成为了些许人的攻击目标,连加缪都无法忍受此书。然而,它却在诸多女性心中投下一枚炸弹。“伽利略告诉我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达尔文则让我们知道了这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波伏娃站出来大声说男女两性是完全平等
22、的。”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萨乐娜芙坚定地认为波伏娃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人之一。 在波伏娃去世后的 20 年中,法国人越来越发现,这位长期与萨特出双入对的文坛才女,原来还具有萨特所无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和无可非议的才华,使她成为“丝毫不亚于萨特”的20 世纪杰出思想家。与此同时,法国人越来越多地挑拣出萨特思想体系的漏洞。 “即便把我埋在你的旁边,你的灰烬和我的尸体没有任何交集。”波伏娃直到死去的时候,都认为她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只是我们肤浅的猎奇总是围着他们之间的“爱情盟约”打转。“依我看,萨特是独裁者、偏激的保守男人,而波伏娃是更加彻底的自由战士。 ”萨乐娜芙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 在波伏娃的那些“偶然
23、爱情”里,我们发现了更加丰富、真实的波伏娃。她不仅是女权主义战士,也是个多情的女人。“我会乖乖的,我会洗碗,拖地,我会自己去买鸡蛋和甜酒,如果没有你的允许,我不会碰你的头发、面颊和肩膀”这一切与第二性中所提出的婚姻是危险的,鼓吹废除家庭等理念很不相符,女权追随者们甚至为此感到气愤。然而,这才是完整的波伏娃。 也许从文学的角度来衡量,她的回忆录算不上什么伟大的作品,但是,它总是彻底感动读者。波伏娃在纪录片中解释她撰写回忆录的出发点是以此记录自己、见证时代。而她始终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部作品,早在闺中淑女中就有所体现。这部作品回顾了她渴望自由、渴望从事写作、挣脱传统生活模式,尤其是女孩既定命运的束缚的整个历程。多面的海狸似乎与我们认识的波伏娃相去甚远。(来源:良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