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610983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s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 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预习案学法指导 :诵读

2、感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全诗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品读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课本助读1、作者简介: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 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2、写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

3、却终因“身地孤贱” ,一 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二、预习问题设置1.文学常识填空鲍照(415470),字_。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不得意。诗文俱佳,_尤受后世推重。有_十卷传世。- 2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泻水( ) 酌酒(zhu ) 踯躅(zh zh )3、结合注释写出大意,语言表述通顺流畅。4、整体感知

4、诗人认命不认命,感情如何变化?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三、预习自测试背诵拟行路难四、我的疑惑探究案学法指导:带着问题体会分析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一、探究问题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 ,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

5、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 ,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 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 “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古诗源 )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

6、古代的血统论 - 3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 ,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 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

7、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

8、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的愤懑之情附:鉴赏资料 拟行 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 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

9、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 ,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 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 ,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 ,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 喝酒正- 4 -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

10、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

11、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 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二、拓展升华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举出实例. 训练案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熟记全词;拓展升华,提高鉴赏力。一、默写全诗 - 5 -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行路难(其一)李

12、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11.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的异同。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 。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