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105516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论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前,请同学们首先阅读下列内容。下列内容可以帮助你通过论文题目,确定出论文研究目的(即论文拟解决问题) 、研究意义(即对解决论文题目所涉及问题,或达到研究文论研究目的所认识到的作用及其价值等) ,准备好撰写论文所涉及的素材内容,探索并设计在阐明问题过程中所提炼出的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求解模型等。最后,根据上述内容整理出论文结构,将上述内容撰写成论文。1 愿幻公设公设(愿幻公设):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的事物属性特定(特别确定,particular) ,我们都可以有希望或想要达成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的

2、预计或想象出现结果的主观愿望或幻想(Desir or Fantasy) ,简称愿幻,记为 DF。其中:(1) 事物属性特定(记为 P):是指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的事物属性的特别确定,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2) 预想结果(记为 Y) ,也称为是对 P 的预想结果取值:是指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 P 的预计或想象出现的结果。(3) 愿幻描述中必须有一个行为动词来表达达成对事物属性特定预想结果而可能采取的行动。例如:(愿幻描述 DF1)我希望发明能够利用太阳能自动加热和携带方便的杯子。(愿幻描述 DF2)我想开发可随身携带、查看阅读时自动播放语音

3、的报纸。(愿幻描述 DF3)我希望发明使每粒水稻长 5 公斤重的水稻种植技术。是愿幻描述的三个例子。对任何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有愿幻,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能。只要我们“主动地”对某个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设定预想结果,并希望对达成这个预想结果,则我们就可以用希望对这个预想结果采取行动而提出和描述我们的愿幻。2 现状定义 1(现状,Actuality of particular):设 P 为任一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人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 P 过去或当前出现的现实状态描述称为是现状,也称为是对 P 的现状取值,记为 AP。例如,某政府机构的某个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中国某些球足球队(2008 年)踢假球证券市

4、场中存在老鼠仓X 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下降手机待机时间太短2地区间种族及文化存在冲突3 问题3.1 问题的定义定义 2(问题,Question):所谓问题,是指我们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 P 未能达成预想结果Y,或对现状 AP 与预想结果 Y 之间差异存在的不满意或抱怨。我们可用下面的示意公式(1-2-1)来表示问题的含义。问题= 人对 的不满意或抱怨 (1)()NPAP其中: (1) 问题的实质是不满意或抱怨。(2) 公式(1)左边“问题”二字之前的 N(P),是指包含了(显性的) ,或隐含了某些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 P 的一个名词,或一组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我们称 N(P)为问题命名,最为直

5、接的问题命名,是以“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或预想结果特定”等内涵明确的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定义的问题命名,如 P 问题。(3) 界定 N(P)问题中(可能是多个)P 的过程,是界定问题内涵的重要内容。3.2 问题定义对提出问题的作用问题的定义,提出问题具有以下作用:(1) 为我们提出问题提供了简便方式只要我们有个一个名词,或一个名词性描述语句,以这个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作为问题命名N(P),则在后面增加“问题”二字,即可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命名 N(P)中的 P,则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例如:某政府机构的某个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问题中国某些球足球队(2008 年)踢假球问题证券市场中存在老鼠

6、仓问题X 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下降问题手机待机时间太短问题地区间种族及文化存在冲突问题等。注 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解决问题的愿望或幻想。没有愿幻,我们的思维可能产生停顿、或思维产生“枯竭” 。注 2:上述问题命名,在形式上正好是“现状描述” ,提出的问题,在形式上正好是“现状描述+问题” ,其中加号“+”表示紧跟的含义。(2) 促使我们从问题命名 N(P)中提炼多个事物属性特定 ,也促使我们对 设定预想结果(形iPiP3成新的愿幻) ,用 、或用对 设定的预想结果 ,或包含 、 的名词性描述语句作为新的问题iPi iYPiiYP命名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进一步提出的问

7、题称为是对应上一层问题的子问题。(3) 促使我们对多个 之间的关系等设定预想结果和提出探索相互之间关系的问题i(4) 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出发点。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定义为我们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了出发点。特别提示:对于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在表达某个具体的问题时,后面不能省略“问题”二字。4 指标4.1 广义指标定义 3(广义指标):所谓广义指标,是指人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作为参照事物属性特定时的简称或命名。例如,按照广义指标的定义“张三”作为一个人名,它是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这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限定词对张三进行取值,比如健康的张三、穷得只

8、剩下了知识的张三、穷得只剩下了钱的张三、三只手的张三等。又由于张三是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所以张三是一个广义指标。4.2 狭义指标定义 4(狭义指标):所狭义指标,是指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特定或属性特征的简称,具有可以定量测定,或可实现定性定量转换的事物属性特定(特征) 。例如, “水稻种植技术” 、 “使每粒水稻长 5 公斤重的水稻种植技术”都可以作为一个广义指标,但都无法实现定性定量转换,所以是一个广义指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身高体重等可以定量测定,但技术水平、贡献大小、满意度大小等也可以通过对比、打分等手段实现定性定量的转换,所以也称为是狭义指标。当一个可以通过稳定的测量方法对指标进行

9、测量取值时,这个指标便可以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量” 。(1) 狭义指标一定是广义指标,但广义指标不一定是狭义指标。(2) 为方便起见(在大部分情况下,事物属性特定都可能成为参照事物属性特定) ,我们将广义指标和狭义指标都统一使用事物属性特定的记号 P。4.3 指标取值定义 5(指标的取值):我们对(广义或狭义)指标 Pi过去或当前出现的现实状态描述,或对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描述称为是指标的取值,记为 V(P i) 。指标取值包括现状取值和预想结果取值。现状取值是指对 P 的现状描述(见现状定义 2) ,预想结果取值是指对事物属性特定 P 的预计或想象出现的结果描述(见愿幻公设) 。4.4 定义

10、指标及指标取值的意义(1) 促使我们广泛关注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的事物4属性特定的界定,并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定设定预想结果而使该事物属性特定成为一个广义或狭义的指标。(2) 对广义指标取值,可以发挥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为指标设定预想结果和产生更多的愿幻。比如, “三只手(眼)的张三”作为张三这个广义指标的预想结果取值,我们可以产生“我想发明具有三只手(眼)功能的人的备用手臂”的愿幻。(3) 探索对狭义指标稳定取值的技术和方法。(4) 探索指标间的关系。只有指标能够取值,方可构建指标之间的关系或构建数学模型等。4.5 指标在其它学科中的称谓指标作为可以设定预想结

11、果取值的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在其它学科中有许多不同的的称谓,它包括指数、变量、变数、属性、属性指标、参数、规格、标准等。特别地,市场占有率、利润率、计算机 CPU 的计算速度、性能指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业率等,都是我们可能经常用到的指标。5 目标5.1 目标的定义定义 5(非方案式目标):我们称人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 Y 的行为描述为非方式目标描述,简称目标,记为 T(Target) 。其中:(1) 指标是指任何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 Pi。(2) 目标描述中必须有一个行为主动词,来表达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 Y 的行为。例如,T1:(我们打算)降低“恩格尔系数”到 10%以下。T2:(我们

12、打算)发明使每粒水稻长 5 公斤重的水稻种植技术。T1、T 2 都具有行为主动词和指标预想结果。一般情况下,目标描述可以省略目标描述主体和打算的引导词。定义 6(方案式目标):我们称人打算采用某种方案(或方法、技术、功能等)达到指标预想结果的行为描述为方案式目标描述,记为 ST(Scheme Target)其中:(1) 方案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2) “打算采用某种方案”表示尚未采用,但已经明确将采用的方案。例如,ST1:通过网络查询所需资料(采用方案=通过网络;动词=查询;指标= 资料;指标预想结果=所需资料) 。ST2:利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控制

13、与管理的方法(采用方案=利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行为动词=研究;指标= 方法,控制与管理的方法;指标预想结果=经济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5特别提示:目标描述中必须有一个行为主动词,一个纯粹的名词,不能作为一个目标描述。目标描述中的“打算达到”与愿幻描述中的“希望达成”的区别在于,打算达到表达了一种当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而希望达成则表达的是一种可能采取,也可能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所以,愿幻可以是一种想法,但当前可能并不准备采取行动,而目标表达的是当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5.2 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按目标描述定义 5 与定义 6,一个人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的行为描述,即目标描述应具有下列两类共四种

14、语句描述结构。5.2.1 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1) 非方案式目标描述(或简称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非方案式目标(T)=行为动词+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2)(2) 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非方案式目标(T)=介词+ 指标 P+行为动词+(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3)1、 符合(2)式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的例子。(1) T1:降低“恩格尔系数”到 10%以下;(2) T2:提升“学校科研项目经费”到 3 亿以上;(3) T3:建造达到符合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 ;(4) T4:开发能够利用太阳能自动加热和携带方便的“杯子” 。其中,引号中的内容

15、表示指标,动词后面的全部内容表示对指标的预想结果。2、 符合(3)式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的例子。(1) T5:使“恩格尔系数”降低到 10%(恩格尔系数越小越好) ;(2) T6:使“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 3 亿;(3) T7:使“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4) T8:使“我国 2009 年的 GDP”增长 8%。其中,引号中的内容表示指标,指标预想结果分别为:10%的恩格尔系数、3 亿以上的学校科研经费、满足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8% 的我国 2009 年的 GDP。5.2.2 方案式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1) 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

16、构方案式目标(ST)= 采用的方案+行为动词+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4)(2) 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方案式目标(ST)= 采用的方案+介词+指标 P+行为动词+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5)1、 符合(4)式的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的例子。(1) ST1:扩大广告范围达到超过 3 千万的“企业销售规模” ;(2) ST2: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发明“每粒长 5 公斤重的水稻” ;(3) ST3: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建造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 。62、 符合(4)式的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的例子。(1) ST4:扩大广告范围(采用的方案)使 “企业销售规模”超

17、过 3 千万。(2) ST5: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使 “每粒水稻”长 5 公斤重以上。(3) ST6: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使 “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6 解决问题6.1 解决问题的定义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问题描述直接去寻找或直接开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除非问题非常简单,而且我们已经有过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为了我们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即找到或设计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的新方案(系统) ,我们首先要了解解决问题的内涵,然后才是如何实际地去解决问题。定义 7(解决 N(P)问题):对于一个提出的 N(P )问题,解决 N(P)

18、问题是指解决问题主体寻找或开发设计使 P 指标(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 P 预想结果 Y 的方案的过程。解决 N(P)问题的方案为记为 S。其中:(1) 一个提出问题,是指“N (P)+问题” ,或指将研究项目名称最后面的动词部分换成 “问题”二字而形成的问题。(2) 方案(S )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采用、寻找或开发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人称为是解决问题主体。(3) “解决问题”是指“解决+N(P )+问题”的简称。(4) P 指标,也称为是问题指标,是指由问题命名所显现,或由解决问题主体通过问题命名所联想到的、 “隐含”在问题命名中的所有 Pi 指标,即

19、P=P1,P 2,。对应 P 设定的预想结果记为Y=Y1, Y2,(P i 之间,Y i 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的 P 来源) 。6.2 直接解决问题的困难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能够从上一级问题命名表达式 N(P),分辨出 Pi 指标,以及分辨出对 Pi 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 Yi,其 Pi 与 Yi 的内涵是“足够”明确的话,则解决问题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过去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开始寻找或开发设计使 Pi 指标达到或超过 Pi 指标预想结果Yi 的方案。但实际上,这种情况通常很少发生。如果发生当然好! 例如对于一个过去解决过的问题又发生了,则解决问题

20、的方法可以故伎重演!这对于工程技术问题可以故伎重演,但对于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问题很难故伎重演。76.2.1 问题描述或解决 N(P)问题描述未给出明确问题内涵的方法从问题描述或“解决 N(P )问题”本身的描述,并不能给我们“解决 N(P)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如果我们对 P=Pi 指标与对 Pi 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 Y=Yi的内涵描述不是“足够”明确的话,显然解决问题将无从下手。因此,从问题描述直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困难的。6.2.2 Pi、Y i 相互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如果这些 Pi 指标之间或 Yi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关系(比如,某种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等)时,既要达到或超过多个 Pi

21、 指标预想结果,又要满足这些关系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开发设计,将会非常困难。换句话说,要通过“解决问题描述”解决所有子问题,达到解决最上级的问题是非常产困难的,除非解决问题主体已经解决过类似问题。6.3 解决问题等价目标与解决问题6.3.1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定义 8(解决问题等价目标):对于一个提出问题或研究项目名称所确定的 N(P)问题,我们称解决问题主体“寻找或设计开发使指标 P 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Y 的方案”为从 N(P)问题导出的、解决 N(P )问题的等价目标,简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记为 T。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定义 7(解决问题)相比较,定义 8 与定义 7 的主体描述

22、部分只差“的过程”三个字。由定义 8,双引号中的描述语句正好符合示意公式(2)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行为动词+ 对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Y) ,是一个目标描述。其中:(1) 目标描述主动词为“寻找或开发设计” ;(2) 新定义一个指标 P(S):=S(方案) ;(3) 由于解决问题定义中已将“解决问题的方案”记为 S,所以,这里对指标 P(S):=S(方案)的预想结果 Y(S) (取值)为:使指标 P 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的方案,即 VP(S)=V(S) =Y(S ) (隐含的现状为:尚未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的方案) (“:=”表示定义的意思) 。其中, “解决

23、问题的方案”表示的是解决 N(P )问题的方案,或者说是能够使指标 P 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的方案,而不是不能或无法使指标 P 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的方案。在其他学科中,通常不将“方案”作为指标,而将方案(S)称作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与市场营销方案、促销方案、某城市地铁方案等指标“方案”的预想结果取值类似, “寻找或设计开发使指标 P 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Y 的方案”也是对指标“方案”的预想结果取值。6.3.2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之间的关系由一个提出的 N(P )问题,解决 N(P)问题是“寻找或开发设计使指标 P(

24、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Y 的方案 S 的过程” ,从 N(P )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是“寻找或开发8设计使指标 P(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 P 的预想结果 Y 的方案 S”。由定义 7 与定义 8,我们可以有以下结论:解决问题等(本身是一个过程)价于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或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等价于解决问题。其中,实现的意思是使成为(变为)现实或事实。因此,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是使“寻找或开发设计使 P 指标达到或超过 P 指标预想结果的方案(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成为现实的过程。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定义,为我们将停留在大脑中

25、的、对打算使 P 指标达到或超过 P指标预想结果的实施行为提出了显性描述的要求。我们之所以要显性地描述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因为将实施行为用适当的动词表达出来,比将这些实施行为停留人的大脑中更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也是使停留在人大脑中对 P 指标预想结果打算采取行动的实施行为显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6.3.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语句结构解决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已寻找到的、已经成熟的方法(方案)去解决一个再次出现的问题,二是开发设计一个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已解决问题,一定是已经寻找到、或已开发设计出了一个方案,可以使 P

26、指标达到或超过 P 指标预想结果。因此,解决一个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等价于“采用”某个方案来实现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对于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解决问题等价目标而开展进一步的提出问题、进一步导出下一级解决问题等价目标,寻找到或设计开发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直至寻找到,或设计开发出上一级、直至最上级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对于一个已提出的 N(P )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定义(定义 11) ,我们可以有下面两类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1)在已经寻找到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或已经有解决某

27、个问题的经验的条件时, (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一,方案式目标描述):采用方案+动词(表达达到或超过)+对指标 P 设定的预想结果。 (6)(2)在已经确认找不到现成的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条件下, (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二,非方案式目标描述):开发设计(型)动词+对指标 P 设定的预想结果(的方案) (7)9其中,如果指标 P,或 P 指标预想结果 Y 本身就表示了方法、技术、功能、性能、工程项目等内涵时, (4-2-2)中可省略“的方案”的描述。7 确定初始(整体性)问题和阐明问题7.1 初始(整体性)问题对于一已经确定的论文题目,将题目最

28、后的“研究、分析”等动词置换成“问题”二字(如果论文题目后面没有动词,则直接追加“问题”二字) ,则该问题就称为是初始问题,或整体性问题。例如,论文题目为“渠道串货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则初始问题为“渠道串货对企业营销的影响问题”,论文题目为“篮球队员比赛协作绩效评价研究”,则初始问题为“篮球队员比赛协作绩效评价问题”。以此类推。初始问题的命名代表了待研究问题的范围,通常都具有大体、笼统和模糊的特性。同时,初始问题通常也称为是整体性问题。要从这些初始(整体性)问题直接去寻找、设计开发解决问题的(功能、技术、方法等)新的方案(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7.2 阐明问题我们常说,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

29、为了解决问题。常言道, “问题阐明了(说清楚了) ,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因此,解决问题的基础是阐明问题。或者说,首先得将问题的内涵界定清楚。只有在内涵完全界定清楚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等。那么,如何才能阐明问题呢?我们首先给阐明问题一个定义,有了定义,我们就可以按照定义的内涵来阐明问题。要特别注意的是,阐明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子问题扩展“超快”的过程。7.2.1 阐明问题的定义定义 9(阐明问题):所谓阐明问题,是指解决问题主体:(1) 将从任何一个问题或初始的 Q1(0) =N(P)问题出发,首先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T(0)(可能为多个) ,界定指标

30、P(0) 的内涵。其中,Q (0) =Q1(0) ,Q 2(0) ,T (0) = T1(0) ,T 2(0) , ,P (0) =P1,P 2,;需要注意的是,Q i(0) 、T j(0) 、P k都是集合概念。(2) 将 T1( 0) 作为约束条件,从 Q1(0) =N(P)问题或 T1(0 ) 提炼、联想或搜索所有显现或“隐含”指标 P(1) (多个)的下一级 Q(1) =N(P (1) )问题,从 N(P (1) )问题导出解决 N(P (1) )问题等价目标 T(1) ,界定指标 P(1) 的内涵(P (0) P (1 ) ) 。其中:Q(1) =Q(1) ,Q(2) ,;N(P (

31、1) )=N(P (1) ) ,N(P(2) ) , ;T(1) = T(1) ,T(2) ,。10P(1) =P(1) ,P(2) ,;(3) 将 T(1 ) 作为约束条件,从 Q(1) =N(P (1) )问题或 T1(1) 提炼、联想或搜索所有显现或“隐含”指标 P(2) (多个)的下一级 Q(2) =N(P (2) )问题,从 N(P (2) )问题导出解决 N(P (2) )问题等价目标 T(2) ,界定指标 P(2) 的内涵(P (0) P (1 ) P (2) ) 。其中:Q(2) =Q(s) |s=2= Q(i,j)| C(i,j )=s=2;i,j=1,2,3,;s 表示 Q

32、 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N(P (2) )= N(P (s) )| s=2=N(P(i ,j) )| C(i,j )=s=2;i,j=1,2,3,;s 表示 P 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T(2) = T(s) |s=2= T(i ,j)| C(i,j )=s=2;i,j=1,2,3,;s 表示 T 相对于初始整体目标所处的层数;P(2) = P(s) |s=2= P(i,j)| C(i,j )=s=2;i,j=1,2,3,;s 表示 P 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为自下而上的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 Q(s) (s=1,2,3)问题等价目标 T(s)(s=1,2,3) ,直至最终实现解决

33、 Q1(0 ) =N(P ) (初始)问题等价目标 T1(0 ) 提供内涵明确的行动对象的过程。其中:(1) 对于任何一个 N(P)问题,N(P)问题的内涵由对应所有下一级的子问题的内涵构成。(2) 界定指标 P(0) 、P (1) 、 P(2) 的内涵(P (0) P (1) P (2) ) ,是阐明问题的基本内容。(3) 初始整体目标 T1(0 ) 的实现,通过自下而上的实现 T(s) (s=1,2,3)而实现。7.2.2 问题阐明判断准则问题阐明判断准则:基于解决问题主体的背景知识,如果解决问题主体已经找到或可以开发设计出实现从 N(P )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T 的方案,则问题已

34、阐明,并可终止问题阐明过程;否则,问题未阐明,需继续阐明问题过程,直至将问题阐明。在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前,不能停止问题阐明过程。问题阐明判断准则说明,一个对于解决问题主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解决问题主体而言,一定是没有阐明清楚内涵的问题(这可以运用到学习解决某个已知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 。因此,对于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不能断然停止阐明问题的过程而去寻找、开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因为,开发设计解决一个“尚未阐明问题”的方案或方法的过程,显然会导致我们一事无成。在实际中,各种专业所针对的某些有解决方案的专业问题,一定是问题已经阐明清楚的问题。相反,只要我们还没有找到或开发设

35、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尚未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之前,则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未被阐明清楚。不仅如此,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时, “自主”开发设计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愿幻,则是推动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原11动力。7.3 阐明问题方法与寻找或设计开发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7.3.1 子问题定义定义 14(子问题):对任何一个想要解决的 N(P )问题,以解决 N(P)问题等价目标 T 为约束条件,从 N(P )问题或解决 N(P)问题等价目标 T,提炼(显现) 、联想(隐含)或搜索(外部)所有包含或隐含指标 PI(不同于 P 的新的指标)的 N(P I)问题,

36、则 N(P I)问题称为是 N(P)问题的子问题或下一级问题。其中:(1) N(P)问题是一个尚未阐明的问题。(2) 不受解决 N(P )问题等价目标 T 约束的问题,不是该 N(P)问题的子问题。7.3.2 阐明问题的问题-目标 -指标列表法步骤通过阐明问题的过程,我们将大体、笼统和模糊的问题,按层次列表方式使问题逐步阐明清晰,使每一个“最下级”的子问题或一组子问题,都可以用“新的方案”来达到或实现对应的“解决子问题的等价目标” 。我们将阐明问题过程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则我们可以有问题-目标列表法。例 1:假设有一研究项目“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通过这项研究,

37、东风商场希望能够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主要要素,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加商场销售) 。下面我们以“某人”阐明“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例逐步说明阐明问题的问题-目标-指标列表法的步骤过程,见表 5-1。表 5-1 阐明“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步骤表问题 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非方案式或方案式目标描述) 指标步骤一:设定初始问题 Q1(0) =N(P (0) )问题,从 Q1( 0) 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T1(0) ,作问题阐明判断。Q1(0) :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问题T1(0) :确定

38、出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为商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P(0) :顾客购物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购物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问题与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按问题阐明判断准则对问题进行阐明判断。是否可以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1) 是:则停止阐明;在阐明问题后标示 * 。(2) 否:进入下一步。(1) 从初始问题 Q1(0) 或导出的等价目标 T1(0) 提炼出的指标 P(0) 中, “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系指标一个同层次指标之间的关系指标。(2) 存储的指标 P(0) ,是提出下一层问题的素材。12(3) 在阐明

39、问题初期,由于对从问题、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所提炼出的指标(含关系)的内涵尚未界定清楚,因此,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描述,通常会采用非方案式目标描述,除非提出的问题是“再次”出现的问题。随着阐明问题过程的深入,最终必须是方案式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否则,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处于尚未阐明的状态。(4) 针对一个指标,可以成为下一级的一个提出问题的素材,同时,界定上一级指标的内涵也成为下一级目标描述的一项内容。(5) 由于解决问题主体的知识背景不同,当某个解决问题主体已经掌握某种方案(方法等) ,可以实现当前层次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时,这些问题对应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应该是方案式目标描述,同时,对应的问题

40、也可以打上*号(星号) 。续表 5-1问题 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非方案式或方案式目标描述) 指标步骤一:设定初始问题 Q1(0) =N(P (0) )问题,从 Q1( 0) 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T1(0) ,作问题阐明判断。Q1(0) :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问题T1(0) :确定出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P(0) :顾客购物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购物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问题与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按问题阐明判断准则对问题进行阐明判断。是否可以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1) 是:则停止阐明;在阐明问题

41、后标示*。(2) 否:进入下一步。步骤二:对未阐明问题 Q1(0 ) ,以 T1(0) 为约束条件,从 Q1(0) 、P (0) 联想、搜索相关子问题,提炼指标,作问题阐明判断。第一层次子问题 Q(1):Q(1):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定义问题第一层次解决子问题等价目标 T(1):T(1):定义顾客购物满意度第一层次提炼出的指标 P(1) :Q(2):顾客购物满意度的测定问题T(2):测量出顾客购物满意度Q(3):顾客忠诚度的定义问题T(3)定义顾客忠诚度 P(3):顾客转移成本 P(3-1),竞争对手吸引力 P9(3-2)Q(4):顾客忠诚度的测定问题T(4):测量出顾客忠诚度Q(5):顾客购物满

42、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假设及确定问题T(5):通过观测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数据之间的趋势或方向,假设出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具体关系,确定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忠诚之间的关系。P(5):线性相关关系,非线性相关关系,多元相关关系,待确定关系13对每一个问题与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按问题阐明判断准则对问题进行阐明判断。是否可以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1)是:则停止阐明;在阐明问题后标示*。(2)否:进入下一步。步骤三:对未阐明问题 Q(1) ,以 T(1) 为约束条件,从 Q(1) 、T (1) 、P (1) 联想、搜索相关子问题,提炼指标,作问题阐明判断。第二层

43、次子问题 Q(2):Q(1.1):商场柜台商品分类销售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第二层次解决子问题等价目标 T(2):T(1.1):确定商场柜台分类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第二层次提炼出指标 P(2) :P(1.1):商品分类销售,商品分类销售方便度Q(1.2):商场配套设施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2):确定商场配套设施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P(1.2):商品配套设施,商场配套设施舒适愉悦度Q(1.3):商场服务人员销售导购方式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3):确定商场服务人员销售导购方式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P(1.3):服务人员销售导购方式Q(1.4):商品质量档次的竞争者比

44、较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4):确定商品质量档次的竞争者比较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P(1.4):质量档次(高、中、低)的竞争者比较Q(1.5):商品价格的竞争者比较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5):确定商品价格的竞争者比较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P(1.5):价格水平竞争者比较Q(1.6):商场商品打折(金额,幅度)促销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6):确定商场商品打折(金额,幅度)促销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P(1.6):商品打折幅度、打折金额Q(1.7):商场优惠实物奖励促销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问题T(1.7):确定商场优惠实物奖励促销对顾客购物满意度的影响P(1.7):实物奖励促

45、销商品、奖励金额、奖励幅度Q(2.1):顾客购物满意度测量方法问题 *T(2.1):开发设计单因素顾客购物满意度测量方法,购物满意度的综合测量方法。P(2.1):单因素满意度、多因素的综合满意度Q(2.2):顾客购物满意度调查项目、指标确定及调查表设计问题 *T(2.2):确定东风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调查项目内容,按调查项目内容设计调查表Q(2.3):调查计划及实施调查问题 *T(2.3):制定调查实施计划Q(2.4):调查地点问题 * T(2.4):确定调查区域与地点Q(2.5):调查人员安排及调查培训人员问题 *T(2.5):安排调查人员及实施调查人员培训14Q(3.1):顾客转移成本问题T

46、(3.1):定义顾客转移成本 P(3.1):顾客精力成本,顾客时间成本Q(3.2):竞争对手吸引力问题T(3.2):定义竞争对手吸引力 P(3.2):质量吸引力、价格吸引力、服务吸引力、购物环境吸引力、服务方式吸引力、促销吸引力Q(3.3):顾客忠诚度与顾客购物满意度、顾客转移成本、竞争对手吸引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T(3.3):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假设检验法等分析东风商场顾客忠诚度与顾客购物满意度、顾客转移成本、竞争对手吸引力之间的多元关系P(3.3):顾客忠诚度与顾客购物满意度、顾客转移成本、竞争对手吸引力之间的多元关系Q(4.1):顾客忠诚度的测量方法问题T(4.1):寻找或开发设计测量顾客

47、忠诚度的方法。Q(5.1):商场顾客购物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测定问题 *T(5.1):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假设检验法等分析东风商场购物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每一个问题与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按问题阐明判断准则对问题进行阐明判断。是否可以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1)是:则停止阐明;在阐明问题后标示*。(2)否:进入下一步。步骤四:对未阐明问题 Q(2) ,以 T(2) 为约束条件,从 Q(2) 、T (2) 、P (2) 联想、搜索相关子问题,提炼指标,作问题阐明判断。第三层次子问题 Q(3):Q(1.1.1):商品分类销售的定义问题Q(1.1.2

48、):商品分类销售方便度定义问题Q(1.1.3):高、中、抵挡商品柜台分类对不同自然特征客户满意度的影响问题Q(1.1.4):男、女商品自选区域分类对不同自然特征客户满意度的影响问题第三层次解决子问题等价目标 T(3):T(1.1.1):依据顾客购买行为界定商品分类销售T(1.1.2):确定购物框、购物车的数量,确定影响方便购物的影响因素T(1.1.3):确定中高档商品柜台分类销售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确定抵挡商品分类销售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确定档次混合销售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T(1.1.4):确定男性商品自选区域分类对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第三层次提炼出指标 P(3)

49、:P(1.1.1):男女性别购买行为(男女购物比例) 、男性商品购物区域面积、女性商品购物区域面积P(1.1.2):购物框数量、购物车数量、方便购物的影响因素P(1.1.3):高档商品、中档商品、抵挡商品P(1.1.4):男性在男性商品自选区域购物结构,女性在男性商品自选区域购物结构,男性在女性商品自选区域购物结构,女性在女性商品自选区域购物结构15从上一级的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等价目标作为约束条件下,当结合问题与指标联想或搜索到的所有下一级子问题是否罗列完备,完备地代表上一层问题的内涵,依赖于解决问题主体的背景知识。通常由于人知识结构、能力等的有限性,可能会遗漏代表上一层问题内涵的一些子问题。但我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来尽量减少这种遗漏。通过咨询的方式、团队研究来减少这种遗漏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7.3.3 探索关系与寻找或开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问题阐明过程,探索其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层次的指标间的关系(关系类似于“方案” ,可作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