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砚山县阿猛镇空心山村三农发展的调查报告2013 年 11 月,文山州委、州政府为推动文山地方经济有序平稳发展,制定全州三农发展大规划,文山州八县(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三农发展规划。为使三农发展能按规划有效进行,特对部分县(市)的一些村寨进行调查,总结借鉴好的三农发展经验,同时对一些特别村寨进行试点,从而使全州的三农发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现将对个别村寨(阿猛镇空心山村)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村情概况空心山村位于阿猛镇东面,向东与广南县五珠乡相邻,它录属于阿猛镇上拱村民委,距离村民委 2.5km,阿猛镇政府 7.5km,距离国道 323 线 0.5km,广昆高速 G80 线约
2、23km,交通便利。2013 年,全村共有 64 户人家,248 人,其中 63 户苗族群众,1 户为外来人口,村民纯真朴实,和睦相处,互助共荣。全村拥有农村劳动力 156 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 147 人,外出务工人员 54 人。全村国土面积1.44km2,海拔 1440m,年平均气温为 15.5,年降水量 1115 毫米。该地区气候温和,四季明显,适宜种植玉米、水稻、辣椒、三七、烤烟和重楼等作物。全村有耕地 261 亩,人均耕地 1.05 亩,林地1871.7 亩。2013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32.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 元左右,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是种养殖和打工。二、乡村经济
3、发展状况空心山村地处西南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发展困难,人均收入不高,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和帮扶,该村村民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发展以重楼和苦参为主的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一) 、原始农业经济1、地里淘金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该村到目前还是以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等粮食作物 100 余亩,经济作物辣椒 80 亩。粮食作物每年亩产量 1000 斤,主要用于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经济作物辣椒每年亩产量 2000 斤左右,是全村各户的主要经济来源。2、山上捡银空心山村气候条件很好,适宜青头
4、菌,奶浆菌和鸡油菌等野生菌的生长。每年的五月份至八月份是这些野生菌的生长期,该村村民不辞辛劳每日旭日未升时就上山捡野生菌,每年每户能得到 1500余元的收入。由于该村保护林地意识较强,山上有大片的松林,每年冬季,风吹松毛落,同时又是栽三七的时候,村民们驾着牛车拿着耙子到山上刮松毛,每户能得到约 800 元的收入。另外,村民们平时还可以上山挖一些药材到集市上卖,得到一些零用钱。3、庭院经济空心山村房前屋后都有李子、沙梨和柿子等果树,每年都有人去收购,还是能得到一定的收入。除了种植果树,该村还注重养殖,现在全村每家每户都饲养鸡、牛、猪等牲畜,大牲畜存栏 124 头,生猪存栏 186 头,其他家禽存
5、栏 700 只左右。(二) 、创新农业经济1、种植经济林木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气候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好几年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倡退耕还林,保护植被。该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各家各户在自己的开荒地里种植杉树,桐果树,茶果树等经济林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2、种植重楼2007 年的时候,该村的农户杨开云在种植烤烟失败后,不断寻求致富之路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了重楼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在自己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村内和周围村寨的经济发展。几年前,他自知自己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想以这有限的土地来种玉米、水稻还是其他的农作物致富是不可能的;在很多外地老板来这里投资栽三七的时
6、候,他也想栽,可是三七的成本很大,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可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不甘心,继续探索。一天他带着孙子去放牛,太阳很辣,他就跑到树丛中乘凉,忽然发现有一棵重楼,之后他环顾四周,周围还有好多棵。他细心观察,发现重楼的形状和三七有点相似,且同属药材,他想:“三七都可以培育种植获得效益,为何重楼不能呢?”于是他的重楼梦就开始了。往后的每一天他都到处去挖重楼培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培育了 0.4 亩的重楼。2009 年的时候他的重楼种子有 40 多市斤,本来想自己栽种,由于家中有困难,在群众会议上他提出把种子卖给村上的人,每市斤只要 240 元,但还是无人问津。到 2010 年,机缘巧
7、合之下,有一个外地老板发现了他的重楼,那人以 100600 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 0.4 亩重楼。他卖重楼的消息传开后该村的其他农户陆续效仿他到山上挖重楼来栽,现在全村已有 58 户种植,面积达到90 余亩。因为该村的重楼主要是自己到附近的山上挖来培育的,品种纯正、价值高,培育出来的根价格每市斤 300 多元,种子每市斤4000 元。2011 年至 2013 年全村就重楼种子的收入将近 100 万元。重楼市场打开之后,周围村寨甚至文山州境内都有人种植重楼,重楼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前景乐观,对阿猛镇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种养殖合作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2020 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
8、会的宏伟目标,文山州委、州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全州境内制定了三农发展大规划,谋求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已开始养羊,并准备成立一个新农村种养殖合作社,种植重楼、白鸡和苦参等药材以及养殖羊、猪和鸡等牲畜。(三) 、外出务工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村内人口的增加,凭仅有的土地已难以维持家人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有一部分人选择外出务工。从 2008 年开始,每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 60 余人,主要去往两广和江浙地区从事发达地区的加工产业,每年这些务工人员的纯收入每人达 1.5 万元左右。3、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1、集体组织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心山村
9、小组就是一个村集体。现在该村设立一个党支部,拥有共产党员 7 名,有自己的党员活动室和群众活动室。每次召开群众会议,村民们畅所欲言,共谋发展致富之路。2、乡村建设情况全村电力设施和水利设施完备,户户都通水通电,生产生活有保障。2009 年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该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 30 余间,修筑道路 4km、建盖沼气池 34 个,鱼塘 1 个,民族特色大门 1 扇,群众活动室 1 间。2010 年空心山村被评为砚山县级级文明村,2011 年被评为文山州州级文明村,2012 年被云南省省级文明村。3、封山育林保护环境如今的空心山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2007 年该村积极响应
10、党委政府的号召,不再上山砍柴伐木,而是有规划分片区的保护树木,而且村内群众轮流巡视。一旦发现乱砍滥伐者,视情节严重处以罚款并报当地林业部门。同时村民们还在自己收成不好的开荒地里养树和种植经济林木,现在全村林地面积已有 1871.7 亩,森林覆盖全村,到处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在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国家和当地的环保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教育及民族风俗文艺(一) 、教育普及情况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要想在社会立足,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村民们深知“没知识,没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父母说:“以前自己由于家庭贫困,上不了学,错过了很多致富的好机会。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改
11、善了,一定要让子女上学读书,求取知识,不能再让他们想自己一样,是个大老粗。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全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 46 人,高中 5 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 6 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 6 人中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点参与社会管理,还有的进入企业工作。(二) 、民族风俗及乡土人才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与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和风俗习惯。炎黄时期,苗族就已经存在,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生活习性,有自己的文化。后来因为战败,又经过几次大迁徙,现在国内的苗族主要生活在川黔滇桂湘等省,国外有的生活在老挝、越南,有的生活在美国等等
12、。空心山村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苗族寨子,他们说苗语,过苗族节日,传承苗族文化,同时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承苗族文化的同时也涌现了一些乡土人才。例如精通当地芦笙的杨开数,还有已故的陶绍光,他们能歌善奏,是主要的芦笙技艺传承者。还有通晓当地苗族生活习俗的杨宗会、杨宗国和杨开林等,他们能言善辩,熟知苗族的嫁娶、丧葬和平时的生活习俗。苗族医术源远流长,虽然很多秘方已经失传,但是该村的杨宗贵,杨宗信和陶开寿等人传承了部分医术,能解决一些当地的疑难杂症。还有熟悉法律的杨开学,常常义正言辞,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些法律方面的帮助,既保护了民族的利益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五、民族生活和
13、医疗情况空心山村是一个贫困村,相对贫困人口 40 户,深度贫困人口20 户,农村低保 27 人。虽然他们生活贫困,但是他们热情好客,真诚朴实,全村人民生活和谐,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由于生活艰难,很多村民不得不狠下心来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因此,这些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该村今年外出务工 54 人,留守老人 10 人,留守儿童 14 人。特别是 2008 年至 2012 年,留守情况更加严重,这些孩子少了父亲母爱,这些老人少了子女的嘘寒问暖。全村参加新农合 56 户,新农保 40 户。在国家的帮助下,改善了他们的医疗卫生条件,让他们住得起院,吃得起药,治得起病。六、乡村的发展规划
14、由于之前有一部分人思想观念淡薄,加之没有基本的经济成本,现在的辣椒种植和重楼培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各自栽种,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在慢慢改变观念,积累成本,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壮大重楼产业。由于缺乏文化,他们殷切地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技术方面的指导,强化农民栽培重楼的科技知识培训,在社会上筹集有关重楼种植研究方面好的书籍提供给他们,从而提高重楼的技术含量。同时他们希望加强资金的扶持力度,为重楼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投入一定的资金帮助他们成立重楼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条线服务,使重楼产业有序、稳定、快速的发展。该村村民现在不仅在扩大重楼种植的规模,而且还在培育白鸡、苦参等中药材,他们规划 20 年后让其变成“药材村” 。苗家人住在高高的山上,最早看见出生的太阳;苗家人住在高高的山上,最早看见银色的月亮。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步伐,他们将踏上新的征程,续写他们光辉的历史。2014 年 5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