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 学 概 论,史学方法论,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问题:1、什么是史料?2、什么是重要的史料?3、为什么说“魔鬼在细节之中”?,什么都是史料。世上的一切, 或者已经成为史料,或者正在变成 史料。没有不重要的史料。不同的史 料之间,只有重要度的差别,类似 于24K金与18K金之别,而没有黄金 与泥土之别。,喜欢思考问题的人有两种类型: 一种迷恋理论,决意将一切活生生 的现实全都装进概念术语搭建的宏 伟大厦,分门别类,安排得井井有 条;另一种热爱生活,只把理论当 作辅助工具,用来从任何惹眼或者 不起眼的细节中挖掘出黄金。哲学家们给两类人起了乏味的 名字: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请问:你想做哪一类人呢?
2、,专业和业余的历史学习之间区别何在?,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欲达“专业”层次,必须熟 谙查阅文献资料的技巧。面对一个陌生的课题,能够 在短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搜集到:A、各种类型的原始资料和数据,以及适量 的二手资料。B、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著作和文章。如果 看不到原文或原书,应通过综述类文字对其观 点有所了解。高效率的“专业”式学习,由此开始。,一、何谓“史料”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 们认识、解说和重构历史的痕迹。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随着历史学 科的进步,人们对史料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从依赖文献到文献、实物、口述史料并重, 文献史料本身也突破经史子
3、集的限制,包 容了档案、地方志和古文字等。如表所示:,文献 A、经史子集之类专门著述。 史料 B、档案:政府档案与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等。C、方志:记载各时期各地区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工具。D、古文字:甲古文、金文(青铜器铭文)和石刻铭文(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E、媒体记录:媒体是“无冕之王”,平面媒体和视听媒体的记录是研究近现代以来社会变迁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实物 A、前人活动的场所,如遗址。 史料 B、墓葬C、各种文物 口述 A、回忆录 史料 B、录音资料 广义的史料还应包括已有的观点和研 究成果
4、。业余爱好者只关心事情的始末缘 由,专业人士还要了解故事的各种版本, 做一番史学史的工作。,对于一个爱好和学习历史的人来说, 阅读史料是基本功。有些人仅仅将史料当 成工具,甚至喜好从他人著述中寻找二手 资料。这样做,很容易丧失对历史的兴趣。只有深入原始资料,才能够获得当时 当地的现场感受,捕捉到诸多细微的东西。 正如侦探办案,必须多次到现场勘察,细 心盘诘目击者、当事人和嫌疑人,然后才 谈得上推理判断,重建案发时的情形。,虽然如此,严谨的历史学家还是兵分 两路。一路拿史料做为进攻真理之城的云 梯,决意俘获历史规律,发现人类的命 运。这些人去登山的话,便一心只想登顶, 路边的景致大都弃之不顾。如
5、果绘画,则 是古典派,苦苦追求庄严肃穆的景象;另 一路将史料当成故事,自己扮说书人,道 尽世间百态,微言大义自在其中。他们如 果登山,周遭景物会尽收眼底。如果绘画,,大概是细腻动人的印象派,或是怪诞惊人 的现代派。于是,同样的史料经过不同史 家的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两者无 高下之分,全凭读者、观众的喜好罢了。,二、史料的搜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 可能也不必要读遍所有史料,因此,快 速、全面地搜集到所需资料是历史研究的 一项基本功。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A、查阅工具书包括索引、年鉴、类书以及一些专门 的文史工具书。,B、图书馆目录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藏检 索系统均已上
6、网,可以输入题名、主题 词、作者等进行检索。C、电子全文检索系统历史研究的技术水平也应与时俱进。 近年来,许多重要的大型文献相继完成电 子化,如二十五史、四库全书、古今图书 集成、佛典、全唐诗、全宋词、简帛资料,等,查询者能够迅即找出某人、某地、某 物或某词在相关文献内的出现次数和具体 位置。超星图书、维普、人大复印资料等 也有类似功能。如果善于运用,可收事半 功倍之效。D、专门的资料汇编某些专业和研究方向已有若干系统完 整的资料汇编,是研究者的得力助手。,E、间接追踪法经由他人著述获知史料是一条捷径。 查找相关著述的方法很多,比如:研究索 引、综述性文献和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 的电子检索系统
7、。F、亲自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这 是现代和当代史研究的独特优势,二战结 束以来成为一种潮流。,收集史料是一桩考验细心和耐心的工 作。专业的研究者要能临时抱佛脚,根据 选题对号入座地查找专门史料,在较短的 时间内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需立足自己 的研究方向和长远目标,处处留心,时时 注意。只有日积月累,经常性地积累史 料,方能有所成就。,史料的辨析问题:世界上有假的史料吗?,将搜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整理后,不能够马 上就利用。因为史料很可能真伪错杂,互相抵 牾,需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以保证真实 性。正如郭沫若所说:“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 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因为材料缺 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
8、已;而材料不正确,便 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 有害。”,传统上,史料的鉴别又称考证,一是外考证,即 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 真实性加以鉴别。经过长期的实践,学者们总结出一 系列考证的方法(见教材),这些技巧需反复实战才 能熟练运用。考证主要关心真伪之辨,对于古代史的研究,辨 伪的作用尤为重要。当然,真与伪涉及的是程度和范 围,甚至可以说史料无真伪,只有适用的问题。,陈寅恪先生曾谈到:“盖伪材料有时亦与真 材料同样可靠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以为 某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即以说明此时代及 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这里,我们无意详细讨论考证问题,而
9、是关注更为广义的史料鉴别,即如何恰如其分 地运用史料。因为人们常犯的错误,不是使用 了错误的史料,而是错误地理解和使用了真实 的史料。,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 侪。今读来电,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 见,人心解体矣!章太炎致黄兴电,注意事项一:由于篇幅和行文的限制,以及二手资料的 诱惑力,在学术论著中节录和转述史料是无法 避免的,其副作用是断章取义的危险。作为读 者,难以去查对所有的原文。但是,关键问题 应该多请原始资料把关,切忌轻信盲从。如果 自己专门研究某一问题,尽量搜集第一手资料 是必要的学术道德。,请解释下面几句话:大乱既定,君臣安荣。海内之男女死者
10、十六七矣。唐甄潜书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万历歙县志国初里甲什九,坊厢什一。明神宗实录卷十八,注意事项二:史料有自己的“语境”,即凝结于其 中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因此,应根据当时 当地的规则和习惯去理解史料。,“石头记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 竭力搜罗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 重价购之.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扬, 截长补短,钞成全部.” “程甲本”程伟元序“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曰:此仆数年铢 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 予遂襄其 役.” “程乙本”高鹗序赠高兰墅
11、鹗同年:“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 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张问陶船山诗草,注意事项三:史料涵义的开放性同样的史料,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而且都能够自圆其说。这时,我们无法强求 唯一的正确答案!一个总是充满自信、忙于寻找并且乐于 提供各种标准答案的史家或历史爱好者怀有 可钦佩的理想,可是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 离开地面,,关于清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动,现有数据的 数量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已知清代人口增长了一倍有余,而耕 地的增加幅度远低于此。问题:能否由此推断 出粮食亩产的变动趋势?,注意事项四:现存的史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或者过于零碎,或者分布不均衡。这要求研究 者尽可能
12、地使用足够好的史料,又要顾及史料 的证实(伪)力。史料不能与常识相左,在个 别情况下,可以基本凭借推理之力,放弃大部 分史料。,作业二:分析有关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的 外证和内证。要求:A、全面搜集证据;B、探讨各种证 据的可用性和局限性;C、通常所说的曹雪芹 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存在?请从 方法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搜集资料的途径:A、图书馆收藏的书籍;B、电子书(抚琴 居论坛http:/forum.lyrist.org/);C、学术 期刊,如红楼梦学刊;D、红学网站,如红 楼梦谭(http:/ 学艺苑(http:/ 之类。,史 料 与 举 证,研究者运用推理和想像力去处理史
13、料,得 出某种结论。在表述观点的时候,还要筛选出 一部分史料,作为有力的证据。分析他人的著述是如何选择、处理和引用 史料,汲取成功之道,找出漏洞,对于提高自 身的史料辨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正经的学术研究不会犯无中生 有、无的放矢、无理取闹的错误,但举证失误 仍然是常见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美国学者李中清、王丰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妇女生育间隔比 欧洲长得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的生育间隔比人 口体系转变前欧洲人口的生育间隔要长20-40%。这主要是由于长 哺乳期所造成,成为中国家庭或妇女对生育的一种婚姻抑制。大 陆学者陈意新、曹树基提出反对意见,称:“沙吉才的人口学小 组的
14、研究表明,在1950-6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育间隔比城市 妇女要长,原因是农村哺乳期比城市长,但农村的多胎生育比城 市要严重得多。换言之,长哺乳期并不说明中国农村家庭在实施 生育控制。”陈意新 曹树基尊重中国人口史的真实, 学术界2003年第3期。,A、证据与结论之间应有足够的相关性。比如说:探讨中国宋代的历史问题,古罗 马的某些史料或许有一定的用处,可为佐证, 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就某一问题而言,各种史料的相关性有弱 有强。相关性越强,史料的价值越高。严谨的 学者总是使用足够好的史料,以增强观点的可 信度。,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目录 第六册 绪论 第六十章 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
15、中的先行者 黄宗羲(一、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二、对于罗钦顺的评论;三、对于 心学的修正;四、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 第六十一章 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一、颜元的四存篇;二、颜 元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三、颜元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的历史意义)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学的斗争(一、戴震论道;二、戴震论形上形下; 三、戴震论理;四、戴震论性、气;五、戴震论欲、情、知;六、戴震对于道学的 政治批判) 第六十三章 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 (一、魏源的总对策;二、魏源的“经世”精神;三、魏源的哲学思想;四、魏源“以 夷为师”的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B、举证应尽量追求全面。史学研究的视
16、野超越一时一事,就面临举 例子的风险。它随时会将研究引入歧途,比如 孤证和“有偏向”的列举。如果对史料进行统计 分析之类的二次处理,其科学化的外表有时能 强化对史料的歪曲。推荐文章: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 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明代我国的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遥遥领 先的地位。但到清代初期,经过明末大动乱,再 加上政府严禁开矿,冶金业衰落了。康熙皇帝于公元 1675年还谕令:“闻开矿之事,甚无益于地方。嗣后 有请开采者,悉不准行。”对于不能封闭的冶铁厂,则 抽十分之二的重税。到乾隆时,全国合法的铁矿厂只 有九十三处了。金观涛兴盛与危机
17、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第188页,马尔萨斯思考到如果人口继续增长,中国将面临贫困 和苦难。尽管过去一百多年里现代技术的持续进步已逐渐使中 国摆脱了粮食短缺,但随着另外一些生存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或 迫近,使得马尔萨斯对中国的思考并没有过时。经济增长的速 度虽然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这种超越却是以环境的破坏 和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的。当代中国有400个城市(超过一 半以上)永久性缺水,华北的农民为取得饮用水而必须打井打 到100到600米的深度,使华北平原出现了巨大的地下漏斗。人 口的过度活动所造成的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长江洪水泛滥等构成了对于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这些都与中 国
18、巨大的人口基数有关。陈意新 曹树基尊重中国人口史的真实,C、充分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两条腿的椅子一定站不稳。任何论证,如 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它因素的作用,再多的证 据也支撑不住论点。人类社会不是实验室。探讨任何社会问题, “其它因素”的干扰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研究者 需要仔细权衡,多方考量,列出一份“重要的其 它因素”的清单。,社会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分析,学术研究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层次,深 入研究对象,挖掘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性知识。在有心人眼里,再微小的事情都埋有 宝藏,一层层剥下去,不断有新的惊奇。而“大” 问题只有通过“小”事情才能现出真相。,“小”与“大”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
19、考 察,包括: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表象与本质,A、局部与全局、个别与整体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一幅广阔画卷的一 部分或是一个细节。想知道它“是什么”?“为什 么”?第一步并非从其内部入手,而是把握其外 部联系,确定它在画卷上的位置。这是思维坐标系的X轴!,B、短期与长期任何现象都是过程中的环节、长期中的短 期,是时间之流的一瞬。缺少动态的考察,根 本无法知道它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因此,动 态的眼光不可或缺。在这方面,年鉴学派的长、 中、短三时段方法论堪称典范。这是思维坐标系的Y轴!,C 、现象与本质理性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归纳和概括, 将许多个别的现象,甚至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的现象归为一类问题
20、,并为之命名。进而由少 知多,举一反三。在学术研究中贯彻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 常用的方法是从个别现象上升到概念和理论的 层次。,常规问题背景问题哲学、逻辑问题,低头拉车 抬头看路,小结“史无定法”,方法论的学习必需通过实战和案例 分析,逐渐养成专业化的思维习惯,但也有几条基本 的原则。A、从问题到范式。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不断提出 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 某一专业领域在很长时间内往往是围绕着少数几个“母 题”或“背景问题”(相当于库恩的“范式”)展开研究。 每隔一段时期,旧的范式就会遭遇一些挑战。经过足 够的积累,将发生主流范式之间的转换。,B、关注史料的缺陷和适用性,才能
21、让史 料说真话。C、注意举证对观点的支持程度。D、社会历史环境不是实验室,研究甲与 乙的关系,必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由大及小,由宏观而微观。、通过概括,寻找现象背后的一般性规 律,尽量使用专门的理论工具。,历史假说的形成问题:思考从何处开始?,一、问题与范式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一门学科的发展是 不断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如果仔细 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一专业领域在很长时间 内往往是围绕着少数几个“母题”或“背景问题” (相当于库恩的“范式”)展开研究。每隔一段 时期,旧的范式就会遭遇一些挑战。经过足 够的积累,将发生主流范式之间的转换。,主流范式的转换期也是问题爆发期, 因为大大小小、方方
22、面面的成说都可以换个 角度去看。就历史学科而言,这些母题或者涉及对 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世 界历史的基本判断,或者来自研究方法手 段的创新,或者由史料的开拓所激发。,一个研究者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免不了自 觉或不自觉地为现行范式做注脚,或是向它挑 战。因此,变自发为自觉 是重要的。一要充 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抓住了变革的趋势,旧题 翻新也是大有可为;二要小题大做,小问题有 大视野,方能定位适当,挖掘出深远的价值。,问题:若要探究某件事情是什么, 需要先从何处思考?先要清楚它不是什么!如何才能知道它“不是什么”呢?通过比较!,二、历史比较法
23、比较是认识对象间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 逻辑方法。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是在同其它事物的 相互联系中表现出自己的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中,既 有同其它事物相同(似)的属性,也有同其它事物相 异的属性。我们研究某个时代的某些现象,需要进行 纵向(过去及以后)、横向(同一时期或相似阶段) 的比较,了解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共性和个性,才能准 确把握其特点。,比较法可求同或求异。越是能在看似极不 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或在看似相同的对 象中探求相异点,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就越 大,比如加州学派的中西历史求同法。,运用比较法应当注意的原则:问题:请分析以下比较的价值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 并与英国乡村比较(
24、按:书中的冀中11村地 处河北清苑县,距保定较近,是自然条件 恶劣的北方农作区,资料主要来自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调查。英国乡村指工业革 命前的英国农村地区 ),A、比较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注意对象的可 比性。如果愿意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比较, 总能找到双方在(一个或多个)同一关系下的相似或 不似之处。但是,可比性有高低之分,比较的价 值也有大小之别。想要做出新颖有力的比较,一是 选择“新”的角度,出奇方能制胜;二是可比性高,着 力点深。,案例:如何进行以下的比较?比较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与市场 经济的关系。比较欧洲文字、汉字与现代科学的 关系。,B、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同异综合比较,
25、选择合适、公允的比较标准,避开“xx中心主义” 的误区。,中国哲学史新编先秦部分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 第一册:商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天道观 一、天命秩序的崩溃:保守的回应 的变化前期儒家(孔子对古代精神生活的 (孔子)激进的回应(墨子) 反思)名家的起源春秋末期军事经济 返归的隐居生活(杨朱学派) 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前期墨家 小社会的理想化(神农乌托邦) 晋法家思想前期道家 理性论辩的加剧(诡辩论者) 第二册:商鞅变法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发展 主体性的发现(宋研) (老子)孟子(儒家思想的唯心化)墨 二、从社会危机到形而上学危机( 家支流与农民思想家庄周的体系(道家的进 天人相分)
26、:道德根植于天赋人性 一步唯心化)后期名家(惠施、公孙龙) (从孔到孟)理性功利道德的再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稷下黄老的精气说( 锤炼(墨子到后墨)返归自然以 道家向唯物的发展)楚国改革与屈原(稷下 顺天(杨朱到庄子) 学说的传播)后期墨家的唯物化阴阳五 三、天人分途:自然的统治术(老 行家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易传世界 子)道德是控制人性的发明(荀 图式的辩证法因素儒家思想向唯物的发展( 子)非道德性的治国术(法家) 荀子)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先秦 政治异端(无政府及原始主义) 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儒家、道家、法家、杂 四、帝国及天人的再统一:宇宙论 家各自所作的总结) 者(阴阳五行
27、、易传等)杂家学说及儒家的胜利,三、分析与综合:从拆卸到组装的工作,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拆开(拆分为阶段、 领域、地区、方面、因素、层次、因果,等等),分 别加以考察。事物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分析的必要性,没有分 析,人们对事物只能有个浑沌的了解。在历史学的发 展过程中,重新分期、新领域的开拓、地域研究的深 入等等,都会引起重要的学术变革,加深人们对历史 变迁的认知。,综合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以某种方式再组装 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求呈现出其内在的、本 质的特征。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其特点是考察对象内部 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与功能,由 此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的认
28、识。这往往导致学术上的新 发现,指导进一步的研究活动,并在实践中接受分析方 法的检验。,对历史学而言,综合性的研究吸收各个局 部的成果,试图勾画出一个领域、一个社会、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文化甚至整个人类 社会历史的全貌。创造性的综合好象根据勘测 队员的数据重新绘制全图,为以后的工作提供 更为精确的指引,因而成为学术史上的路标。,四、概括与抽象由多到少的艺术,Generalization(概括)与Generality(普遍 性)两个词在英文中是同一词根。可以说,概括是人 们追求普遍性认识的方式,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 识方法。概括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同类的个别对象 之间的共同点,进而由单称
29、判断到全称判断,从较小 范围的认识扩展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所以,赖欣巴赫 曾说:发现的艺术就是正确概括的艺术。由 于历史资料的残缺零散,质量参差,比起其它的人文 社会学科,历史学更能锻炼概括的技巧。,抽象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排除、抽出。科学抽象 指单纯提取事物的某一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概念术语是抽象的结晶,根据抽象的方法,可分 为两种情形:A、经由对事物可观察特征的表征性抽象,可以得 到描述性概念。看起来,它只涉及事物的表面特 征,不够高级、深入。但它是原汁原味的东西,降低 了误导的机率。善于使用描述性概念,能够得到极具 分析力的思维框架。,B、经由以把握事物内在性质为目的的原理性抽 象,可以
30、得到规范性概念。它充分满足了人类在 知识方面的野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然而,它经 常悄悄地把一些潜在假设塞进不加提防的头脑,“深 层次”、“高级”不过是伪装罢了,故而需要谨慎地接 受和运用。,行 为 (集体)行为预期成本-收益比 阶级利益外生变量 稀缺资源的相对价格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加工,研究者得以围绕特 定概念建立关于对象的理想模型。A、直观模型以经验式的、可观察的图象来表示对象的整体和 结构,简化了科学解释的逻辑过程,也使知识具体化。 B、原理模型在抽象化和理想化的条件下,以反映对象的特性 和规律的概念系统来描述对象的整体结构。C、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从整体上描述对象
31、的特性、关系及其 规律。,认识事物的性质,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人们通常不是直接描述客体的原型,而是撇去次要和 枝节的成分,描述理想化的客体,建立理想模 型,再将所得到的结果转移到客观原型上。理想化是客观对象的纯化和简化。如此,才能更 深刻地揭示研究对象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但理想化 只能够近似地、有条件地提供客体原型的信息,它 自然帮助我们清晰地描述研究对象的主要性质,也有 使人疏远真实世界的危险。,毕竟,理论和事实之间并非鱼和筌的简单关系。 历史学的长处不在编织简洁优美的理论,而是用复杂 多样的实例修正和丰富理论。所以,生命力长久的史 学成就并非那些斩钉截铁、一心下结论的粗线条作 品,而是寓微言大义于细腻生动之中,充分展示人性 的深刻和真实。虽然如此,用理想模型进行思维终究是非常重要 的、值得锻炼的能力。达到这一层次,才真正谈得上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发地、无 意地在使用模型,但只有自觉学习驾驭之道,方能运 用自如,提升自己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本领。,到此为止,我们分别地考察了最基本的几种思维 方法。如何巧妙应用,要在长期实践中摸索。若想做 一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人,主要不在学习什么系统的 方法。一要一点点胆量,有胆才能有识;二要养成习 惯,以此为乐,乐此不疲;三要多多接触古今中外聪 明人的想法。如此,就是走上了一条通往真实和理性 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