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1

类型第四讲:论语十则.ppt

  • 上传人:fmgc7290
  • 文档编号:6085923
  • 上传时间:2019-03-26
  • 格式:PPT
  • 页数:61
  • 大小:564.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四讲:论语十则.ppt
    资源描述:

    1、论语 十则,先秦诸子(说理)散文概述,说理散文不同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展现的是人的叙事能力,产生的条件一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一是文字的产生。叙事散文与原始的神话、传说、史诗有必然的联系,是神话、传说、史诗的必然发展。说理散文,展现的是人的思辩能力,其产生的条件更为复杂,其一是其关注的对象是自然事物或人类实践活动的对立现象。单一静态的事物或环境是无法激发人们对其进行探究或思考的。如果说叙事散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自身实践活动一种表面的静态描述的话,那么说理散文更多的是对客观生存世界的一种内在的动态把握;其二它依赖于政治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多元化的环境,如果政治专制、文化单一、思想禁锢、环境封闭,人们

    2、就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其三是写作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先秦说理散文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文化思想背景及“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社会变化。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事频发、社会激剧动荡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云合雾集,竞相争霸。据文献载,西周时,有大小诸侯国1800多个,而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大国吞并小国不断发生,最后仅剩下100多个诸侯国,政局上起作用的只有十几个,而实力最强就是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250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

    3、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最后只剩下所谓的“战国七雄”和十几个小国,直至秦一统天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激剧动荡,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了人们对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关注和思考。,文化思想背景。 春秋战国的血腥与动荡,却造就了春秋战国的文化辉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大变革,为“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为他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其次,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 重组的机会。 第三,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4、学术环境宽松活跃,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思想传承看,周统治者从商亡的教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从而转变统治观念,从商的“敬天”、“敬鬼神”转变为“畏民”,开始重视民意,把“人”从“天”、“神”的阴影中解放出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从“敬天”到“重民”是中国历史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使周统治者革新治国的方式,更主要的是他们开始重视“民意”,通过“采诗”、“献诗”了解民情,并“制礼作乐”,重视文治

    5、教化,在“礼乐文化”中充满了“仁政”,后来的孔子对此进行了发展、总结,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周王朝重文教,讲究“文饰”,加之思想观念的改变,所以相对于商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代的铜器铭文篇幅加长,开始出现记言说理的文章,讲究以理服人,有了论证过程,富有文采,思想感情在文字中也有了显露。从写作的角度看,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思想转变,使写作的视角从高高在上的“天”、令人敬畏的“神”转向人类生活的社会现实,更关注人类的生存世界,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诸子(说理)散文产生的思想基础。,“士”阶层的崛起。 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争相为王为霸使原有阶级成份直接发生变化,奴隶制向封

    6、建制转化,新兴地主阶级代替了奴隶主贵族,尤其是“士”阶层得到了大展鸿图的机会。“士”在西周属于最低层的贵族阶层,受禄于卿大夫,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以后“士”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组成“士”阶层的有新兴地主、没落贵族、脱离农业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他们属于中层阶级,与底层人民接近,多才多艺,在天文、历算、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都有杰出才干,社会的大裂变,将他们从沉重的宗法制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上取得了独立地位,而追求霸业的诸侯们争相养士,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据有关文献,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士人犹恐不及。春秋“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

    7、君、春申君)及秦相吕不韦手下聚集了大量的门客、食客,使“士”成为专业的文化阶层。这些士人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阶级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主张,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产生的阶级基础。,诸子百家及“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概说,不是实指。因诸子百家多出现在战国间,故又有“战国诸子”之说。最早关注诸子学说的是西汉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选出了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西汉刘歆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论述颇

    8、详。十家中,前九家影响较大,第十家“小说家”影响不大,一般将其与前者合称为“九流十家”。,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主角,是“百家争鸣”的直接推动者。诸子百家代表各自阶级利益,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互相辩诘,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争鸣,一方面展现的是观点的自由,即不受权力的约束,不受政府的控制,无需顺从政府意志;另一方面是学术方法和选题的自由,人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没有学术研究的禁区,政府不干预研究内容,没有官方哲学,更不会出现学术屈从官方哲学的情况。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而诸子时代是中国精神思想

    9、最丰富、原创性最强、创造力最发达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没有这一时代,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 的“轴心时代”,诸子散文的体制,“诸子散文”从体制上看,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简单章句到鸿篇巨制、从感悟性训谕式的格言到思辨性的论说文的发展过程,结构日趋完备,思维越来越严密周详,风格由简朴到开拓、恣肆。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纯语录体散文,以论语、墨子为代表,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对话式论辩文,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基本上是语录体,但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而庄子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

    10、过渡,大部分已发展成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专题论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是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最高阶段。,儒家学派简介,诸子百家中,对后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其代表作品分别是论语、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韩非子; 墨子。其中又尤以儒、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后世文化人身上都兼具儒道两家思想,顺意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失意时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儒家学派为何姓“儒”?儒本是春秋时一种专给富贵人家相礼的职业,也指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他们熟悉诗书礼乐,在礼仪、教育等方面专为奴隶主贵族提供服务。由于职业的关系,他们通晓奴隶主贵族生老送死的仪节,博学

    11、多闻,思想意识、所受教养、生活作风与奴隶主贵族有很深的联系,所以也称为术士、通儒,后泛称学者。孔子在不做官的时就靠“儒”这种职业维持生计,故后以“儒”作为孔子学说的专名。儒家学派虽由孔子创立,但最主要有两点,一是它产生于当时的知识界、读书人中,因此它以懂得知识、懂得道理为宗;一是它与礼仪关系密切。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崩溃、封建制尚在形成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周天子逐淅丧失控制天下的权力,诸侯专权、卿大夫专权的现象不断发生,新兴封建势力正在突破奴隶制的束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儒家思想,诞生了儒家学说。,儒家学派,“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以

    12、“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来说: 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在历史观上,它“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开明,

    13、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战国以后儒家学派发展为“儒家八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荀子。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取得正统地位,自此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文化主流。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两汉时有以董仲舒、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阐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佛面倡导的“道统说”;

    14、宋明时期,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常之争。20世纪“五四”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多年,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和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鉴于他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 孔子先祖孔父嘉本是西周宗国宋国贵族,因距离始祖已超

    15、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即孔子的曾祖父防叔害怕华父督的迫害,即出奔到鲁国。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h(亦读g),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zh,生孔子。,孔子生平,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岁时,通晓“六艺”,开始授徒讲学

    16、。凡带上一点“束脩”的,都收为学生。据说,孔子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公开讲学(私学)的第一人。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35岁时离开鲁国到齐国,两年后回到鲁国。50岁任鲁中都宰(卿大夫采邑长官),继升司寇(管刑狱、纠察),4年后去职。55岁时率弟子历游卫、陈、宋、曹、郑、蔡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典籍和著述。据说,尚书、诗经是孔子整理出来的,礼和乐经过孔子的审定,孔子还对易进行了解说,编写了春秋。

    17、而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六经”、“五经”、“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治国理政的经典,同时也为传播保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72岁时死于鲁国。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哲学上,孔子提倡中庸之 道;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

    18、“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推崇西周的文化,企图以“礼”匡正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伦理范畴,“仁者,人也”(中庸)。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还说:“仁者,爱人。”基于“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教育方面,基于“仁”,孔子树立了君子的道德标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仁”,教育是为了完成君子人格的养成。孔子首倡私人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和教学态度(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简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论,编纂、辑录;语,言语、言行。论语语言简洁,含义隽永,许多语句成为影响后世的格言、警句。此外,论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记叙文,生动

    20、再现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话时的情态。,选文讲析,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2】 ,不亦君子乎?”(学而) 【1】时:在一定时候或适当的时候。习:古书中有“温习、实习、演习”等义,此处作“实习”讲。说yu: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古本作“友朋”,旧注“同门曰朋”可译为“弟子或志同道合之人”。人不知:知,了解。缺少宾语,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n:怒,怨恨。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或指有德者,或指有位者,此处当指前者。,选自论语首篇学而(16章)第1章 。 第一句说的是“学”与“习”的关系,强调知行结合。中庸里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划

    21、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化来说就是“学思行”三个阶段,“习”是包括在行之中的。可见孔子对于“习”即“实践”的重视。这是孔子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 第二句说的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探讨;第三句讲的是作为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和胸襟。 三句话运用相同的句式,都是前句假设情况,后句用反问句式作肯定回答,表现了一个求学求知的人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第二则子贡曰【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1】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

    22、,比孔子小11岁。 【】谄 chn:巴结、奉承。何如: 怎么样。 【】 未若:不如,比不上。贫而乐:乐后别本加“于道”。郑玄注:“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苦。” 【】诗即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歌颂卫武公文采品德的诗。切,用刀切开。磋cu,把骨、角磨制成器物,一般称象牙加工曰磋。琢,雕刻玉石。磨,打磨。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切、磋、琢、磨都是加工骨器、玉石的手工艺。此处以治骨器、玉器的精细喻君子精益求精地修炼陶冶性情。 其斯之谓与:其,指代引诗。斯,指代“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之,宾语前置标志。与,同“欤”。,子曰:“

    23、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 。”(学而)【1】诸,同 “之”。往:过去的事情,此处指已知的事情。来者:未来的事情,此处指未知的事情。此处孔子赞誉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选自学而第15章。 本则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人的道德(道、礼)与贫富的关系问题,对子贡引用诗经作深化理解大加赞赏。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贫穷时不巴结讨好他人、富贵时不骄纵自大固然可嘉,但在贫穷时能坚持对道的学习、不以贫为苦,富贵时坚持对礼的追求,懂得礼节,则更为可贵。 文中子贡引用诗经淇奥中两句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进行类比联想,以治骨器、玉石来比喻君子追求品德的完善正如打磨骨

    24、器、玉石一样精益求精。淇奥是一首赞美卫武公文采道德的诗。 淇奥小序云:“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守,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据有关史料载,卫武公曾入周为相,为卫国在位最长之君,共55年。,淇奥(第一章),瞻彼淇q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n兮!赫兮咺xu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n兮! 译文: 看那弯弯的淇水,绿竹儿婀娜。那个文采的人儿,象角牙般的切磋 过,象玉石般的琢磨过。庄严啊,大方啊!轩昂啊,堂皇啊!那个文采的人儿,永远不能忘记啊!,第三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 ,三十而立【2】 ,四十而不惑【3】 ,五十而知天命【4】 ,六

    25、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为政)【1】有:通“又”。古人在整数与小一位的数之间多用“有”,不用“又”。志:立志,有志于。朱熹:“心之所之,谓之志。” 【2】 立:站立,立定,此处指有所成就而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泰伯:“立于礼”;季氏:“不学礼,无以立。”据此,杨伯峻认为此处“立”解为“熟悉礼仪,对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3】 不惑:子罕、宪问:“智者不惑”,可解为“掌握了知识,认识了事理,不迷惑,不糊涂。” 【4】天命:天道,即万物内在的必然性,万物内在的命运。 【5】耳顺:指耳朵一听他人言语,便能分辨其是非真假。朱熹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 【6】从:遵

    26、从、顺、随。逾:越过。矩:规矩。,选自论语第二篇为政(24章)第3章。 在本章,孔子回顾了自己的人生,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

    27、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第四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周:合群。说文解字注:“周,密也。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杨伯峻:“以当时所谓道义团结人。”比b:勾结、结党。杨伯峻:“以暂时共同利益互相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辞源释“小人”:奴隶主对劳动人民的蔑称;泛指行为不正派或见识浅薄的人;自己的谦称,选自为政第13章。 本则孔子将君子与小人对举,评价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品行。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

    28、其实在古义中,“周”、“比”都有“密”义,是同义词,并且者还形成“比周”一词,有二义,一是结党营私;二是联合、团结。 子路23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指将两种以上不同事物调和统一起来,是对立事物的统一协调;“同”指相同事物的同一,是同一事物的简单叠加。孔子认为,君子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当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则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进一步理解:君子能从与自己相对立的意见中找到一致可协调的地方,争取矛盾双方本质上的和谐统一,坚守原则底线,而不是简单盲目的妥协,即“求同存异”;小人则是为求得与自己对立一方的表面的统一,不惜放弃

    29、应坚持的原则,即“面和心不和”。,第五则子夏问曰【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2】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3】 。”曰:“礼后乎【4】 ?”子曰:“起予者商也【5】 !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1】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 【2】倩qin:美。朱熹:“口辅之美也”。盼:眼珠黑白分明。素:未染色的丝绸。后引申为“白底”。绚:绚丽,华美。“素以为绚”,诗经诗中原无,疑为佚句。 【3】 绘:绘画。绘事后素:言先有白底,然后画画。此处以“素”喻礼义,即人的品质,是从内容是讲;以“绘事”喻礼节,是从形式上讲。全句喻义:“礼义是礼节的基础”。 【4】礼

    30、后乎:意即礼在(“仁”)之后吗? 【5】起:启发,阐发。予:我。,第六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2】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 ”(里仁) 【1】富:与“贫”相对,是从经济地位上讲。贵:与“贱”相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道:合乎道义的方法,正确的方式。处:享有,占据,接受。 【2】 恶w:讨厌,不喜欢。得:疑为“去”字之误。去:去掉,抛弃。 【3】恶w:通“乌”,疑问词,哪里。成名:成就名声。 【4】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时间。违:离开。言君子一刻也不离开

    31、仁德。 【5】造次:仓促,匆忙。于:作“为”讲,作“在”亦通。是:这,即仁德。颠沛:本指树连根拔起而仆倒,后形容人事困顿,此处指人处于穷困、受挫折。,选自论语第四篇里仁(26章)第5章。本则孔子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角度阐明了贫富与礼义的关系、贵贱与礼义的关系,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利义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讲仁义道德,无论贫富、贵贱,无论人生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崇仁尚德。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财富或地位,改变贫贱的困境,都是真正的君子所不为的。

    32、,第七则子曰:“质胜文则野【1】 ,文胜质则史【2】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 。”(雍也)【1】质:质地,指内容、内涵。胜:超过,多于。文:文彩,指形式。野:粗鄙,粗野。 【2】史:文多而质少,即虚饰、浮夸。 【3】彬彬:亦作“斌斌”,有二义:参杂搭配适当;文雅的样子。此处指前者,意为文和质相匹配、相融合的样子。后者如“彬彬有礼”。然后:这样之后。,选自论语第六篇雍也(30章)第18章。 本则孔子阐明了做一个君子的要求和人格模式,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反映了孔子的文质思想。联系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此处之“质”,指“仁”、“义”,是从人的内在方面讲的,是指人的品质道德;“文”指“礼”,是从人

    33、的外在方面讲的,指人的行为、言谈举止、仪表。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既懂得“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知“礼”,有良好的行为举止,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人。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与“文”同样重要。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人们借“质”与“文”这对概念讲为文之道、做事之道。,第八则,子曰:“志于道【1】 ,据于德【2】 ,依于仁【3】 ,游于艺【4】 。”(述而)【1】志:立志,有志于。道:有多义。古注:“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此处当指“儒家之道” 【2】据:依据,根据。德: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

    34、而不失掉就叫德。 【3】 依:依靠、凭借。 【4】游:游憩。艺:即“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技能。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之中。”,选自论语第七篇述而(38章)第6章。 与第三则孔子回顾人生求学及修养的过程不同,本则阐明了求学的目标、根据及内容。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目标,以“仁”、“德”为根据,以“六艺”为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关于“游于艺”,礼记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意“怀”)焉,修(意“习”)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作为对“游于

    35、艺”的解释。(引文译:不喜欢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产生对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心里想着它,学习它,休息时学,闲游时学,时时刻刻不离学习。如果能这样,就能安心学习,亲近老师,乐于与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所信的道理。”),第九则,曾子曰【1】 :“士不可以不弘毅【2】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1】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n,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 【2】弘毅:弘,广大。毅,刚强果决。 辞源:“弘毅,刚强果断。”辞海:“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章太炎广论语骈枝:“说文弘,弓声也。后人借强为之,用

    36、为彊义。此弘即今之强字。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选自论语第八篇泰伯(21章)第7章。 本则是孔子学生曾子的一段话,阐明了“士(读书人)”应具有远大的抱负及实现抱负应具备的品质。抱负即“仁以为己任”,品质即“弘毅”。读书人要实现“仁德于天下”的大任,就需胸怀宽广,志向远大,刚毅坚强。因为抱负的特点是,一是理想远大,任务沉重;二是实现远大的抱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无刚强就难以承担,无毅力就难以坚持。这段话对正在求学路上的学子应有所启迪。,第十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2】 ,毋吾以也【3】 。居则曰:“不吾

    37、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 ?” 【1】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小孔子9岁。曾皙x,名点,曾参之父。冉有,即冉求,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0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四人均为孔子学生。侍坐:陪侍孔子,围坐在孔子身边。 【2】 以:因为。尔:你们。意即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3】毋:通“无”。以:通“已”。意即不要因为我年长一些而有拘束,不要顾虑我。一说,作“用”解,“毋吾以”即“不用我”。 【4】居:平日,平时。或:有人,子路率尔而对曰【1】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2】 ,加之以师旅【3】 ,因之以饥馑【4】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5】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6】

    38、 。” 【1】率尔:犹“率然”,即轻率匆忙的样子。 【2】千乘shng之国:乘,古时一车四马的兵车。春秋时国家的强弱以兵车数目来衡量。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但到了孔子时代,千乘之国为小国。大国有万辆兵车即万乘之国。 摄ni:通“籋ni”,夹处说文解字注:“籋,箝也。夹取之器曰籋。今人以铜铁作之,谓之镊子。” 【3】加:侵凌、侵犯。师旅:指军队。 【4】 因:继。饥馑:饥荒。古称五谷无收成为“饥”,蔬菜、野菜吃不上为“荒”。 【5】比及:等到。 【6】方:方向,指礼仪、礼法。,夫子哂之【1】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 。如其

    39、礼乐,以俟君子【4】 。” 【1】 哂shn:讥笑。哂,本为“微笑”义,引申为“讥笑”。 【2】方:古代计算面积用语,纵横各一里叫方一里。方六七十里即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也就是方圆六七十里。如:或者。 【3】足民:使民众富足。 【4】如:至于,他转转折连词。俟s:等待,“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1】 ,端章甫【2】 ,愿为小相焉【3】 。 【1】宗庙之事:祭祀之事。 会同:诸侯会盟。古代诸侯以事朝皇帝曰会,众见曰同,后以会同泛指朝会。如:或者。 【2】 端:古代礼服名称,用整幅布做成,有玄端、素端之分。玄端即缁布衣,古诸侯、大夫、士祭祀或冠、婚礼时穿戴;素端即

    40、白色礼服,亦称素服、素衣、凶服,为饥荒、疫病之时祈请神灵之服,亦为送终之服。章甫f:古代礼帽的名称,为缁布冠,古冠礼时始加缁布冠。 【3】相xing:傧相,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和士三等。小相处最低一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1】 ,舍瑟而作【2】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3】 。”子曰:“何伤乎【4】 ?亦各言其志也。” 【1】希:通“稀”,稀疏,指声音渐弱。铿kng尔:铿的一声,指弹瑟将终时收尾的高音。 【2】舍:放下。作:站起来。 【3】撰:通“譔”,讲述。 【4】伤:妨碍。,曰:“莫春者,春服既成【1】。冠者五六人【2】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 ,

    41、风乎舞雩【4】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5】 !” 【1】莫:通“暮”,暮春,即农历三月。春服:春装,夹衣。 【2】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3】沂y: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 【4】 风:吹风,迎风纳凉。舞雩y:鲁国祭天祈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5】 喟ku然:叹息的样子。与:认同,赞许。,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

    42、进)【1】唯:句首语气词。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选自论语第十一篇先进(26章)最后一章。 本则是论语中少见的长篇,而且结构完整,对话简洁,展示了孔子亲切和善、循循善诱、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师长风范。 全篇可分三部分: 一部分(开头至“则何以哉?”)孔子启发学生各言其志。 二部分(“子路率尔对曰”至“吾与点也”)在孔子的诱导下,四弟子各述其志。 三部分(“三子者出”至最后)孔子对弟子志向的评点。,本则开篇描绘了众学生围坐在老师身边的生动场景。为了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孔子先以自己年龄大无人用的处境,以平和亲近的口气引导学生思考一旦他们自己有被人赏识的机会该怎么办。 在孔子的诱导下,四位学生

    43、各言其志。这部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四人志向各有不同,而且似乎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谦逊,这也许是孔子重礼教育成果的体现。子路的志向是让处于大国威胁、遭受饥荒困扰的小国人民变得勇敢,懂礼义;冉求的理想是让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国家的人民富足,衣暖食饱,而对礼义教化,则认为有待贤人君子;公西华的愿望是做一个主持祭礼、诸侯会盟的小司仪;而曾皙只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游归来的画面,似是游手好闲之徒,无理想可言,实际上他更注重精神层面,即内心的自由、坦荡。从四人的表述看,子路、冉有、公西华讲的是为官为政,而曾皙似乎无意官途,他描摹的是一个富足繁荣、和平安定、自由幸福的社会生活图景,看似无理想,其实

    44、有大理想、大目标,比前面三位更全面、更深刻。,二是四位弟子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是“率尔”,有些鲁莽、自负、不够谦虚。他有理想,希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小国的人民振作精神,看到生存的希望,而且让人们懂得礼义,但这在孔子看来有些不够谦逊。 冉有的答话似乎有挤兑子路的意思。如治理的地方比子路要小,年限没超过子路说的,子路说“使民以勇”,冉有说“使足民”。冉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他观察到孔子的表情,故表现得比子路谨慎、谦逊;其二他知道孔子不喜欢“勇”,无论君子之勇,还是小人之勇,孔子都心存畏惧,故他避开谈“勇”,说“使足民”,一是冉有是经济专家、财政专家,让人民富足,是其专长,量力而行,二来有

    45、揣摩孔子心思说话的意思。冉有曾和孔子到过卫国,看到卫国人多,就请孔子说人多怎么办,孔子说,“让他们富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呢?”,孔子说,“教育他们”。冉有说礼义方面有待贤人,非其不能也,是其谦虚的表现。因此冉有比子路更谨慎、谦逊,善于察言观色,会揣摩孔子心思说话。,公西赤是四人中年龄最小的,说话更谦虚,但他有礼仪方面的特长,因此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是量能而言,不敢冒尖。 曾皙是四弟子中年岁最长的,年龄比孔子相差不大,因此大师兄的派头十足,当老师与其他弟子谈话时,他在一旁旁若无人地弹瑟,当老师问及他时,他“舍瑟而作”,起身答话,很有礼貌。他答话并不直接,而是用形象的语言

    46、加以描述,所以显得大方有礼、成熟稳重、洒脱自然。曾皙描绘的和平自由幸福的图景,源自其内心修养。孔子曾说,曾皙的学识修养的基本框架已有了。 三是要注意孔子态度及表情的变化。只有“哂之”和“吾与点也”两处。,最后一部分孔子对各个学生志向的评点。他笑子路,不在于子路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而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冉有和公西赤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才干,所以孔子没有笑他们。但事实上他对冉有和公西赤的回答也不满意,主要的是孔子对冉有不认为方六七十或五六十是个国家,公西赤认为只适合做一个“小相”。 其实孔子对三位弟子的理想并未否定,为

    47、什么对曾皙的理想尤为肯定呢?曾皙的话表面看来是日常小事,无什么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三人想从事一个具体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从中可看出孔子更看重一个人的内在修养。,1语言口语化,精炼平实,言简意丰,含蓄隽永。 论语中的语句简短平实,但意蕴丰富,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成语,成为中国古代汉语最丰富的语言宝库之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学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雍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论语写作特点,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语气更加肯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运用比喻,耐人寻味。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运用对偶,使语句富于哲理意味与格言色彩。 另外,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叙事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课后练习,1、背诵19则。 2、请同学们把所学课文的通假字、词语活用的知识汇集在一起。 3、从论语十则中任取一则,生发开去,作为论点,写作一篇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讲:论语十则.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08592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