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607984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2、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

2、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3、学田: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4、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

3、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5、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6、监生历事: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

4、年(1372 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 10 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 ,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 3 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7、八股文取试: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 、五经 ,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8六艺教育: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

5、实。具体来说,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的内容。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数指算法。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9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孔子所说的“类”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

6、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0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 , “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11、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

7、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1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由齐国举办,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的基本细胞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稷下学宫起源于养

8、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性质:(1)(2)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 (2) (3) (4) 。 (详见教材)13颜氏家训:颜之推魏晋南北朝教育家,20 岁步入仕途,由于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多次成为亡国之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凭藉自己的学识,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并成为后来

9、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其主要观点有:(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二)要爱与教相结合(三)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1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行政部门国子监。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不隶太常寺,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这

10、就是所谓的“六学一馆” 。它们组成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清末“新政”期间,于 1905 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消。15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 1862 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

11、日) 文馆。1902 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的地位:见教材305 页最上面一段。16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并着手筹备。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 “戊戌政变”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施行,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7、癸卯学制: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

12、学堂章程 ,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五年。在主系列之外是为各类学堂中,主要有两类:实业类与师范类。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

13、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18、壬子癸丑学制:1912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 ;1913 年 8 月,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章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它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其明显特点是:。 (详见教材)19、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1912 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

14、,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20、1922 年新学制及“六三三”学制:1922 年 9 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 ,或叫壬戌学制 。又因小学 6 年,初中和高中各 3 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 。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

15、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小学教育六年。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 “六三三学制” ,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21、 “战时须作平时看”: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 ,无论是学制、课程、学

16、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 “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 。第二,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 ,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 ,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第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对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国民政府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22、

17、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1936 年 6 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是为了继续培养红军干部而创办的。这是唯一一所经过抗日统一政府批准成立的,林彪担任校长。毛泽东给“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后来毛泽东又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作为“抗大”的校训。后来这三句话、八个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 。 “抗大”的课程分为三类: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另外还开设象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语等基础文化课程。 “抗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抗大”的学制短,一般只培训半年。总之, “抗大”在九年里培养了二十多万干部。这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领导和骨干作用。23、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 ,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旗帜鲜明的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认为这在当时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对青年的生活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信息 > 考试/面试试题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