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07890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最终解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辩证法重点一、 自然观1、 (已有的自然观、未来的自然观的产生)请以某一种自然观为例,谈谈对于自然观产生的方法论的理解。唯 物 辩 证 法 是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在 唯 物 主 义 基 础 上 改 造 黑 格 尔 唯 心 主 义 辩 证 法 , 所 创 立 的 唯 一 科 学 的 方法 论 。 它 是 在 概 括 总 结 各 门 具 体 科 学 积 极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自 然 、 社 会 、 思 维 的 最 一 般 的 规 律 引 出 的 最 具 普遍 意 义 的 方 法 论 。 (1)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

2、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2) 一 切 存 在 的 事 物 都 由 既 相 互 对 立 、 又 相 互 统 一 的 一 对 矛 盾 组 合 而 成 。 矛 盾 着 的 双 方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从 而 推 动 着 事 物 的 发 展 。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揭 示 了 事 物 发 展 的 源 泉 和 动 力 , 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 实 践 是 主 观 和 客 观 对 立

3、统 一 的 基 础 , 脱 离 实 践 必 然 会 导 致 主 客 观 的 背 离 , 产 生 主 观 主 义 , 所 以 必 须坚 持 实 践 以 保 持 主 观 和 客 观 的 一 致 性 。 在 认 识 过 程 中 , 要 用 实 践 检 验 人 们 的 认 识 , 要 善 于 正 确 地 运 用 多 种 多 样的 科 学 实 验 和 典 型 试 验 的 方 法 。( 4) 唯 物 辩 证 法 认 为 , 整 个 客 观 物 质 世 界 以 及 其 中 的 每 一 个 事 物 、 现 象 都 是 多 样 性 的 统 一 。 各 自 都 有 自身 的 结 构 , 包 含 有 不 同 的 层

4、 次 、 要 素 , 组 成 一 个 个 系 统 ; 各 个 事 物 、 现 象 、 系 统 都 有 自 身 的 个 性 ; 同 时 ,它 们 之 间 又 有 着 某 种 共 性 ,共 性 存 在 于 个 性 之 中 。 多 样 性 与 统 一 性 、 共 性 与 个 性 都 是 对 立 的 统 一 。 由 此 产 生 了认 识 中 的 归 纳 法 和 演 绎 法 、 分 析 法 和 综 合 法 、 由 感 性 具 体 到 思 维 抽 象 和 由 思 维 抽 象 到 思 维 具 体 的 方 法 等 等 。 既要 反 对 片 面 强 调 归 纳 法 的 经 验 论 , 又 要 反 对 片 面 强

5、 调 演 绎 法 的 唯 理 论 、 独 断 论 和 教 条 主 义 , 而 应 当 把 归 纳 和 演绎 辩 证 地 结 合 起 来 。 世 界 中 每 个 事 物 、 现 象 都 有 其 自 身 产 生 、 发 展 、 灭 亡 的 历 史 规 律 , 在 认 识 中 还 必 须 贯彻 历 史 方 法 和 逻 辑 方 法 的 统 一 。 ( 此 题 只 建 议 参 考 答 案 )2、把生态自然观结合于当今社会发展,要结合自己专业,谈谈生态经济的理解(结合模仿循环经济)(客观对主体所产的作用、意义、主体对其的反映) 。 (这个是重点,老师上课强调了两次)一、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生态经济的研究开

6、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 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

7、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二是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定义:生态经济是指在生 态 系 统 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 统 工 程 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 康 、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 质 文 明 与精神文明、自 然 生 态 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8、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P80-8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P76-79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生 态 经 济 基 本 理 论 :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 态 环 境 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

9、与生 态 需 求 ,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

10、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1)物物相关、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保持生态多样性,使人与生物协同进

11、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2)能流物复、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内在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使得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整体。(3)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能源和生态问题是人类的活动接近或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所致。(4)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人类在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

12、,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3、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所决定。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再回到环境。4、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就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而积极地保护自然。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的任何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 态

13、经 济 的 思 路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形式上。正是基于

14、此,现代企业经营目标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生态管理”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生态型企业。 四、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 1、 时 间 性 :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2、 空 间 性 : 指资源利

15、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3、 效 率 性 :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五 、 生 态 经 济 的 发 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互动的层面:小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简称单一型生态经济;二是中观层面即企业之间的生态经济链,简称结合型生态经济;三是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生态经济层,

16、简称复合型生态经济。 三个层面的生态型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推进,都将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个体和基础,是实施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结合型生态经济和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行生态管理,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 ,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型企业管理要从纯粹的追求经济利润管理向经济利润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不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自然

17、生态规律的要求,实施生态化管理,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不仅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而且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整个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再推动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六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走 生 态 经 济 之 路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 “和谐”应是尊重

18、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

19、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 。这方面

20、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既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4、发

21、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

22、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5、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

23、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七、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1、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必要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借鉴发达国家实践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 加快制定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法规,通过法规对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加以引导和规范。除制定全国性法律法规外, 各地还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地方性法律和法规。2、促进科技进步, 强化科技支撑。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 开发和集成相关技术, 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广

24、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 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实施。3健全农业体系, 保障健康全面发展。建设和完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如节水灌溉、河渠整治、人畜饮水等; 二是农村设施建设, 如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用电等。三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互联网进入农村的步伐; 四是建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供应交易市场, 为农户搭建交易平台和社会化服务平台; 五是建立产地市场准出、销地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和体系。循环经济(参考ppt)循环经

25、济的来源及含义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揭示了作为劳动过程的再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与生态经济关系,是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再生产的过程,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又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论述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试图发掘造成循环断裂或“物质变换裂缝”的社会深层次原因,从经济制度安排的根本性问题上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缺陷。根据他的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都围绕着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展开,这种扩大化的再生产势必造成生产消费能力的无限性和地球资源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由于生产方式本身所造成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

26、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高,能源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经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循环经济”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抑制废弃物的产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措施,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费, 进而降低环境的压力。循环经济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流动形式是具有环状特征, 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所以, 循环经

27、济运用生态学规律, 使经济活动不超过资源承载能力, 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在生产过程实行清洁生产, 实行“3R” 原则, 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原则, 即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 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 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 实现资源再循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形式。循环经济的物质资源循环系

28、统是大量“再利用”和“再循环”单元构成的一种复杂性结构有机整体。物质循环总目标是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而各层次循环的地位作用又有所不同。 “3R”原则是目标又是具体方式、手段和过程; “减量化”是总目标, “再利用”和“再循环”是目标分解具体实践过程; 强调“再利用”是为了“再循环”量的减少和质的提高, “再循环”是“再利用”的继续和范围规模的扩大。因此说,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是小至机器内部自循环、大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巨循环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复杂性系统。循环经济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是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其次,循环经济

29、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是从重视数量增长的线性式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方式转变。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以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也是人类活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典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发展循环经济的益处(1)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由于长期依靠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式经营,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并面临枯竭。以水为例,据环境统计公报,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受到

30、污染,三分之一水体不适于灌溉,二分之一以上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600 多座城市中有400 多座供水不足,其中有 100 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可以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根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当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增长时,环境退化与资源消耗速度超过环境净化与资源再生速度,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以及环保意识增强和环保法律法规与技术措施的完善,环境恶化现象逐渐缓解甚至最终消失。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已经被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经历所证实,我国亦需经历此过程,循环经济是其重要途径之一。(2) 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办法。循环经济新理念

31、正好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因为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型经营,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作为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静脉产业迅速发展,势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 从三个不同层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企业层面着力推进清洁生产。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生态原则重新设计生产流程和工艺,减少物料和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

32、审核,并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区域层面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工业园区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形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型。宏观层面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普及教育,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

33、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比如在包装物回收方面,切实解决月饼、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34、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包括: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 在再生资源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二,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1. “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35、、保护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 ,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注重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 年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 1999 年从

36、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 2002 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2003 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 2004 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各种规模的生态工业园。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 三, 循环经济的“3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

37、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2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

38、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1,是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2,是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环境“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仅仅

39、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是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

40、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 4,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41、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进而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 世纪头20 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3)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4)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

42、主义的迫切需要(5)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五,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见 ppt六, 怎样发展循环经济(1)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有法律保障。(2)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4)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5)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措施和政策,如税收优惠措施等一定要跟上,并改革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 社会。中国目前正加速向小康社会发展。当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后,产生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

43、以及快速城市化现象。经济结构变化: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003 年已达 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消费结构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 1400 万1500 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 41,到 2020 年估计达到 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

44、的 3.5 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到2030 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1700 立方米,被列为严重缺水国家。目前,全国 660 个城市中有 300 个城市缺水,10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天缺水 1600 万立方米,一年造成工业生产 2000 多亿元经济损失。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 45 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 年时我们有 9 种严重短缺,有 10 种短缺。据估计到 2010 年我国石油将缺 50%, 铁、铜、铝

45、分别缺 55%, 75%和 64% 2,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现象不断加大。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虽然在过去的 20 年(1980-2000)中,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 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 19。在保持年均 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 4.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 2002 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此外,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

46、约在 30,比发达国家低 20。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 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 2-3 倍。我国每年新增约 20 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 3.5。所以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3,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 1520 万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 2020 年时,可能

47、会达到 3000 万吨。以这样的发展模式,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五,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如何走1,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节能、节水、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相关经验: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批开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 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由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部分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目前制约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缺乏

48、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规划,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发改委主要侧重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国家环保总局侧重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人大环资委侧重立法研究;科技部侧重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各部委尚未形成“合力” 。国家层面也未形成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 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仅出台了少量的法规,大部分领域仍是空白;现有的法规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例如,在环保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陆续制定了 4 部环境法律,8 部资源管理法律、20 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 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

49、律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执行上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这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 缺乏符合国情的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3,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如何走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需要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价值层面实行全方位的变革 需要法律、政策和技术的大力推动; 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运作与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 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关键 种种因素的存在使企业不大可能做到自觉“循环起来” ,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构建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从而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使企业必须做、愿意做、能够做。 政府做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包括: 1,应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立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制定发展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信息 > 考试/面试试题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