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076680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A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有一个关于孩子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这个孩子来访时,满脸通红,叫了二 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 。杨教授避开口 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最后杨教授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杨教授问:“你回忆一下,你刚才跟我聊天时口吃了吗?”孩子想了想说确实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的爸爸是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有一次他学别人口吃,刚好被爸爸发现,被狠狠教训了一顿,然后警告他说:“以后说话想好了再说” ,结果每次说话他都要 想半天,而且越想越紧张,变成了真正的口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无意识

2、的,或者是一种好玩的心态,去随意做一些怪异的行为和动作。在这种时候,父母不宜以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来对待,用成年人的眼光与思维去进行判断和纠正孩子的问题,可能会使问题扩大化, 强化这些事情在孩子心中的印象,造成孩 子内心的心理负担,如果形成了心理暗示,最终还可能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目前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里 关注的目光往往会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失,很容易被父母捕捉到,甚至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表现的特点,都可能会被当成 缺点为来对待。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能用放大镜 看孩子的问题, 不能以追求完美的心态来 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问题过于苛

3、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二)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

4、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三)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四)越教孩子,孩子越不会作文了,为什么?孩子一年级,老师经常要求写一段话,大约 100 字。我们夫妻都是高中语文老师,感觉指导孩子写一段话不是难事,可事实并非如此,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也许正因为我们是高中语文老师才导致

5、孩子越来越不会作文了。还记得,孩子作文时,说出一句话,我们会从成人的角度看,会从高标准的角度看,比如,孩子说“早饭吃掉,来学校,我邀请李子睿一起表演跆拳道。 ”我们会说“不行,改为饭后,我到学校,邀请李子睿一起表演跆拳道 ”孩子每写一句,我们好像都会去按照成人的理解去纠正,写着写着,孩子都不自信了,他不敢写一句话了,因为他觉得好像自己说出来的都不对,父母都会去纠正。所以几次作文,孩子都会依赖父母, “你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写” 。我发觉不对,有一种爱叫放手,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学情”,孩子才是小学一年级,识字不多,表达能力不强,说话具有童心。所以我后来调整了方法,鼓励孩子“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写

6、出来的都是对的,大胆一点、自信一点” 。慢慢的孩子尝试“以我手写我心”。感觉孩子写出来的句子充满童心,读来感觉少了许多成人的阴影,我和夫妻约定,一是孩子怎么想就让他怎么写,我们不做更多干预;二是除非孩子有不会写的字,我们写给孩子看,实在不通顺的句子,适当引导孩子把话讲通顺。我们要“降低”自己的认知水平,让孩子自由发挥,不得不承认高中老师好多不会教小孩子,因为失去了童心,忽视了“学情” 。此刻,孩子也正在与作文,我在写家庭教育日志,他写他的,我写我的,我没有更多指导,他觉得有必要求助我时,会找我。他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时,会主动和我交流,有时他还会自己总结写作技巧,很高兴的和我交流。当我们交出学习的主动权时,孩子就会发挥自主性,他会有更多感受,他自己也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