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076385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职业病案例分析(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职业病案例分析汇编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汇编2014 年 6 月2案例一:农民工为维权开胸验肺证明自己患尘肺28 岁的张海超从 2007 年 8 月开始感觉身体不适,还有咳嗽、胸闷症状,随后一直以感冒治疗。10 月份,张海超来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拍胸片检查,显示双肺有阴影,但不能确诊病情。意识到病情严重的张海超此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胸科医院等省会各大医院就诊,几家医院均告诉他患上了“尘肺”,并建议到职业病医院进一步诊治。张海超工作的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振东公司)以生产耐火砖为主。张海超在该公司打工期间,历经杂工、破碎、压力机三个工种,工作三了年,他说这

2、三个工种都会接触到粉尘。为了确诊,2009 年 1 月,张海超到了北京,随后的近一个月,他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煤炭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医院就诊,得出的结论也为“尘肺病”。需要说明的是,张海超就诊的上述省会各大医院和北京多家医院,因为不是法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这些医院在出具的诊断结论中只能用“疑似尘肺”和“不排除尘肺”等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医院均排除了肺结核和癌变的可能。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职业病的诊断要由当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进行,整个过程复杂而繁琐,需要用人单位出具多种证明。张海超从北京回来后,就去了具备资格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就诊,但由于

3、振东公司拒绝出具诊断所需的材料,张海超并没有如愿。随后,在历经了多次上访甚至和振东公司发生冲突后,由新密市领导和信访局协调,张海超才得以在 2009 年 5 月 12 日去郑州职防所进行诊断,5月 25 日,张海超得到了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诊断结果却是“无尘肺 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建议进行肺结核诊治。按照现行法规,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才是具有效力的,负责协调的新密市信访局和用人单位振东公司也只认同郑州职防所的诊断结果,因此张海超索赔无门。他在和郑州职防所解释无果后,再次来到郑大一附院,要求做手术开胸检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医院最终为他做了手术,术后的肺检

4、结果为:“肺组织内大量组织细胞聚集伴炭木沉积并多灶性纤维化”。2009 年 7 月 1 日,张海超因为支付不了医疗费不得不出院,郑大一附院开具的出院记录上也写着“尘3肺合并感染”的诊断。于是,农民工张海超为了维权而“开胸验肺”的新闻就这样发生了。问题:1.请从职业病防治的专业角度分析该案例中各家职防机构及医疗机构在处理此事件中的正确之处及不当之处。2.谈谈你对此事件的反思。案例二:16 职业病员工“被出院”失踪2009 年 12 月 18 日,中山市卫生监督所确认 16 名工人属于职业病中毒的第二天,而这批病人所在的公司就让员工从中山市坦洲镇某医院被强行出院,至今不知所终。记者从中山市卫生局了

5、解到,自从这批病人 12 月 18 日“被出院”后,该局虽然发动全市所有卫生机构进行寻找,一直没有发现这批中毒病人的任何消息。记者昨天联系上了前往调查此事的中山市卫生监督所职业卫生专项小组的王先生,他告诉记者,12 月 17 日,该小组接到消息说,有一批病人从深圳转到某医院进行治疗,这批病人的症状很像职业病中毒,病人的情况都很严重,很多已经卧床不起了,有些能行走的,走路姿势也已经出现畸形。王先生透露,该批 16 名病人的症状是典型的正己烷中毒表现。调查人员了解到,该批病人均是深圳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工人均在深圳的工厂内从事徒手清洗手机显示屏工作,而用的清洗剂是天那水,也叫白电油,正是这种化学

6、品很容易通过皮肤渗透进体内产生中毒症状。病人都反映自己工作时没有戴手套, “防护措施不到位,是导致中毒的最重要原因。 ”王先生说,徒手接触正己烷少则 45 个月,长则 89 个月,就会出现中毒症状。16 名病人的症状基本一致:四肢感觉呈对称性触痛和振动觉减退或痉挛,个别严重4者有明显下肢瘫痪和肌肉萎缩,无法自行站立;所有病人都表现远端肢体无力,肌力为 24 级。这些病人都很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如果治疗得当,最快半年可以恢复正常,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可能需要一两年才能复原。中山市卫生监督所职业卫生专项小组进行调查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调查次日,也就是 12 月 18 日,一位自称是深圳市

7、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强行将 16 位病人运出了医院,并且粗暴拒绝了专项小组要求该公司配合进一步调查的要求。不过,当时是如何强行出院的,记者多次联系医院均未得到答复。中山市卫生局当即向全市医疗机构发了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若发现该批病人,或者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人,马上报告。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负责人说,如果这批病人被正式认定为职业病中毒,公司可能要为此付出数百万元的代价。到目前为止,中山市卫生局还未停止对这批病人的寻找工作。问题:1.你对正已烷中毒的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什么认识?2.在这个事件中,政府主管部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及企业各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或义务?3.通过此事

8、件,你的反思是什么?案例三:一起由粘合剂引起的职业病案例冯女士坐下来只是喘着气,不说话。看着我们不解的表情,她翻下了毛衣的高领,颈部赫然露出了一块胶布和一截塑料软管,冯女士开始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经历:我是一名玻璃厂的普通工人,我的工作其实也蛮简单的,就是在加工好的玻璃上涂粘合剂,那种胶水,厂里说是进口的,就是味道冲一点,但是无害的。现在这个岗位我做了六年了,起初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那时,我们每天只加工 400 块左右,后来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就逐渐增加到每5天加工 2000 块,慢慢地,大家就都开始有不舒服的感觉。总觉得喉咙口好像是有什么堵着一样,喘不过气,胸闷。在家里过完双休日,星期

9、一到厂里上班的时候还好,然后就越来越气闷,到星期六的时候喉咙就好像被糯米团子塞住了一样,看看大家都是这样,也没见谁有什么其他症状,我也就没太在意,直到那天在厂里昏过去,那天使用的胶水已经过了保质期,所以在用之前我只好用力摇,让里面的胶水能充分混合,就在我打开瓶盖的一瞬间,一股非常冲的味道,喷了出来。我当时就昏了过去。工友看到马上过来把我扶起来,送到医务室,过了好久我才慢慢地醒过来。醒来之后,我想对医生说话,可是一张嘴,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了。 我当天就到中山医院,医生一查,说我的喉咙已经水肿了,把咽喉部都阻塞了,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立即对我施行气管切开术。就这样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现在是生不如

10、死,一根管子这么插着,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晚上根本没办法睡。而且自从插了这根管子,我的肺就一直不停感染,我现在是拿抗生素当饭吃。我到医院去,请医生把我的管子拔了,实在太难受了。可是,医生说我这辈子都要带着它了,要是拔了管子,就是一口痰也可能把我噎死。可就是这样单位还是不承认我是职业病,坚持说使用的胶水无毒、无害。胶水里面有聚氨基甲酸乙酯、甲醇、甲苯、醋酸乙酯、二甲苯等多种化学性刺激物质,就是我的文化水平也知道,这些东西对身体是有害的。这个产品的技术说明里也写着,过度暴露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要求在操作时,佩戴化学防护眼罩、穿戴长袖防护服及手套,保证足够的通风换气或使用氧气呼吸器。直到我

11、昏倒后,厂里才给大家发放了活性碳口罩,并改造了通风设备。而我那时却只有一副手套。现在厂里改善了条件,就说我不是职业病。问题:1.你对刺激性气体中毒的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什么认识?2你认为冯女士患的是否职业病,广义的或是狭义的?3你从这例病案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6案例四:患职业病长“黄菜花”放射科退休医生要索赔张某的左手看起来有些恐怖,缺了一个无名指,另外四指长有黄色菜花状的肿瘤。“这都是癌症 ,缺掉的无名指在癌症手术中切除了。” 张某凄惨地说。折磨了张某 23 年的痛苦与他的职业有关。今年 64 岁的张某是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1961 年 12 月,张某到该医院工作,

12、1962 年至 1992 年在医院放射科从事放射性工作,2000 年 7 月退休。“ 当时医院放射科的仪器还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军用设备,操作时需要用左手按住患者,右手操作开关。当时科里只有 5 名医生,工作量相当大,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张某介绍说。1980 年,张某的双手开始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左手。于是,他来到上海一家医院求治,医院确诊:双手食指、中指指背放射性 皮炎 ,有发展趋势,建议“手部脱离射线接触 ”。 “医生告诉我,如果还从事原来的放射性工作,我的左手可能会保不住。” 于是,张某拿了诊断报告和医生建议找到单位领导,要求离开原工作岗位,但院领导不置可否。张某只好继续在放

13、射科工作,双手的病情也在不断加重,左手开始溃烂。2000 年 5 月,张某被迫走进手术室,将烂得最厉害的左手无名指切除。2001 年,张某的眼睛又被确诊为放射性 白内障 。与此同时,张某的同事也遇到了相似的遭遇。郑某是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第一任主任。1990 年,经浙江省放射病诊断小组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溃疡。放射科第二任主任刘某于 1961 年进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2001 年,浙江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诊断刘某为放射性皮肤溃疡伴癌变、放射性白内障二期。余某,1961 年到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1995 年,浙江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诊断余某为手指放射性皮肤

14、癌。现在,这 4 位医生均已退休。7当时他们的病情诊断建议都是:享受职业病待遇,脱离射线,保护手指皮肤。他们提出调换工作的要求,都被院方拒绝。高慎永是浙江省职业病鉴定委员会放射病诊断鉴定组组长,他鉴定了张某等 4 位医生的职业病。高慎永认为,作为同一单位的 4 位医生发生这样的职业病,在全国都属罕见。按照国家标准,放射性皮炎分为 4 期,发展到癌变潜伏期一般在 27 年至 30 年,4 位医生的病变正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从事放射性工作时条件差,没有保护措施,导致了他们的癌变。 在张某等 4 位医生的治疗过程中,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按规定支付了 医疗费,但是拒绝对他们的职业病伤残等级评定,也没有

15、给他们相应的待遇。4 位医生在多次上访后,单位才按规定给了他们一定待遇,但是他们始终无法享受工伤保险。2003 年 4 月 23 日,张某等 4 位医生向湖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仲裁申请。湖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事业单位与退休干部职业病补偿争议,不属本委受理范围,为此作出不予受理的通知书。4 月 30 日,4 人分别向湖州市吴兴区法院递交起诉书,要求法院判令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认原告的病情为职业病后,依法为他们进行伤残等级评定,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抚恤金,并判令医院依法为他们安排每年一个月的职业病疗养期,重新确定 4 人退休后工资改革中的增加工资标准。同时,4 位医生都提出了

16、巨额精神损失赔偿。问题:1. 你对放射线损伤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什么认识?2. 这几名医生所患的是否我国法定的职业病?3你从这例病案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8案例五:2 例职业中毒案例张红,不满 17 岁,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2001 年 3 月,她只身来到广东,先后在东莞三家鞋厂打过工,从事鞋底部品质检工作以及棉布针车工作。在这三家厂工作时,厂方都没有为员工进行体检和办理工伤保险。为了多往家里寄钱,她特别省吃俭用。张红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工作岗位患上了职业病,这不仅让她失去了劳动的能力,还威胁她的生命。到了 2002 年 11 月,她开始感到身体不适

17、,头晕特别明显。12 月时,她出现牙龈及皮下出血,时常全身乏力。之后,她就被送到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治疗。入院 11 个月以来,张红工作过的三家工厂竟然没有一家愿意为她的患病承担责任。无奈之下,张红的姐姐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找到张红工作过的最后一家鞋厂。但是作为最后用人单位的这家鞋厂除了在张红入院之初交给医院 3 万元之外,就拒绝再交纳任何费用。她一直处于危重状态,反复皮下出血及牙龈出血,随时会出现感染、败血症、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头疼更如恶魔一样不断折磨着这个脆弱的生命,直到 2003 年 11 月 3 日晚上 8 点半,张红闭上了她美丽的眼睛,那时她还未满 20 岁。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

18、被职业病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小辉,是一名来自河南的打工仔,2001 年 10 月,他在广东顺德一家鞋业皮具有限公司从事鞋业工作,工作中要接触“400 胶水 ”、天那水等(含甲苯)。他工作的车间没有排风扇,通风设备不太好,工作中也没有配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每天上 8-10 小时班,没有什么休息日。5 个月后他就出现牙龈出血。2002 年 3 月,他被送进广东省职业防治院。在医院经过近两年半的治疗,小辉于 2004 年 9 月出院。当时他被评定为“七级伤残 ”。9问题:1. 张红、小辉患得是什么职业病?2. 你从这二例病案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案例六:一起职业性苯中毒案例2006 年 5 月

19、深圳市某街道预防保健所门诊部在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时发现 3名使用天那水的作业工人皮肤有散在的“皮下出血 ”,并且血常规检查显示异常,怀疑为职业性苯中毒。经查 3 名患者为深圳市某印刷纸品有限公司员工,立即对该公司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病例概况:患者张某、郑某、李某均为男性,年龄在 29 岁34 岁之间,分别于 1997 年 6 月和 2001 年 10 月进入该印刷纸品有限公司,在过磨车间从事过油、磨光(上光)等作业。2006 年 5 月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时发现:3 名患者均有头晕、乏力,贫血貌,颈部及双上肢见淤斑,全身皮肤苍白,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

20、无肿大,牙龈及口腔黏膜无出血,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在 0.5109/l2.410 9/l 之间、粒细胞在 0.7109/l 0.9109/l 之间,血小板 9.0109/l。2006 年 5 月下旬到省职业病防治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入院检查张某:眼底检查双视网膜出血,骨髓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骨髓病理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脂肪约占髓腔面积的 99%,造血细胞未见,仅见少许淋巴细胞散在;叶酸正常、铁蛋白稍升高,维生素 B12低下。郑某:骨髓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减少;骨髓病理活检示骨髓增生大部分极度低下,仅见个别髓腔增生正常,骨髓细胞以中晚

21、幼红系细胞多见,粒系细胞增生相对低下。李某:骨髓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骨髓病理活检示骨髓增生较低下,脂肪约占髓腔面积的 80%,粒红比例大致正常,均以中晚幼阶段细胞为主,全片未见巨核细胞。叶酸正常、铁蛋白稍升高,维10生素 B12 低下。3 名患者的 coombs、ham 试验阴性, g6pd 检查正常, 地贫基因分析正常。T3、T4、tsh 检查正常。anai(-)、dsdna(-)、sm(-),肝炎相关指标正常。 2006 年 7 月 21 日依据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82002)3 名患者被省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2 现场卫生学调查工厂基

22、本情况:该印刷纸品有限公司为一合作经营企业,1993 年 12 月成立投产,主要生产彩盒、卡通外箱。工艺流程为:切纸印刷过油磨光(上光)啤压浆合。全厂共有员工 450 人,其中女工 260 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人 130 人,其中女工 26 人。3 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 29岁34 岁之间,职业工龄最长 9.5 年,最短 5 年。3 名患者均在过磨车间工作,过磨车间在该公司一栋生产楼的三层,车间内有两台过油机、三台磨光机。两台过油机的出、入口及三台磨光机入口上方安装有局部抽风排毒设施,但均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三台磨光机出口上方未安装局部抽风排毒设施。过磨车间设有过油、磨光(上光)等

23、工作岗位,劳动者在工作时使用和接触旭日公司生产的 302d 天那水(供货商提供主要成分:含甲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和丙酮),每天的使用量约为 200 kg。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平均为 11 h。该公司未如实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未设置警示标识和中英文警示说明,未给劳动者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未安排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为摸清过磨车间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情况,我们对该生产车间设 2 个点进行模拟操作试验,采样 2 份,检测项目为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检测结果为,过油机

24、入口位和磨光机出口位苯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 2 589 mg/m3 和 2 607 mg/m3(pcstel10 mg/m3),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57.9 倍和 259.7 倍;二甲苯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577.6 mg/m3 和 450.2 mg/m3(pcstel100 mg/m3),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811倍和 3.5 倍。过磨车间过油机、磨光机使用的 302d 天那水经检测,含苯95.2%、甲苯 4.8%,其余均未检出。问题:1 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是什么?2 该事件中工人中毒的原因分析。3 针对该事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案例七: 三氯乙烯中毒案例小伟的家乡

25、在我国西北某贫困山区,小伟从小很聪明,学习成绩每次考试都是优,父母尽力供他读书,他没有辜负父母期望,顺利考上大学。2004 年 7月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广东东莞一家日资电子厂作经理助理,那家厂是造微型马达的。虽然是管理人员,但是他刚进工厂,对工作流程不了解,需经一段时间的实习。每天有 10 多小时他要和那些一线工人呆在一起。他所实习的车间,就是以“三氯乙烯 ”作清洗剂来清洗产品,整过车间气味很难闻。当初进厂时,工厂告诉过他:这种清洗剂有一点毒性。但工厂没有说三氯乙烯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工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灰尘对产品的污染,采用封闭式生产;工人也没有防护用品。工厂使用有毒的化学品三氯乙

26、烯,也没有专人负责日常化学品浓度的监测。小伟在那里实习 20 多天,身体出现奇痒、发烧、皮肤发红等症状。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与职业病有关,便去普通医院求诊,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后来一位工人告诉他,可能是那种清洗剂引起的。他要求工厂送他到医院检查,工厂把他送到东莞一家综合医院,在那里,他的病情反而一天天加重:那家医院明明知道小伟可能是职业中毒,但为了赚钱,故意不告诉他,从而延长了治疗和住院时间;等到小伟病危时才通知他的家属,说小伟的病可能与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品有关,建议转到职业病医院。小伟被转到职业12病医院时,因三氯乙烯的毒性,全身皮肤已经没有一处好的,头皮连同头发一起溃烂脱落,满嘴牙龈也烂掉,

27、手掌、脚掌连同指甲一起脱落,肝、胃以及视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每天只能进稀的食物。生命危在旦夕,经医生全力抢救才保住生命。现在,虽然小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那些受到过伤害的部位,据医生说很难治愈,肝部经常疼痛、胃不舒服;皮肤也经常发痒、脱落;眼睛发干、视力下降;脱过皮的地方留下乌黑的疤痕等等。问题:1.你对三氯乙烯中毒的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什么认识?2. 三氯乙烯中毒是否我国法定的职业病?3.你从这例病案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案例八: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的 10 个案例冶金企业作为煤气使用大户,企业内管路密布,随时随地都有发生煤气泄漏的可能。因此,防止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应当是这些企业职业卫

28、生和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依然频频发生,极大地危害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案例一 1983 年月 25 日上午 8 时左右 某钢铁厂第一薄板车间检修工王某对煤气退火炉进行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气,大量煤气从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同年 11 月 9 日下午 6 时左右,该厂耐火车间焙烧工忻某在打开焙烧炉看火时,因炉中燃烧不完全,致使一氧化碳逸出,忻某因吸入过量氧化碳而引起急性中毒。1987 年 4 月 7 日上午 9 时左右,另一家钢铁厂新建热风化铁炉试炉时发现炉门处有一漏洞,厂方立即派热风化铁炉泥工刘

29、某进行补漏,刘在补漏时未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因吸人大量炉内外逸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晕倒。 钢铁厂一般13都用煤气作为热源,在炉台作业的工人常年接触一氧化碳,特别是设备出现故障检修时,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案例二: 1994 年 4 月 21 日,某冶金公司修建部在设备检修时,造成大量煤气泄漏外溢,一名检修工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 5 月 2 日,公司炼铁厂 1 名点焊工在检修料车小轨道时,因料斗及其他设备煤气泄漏外溢,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 8 月 29 日,公司动力部一名检修工在对煤气管道进行维修时,突然管道大量煤气泄漏外溢,造成该维修工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

30、一氧化碳中毒。 同一家企业在 4 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 3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事故均发生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意外泄漏,大量煤气外溢。究其原因,一方面设备老化陈旧,容易引起煤气外溢。案例三 1989 年 9 月 14 日下午 3 时左右,某市某冶炼厂熔炼车间进行试生产,1 号除尘器袋突然脱落,领导当即派装配工周某砖入除尘器底部进行检修。期间位于除尘器旁的 3 号吸风排毒装置突然”跳闸” 而停止运转,致使熔炉中加焦炭后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气体经送风装置滞留在 1 号除尘器周围在除尘器底 部进行检修的周某当即中毒昏倒。另两名装配工见周某进去检修久不出来,即钻入除尘器底部进行察看,不料也相继中毒昏

31、倒。事故发生后,厂方立即将 3 人送入医院抢救,医院诊断周某为重度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另两名装配工轻度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幸好抢救及时,3 人均得以生还。 该厂熔炼车间系新建项目,尚处于试生产调试阶段,生产技术、设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案例四 1989 年 6 月 29 日下午 3 时左右,某水泥厂立窑车间下料系统通道被湿料堵塞,乙班操作员张某负责清理通道,当张某打开窑顶盖子时,聚集在窑顶处的大量一氧化碳随烟气冲出,张某当即感到头晕、恶心、站立不稳,靠在炉顶旁栏杆上。同班工人见状,立即将张某背离现场,但未去医院就诊。半小时后,14张某出现神志不清、四肢阵发性抽搐等症状,众人才将张某急送医院抢救脱险。

32、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到位,致使炉顶通风不畅,大量滞留。案例五 1984 年 3 月 5 日上午,某水泥厂烧成车间窑面上生产水泥熟料过程中,一台踏式机立窑内物料棚拱架,使窑内产生与储存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与氧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引起爆炸 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烘热的物料冲出窑门 造成在窑面作业的两名工人被灼伤并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其中工人张某退避时从高处坠落致死。此起爆炸事故的形成主要是生产设计不当,生产场所通风不良,窑内结权圈,中心底火拉深。窑内棚拱架空,经测量估算约 526m ,存储了大量的 co,碰到火源引起爆炸。 案例六 1992 年 4 月 17 日上午 8 时左右

33、,某铜管厂供销科因客户急需冰箱铜管,派职工王某及临时工 3 人到光亮车间应急装箱,铜管堆放处距治炼炉出炉处仅2 米,铜管数量多堆放高。4 人作业了一个多小时后,王某首先感到全身乏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随即离开现场:10 多分钟后,其余 3 人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厂部闻讯后立即将 4 人送到医院诊治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卫生部门现场调查发现,治炼炉的排气管道有一节脱落,排气扇损坏。炉旁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240MGm。,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7 倍。 案例七 1986 年 5 月 1 2 日晚上 9 时左右,某建筑机械厂熔铁炉炉台加料工张某在工作时感到剧烈头昏、头痛、恶心、并有呕吐,被送往医

34、院急诊,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但是诊断医院和厂方均未向当地的卫生部门报告。直至 5 月 28日 当地卫生部门通过其他途径才了解到此事,便立即派员到工厂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首先对熔铁炉炉台加料操作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30mgm 3。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几倍,连15工人休息室一氧化碳浓度也有 10mgm 3。调查中工人反映类似情况已发生过多次,工人还反映炉台加料处吸风装置经常损坏,不能开启,有时要过几个月 厂方才派员修复。对工人反映的情况,厂方也没有否认。调查人员认为,建筑机械厂熔铁炉炉台作业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劳动条件比较恶

35、劣,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是必然的。操作工人在此环境下长期作业,即使不发生急性中毒,一氧化碳对工人健康的慢性损害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场所没有设置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也禾设置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导致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积聚,工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续作业, 因此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案例八 1994 年 2 月 2 日,郊县某联营厂铸造车间,当班工人周某在冲天炉加料处进行加料作业时,突然感到头晕、乏力和气急等不适。同车间的工人见状,立即将其送往通风处,休息片刻后又将其送入医院诊疗,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1 998 年 2 月 28 日下午 3 时左右某机械厂铸造车问当班工王某

36、在三楼新建的化铁炉投料处作业作业 4 小时后王某感到头昏、乏力最后。昏倒在地被同班工人送至医院抢救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铸造车间的炉台加料作业会接触有毒气体,因此,炉台加料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效的卫生防护设施,加强局部通风,密闭一氧化碳发生源,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等。本实例两起事故的发生,均起因于作业场所无有效的卫生防护设施,导致一氧化碳滞留;同时,由于投料工无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现场未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以致作业工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入过量一氧化碳而中毒。 案例九: 1983 年 12 月 23 日晚上时, 某钢铁厂铸钢车间采用新工艺“70 砂“ 造型铸钢,操作工钟某等两人在浇铸完毕后发

37、现浇铸处有煤气味的气体大量外逸两人见状,急忙逃避躲到了休息室内。不料两人刚进休息室就闻到浓重的煤气味比室外更浓其中一人立即又转身逃出逃出后见钟某久未出来又回到休息室寻找钟某 这时才发现钟某已昏倒在休息室内 急忙疾呼救援在众人的16帮助下 将钟某背出休息室急送医院抢救脱险医院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70 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在高温状态下会分解析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铁即还原为一氧化碳。该休息室设置在作业场所的下风处。案倒十: 1994 年 4 月 7 日上午 某钢铁厂铸钢分厂浇铸工段在地坑内浇铸 268 吨”电脚板”,此铸件浇铸时使用了较多的 70 砂” 泥芯 发气量大,浇铸完毕时工人未发现

38、异常情况。中午时行车工将工作平台吊起放入地坑内(地坑深约2m、面积约 40m ),一助理工下坑脱钩时即扑倒在地行车驾驶员马上打响警铃报警。邻近工段的工人迅速赶到现场抢救,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下坑救人,不料先后昏倒在地。整个事故中前前后后有 28 人因吸入不明气体而中毒。中毒者经送医院抢救25 人得以生还3 人终因回天无术而死亡。事故发生后卫生部门迅速进行了调查 事故现场在强制通风 3 小时后地坑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仍高达 2 2 0350ppm 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8 1 71 358倍。结合中毒者的临床症状这是一起典型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据现场工人反映入冬以来现场所有的排风扇都被

39、拆去维修保养事故当天浇铸现场无任何卫生防护设备。以往工人在工作时常有头晕、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对于存在如此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工段厂安全部门却将该工段作为“无毒无害”工段管理。一氧化碳的来源和案例九相同,是“70 砂” 在高温状态下分解析出的。问题:1.你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临床症状及治疗有何认识。2. 除冶金企业外,还有哪些企业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3.这些案例的发生有何共性之处,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17案例九:急性重度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 1 例报告患者男,36 岁。于工作时经皮肤及呼吸道误吸入 3%呋喃丹农药 30 分钟,随后感头晕、视力模糊、心悸、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40、,车送入院。体检:T 36.5,P 130 次/ 分,R 18 次/分,BP 143/98 mmHg,神清,反应迟钝,言语清晰流利,对答切题,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佳,双侧瞳孔缩小,直径左侧 1.5 mm,右侧 1 mm,对光反射灵敏,两眼睑不自主肌颤,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力、感觉及运动功能均正常,心、肺、腹部均无异常体征。入院时查乙酰胆碱酯酶活性(ChE)3 U,立即予大剂量阿托品静推、吸氧、补液及输新鲜血浆,于入院 4 小时达阿托品化并维持,此时患者呈浅昏迷,18 小时ChE 上升至 40 U,患者神志转为模糊,对答不切题,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差,维持阿托品化 48 小时

41、后逐步停用阿托品,予激光、高压氧、能量合剂、脑活素营养活化脑细胞,住院 19 天,神志、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恢复正常,痊愈出院。问题:1.你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机理、临床症状及治疗有何认识。2. 什么是阿托品化?农药中毒治疗时使用阿托品需注意的问题?3.你对农药中毒的预防工作有何认识。案例十:氯气泄漏事故致急性氯气中毒 28 例某造纸厂仓库存放 26 瓶液氯罐。1997 年 8 月 25 日上午突然一瓶液氯罐安全阀门失效致使氯气泄漏,氯气不断地从仓库向外冒出白色刺鼻的烟雾。当即副厂长和车间主任二人迅速戴着滤过式防毒口罩进入现场处理,但在拧紧安全阀时发生阀门断裂,造成更大量的氯气喷泄而出,

42、二人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氯气而发生气紧、咳嗽、胸闷、眼鼻咽刺痛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30 分18钟后消防队赶到事故现场,采用自来水向氯气罐阀门口喷洒的方法试图稀释氯气浓度。由 60 多名消防队员分组戴着防毒口罩或用苏打水浸湿的纱布口罩轮番进入仓库用水向氯气罐喷洒三个多小时,才将泄漏的氯气控制住。但在抢险过程中先后又有 26 名消防人员发生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口干、眼晴刺痛流泪和皮肤刺痒等症状,在现场用苏打水湿敷鼻腔和吸氧等简易处理后分批送往医院。患者入院后经内科、五官科及摄胸片、心电图屯肝功、血常规等检查,28 例均被诊断为轻度急性氯气中毒。立即给予吸氧,静滴地塞

43、米松加 10%葡萄糖液,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和 4%碳酸氢钠溶液,口服解痉止咳镇静抗炎等药物治疗 4-7 天,先后病愈出院。问题:1.你对急性氯气中毒的机理、临床症状及治疗有何认识。2. 在这次事故处理中有何不当之处?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案例十一:2 起亚急性二氯乙烷职业中毒调查2006 年 5 月初,江山市有 2 家 U-PVC 胶粘剂生产行业相继发生职业性亚急性 1,2- 二氯乙烷重度中毒事件,2 名中毒工人因抢救无效死亡,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病例 1:徐某,女, 39 岁,系江山市某胶粘剂厂工人。2006 年 3 月 1 日起进厂,主要是从事胶水灌装、盖罐盖与装箱工作。每日工作 8 小时

44、,其中每天封盖作业 3 小时左右,装箱作业约 5 小时。之前,未从事过相关工作。19患病与诊治经过:4 月 7 日感觉乏力、行走不稳、头晕,到当地医务所治疗,经输液后自觉好转第 2 天又上班。4 月 27 日又出现头晕、行走不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于 4 月 30 日到江山某医院进行脑 CT 检查,显示 :大脑及小脑半球广泛脱髓鞘改变。5 月 4 日至某医院作进一步诊治,当日病人神志清楚,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情绪不稳” ,做头颅 MRI (核磁共振)发现:脑白质弥漫性 T1W低信号、T2W 高信号灶,考虑为“ 中毒性脑病”而收入住院治疗。 5 月 21 日出现抽搐、小便失禁等,头颅 MRI

45、示病人患有广泛性脑水肿改变。 5 月 22 日患者出现持续抽搐; 13 时 10 分突发意识障碍; 13 时 30 分呈深昏迷状态,无自主呼吸,疼痛感消失; 16 时 30 分转入、ICU 病房。后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事后经有资质的某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性亚急性 1, 2-二氯乙烷重度中毒(中毒性脑病)。病例 2:江某,女, 31 岁,系江山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工人。2006 年 2 月 20日起进该公司,主要是从事胶水灌装、盖罐盖与装箱工作。每日工作 8 小时,其中每天封盖、装箱作业各 4 小时左右。患病与诊治经过:患者于 3 月 18 日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未引起重视,直至 4 月下旬又出

46、现恶心、呕吐症状,遂于 4 月 25 日、27 日先后到江山市卫生院、衢州市某医院就诊,未作明确诊断。5 月 3 日转往衢州市某医院就诊,怀疑中毒性脑病,要求病人住院但遭拒绝。此后病人辗转于萧山、杭州等医院治疗,症状无缓解。5 月 8 日凌晨,从杭州某医院转回衢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当时病情已十分严重,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有资质的某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性亚急性 1,2-二氯乙烷重度中毒(中毒性脑病)。两单位均未发现其他类似症状病人。劳动卫生调查1 某胶粘剂厂 该厂主要从事 U-PVC 胶粘剂生产, 2004 年 9 月开工,年产量 270 吨,现在职工 8 人,其中生产工人 6 人(配料工

47、2 人,灌装工 4 人),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20图 1 生产工艺流程该企业仅有一幢厂房(底楼)面积 160m2,高度 4.2m 左右,其中办公室20m2,生产区和库房 140m2。生产条件落后,仅有 2 台反应釜和 1 台灌装机,无专门的排毒通风设施,仅有 1 扇 1.51.7m2 窗, 1 台立地式电风扇进行通风换气。职工虽配有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但在作业时均没有佩戴。事发后即被有关监管部门取缔,故没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资料。2 某化工有限公司 该公司从事 2 种高级强力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排水用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给水用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排水用 U-

48、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给水用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生产, 2002 年 5 月 1 日开工,年产量 400-500 吨,现有员工 19 人,其中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有 13 人(配料工3 人,灌装工人 10 人),另有管理或后勤人员(门卫、仓库、食堂、办公室、车间主任、负责人) 6 人。排水用与给水用的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生产流程相似 (如图 2),不同的只是各化学成份比例不同。图 2 给、排水用 U-PVC 塑料快速胶粘剂生产流程21该企业有 2 幢楼房,1 幢为原料仓库兼生产车间,面积 1100m2 左右,其中一半为生产车间 400m2,高度 6.5m,生产条件落后,仅有

49、1 台反应釜和 2 台灌装机。无专门的排毒通风设施,有 14 扇窗户,其中 8 扇为 2.23.0m2 窗、6 扇为2.21.6m2 窗, 2 台大功率落地式排风扇 (事发前生产时未启用 ),3 台小功率挂壁式换气扇进行通风换气。另 1 幢为杂物仓库兼办公用房。生产工人每月配发 1双纱布手套,无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事后由市外的 1 家有资质的单位检测表明,作业场所的二氯乙烷浓度在 45.00mg/m3193.70mg/m3 之间。这两家生产单位都采用半机械化生产,其中 1,2-二氯乙烷占溶剂总量的 90%左右,液态原料由液泵抽至反应釜;固态原料直接从加料口加入反应釜,各原料在反应釜充分搅拌溶解后,由管道输至灌装机,人工灌装、封盖及装箱。问题:1.你对二氯乙烷中毒的机理、临床症状及治疗有何认识。2. 试分析一下这二例中毒案例的原因。3.从这二例中毒案例中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案例十二:一起二氧化氮急性中毒的调查2003 年 8 月 18 日南靖县某台资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工人,因清理腌菜池引起二氧化氮(NO 2)急性中毒事故。共有 6 名工人中毒,其中 1 名男性、5 名女性。年龄 1836 岁,平均年龄 24 岁。现将中毒调查报告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