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74510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施工监测方案 (6.1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万 州 区 太 白 岩 危 岩 带 应 急 治 理 工 程施工监测方案重庆南江建设工程公司二一四年六月1万 州 区 太 白 岩 危 岩 带 应 急 治 理 工 程施 工 监 测 方 案主编(项目技术负责):参与编写人:审核(项目经理):批准(单位总工):目 录一、工程概况 .42(一) 、地理位置及环境 .4(二) 、工程治理方案 .4(三) 、治理措施 .5二、施工监测设计依据 .5三、监测目的和任务 .6(一) 、监测目的 .6(二) 、监测的任务 .6(三) 、监测内容和控制指标 .6三、监测实施流程 .7(三) 、测量人员的配置 .9(四) 、报警方法 10四、监测设计原则 11(一)

2、 、监测设计的原则 11五、专业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11(一) 、监测内容、精度、时限及周期 11(二) 、监测方法 12六、监测工程布置 12(一) 、地表位移监测 12(二) 、宏观地质巡视 12七、监测工程设计 12(一) 、监测对象和范围 13(二) 、监测等级 133(三) 、监测周期及监测年限 13(四) 、监测成果提交 13一、工程概况 4(一) 、地理位置及环境本工程位于万州主城区西部边缘,新旧城区的结合部,属万州新规划区。地理坐标 X:409406410825、Y:497912500282m.灾害区西起南地沟,北抵达万铁路、三湾堰塘、万州九五惨案纪念馆、烈士陵园、打靶场、阳洞茶

3、园、万州区建筑工程总公司建筑设备租赁公牛奶场及钻洞子一线。该危岩带分为五段,分别:三湾段危岩、太白岩中段危岩、太白岩南段危岩、太白岩东段危岩及钻洞子危岩组成。依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为级。该危岩带分布面积较大,一旦失稳将严重危及陡崖以下红光小区及鬼话居委会,居民 1625 户,居民住房 96 栋,总建筑面积约53794.19m2,公路 5.1km,铁路 250m,土地 1344 亩,厂房 8 家,面积约3600 m2, 慈云寺一座,面积约 3900 m2, 高压线高塔一处,武警医院面积约 800 m2,羞花美容美发学校面积约 1000m2, 水利电力学

4、校面积约 4000 m2,牛奶场三间面积约 620 m2,太白公园游乐场面积约4500 m2,烈士陵园、九五惨案纪念馆面积约 12500 m2,土地 35 亩,太白公园内文物古迹面积约 2400 m2。直接经济损失约 5.1 亿元,间接损失约 10.0 亿元。因此,危岩对太白岩陡崖以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部分公用设施构成了严重威胁,及时对危岩带进行进一步防治是必然的。(二) 、工程治理方案工程治理措施为:支撑+锚固+清除+拦石网+拦石墙+排水+监测工程。5(三) 、治理措施1、支撑工程:采取支撑的危岩共 95 处, (其中锚固、局部清除综合治理有 90 处)2、锚固工程:采取锚固的危岩共 85

5、 处, (其中锚固、支撑、局部清理有 81 处)3、清除工程:采取清除的危岩有 207 处, (其中锚固、支撑、局部清理有 81 处)4、拦石工程:拦石墙总长 1678m,拦石网结构总长 780M,总高 5m.拦石挡墙结构总长 338m,重力式拦石墙总高 10m.拦板式拦石结构总长 562m,桩截尺寸为 1.21.5m,间距为 6.0 m 桩长为 15.0 m,拦石墙桩护壁厚度为 200 m m.抗滑桩桩芯采用 C30 钢筋砼浇筑。二、施工监测设计依据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2、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3、 GPS 测量规范4、 工程测量规范 (GB

6、5002693)5、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CJ/T897) (1997) ;6、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7、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8、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9、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10重庆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11、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治理工程地质勘查报告12、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6三、监测目的和任务(一) 、监测目的为了防止危岩体突发性滑动,确保危岩以下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满足工程设计、信息化施工的需要,必须建立危岩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通过施工期间的监测,及时了解危岩在施工期的整体稳定性和由于工程扰

7、动因素对危岩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二) 、监测的任务该危岩监测的主要任务为:通过各种测量、测试手段,对危岩进行系统、可靠的变形监测。其监测工作应达到以下目的:1、确定危岩变形动态(包括危岩变形方向、变形速度等) ,并对变形发展和趋势作出预测。2、在危岩治理期间,指导施工、反馈设计,确保施工安全。3、检测治理效果,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三) 、监测内容和控制指标本工程危岩带监测主要内容是指危岩表面位移、岩内位移、裂缝监测,监测方法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岩面观测、边坡面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

8、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单位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72、坡岩体面观测:边坡岩体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的 3个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 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3、坡岩体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的 3 个沉降点观测护坡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

9、移观测主要为坡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边坡监测的精度(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类型水平位移监测的点位中误差(mm)垂直位移监测的高程中误差(mm)地表裂缝的观测中误差(mm)岩质滑坡 6 3.0 0.5土质滑坡 12 10 5监测控制标准及报警指标如下表:项目 控制指标 报警值位移沉降 30mm 25mm三、监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8不正常清表、放线边坡开挖施工准备需要埋设监测点基点埋设初测、调试开挖边坡不需要不满足不满足跟踪监测满足稳定标准本级开挖完毕本级加固防护开挖完毕满足稳定标准

10、竣工加固措施 继续监测停挖或其他措施9(三) 、测量人员的配置为了搞好本工程的监测工作,将选派技术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组成测量队。测量队的工作包括布设监测控制网、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和内业计算等。变形监测是指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裂缝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内业计算是对监测资料的汇总,对各监测组上报资料整理、分析、审核、归档等。主要监测测量人员详见下表。 序号 姓 名性别 职 称测量经历 备注1 李德彬 男 测量工程师 15年2 王超 男 测量工程师 4 年1)、测量仪器的配置测量仪

11、器技术的先进性、精度、工作性能的可靠性是测量监测成果精确无误的重要保证。本项目监测仪器配备如下表。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表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 精度测距精度( 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m)产地 数量 备注全站仪 GTS-602 1+2D 2mm+2ppm*D 日本 1 A 配置水准仪 C32 0.2mm 3mm/km 日本 1水准仪 NA2 0.1mm 1mm/km 瑞士 1对讲机 健伍 TK378 5km 个 日本 6水准尺(双面) 3m 4塔尺 5m 2钢卷尺 50(或 30)m 5尺垫 42) 、测量组织机构职责10测量队:协调各测量班组工作,组织审核各班组监测措施,并对监测措施的正确性负全责,

12、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及后备人员支持。控制组:负责本工程的变形监测控制测量任务,监测控制网的施测,基本导线的施测,提供基本控制点成果,对成果的可靠性负全责,检查监组的正确性。内业组:负责内业资料的汇总,对各班组上报资料审核、分析、上报、归档,负责整理监测资料、并对此提出具体要求。监测组:负责工程施工期间的变形观测任务。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班组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者再详细分组。(四) 、报警方法一) 、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 2mm/d;2、边坡危岩清除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

13、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二) 、报警流程1、报警工作及稳定控制按照资料报送程序执行;2、普通监测的边坡稳定性由我标监测组作为主要控制方,第三方予以辅助并在必要时提供稳定性协助判别。重点监测断面由第11三方监测单位与我标监测组共同完成。3、普通边坡监测指标超过控制标准并经综合判定边坡具有失稳危险时,及时填写报警联系函并立刻提交驻地监理。四、监测设计原则(一) 、监测设计的原则1、监测点应布置在危岩体上能反映危岩特征

14、的位置上,危岩体内观测点应均匀布设,滑动量较大及滑动速度较快的部位应适当多布点。2、施工安全监测与效果监测相结合的原则。3、监测仪器选择的原则是:性能可靠、操作简便易行、精度满足安全监测要求且不易损坏。五、专业监测实施方案设计(一) 、监测内容、精度、时限及周期1、监测内容根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及本危岩工程治理的特点,综合考虑本危岩的稳定性分析结论,以及结合危岩区地形地貌、房屋及树木分布情况、通视条件等,确定该危岩施工期间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大地形变监测、地表裂缝观测及宏观巡查。2、变形观测点监测按工程测量规范中三等测量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

15、m,平面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监测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二级精度执行(即垂直位移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水平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 。123、监测时限及周期本危岩监测时限为施工治理工程开始至施工治理工程结束,监测周期为每周观测一次。遇变形异常时或雨前雨后应增加观测次数。(二) 、监测方法1、大地形变监测本监测方案中主要选择了全站仪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全站仪三角高程法监测垂直位移。监测仪器采用测距精度(2+2DPPmm)mm,测角 1 的全站仪进行测量。2、地表裂缝及房屋裂缝监测在裂缝两侧设置标志,采用钢直(卷)尺定期测量。仪器精度0.

16、1cm。3、宏观地质巡视每天针对危岩及其上建筑物、构筑物、地表水位等情况巡视检查等。六、监测工程布置根据危岩变形区域及治理工程的布局,对施工区及邻近区域内的建筑物做了全面的调查,并建立了监测网。(一) 、地表位移监测主要布置地表位移监测,按设计要求在重要位置设置 3 个点进行位移监测。13(二) 、宏观地质巡视每天在施工区域及周边建筑进行宏观巡视观察,发现新的异常变化及时查明原因并增设监测点对其进行加强监测。七、监测工程设计(一) 、监测对象和范围万州区太白岩危岩带应急治理工程以施工图设计确定的治理范围周边作为本次监测网布置范围,监测对象包括施工区域及受施工影响邻近建筑物。(二) 、监测等级本

17、危岩防治工程为级,其监测按级防治工程监测等级来设计。(三) 、监测周期及监测年限施工期间的安全监测以简易地表变形监测为主,监测点的布设力求与防治效果监测结合,以保持整个工程监测的完整性。监测周期施工初期,每周监测 1 次,施工过程中,根据滑体的自身稳定性和施工的扰动程度,可每天一次,在遇暴雨、发现滑速增快或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大滑动的可能时,应缩短监测周期。监测时限以施工开工作为起始,施工结束为终点。(四) 、监测成果提交所有监测应有原始记录,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如遇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有关单位报告,采取相应措施。监测工作结束后,提14交下列成果:1、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原始记录;监测总结报告。大

18、地变形监测原始记录表(附表 1)监测日期监测点号 前一次坐标 当前坐标 位移量监测员X Y Z大地形变测量各期桩点坐标比较表(附表 2)项目名称: 数据整理:滑坡地表位移变化情况统计表位移变化量(mm)测量日期初测值裂缝野外观测记录表(附表 3)项目名称: 观测日期 监测点编号 裂缝长(cm) 裂缝宽(mm) 下错量(mm) 备注 测量员152、资料报送程序;业主、监理审核 确定坡面观测点与裂缝观测点监理确认测点仪器监理确认埋设记录坡面及裂缝观测点埋设监测断面测点埋设记录埋设记录提交业主、监理、监测单位人工巡视与日常监测确定重点监测断面监测点埋设监测断面仪器埋设记录在案埋设记录提交业主监理确认后资料提交监测单位(汇总后交业主)有断面危险时普通断面资料整理分析停止开挖或其它加固措施填写报警单报业主、监测单位备案断面监测监测单位数据与记录综合整理重点断面综合分析、稳定判断当天向业主、标段驻地监理报警开挖期间半月提交一次重点断面监测资料按时提交月报、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含普通断面)业主、监理等审核监理确认测点仪器监理确认埋设记录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