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一讲 )主讲 敏公上师腊雪纷飞,看银装素裹;忆先贤,想千古英雄人物,凛冽高风!从今天(腊月廿一)起,将陆续奉上尊贵的大宝上师主讲之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笔录文稿,初稿)登陆本网站,也以为纪念至尊正士海公上师圣诞吉日来临之奉献供养云。因时间仓促,水平所限,录入过程中听错误记、别字错字及待辨音协听之处多多,此乃个人学习版,尚非正式版也,还在校对中,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正式文本将于完稿、校正圆满后提供,敬请关注本帖更新。第一讲(长度:74:40 1A 00:01 2A12:09)(1A)去年我们讲了五蕴论 ,这是从部派佛教传衍过来、还没有正式地进入大乘。因为论述的时候是以大乘的意
2、义来说,所以称大乘五蕴论 。到百法明门论的时候,就标出这个大乘(唯识)的意思,在一百个法之后,就标明了两个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在二乘的时候,讲的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的意思,是大乘独有的。我们说佛教,佛说的都是对机说法,并不是说佛讲的法,开始是二乘的,后来演化到大乘。这种说法,现在一般以哲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的人,就经常会犯这个错误。现在一般所谓研究佛学的,他把佛教当成世间的哲学来看待,说佛教也是发展的:佛在世的时候是原始佛教,后来发展到部派佛学,再进一步到第三阶段是大乘佛教,最后就是产生密法了。认为佛教是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这个看法是符合了现在的哲学的观点来讲问题,实际上我们
3、说佛教并不是发展的。一切法,显的密的、二乘大乘,等等,佛早已洞察无遗,他根据什么机就说什么法。在说原始佛教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大乘的思想、没有密法的思想,而是都含在里边,所以叫密意。这是佛的密意,因为当时的根机不能接受那些内容,所以佛把这个意思含蓄在里边,并不是没有。我们现在先把二十唯识简单地介绍一下,就是这个讲义了。这个里边他们是根据发展的学术来说。实际上,我们一定要声明,佛教不是像一般的哲学那么说根据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如果研究得深透一点,就会看到原始佛教里边有大乘中观的思想。现代的印顺法师,他研究阿含经就发现,尤其是在杂阿含里边,中观的思想非常丰富。我们的海公上师,他是修密法的了,他晚年
4、的时候也是研究四阿含 ,他就说,一切密法的思想在四阿含经里都有!那就是说,佛陀的思想是圆满的,根据我们不同的根机而讲不同的法,并不是说佛教是根据时代而发展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个唯识简介是采取其他讲义编下来的,有这个思想。但是我们说,也不是绝然没有。佛教是一味的,是对机说法,而在整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表面上确实有这么个过程。假使说,开始佛在世时,原始佛教;后来部派佛学,分了很多派;再后来是大乘。若再仔细分的话,有“初期大乘” 。初期大乘出来之后,以前留下的那些部派佛学,大乘对他们就有一个贬称,因为要提倡大乘,就把他们说成是“小乘” 。实际上“小乘”这个话也是不够正确的。部派佛学是从
5、原始佛教衍化出来的,大乘佛教出现之后把他们称作二乘,是为了抬高自己。这个,我们说公平的话呢,不能叫小乘,因为它的思想里边大乘思想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发挥出来而已。那么再后期的,就是“后期大乘” ,最后是“密乘” 。也可以这么分几个阶段。这个我们以前在讲印度佛学史的时候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因为又接触到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把它解释一下,就是重点要说,尽管现在的一些研究佛学的人把佛教分成几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学、大乘佛教,最后是密乘,而从历史的过程上看,确实表面上也是有这样子几个阶段,但是我们要明白,佛真正的说法并不是这样子的阶段。佛开始讲经,根据华严经的说法,佛先说的是华严经 ,是为地上菩萨说的,那么
6、一切声闻根本就听不懂,如聋如哑,最后佛就降低水平,讲四阿含 。这个是说佛讲经是对机。并不是说,先说四阿含 ,慢慢地说到大般若 ,一层层上去(这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这么安这个次第)。虽然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上,确实是有这样的过程,这样子说,使我们容易了解;但并不是说佛教是这么一层层地发展的。这个思想大家要掌握住。佛教不是发展的。佛教是佛已经全部洞察一切宇宙真理,从他对各个不同的机而说的法,不是发展出来的,跟世间学问不一样!这里我们先把唯识的意思跟大家介绍一下,请看二十唯识论的讲义 ,第一个,“唯识学简介” ,简单地介绍。(一)唯识学简介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原始佛教中去探求。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论,唯
7、识思想是导源于缘起论的,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在说明缘起的时候,原始经典大多吐露出着重心识的倾向。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苦三事;其中的业,有部认为是属于色法的,其它部说是非色非心的,经部论师则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这样,唯识的倾向,就开始明朗化了。缘起的还灭门,主要亦在内心解脱,佛教调柔身心的正行,确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养,尤其着意在智慧。 阿含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这里明显地表现出唯识思想,是起源于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的泉源,应从原始佛教去探求” ,唯识思想并不是后来发展的,在佛教的原始佛学里边就有这个唯识的思想,仅仅由于当时的根机不是属于唯识这一类的,就没
8、有给它发展起来,没有发挥,没有大胆地发挥,但是在原始佛教里边,这个思想是有的。“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论” ,这个大家知道,不但是原始佛教,一切佛教都是缘起论者。世间上经常有人说:你们佛教是唯心论。那么有的人就不服气,就说:我们不是唯心的,我们是唯物的!这个诤论很多。实际上,我们说我们佛教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那是什么?缘起论!一切法因缘和合而起,没有一个“唯”的。 “唯”是什么呢?“唯”就是一个第一性的东西,从这个东西发展到整个的宇宙。唯物论者说世界上最初存在的第一性是物质,从物质再慢慢变化、发展就产生精神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物质;而唯心论者呢,他就说最初的宇宙存在是精神,从这个精
9、神里边就派生出很多物质的东西,把这个原始的宇宙精神又衍化成各个“小我” ,就是一个一个的各个补特伽罗的我了。这些说法,都是从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派生出各式各样的东西,慢慢发展到宇宙万物。这些都是哲学思想,在佛教里是套不上去的。在哲学的阵营里边,要把我们佛教排队、摆到哪个阵营里去,都是排不上的。我们既不是唯物论者,又不是唯心论者。那么你是二元论吧,心物都有也不是!因为二元论也是从这两个基元产生一切的,而佛教却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不是二元论,也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就是缘起论!我们这样的佛教,在哲学里边,这样的体系是没有的,是超出哲学的一切体系的,所以要把我们排队摆进去是摆不上的。尽管在过
10、去文革的时候,很大的帽子(唯心论) 扣下来,但是我们心里知道,我们不是唯心论,这唯心论跟我们是不相干的。所以那时候尽管天天批判唯心论,骂得一无是处,但是我们心里毫不相干,因为你们批判的不是佛教,不关我们的事,我们佛教不是唯心论者。这里我们说原始佛教核心就是缘起论,而“唯识思想,是导源于缘起论的” ,唯识思想就是缘起论之一,就是从缘起论里边特殊的一种结构,也是缘起论(缘起论样子很多,我们以后慢慢地介绍), “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 ”。缘起论在原始佛教是一个总的说明,它有一个特殊的以唯识的方面来说,唯识思想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在说明缘起的时候,原始经典大都吐露出重心识的倾向” , 在原始佛教里边
11、,很多的经典,在讲缘起的时候都有一些侧重于心识的趋向,就是侧重于心。我们佛教修行当然是要从心上下功夫的,不是像科学那样从物质上面去搞,所以我们当然是着重于心识,从心识这个趋向,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整理出一套唯识论来本来就有的!“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苦三事” ,缘起,最简单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里边,无明是烦恼、惑,行是造的业;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些都是果,也就是苦了;后边的爱、取,既是烦恼又是惑;有也是业;最后的两支,生、老死,又是苦。那么总地归纳起来,我们讲菩提道次第科颂的时候讲过,这十二支,以三个东西就包括完了。哪三个呢?就是惑、业、苦这三个东西。“其中的业,有部认为
12、是属于色法的。 ”在部派里边,对业的解释是不同。业在有部里说,身业是形色,语业是声音,这是属于色法的。 “其他部说是非色非心” ,其它的部(一共有二十部)说业既不是色又不是心。 “经部论师则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 ”,经部里边他更进一步,干脆把它(造业)看作是思心所。我们说思心所,它是分了几种:一种是动身思,就是发身业的,它发动身的动作的,叫动身思;一种是发语思,是发动语业的。身语二业,都以思心所来做主导,归纳到思心所上去。因为我们这个身业、语业,总得有指挥它的人了,这个指挥它的意志,就是思心所。发动身业的思心所就是动身思,发动身体的;发动语业的,就是发语的思心所。所以经部把它归纳到心所法(思心
13、所) 去了,这个唯心的倾向更浓厚了。所以说在佛教的演变之中,经部是趋向于唯心的,也就是说,是有部进入唯识的一个跳板。而恰恰世亲菩萨的思想,过去是有部的。他从有部出家、学有部的教理,后来接触到一些大众部、经部等等,特别是经部,对他的思想影响较大、非常有感触。他后来去迦湿弥罗国学大毗婆沙的时候,经常以经部的思想把有部驳倒,使他们很惊疑,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来头。后来迦湿弥罗国的一位罗汉入定一看,知道是世亲菩萨。他是冒名去学的,因为以真的名字去学的话,他们不会让他学,那么他改了名去学。最后因为他太聪明了,有部的东西经常被他用经部驳倒,那个罗汉入定一观察,知道是世亲菩萨,就劝他赶快离开。否则的话,他们国
14、家里边,已经离欲、证果证道的固然不会害人了,但是有些还没有离欲的,他看到你经常破他们的有部,他们不情愿的,可能会加害,所以劝他回去。后来,世亲菩萨经过经部,再由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的劝,就进入唯识了。所以说在这个思想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联系,经部已经把业归纳到心所法去了。“这样,唯识的倾向,就开始明朗化了” ,从经部开始,唯识的倾向已经明朗了。这是流转门,由烦恼造业感苦果。那么还灭门, “缘起的还灭门,主要亦在内心解脱” ,那就是要修禅定,等等,都是心的事情,解脱嘛,先要断除烦恼了。这是内心解脱,也是着重于心上的。“佛教调柔身心的正行,确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养” ,佛教里边,我们说戒定慧,戒还比较在身
15、口上,而定慧都是心里边的事情,所以说这也是属于心的一方面的。那就很容易归纳到唯识方面去。 “尤其着意在智慧” ,戒定慧,重点是慧,得到这个慧之后,才能够解脱。戒、定是前面的基础,以戒的基础,能生出定来;以定的基础,产生无漏的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这个世间,它的苦,如果说苦是有的,我们要超脱这个苦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有的东西不能使它没有;没有的东西不能使它有。既然苦是实际存在的,那么我们要脱苦,那是徒然,再修什么样子的苦行,也是白费功夫的。但是当我们的般若智慧生起之后,知道这个苦果是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如幻显现的,本来就没有这个苦;本来就是没
16、有苦,那么当然可以超脱这个苦了。就像我们做梦一样的。梦境,如果梦境是实在有的,你说你要醒过来?那是永远醒不过来的!但是这个梦境是假的,是你思想里边的反映,那把你一推,你醒了,这个梦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能够修到智慧出来之后,照见五蕴皆空,流转的我都没有了,那还什么在流转呢?当下这个生死轮回就停下来了。禅宗里边参“念佛是谁” ,念佛的这个我(补特伽罗) 是什么人?到底什么在念?最后参到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补特伽罗,那就开悟了,悟到这个无我的道理。这些都是精神上的事情。“阿含经说” ,因为我们要证明这个“唯识”是从佛的原来思想里衍化出来的,所以要举阿含经为证, 阿含经里边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
17、,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有情之所以有杂染(起烦恼、造业,不干净 ),是什么原因而杂染的呢?因为心不干净。心起了烦恼之后就要造业,造业之后就要受苦,就在杂染里边。反过来,我们假使心干净,由修戒定慧把心里边的烦恼去掉,那么心干净了,这个有情也就干净了。那就是重在心上,不在物质上。因为这一点,一般的研究哲学的人就把佛教判定为唯心论。但是这个,这样的武断的判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你把唯心论的真正的涵义来套佛教,那是套不上去的。这个我们多研究佛教就可以知道。当然,偏重于心,因为修行是以心为主的。你要修行,当然靠心,不是做一个物理、化学的试验,那是物质的事情。我们做的是心理实验,从戒入定、从定而开智慧,这都是
18、心理上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是重在心上。一切唯心造嘛心清净,我们有情也就清净了;心杂秽,我们有情也就杂秽了,所以重在心上。这个是唯识思想了。这里就“明显地表现出唯识思想,是起源于原始佛教的” ,这一段总的意思是说唯识思想并不是后来的人创造的,在佛的原始佛教里边本来就有这个思想。就是说原始佛教的时候佛的智慧是一切都包含、完整的,正因为当时的人还不能接受唯识思想,所以隐在里边,也叫密意。密意就是说佛没有公开地说,但是含蓄在里边,到了后来那些唯识思想根机的人出现之后,这些含蓄在里边的内容就发挥出来,唯识的思想就慢慢地明朗化,唯识的宗派也成立了。这一段总的来说,是讲唯识的思想的起源是从原始佛教来的,也就是
19、佛的智慧里边本来就有唯识的思想。大乘经论中,唯识思想更是丰富。 华严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 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其他, 楞伽经 、 阿毗达磨大乘经等经中,所说甚多,不胜枚举。大乘的唯识思想,即是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义,亦即大乘佛法宗旨之所在。太虚大师说:“大乘佛法,均以唯识的基础而确立” 。这话是有依据的。“大乘经论中,唯识思想更是丰富。 ”根本的原始佛教的就是阿含经了,那么后来发现的那些大乘经论呢,唯识思想更浓厚了。“华严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这个是华严经的文,三界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心所作、变化出来的。 “又说:
20、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也是华严经原文,整个的法界性,都是唯心造的,十法界都是靠心变的。起地狱心,下地狱道;起饿鬼心,是饿鬼道,乃至起修行成佛的心,就是成佛的道。“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这是解深密经的话,识所缘的境(外境)都是唯识所现的,并不是有客观的外色(外边的客观的世界)在里边,外边的客观世界也是我们心所变化的。这个一般的人就很不容易理解。而整个的唯识学着重的也就是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经过很多的辩论才能使人家信服。我们仅是现在说客观的东西是唯识造、唯识变的,那你说我心里边不要它现,它会不会没有呢?不可能!那么不就是客观实在的吗?我们这个“心” 、唯识这个“识
21、”不要看得太狭隘了。世间上的识,只是分析到第六识为止,第七识还认不到,第八识更是谈不上。我们说的“唯识所现” ,这个客观世界是阿赖耶识变的,是第八识变的,不是我们第六识变的。第六识,你说要观想一个桌子出来,桌子就来了?那是变把戏,实际是不可能的。而第八识里边却是经过种子化现行,这个客观的山河大地就会现出来。既然是识现的,而我们却看成实在的,那么反过来问一问:在梦里边看到的山河大地,你那个时候在梦中,你认为它是变的吗?也还看作是实在的!醒过来之后你才知道是假的。我们现在在无明大梦当中,这个山河大地看起来也是实在的,如果你无明大梦醒过来了,你就知道山河大地也是虚妄的!所以说,证了空性的菩萨,他能穿
22、过须弥山,因为他知道这是虚妄的。但是我们没有证到空性的凡夫,看到须弥山就是踏踏实实的。不用说须弥山,喜马拉雅山就是踏踏实实的,上面冷得很,冷就是冷,高就是高,我们一点也不能改变它,因为是我们阿赖耶识的业报所现,不是第六意识可能改变的。“其他, 伽严经 、 阿毗达磨大乘经等经中,所说甚多” ,大乘经里边讲唯识的倾向更浓厚了,例子很多,我们念过那些大乘经的人,也都会看到, “不胜枚举” 。“大乘的唯识思想,即是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义” ,所以我们归结下来,到底大乘唯识思想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呢?大概扼要地说,就是“非空非有” 。说它一切空、什么都没有,不对!像有部那样地,一切都有,也不对!那到底是什么
23、?既不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也不是踏踏实实地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有。这是什么呢?中道。这么一句话说出来,把人说迷了。既不是空,又不是有,到底是什么?这个话,将来我们讲唯识的时候,会把这个问题解释。就是中道了。简单说,所谓中道,不着于有边,把一切法执着为实在有,这是凡夫执着,是错误的,中道不是有;但是若说一切法空、什么都没有了,缘起也没有了,那是断空,也叫恶取空,中道也不是这样的。中道就是缘起、性空两个互相配合的,性空之中有缘起、缘起之中有性空。依唯识的说法,在依他起性里边遍计所执的那个实在有的东西是没有的,在圆成实性里中道观是有的,所以“非空非有” ,没有那个遍计所执的,但圆成实性也不是没有,非空
24、非有,那就是中道。 “亦即大乘佛法宗旨之所在” ,这个是大乘佛法的宗旨,核心就在这个地方。“太虚大师说:大乘佛法,均以唯识的基础而确立。这个话是有依据的。 ”我们知道,太虚大师是研究唯识学的,他着有一部法相唯识学 。我们后头一篇二十唯识颂的简单解释二十唯识颂讲要(觉社丛书第四期, 太虚大师全书 ) 就是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里边的一篇,说得很略。我们拿来干什么?拿来做纲领。因为这部二十唯识论 ,我们讲的是述记 ,是窥基大师的疏,讲得很细致,也比较头绪错综、抓不到纲领,那么这个就作为纲领性的东西。另外我们还有科判。科判也在印了,好象还没有印出来吧,印出来之后也是一个纲领,是我们的科,整个的二十唯识
25、论 ,它重要的几个科就在这个上边。这是说太虚大师也有这个话,大乘的佛法都是从唯识的基础上建立的。那么中观呢?中观也是在唯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再回过来破唯识的。解释得简单一点就是说,中观是从唯识上去、再进一层;没有唯识的阶梯,中观也爬不上去。我们汉地是这样子说,在藏地也是这样子说。藏地说中观学建立在哪里?这在四宗要义讲得很清楚:先是有部,从一切法有,世间上的东西都确切地认清楚了,从有的方面来认清楚,然后进入经部;从经部再上去到唯识,唯识再上去就是中观。中观也是从唯识的基础上去的。所以在佛教见解上,汉地与藏地基本是一样的。佛灭度后,诸大菩萨,从此唯识思想根源出发,应顺着世间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众生机缘
26、的需要,明确地提出了唯识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真正的完成了唯识思想。世亲菩萨则首创以唯识为题造论,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着,即是唯识二十论 。以他们二人为中心,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瑜伽行系的学说,一般说是以无着为中心,上承弥勒,下传世亲。法相唯识学的根本思想,在乎无着;然而传承弘布,发展成为一大派系的,却是世亲。“佛灭度以后,诸大菩萨,从此唯识思想根源出发,应顺着世间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众生机缘的需要,明确地提出了唯识论。 ”这就是根据历史的演变了。佛在世的时候,唯识思想是有的,但是我们娑婆世界(南阎浮提) 的众生唯识思想的根机还没成熟,所以那时候讲的阿含经一般就注重在原始佛教的思想理论里边
27、,而唯识思想就含蓄在里头。到了后来,世间上学术思想的发展这个也是跟世间上的思想联系的,就是说我们讲唯识思想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世间上的唯心论思想在兴盛的时候,所以联系到我们佛教的思想呢,就重于精神方面的了,就把佛教里边注重于唯识的思想阐发出来。有这样根机的人来了嘛,唯识的思想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并不是以前没有。有了这样根器的人,这个思想(唯识)也就阐发得更详细了。基于众生机缘的需要,那些众生是这样一类的机缘,他需要这个唯识学了,就明确地提出唯识论。这是那些大菩萨,他们根据众生的需要,就把原始佛教里边的唯识思想著作成唯识的一些大论。(1B)无著菩萨就着了一部摄大乘论 ,建立起他的唯识体系, “无著
28、菩萨的摄大乘论真正地完成了唯识思想” 。因为佛在世时,原始佛教里边片片段段地暴露出一些唯识的思想,还没有把它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时对机说法,不需要这么高;后来的人,他唯识思想的机来了,而后来的人的根机又钝一些,这个没有体系的学问,他们学起来就抓不到纲,所以无著菩萨应机而出,他把原始佛教的那些唯识的思想阐发出来,撰成一个有体系的、完整的唯识思想的论典,就是摄大乘论 ,真正地完成了唯识的思想,把整个的唯识思想串联起来,成一个体系的作品。“世亲菩萨则首创以唯识为题造论” ,世亲菩萨干脆(他是第一个) 把“唯识”这两个字作论的题目, “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着,即是唯识二十论 。 ”我们知道,世亲菩
29、萨是千部论师,他早期是在有部出家,弘扬有部或者是俱舍一类的那些思想,造了五百部论,后来经无著菩萨劝解、进入大乘之后又造了五百部大乘论,所以叫千部论师,一共一千部论。世亲菩萨从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书,就叫唯识二十论 ,就把“唯识”两个字安到书的名上去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世亲菩萨是从有部出家,开始学的是有部,后来经过其它各部派的一些学习,他认为经部有些地方更是合理,他就采取了很多经部的思想,然后又从经部进入唯识思想。那么在有部与经部之间,世亲菩萨就造了一部俱舍论 ,那是他学了经部的思想、把有部的原来的思想经过一番的改造的;再进入唯识之后,造的就是二十唯识论 。所以我们讲的,我以前从在南普陀(厦门
30、) 时开始,我们这个教学的体系就是以世亲菩萨的思想为基础的。开始讲的是俱舍论 , 俱舍论听过之后,要根据世亲菩萨进入大乘的第一部著作二十唯识论 ,接着就是讲这一部。但是因为障缘很多,几个地方都没有讲成。现在我们在自己的道场里边,经过 这个俱舍论是讲过了,可是听讲过的人现在几乎没有剩下的,听过俱舍论的都跑完了,只有澳大利亚的居士大概还在听。那么俱舍论之后,再进一步、进入大乘,就是二十唯识论 。这个思想是连贯的。就是说从俱舍论之后,接着讲二十唯识论 ,根据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是相连贯的,所以我们也采取这样子的方式。世亲菩萨弘扬大乘的第一部论着就是唯识二十论 ,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经过俱舍进入二十
31、唯识 ,是非常合拍的。“以他们二人为中心,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 ”在印度,这个唯识宗就叫瑜伽行派。一个是中观派,一个是瑜伽行派。瑜伽行派的主要的祖师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他们两个是亲兄弟。瑜伽行派的学说,这里讲的,开始是从原始佛教里边探讨唯识思想的根源,然后在大乘的经典里边又举出很多唯识的思想,最后这些经典由无著菩萨整理出一部正规的弘扬唯识的论典摄大乘论 ;而世亲菩萨经过无著菩萨的体系,从有部进入经部俱舍思想,再进一步进入唯识思想,其第一部唯识论着就是二十唯识论 ,这样就把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完成了,这个学派就叫瑜伽行派。那么瑜伽行派的学说是什么?下边就要讲了。 “一般说是以无着为中心” ,唯
32、识宗在印度叫瑜伽行派,瑜伽行系的学说,一般说,无著菩萨是它思想的中心。世亲菩萨是受无著菩萨的劝而进入唯识的,但是进来之后,他对唯识学的弘扬不遗余力,撰的著作也最多。无著菩萨的思想体系, “上承弥勒,下传世亲” ,他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上边弥勒菩萨教他瑜伽师地论 、 现观庄严论 ,还有辨中边论等等,都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接受之后,他就传给世亲,世亲又着了很多注解,像辨中边论的注解就是世亲菩萨着的。“法相唯识学的根本思想,在乎无着” ,无著菩萨直接从弥勒菩萨继承下来,所以说根本思想在于无著菩萨;“而在传承弘布,发展成为一大派系的,却是世亲” ,根本思想是无着,但是把它发扬光大、发展成瑜伽行派(唯
33、识宗思想) 的却是世亲菩萨。所以说他们两位都是不可抹杀的,一个是创立唯识宗的中心思想,一个是把唯识宗发展成一个大的学派的祖师。所以我们提到瑜伽行派,就以他们两位为祖师了。无着、世亲的学说,继承着原始佛说,一开头就讲缘起问题。原始佛学时期,是从人生现像, 一十二支缘起说来讲的,后来范围大了,不仅讲人生现像,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现像。到了龙树菩萨这个阶段,所讲的是受用缘起说 ,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觉则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为了便于领会,更进而提出二谛来。分别一切法的实相,亦以二谛为标准。说胜义谛是空, 世俗谛是有
34、,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到了无着、世亲时代,不仅不满足于从人生现象讲,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他们要把范围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因此,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叫做分别自性缘起说 。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各种法有不同的自相(自性)。这是因为阿赖耶识含藏有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由于名言种子的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这里又慢慢地阐发他们的思想。 “无着、世亲的学说,继承原始佛说,一开头就讲缘起的问题。 ”佛教都离不开缘起。既然讲的是佛教,当然了,不管是唯识也好,还是中观也好,都要讲缘起的,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所以无著菩萨一开头就讲缘起
35、问题。“原始佛教时期,是从人生现象, 十二支缘起说来讲的” ,佛出世的时候,那是什么时候?那时印度的外道、那些人都是着重于个人解脱,他们修行都是希望能够证到解脱一切三界的苦,所以佛跟他们说的就以人生问题为主,宇宙问题因为不是机就暂时不谈,而含摄在里头,所以基本上、表面上都是讲人生问题。人生问题就是十二支缘起。由无明起烦恼;造了业,就是行;投生就是识;然后慢慢长大:名色、六处;长大之后(这个我们讲科颂时,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那么没有听讲科颂的人,回去把这个十二缘起看一看就可以,那也是根据俱舍讲的),到了年纪稍微大一点,爱,烦恼又起了;烦恼(爱) 起之后,再大一点,取,那是更强烈的烦恼来了;取了之后
36、,就要造业有;有之后,要投下一辈子,那么生老死又来了。这是人生的轮回六道的一些现象。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因为他们要求个人解脱,就着重讲这些问题十二支缘起。“后来的范围(扩)大了” ,因为研究学问,慢慢研究宇宙问题来了,那么这个学说、这个范围也扩大,要把宇宙包进去, “不仅讲人生现象,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现象” 。“到了龙树菩萨这个阶段,所讲的是受用缘起说 ”,受用缘起说是什么?“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 。怎幺样的认识?“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觉则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我们人的认识,我们再强调一下,这篇文章是对什么机(人) 而写的?是对现在的知识份子的机而写的。所以有些话
37、都是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问题认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实际上我们真正佛教徒,有些地方就不一定要套这些框框。这是摄受那些知识份子,有必要用这些方式来给他们说,因为在客观的表面上看,也有这些现象。这个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是提高了,但是这个认识的来源是什么?“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就是我们的根、境相接触而产生的一些认识。一切科学,也是观察根、境相接触而产生的现象。那一次有个浙大的学生,他对佛教还信不下去,认为科学是最客观的,一切都是根据实验来的。我就问他:你的实验的最初依据是什么?最初的依据是五官,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上碰到的这些客观现象,记录下来,然后慢慢地就综合出一定的
38、定理出来了。那么再追问一下: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否决定是正确的?这就不敢说了。一个盛了一杯水的玻璃杯,把筷子摆进里边去,我们眼睛看到的筷子是断的、弯曲的,但是手一摸,是直的,一点也没有弯;起风的时候,我们看到月亮在云中跑得很快,实际上月亮跑不跑?没有跑,是云在走,但是我们的幻觉眼睛看好象是月亮在走。再一个,在海上,假使两艘船在迎面对开,我们就会有错觉,看到那艘船对面来了,你拼命转方向轴,想避开它,结果恰恰相反,反而碰上了;如果你正对着、两个对开的时候,好象会碰到,实际上却错开了。这个眼睛会骗人的,眼睛是靠不住的。再说我们眼睛的范围的局限性。我们眼睛能看的区域是多少?紫内、红外,这一段光波看到,在
39、这个区域以外的光波就什么都看不到了。为什么狗晚上汪汪叫起来?它看到东西了,而我们人就一点也没感觉;气功师能看到的东西,一般的普通人也看不到,就是人的眼睛有局限性。科学家以这样的眼睛去观察宇宙现象,就想得到绝对真理,那是得不到的!眼睛如此,耳朵也如此,能听到的声波也仅仅是这么一段,再高的你听不到,再低的你也听不到。那么身上碰到的、鼻子闻到的,都是这样,都有局限性。再举一个例,同样一条河,因为业报不同的缘故,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人看到的是水,而饿鬼看到的就是脓血、大粪。这个你科学研究,怎么研究?你是以鬼的标准来看?还是以人的标准来看?抑或以天的标准来看?你的科学实验都不行了。所以说那些科学研究的成果
40、,碰到那些什么太空人之类的东西就都全部失去效果、没有了,他们把你的那些成果都破坏了。所以说那些科学所认为绝对的东西,根本就靠不住,真正绝对的真理在佛教里边才会有。这里讲到认识方面的问题。这个认识,内根与对外境就是五根对五境,眼耳鼻舌身观察色声香味触,这是我们得到一切认识的来源。“内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为了便于领会,更进而提出二谛来。 ”龙树菩萨的缘起就是能取所取都是自性空,这样子就提出二谛(胜义谛、世俗谛) 的道理来了。 “分别一切法的实相,亦以二谛为标准” ,世俗谛是如幻的、假的,而胜义谛是真的。这个“二谛”是佛教里边经常用的,在中观学里边就特别强调这一个。“说胜义谛是空,
41、 世俗谛是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 ”就是说“缘起”跟“性空”这两个东西是统一的,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空,在空里边就有有,在有里边就有自性空,是这么一个中道。这是龙树菩萨的时候了。 “到了无着、世亲时代” ,这时代的人,因为交通发达了,对世间的认识也扩大了,对宇宙的问题也就更关心了,不像以前原始佛教时代仅仅着力于个人解脱,而更进入到宇宙的问题,所以“不仅不满足于从人生现象讲,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 ,对一般认识领域感到不够了, “他们要把范围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 ,要把整个宇宙的事情都解释完,这就出现唯识学了,把这个学问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
42、观上,从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来看问题。“因此,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叫做分别自性缘起说 ”,分别自性就是阿赖耶识,那就是阿赖耶识缘起。这个为什么叫分别自性?他说,徧计所执相就是徧计所执自性;依他起相,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叫分别自性。唯识里边,说三自性。徧计所执自性是虚妄的,是我们虚妄的感觉、分别心所产生的一些幻境;依他分别的自性,就是说缘起,这个缘起有客观性的,一切法和合起来就显那个相,这也叫分别自性依他起自性也叫分别自性;而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实性。这么三个自性,这个以后我们还要讲,讲唯识的时候离不开这三个东西,以这三个东西来解释一切的现象。分别自性缘起说就是以依他起自性来解
43、释宇宙的万相(缘起) 。“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 ,所知法是什么?即整个宇宙的法,我们意识所知道的,就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法,总的一个依据就在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里边就变化出整个的宇宙, “它能发生一切法” ,从阿赖耶识里产生一切法。 “各种法有不同的自相(自性)” ,每一个法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自相(自性)。“这是因为阿赖耶识含藏有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 ,因为阿赖耶识里边,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有,每一个种子自性不同,所以它的产生的法也是自性不同,否则的话,一团糟,都是一样的东西产生出来了那是不一样的!因为它里边各式各样的自性都有,所以叫分别自性。为什么叫“名言种子”?
44、因为它是没有实际的、客观的物质东西的,就是我们名言里边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叫名言种子。这个“名言”我们以后慢慢再说,先说“种子”好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里边产生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各有它的自性,所以叫分别自性缘起。“由于名言种子的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 ,因为种子不一样,所以法也不一样。稻的种子长的是稻,谷的种长的是谷,乃至草的种子长的是草因为种子不同,那当然了,宇宙万物就千差万别了。这样子以阿赖耶识为总的一个依就是所知依, 摄大乘论叫所知依,所知就是一切法,我们能够依之所知道的法,那就都包完了,它是总的依(阿赖耶识)。资料:摄大乘论本 卷一 所知依分第二: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
45、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所知依(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唯识述记三末曰:所知者,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 所以以前在大学哲学系里边,他们学哲学的时候,唯识学就占了大部分的时间,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讲唯识学。因为唯识学在佛教里边是最富有哲学思想的一门学问,所以讲哲学的人都要研究唯识学,这是印度的古代的哲学。当然印度哲学里边,前期的
46、部派佛学主要是学俱舍 ,后来的就是以唯识为主了。这里说一切法的总的依,依靠的就是阿赖耶识。因为种子不同,所产生的法当然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 。有了名言种子的内容,要理解一切法的实相,就不能单纯从二谛的标准来看了。因此,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三性说” ,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一) 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的分别,谓之“徧计所执性” ;(二) 徧计执亦非凭空而来,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谓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 ;(三)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计执,当然是不真实的,去掉了它,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这样所认识的纔是最完备,也最真实,谓之“圆成实性” 。
47、从自性缘起说来看,理解诸法的实相,就要详细分别三性,对实相的认识,也就是对三性的认识。“有了名言种子的内容,要理解一切法的实相,就不能单纯从二谛的标准来看了” ,所以提出“三性说” ,这是唯识宗特别的一种学说。以前二谛能解释一切问题,但是到这个时候,人的思想复杂了,他们有的时候理解不到那么深。二谛,一是世俗谛,一是胜义谛,他们又偏到一边去,本来二谛是统一这个缘起性空的,但是后来的人根机钝,可以说是根机钝了一些,他不能领会这个由二谛统一起来的中道,那么就用三个性来讲;这样讲,容易领会一些。这并不是说唯识学胜过中观,仅仅是说后来的人根机钝了,接受不了中观的二谛,只能用唯识的三性来说,这样子好懂一些
48、。如果我们学了这个唯识之后,就可以很明确地感到,学三性后进入中道,比二谛要容易。我自己本人是先学唯识后学中观的。学唯识的时候,感到用三性来了解中道,确实很容易,容易理解;而中观的这个二谛,开始是摸不着边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摸索到一些。这个唯识进入中道(一切法的实相)的三性说,对我们根机差一点的人来说,确实是容易进入。 “又提出三性说” ,下边接着就解释三性。什么叫三性说?“所谓三性说,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 ,这个话也不好说了,什么叫随名言区别而来?下边要说。第一个,徧计所执性。 “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 ,本来是名言,没有实际东西的。名言是啥东西?都是我们思想里的一些东西,并不是客观实
49、在有的,但经过唯识的阿赖耶识变化,好象是外在有实在东西现了。这个名言所变化的东西,我们把它执为实在有, “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的分别” ,这个分别是错误的,它在三自性里边,属于哪个自性?“谓之徧计所执性 ”。徧计所执,就是周徧计度,由第六意识周徧计度而得到的一个结论,认为这是实在的。实际上是不实在的。第二个,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也非凭空而来” ,徧计所执是天上空华一样自己冒出来的吗?也不是!“是有所依的” 。它是依据什么而来的? “它所依的自性,谓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 ,就是根据客观的缘起而生的依他起。就是说,徧计所执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是从客观的缘起上,本来是缘起如幻的,是性空的,我们却以一个执着的心把它执成实在的从缘起上边产生一个执实的心、执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