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何忧论“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 患 不 知 人 也 ”答 辩 者 : 卢 慧 华 学 而 究 竟 学 习 什 么 ? 学 君 子 之 道 。 君 子 之 道 何 以 重 ? 重 在 人 为 ,能 启 以 仁 , 善 以 义 , 美 以 礼 。 这 即 为 儒 家 传 统 文 化 之 辉 煌 。那 么 君 子 何 忧 ? 不 苛 求 别 人 , 一 切 从 自 身 做 起 , 儒 家 强 调 推 己 及 人 的方 式 和 自 我 反 省 的 理 性 。 以 理 性 的 反 省 来 与 他 人 相 视 , 则 君 子 有 何 忧 ?君 子 所 忧 虑 的 是 自 身 修 养 之 不 淳
2、 厚 , 而 不 恐 惧 修 名 之 不 立 。子 曰 :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 患 不 知 人 也 。 ”( 论 语 学 而 篇 第16 章 30 页 )译 文 ,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子 曰 : “不 患 无 位 , 患 所 以 立 。 不 患 莫 己 知 , 求 为 可 知 也 。 ”( 里仁 篇 第 四 第 14 章 128 页 )孔子说:“不忧虑没有职位,忧虑的是怎样有所作为。不忧虑别人不了解你,追求成为能令人知重的人。”一般,人的心态是希望在得到社会的承认中体会自我价值,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并知重自己,借以完成自我存在价值的实现。这
3、也有一定的道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人的大我也不是一笔写成的,从小我做起,以点滴而聚,方是切近的立身之道。在你求职的时候,你是否已经具备了胜任职位的能力?在你要求别人了解的时候,你是否对自己本身修养有所要求?如果还没有,那你不如从自己做起,侥幸者容易滑入投机取巧的斜道之中。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人,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优秀,这样的人是自负,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冤枉,这样的人是自怜。总而言之,他们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这样的人多是内向性格,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身上。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人,多是外向性格,注重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他们眼界开阔,洞悉时务,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公认的成功
4、。“患不知人也” , “患其不能(知己)也” 。君子应该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别人,担心自己不去了解别人;担心别人不能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给别人机会了解自己。这里所有说的都是一个主观的努力的问题,而不是被动的,虚妄的去祈求别人的了解与别人无所不能的体贴与漫柔。很多结了婚的人都会说:你怎么不了解我。又或想对方一点都不理解我,一定是不爱我。这些都是反面的被动的思想。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被选择,被讨好的,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地位之上。这是一种“人不知而愠之”的思想,是一种希望别人“巧言令色”的想法。人不知而愠之,望别人巧言令色(学而篇一第 3 章 06 页) ,最后的结果当然也就是与“鲜矣仁”的人在一起了,跟一个
5、“鲜矣仁”的人相处的人,还要求能得到幸福与美好的生活,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仁心既为同情恻隐之心,则重在发乎内心的真性情。任何虚文假饰终归是一种外在的华丽,而一味追求外在的悦人忽视内在的真心,究竟是对于仁德违背。所以,这样的人,很少有仁。春秋战国之际,王室式微,诸雄皆有逼视天下之心,于此时也,时世纷乱,人心浮动,并有一群策士、谋士、纵横之士,纷纷以其辩才利舌游说诸侯,以权术使令天下,而谋一己之功。其中自然不乏才具之士,然亦不乏摇唇鼓舌之辈,巧言令色之徒,徒逞口舌之辩,朝秦暮楚,急功近利。或有所成者,则富比王侯,势倾天下。世界充满了诱惑,对于读书人有着一种难以抵挡之势,正如苏秦言道:“人生在世,势位
6、富贵,盍可忽乎哉?” 当然,孔子并不是反对有口才的人,他认为徒逞口才之辩毕竟浮浅,不如讷言。孔子有个学生叫冉雍,他是个讷于言的人,不会花言巧语,但是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才,所以又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不以为然,便说:“雍也仁而不佞(佞:能言善辩。 ) 。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给:足。口给有辩才无碍之意) ,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公冶长篇五第 4 章 147 页)孔子认为那个时代口才好的人是太多了,形成了一种浮夸之风,而能够沉思默想的人是太少了,善于发现仁德人也太少了。所以孔子感慨内心的仁比表面的口才更为重要。如无仁,徒具口才又有何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一第
7、一章 01 页) 。这是孔子的开学致辞中简单的话语,指出了他授业的内容:学习之道和学习目的君子之道儒家提倡的最高人格境界。至乐的境界便是君子的境界,能够做到人家即使不了解不器重你,你也不会心生怨尤的人,做到很难,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只知道快乐而不知道承受,这样的人会很脆弱,在社会中如何存身?简爱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 ,那倒未必,但人活着,含辛茹苦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人心需要一种平衡的方法。如何平衡?孔子说:成为君子。君子为有大承受的人,故学为君子,既可以平衡不遇的心理,亦是一种积极的存身之道。 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必需的心态。我觉得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要
8、求太多,自己应该多付出,多容忍。 是啊,如果每个人都能抱以这种心态去与人交往,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知己,同时自己也可以成为每个人的知己。但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人都愿意去进入别人内心世界去看个究竟,看看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和他成为好朋友,然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的是你的努力与真诚,忍耐和体谅。这一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不论你想得到什么(光明的前途,坚固而真诚的友谊,美好的恋情,甚至是和谐的家庭) ,你都要用你的真心,尽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的去付出。我说的付出包括很多,绝不仅是指一味的感情上的付出,更不是指钱财上的给与!更多的是一种宽容,信任和体谅。有的时候
9、人很烦恼,其实这些烦恼不是别人给的,正因为自己想得到得太多。而忘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了并该怎样做事情。年轻人嘛,还是应该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无论是对学业,友谊,亲情,恋情,还是自己所以,君子应该做的是,努力的去了解别人,并且努力的去让别人了解自己,因为有爱心的人一般都是“觉得:完善了的自我,那是世故圆滑的我,这样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失去本真的东西,是我所鄙夷的;于是,我继续地保持,我的原生态。 ” 所以要与仁人在一起,你就必须成为一个“患不知人” “患其不能也”的人。这句话照应论语阐述的主题思想:仁道、君道乃为人、治国之本,推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等对应的关系,从自己最亲近的做起,然后推己及人,便可以为仁,便可以仁道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参献资料:论语珍藏版 金凡平评注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