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07252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何为货币流通速度?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那么是什么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这就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

2、稳妥的函数关系。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也曾经总结出 1:8 的货币投放比例。但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内有下降的现象,短期内呈现出很强的顺周期性。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认为,居民货币收入水平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增加时,手里的现金占收入的比重就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货币进行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应当客观的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

3、素。通过对各个文献的研究。得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一就是经济货币化。所谓经济货币化就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2不断上升,也就是货币经济像非货币经济扩展。一般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作为衡量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每年被吸引入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是递减的。但货币化过程不但包括物质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还包括服务产品的货币化和市场化,既包括流量资产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还包括存量资产的货币化和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个体,私营

4、,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货币适用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逐年下降。因为货币化在中国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由于货币化进程中货币需求弹性较大,表示为货币需求的增加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由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真是因为货币进程存在着超额的货币需求,所以各国都存在着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不同的是在 1930 年代之前,世界范围内还是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货币的供给缺乏足够的弹性,所以在经济高涨时,由于货币供给缺乏弹性而不能满足需求,表现为一段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但是从长远角度,货币的流通速度必然随着货币化的进程而

5、下降。但是,一旦市场的发展从货币化迈向金融化,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二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实际经济中,货币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大量的货币供给给实际上很难引起实质经济的增长,在启动经济是难有作为。内生货币的起源来自经济微观主题对货币的需求,而由内生货币经公开市场的业务或再贴现窗3口进行的私人债务与货币进行交换的过程,即由内生货币转化为外生货币的过程。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很强,意味着基础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微观主题对货币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中央银行的意愿。货币供给内生性强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和我国当前的体制关系最为密切。第三个原因为超量的

6、货币发行。货币发行超过经济增长的需求量,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经济中的超额货币提供吸纳功能。在 80 到 90 年代间,我国经济吸收超量的货币发行能力下降,超量发行的货币转变成为通货膨胀释放出来。但后来的十年中,货币急剧膨胀并未通过货币膨胀释放出来。增发的货币中,有相当部分,转变为各种不良资产沉淀下来。巨额的资产沉淀,必然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急剧下降。原因之四为制度性紧缩。在 1992 年之后,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中央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的结果虽然降低了通货膨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银行系统内产生了大量坏账。不良债权加上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得国

7、家在1998 年进行金融部门改革,在外部环境和制度的双重紧缩下,相应企业成本升高和居民收入的降低,使有效需求进一步下降,市场商品的竞争价格降低,名义产出减少,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行政制度的紧缩对以往借差地区的贷款新增产生了一些制约,对于存差地区来说,形成了大量的上存资金。存差意味着有一部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照成了货币流通速度表示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第五个原因为通货紧宿局面及其造成的心理预期。1996 年我过经济“软着陆”后,物价水平下降,通货膨胀率直线下降,形成通货紧缩。流通领域的过4量货币难以及时通过价格上涨表现出来,只能滞留于流通之外,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同时,通货紧缩造不良的社会预

8、期,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居民的消费心理趋于成熟,使消费交易逐渐趋于冷淡,居民预期收入的减少使即期消费更谨慎,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活动不活跃,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货币传导机制存在障碍也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一。通货紧缩及人们心理预期导致消费市场不活跃,使货币从消费市场转入金融市场。如果此时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进入企业投资领域,也能加速货币周转,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但由于当前货币传导机制存在种种障碍,导致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提高,证券市场资金大量滞留于一二级市场,从而降低了货币创造乘数,大量闲置资金的存在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还有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约束也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在我国货币

9、流通速度下降带有明显的制度背景。其中包括,不合理的利率结构,政策干预带来的成本上升,二元体制及相关政策背景导致的贫富分化,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制度改革,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银行系统的不良债权也是导致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银行的不良债权实际上是一种对国内储蓄的抵减。在实物上对应着的是那些长期积压的商品、投资失败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未投入到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料。银行的不良债权已经失去了进入再生产、在流通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所以它不再参加社会价值的生产。银行不良债权的数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玩过银行不良债权高的原因首先在于社会融资和社会投资的方式,由于我国在转轨经济中资本市场无论是

10、在规模上还是效率上远远达不到现有市场的经5济的要求,社会融资大部分仍来自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由于个人直接投资于企业的限制,在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便表现为较高的负债率和企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还是将钱存在银行,这样居民存款也带来很强的投资性质。银行由于几乎不可能破产,整个社会投资失败的风险便都由银行来承担,而不是分散到无数的投资人身上。风险的集中使银行的不良债权大大增加。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获得银行贷款的数量与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很不成比例。从这里来说,资金不能投入到有效的部门和产业,是我国银行系统不良债权高的主要原因。由此使得货币流通的效率降低,速度减慢。以上就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通过利率提高,货币发行量控制,国家举债消费等多项鼓励措施鼓励消费。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