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内容摘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仍然存在含混不清之处。本文将论点的形式以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比喻、类比的关系的厘清作为前提,指出二者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即着眼点不同、论证模式不同、论点的形成机制不同。【关 键 词】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 推理 模式 机制议论文写作与阅读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都是帮助作者发表观点或读者理解观点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这两种论证方法有诸多相同之处,其作用都是能够使论证生动化、具体化,所以很多人在对它们的区分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将二者混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不定的境地成为很多读者乃至研究者的困惑,以至于赵泽福曾撰写类比论证与
2、比喻论证的困惑一文,认为“类比论证说和比喻论证说在困扰着我们” ,建议“凡属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说理的,作为论证方法一律并入类比论证,取消比喻论证的提法” , 以此作为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而与此相反,此文一出,乐鸣发表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在与之商榷,坚决反对前者提出的做法。笔者认为这一场争论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其终究有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甚至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作用。现在我们主要认为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确为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撰文论述二者区别的文章也有很多,然而,笔者发现即使是在这些文章里面,作者所援引的例子也有不少属于张冠李戴,所以对二者更加精确的比较仍然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
3、问题,故而不揣愚鲁,将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些认识,与各位同仁探讨,亦希冀方家指正。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众所周知,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前提。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在建房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多地占用耕地”等。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前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分别和比喻、类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换句话
4、说,并不是只要有比喻就会有比喻论证,也并不是只要有类比就会有类比论证。我们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而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议论文的论点。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把“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 。这里的喻体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的,只着眼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关系,同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称之为比喻,而不可理解为比喻论证。类比属于比较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和对比相对,其关注点是两种事物(事例)本质、现象中的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
5、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 “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 的文学论,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而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一些属性上也相同的方法,从属于推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又可以帮助我们论证论点,而类比作为比较的一种,则往往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表达论点,却不能帮助我们论证论点。例如, 水滴石穿的启示中,作者将自然界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成就事业”的状况进行类比:首先,滴水要穿石,在于目标专一;我们在事业上要做出一番成绩,也必须有专一的目标。其次,滴水要穿石,就必须坚持不懈;我们要
6、想取得事业的进步,也必须贵在坚持。再次,滴水要穿石,还须有一股子冲劲;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没有一种拼搏精神,也只能半途而废。本文只是列举了自然界水滴石穿现象和所要论述的“成就事业”问题之间的相同点,构成类比,但是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这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相同点的结论,所以它并不存在类比论证。文中类比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从“滴水石穿”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出了有关“成就事业”的几个分论点,或者说是使这几个分论点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而已。而且,严格说来, “自然现象”和“成就事业”两者之间并不属于同类事物,所以文中所用的比较,与其说是类比,不如说是比喻。二是就论点的形式来讲,一个明确的完整的表示
7、判断的陈述句是组成论点的必要因素,如果不完整,那它就不能成为论点。例如,培根在论求知中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句话分别用野生的花草和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天性和求知,两组短语之间虽然存在比喻关系,但是不构成足以形成论点的判断关系,因此不能说这里存在比喻论证。而我们只要将这句话变换一下,即“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犹如修剪移栽可以修整野生的花草” ,这样前一分句就成为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了,而后一分句的作用则是利用比喻论证这一论点。论述完比较的前提以及上述两点以后,我们再来分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首先,二者的着眼点不同。比喻论证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阐释作者的
8、主张和见解的一种方法。有时论证的问题较为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空洞的道理的阐述上,读者往往不易理解。而运用恰当的比喻论证,则可以使要论述的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换句话说,比喻论证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为了论证实行精兵简政的重要性,阐明缩小自己的机构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道理,就运用了比喻论证:“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只有以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到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
9、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可以单纯地提出缩小自己的机构可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观点,但是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楚,他用孙行者和小老虎比喻缩小的机构,而用铁扇公主和庞大的驴子来比喻日本侵略军。这样的比喻浅显易懂,更好地辅助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类比论证是将两个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一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属性的正确或谬误来推理另一事物是否也具有相同的属性。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类比论证的关键是用来类
10、比的和所要论证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的,必须有逻辑上内在联系。类比论证的经典例子可谓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为了使齐王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关于纳谏的建议,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首先向齐王分析他作为国君所处的境地,即“受蔽甚矣” 。而且这一处境的分析最有艺术性,因为如果直接告诉齐王这点,对方不一定相信,于是他用自己的情况作类比,即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心理原因,推出他们“皆以美于徐公”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悖,所以再由此分析出“我受蒙蔽”的处境。然后将齐王和自己作类比,也就顺理成章地从“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演化
11、到别人都认为齐国很强大、很完美,再到与现实情况的不同,最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本段论述的中心是“王受蔽甚矣”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虽然费尽周折,但是经过相同方面推理而得到的结论却比直接提出观点更有说服力。其次,论证模式不同,更准确地来讲,是论据在发表论点的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很大区别。让我们以上面所提的根据论求知中的比喻论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论证为例。比喻论证:A 求知可以完善 B 人的天性,犹如 A1 修剪移栽可以修整 B1 野生的花草。我们将此比喻论证中的两组本体和喻体分别标号,这样其模式可成图一: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本体的论点的提出并不需要论据的参与,而论据只是作为喻体来使论
12、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已。而在类比论证中情况就不同了。请看下例。类比论证:臣之 A 妻私臣,臣之 B 妾畏臣,臣之 C 客欲有求于臣,D 皆以美于徐公。E(与现实情况不符) ,F(所以我受蒙蔽)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A1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1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1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1(都说齐国很强大、很完美),E1(与现实情况不符) ,由此观之,F1 王之蔽甚矣。在这个模式图中,A、B、C、 D、E、F、分别和 A1、 B1、C1 、D1 、E1、 F1 一一对应,表示“臣”和“齐王”这两个方面的相同属性。最后得到的论点是 F1,这时我们发现,如果没有 F,就不可能
13、会有 F1。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类比论证中,论据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论据,论点的提出就无法实现,虽然在类比论证中论证具有或然性。再次,从上面的两种模式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这两种论证方式中,论点的形成机制也有差别。比喻论证中,四项都不是句子,而是句子成分,而结合本文前面我们提到的前提来看,论点必须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这样,在比喻论证中,最起码有两项一起组成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如“求知”和“人的天性”一起组成“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 ,是为论点。又如,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
14、茫然。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加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在这个例子中,加里宁用人的“左脚” 、“右脚”来比喻苏维埃政权下的“工人”和“农民” ,依靠“左脚”和“右脚”对于一个人的相同的重要性,阐明“工人”和“农民”在苏维埃政权中的相同地位,因此,此论点可以概括为“工人和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在这个论点中,本体、喻体的四项中占据两项,因此,此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而在类比论证中,所列举出的十二项都可以成为句子,而不是句子成分。更为关键的是,只有且只要其中一项作为论点,如“王之蔽甚矣” ,是邹忌所要发表的
15、看法、观点。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下图:尼采:自诩太阳,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获得 发了疯 尼采不是太阳中国:自诩丰富,资源丰富 只是送出,不想拿来 要为子孙留资源 中国资源有限在这里,鲁迅将中国当时现状和尼采的相关情况进行类比,进而得出中国资源有限的观点。这也是全文反对一味“送去” ,而主张“拿来”的前提。以上所述即为笔者对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之间区别的三点粗浅认识。当然,二者之间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区别,例如类比论证中用来类比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比喻论证则不一定。另外,类比论证具有论证性(尽管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而比喻论证中即使喻体是真实的,但它与本体之间缺少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严格说来比喻论证缺少论证性。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智力未及,本文中不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