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敢于说出“我认为”论点的提出一、论点的提出学会说“我认为”思考一:面对项羽拒渡乌江,最后自刎而死,唐宋诗人多有题咏。阅读下面四首古诗,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 胡曾争地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认为: 王安石认为: 胡曾认为: 李清照认为: 思考二:面对六国的灭亡,苏洵、苏轼、苏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
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轼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
3、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洵认为: 苏轼认为: 苏辙认为: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轼认为治国人才很重要,强调治国人才的作用。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并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苏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六国“贪疆场尺寸之利” ,不够团结,
5、秦还没打六国,六国先内斗了,给了秦机会。先贤和名家的文章无不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绝不人云亦云,会所以他们的文章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二、论点的形式与要求:(一)论点句一般是陈述肯定句。例如:1、是, 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2、能 如:勤能补 拙;铭记历史,能 让我们避免无知和 鲁莽。3、可以 如:学会宽 容,可以 获得尊重; 合作,可以拥抱成功。4、需要 如:爱心,需要传递; 人生需要规则。5应该 如: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我们应该坚守诚信。6、让怎么样? 如:让生命因反思而精彩; 让阅读提升自我气 质。7、学会 如:学会欣 赏
6、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前进。8、才能, 如: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珍惜拥有,才能懂得感恩。(二)观点的正确性对自己的观点负责,要言之成理论点正确是文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发议论还是阐述问题,都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首先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一个人能说出“我认为并不是难事,只要他有足够的勇气,一个人能说出有价值的”我认为“却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表达技巧。三、我们一起来立论!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有个老 头每天都会背着一个袋子骑 着一辆摩托车从加拿大进入美国,边境警察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警察忍不住将那老头拦了下来,问道:“你每天背的那个袋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啊?”老头说是沙子,警察不
7、信,打开检查,果然是沙子。又有一天再次检查,袋子里还是沙子,警察百思不解,终有一天,警察实在想弄清楚老头背沙子过境的目的,于是再次将老头拦了下来,问:“你老实说,你是不是在走私?只要你说实话,我保证不抓你。 ”老头说 :“是的,我在走私。 ”警察又问:“那你走私什么呢? ”老头说:“摩托车。 ”为什么那位警察没有注意到老头骑的摩托车?很简单们因为他的视线一直在老头背的袋子上。议论文理论最忌思路单一。立论是要会变换视角,做多角度的,全面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我认为” 。一种观点,一种说法,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有歧义。1.“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句用来鼓励失败者奋斗的话,显示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可能。但它
8、不是绝对的真理。就失败与成功的关系看,你如何看待“失败与成功”我的观点: 简单说说你的理由:2.1906 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日本学生拍手欢呼万岁,声震屋瓦,深深刺痛了鲁迅,他于是愤然离开。在呐喊自序里,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和国民性,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
9、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此他以笔作刀枪,把中国人的劣根性砸个稀里哗啦,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读完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思考并写出你的论点。参考:人生需要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方向,才能走向成功。鲁迅青年时曾一度认为国家的现状是因为民众的身体不好,所以他尝试着要走以医救国的道路,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鲁迅发现国人的问题不是因为身体的羸弱而是由于精神的麻木时,他终于明白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弃医从文,走上了以文学唤醒国民的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了令世人敬佩
10、的时代的精神导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时期的鲁迅,一度因痛心民众被庸医误诊的悲惨命运,而选择了学医,希望能尽一名良医生的责任来尽力帮救国人,减轻他们的痛苦。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鲁迅发现国人最大的病痛不在于身体的羸弱而是在于精神的麻木时,他明白唤醒国民的精神才是自己真正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的拯救民族兴亡的责任时,他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一条为民族富强而疾呼的奋斗之路。志向决定人生的高度。青年时期的鲁迅,一度认为国家的现状是因为民众的身体不好,所以他立志学医,希望能以学医来救治国人。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鲁迅发现国人的问题不是因为身体的羸弱而是由于精神的麻木时,他深受刺激,认为思想愚昧精神麻木
11、的人们,即使体格再健壮,也只能被示众或做看客,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刀,以文为药,唤醒国民,从此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3.我们再看一则流行的作文材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 ”第二个回答:“我正在赚钱。 ”第三个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大多数同学都以“有理想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为中心论点。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请你写出你的论点,简单说说你的理由你的观点是: 理由:参考:立意一: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干一行爱一行【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立意二:-志当存高远 。/ 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解析:从这三人简单的答复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不同的第一
13、个工人是纯粹为了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实现目标而工作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立意三: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我们经常强调的“成功决定于态度“ 这一观点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 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单调、平板,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
14、作为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去了,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发展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
15、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他才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建筑师。4. 论点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论点肤浅,视野狭窄,常常是因为立论时没能“再跨前一步” 。下面这则材料,从考古学的观点看自有价值,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它有另一种价值,而把它放到当今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下看,它又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请谈谈你的看法。1958 年,在意大利的一座矿井中 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猿类骨骼化石,这具化石有猿和人的特征,颔骨和牙齿结构象人 类,手臂很 长,和猿一样。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古猿的一种,生活在 1000 万年前,它之所以兼具猿和人的特征,是因为它一度来到地面生活,后来又返回森林,重新爬到树上生活,它是古猿向人的方向
16、发展中没有成功的一支,现已绝迹。它被命名为山猿。参考:改革必须要坚持到底,不要浅 尝辄止。社会的发展是滚滚向前的,逆反必然 灭亡。不进则退。5.20 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则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各说各的话。 罗素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小学生读。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们将无所适从。 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 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读完上面的材料,你的论点是: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我以为,罗素说的“怀疑” ,指的就是思考,思考一切。只有会思考的人,才算是受过教育的人。如果我们用现成的说教替代学生的思考,那么,这种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呢?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会思考。读一本书,学某个人的思想,读某个人的理论,也是为了丰富人的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以之取代自己的思维,彻底地丧失自我。参考:成功的教育从学生怀疑开始。我思故我在。给孩子留一片沉思的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