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7202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论精神赔偿的若干问题内容摘要: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 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抚慰受害人,惩罚加害人的三重功能。将对受害人以补偿、抚慰及加害人的制裁三种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民事法律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益,制裁侵权人违法行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严重的缺陷,进

2、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就浅谈一下我国的精神损问题。关键词:精神损害 赔偿 赔偿数额 完善1、前言民法通则之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明确规定,仅在 120条规定,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害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这里所说的“赔偿损失”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明确。后来,法院通过解释确2认了其中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通则意见第 150条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中的具体考量因素作了规定。不过, 民法通则和民法通则意见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简单规定,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精神损害赔

3、偿司法解释确立了全面的、细致的规则。此外,后来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也有涉及,即该解释第 18条明确了,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不同于精神损害赔偿,同时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原则上不可让与或继承。侵权责任法在总结既有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也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即该法第 22条。不过,该规定仅仅明确了其适用中的两项要件“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和“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 。至于具体的规则,大概是考虑到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如人格法)或侵权法的民事基本法地位,该法没有涉及。以后可能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2、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精神损害赔偿是自然人因其合法权益收到不法侵害而导致精神痛苦,从而要求

4、侵害人通过金钱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以抚慰自身的民事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以精神损害损害的救济为目的。第二:它是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就是通过金钱赔偿的方式,使受害人得到安慰,从而达到救济受害人目的。第三:他是公平的赔偿。精神损害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损害,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只能是公平的赔偿。公平的赔偿意味着不必完全赔偿,因为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不可计算性,完全赔偿是不可能的。第四:它是可适用于所有侵权责任的赔偿。在比较法上,有国家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于危险责任(或严格责任)之外。但是,我国法没有借鉴这一做法,而是将其统一适用于所有侵权责任。3、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有以下

5、四个要件构成。 第一、侵害人实施了侵害行为。只要侵害人实施了侵害行为就应当承担责任。侵害人承担责任必须以实施侵害行为为前提。3第二、精神损害的事实。这种事实的主要表现是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的精神痛苦应有的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只有侵害的行为方面没有造成损害的结果,则不能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第三、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又因果关系,是赔偿的必要条件之一,二者没有因果关系,而不予赔偿。这种因果关系有形式和实质上之分,承担赔偿责任的必须是实质上的因果关系。第四、侵害人有过错。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包括重大过失) ,行为人对侵害行为有主观过错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对受害人持疑

6、虑心理所造成的或加大的损害,行为人没有过错则不应进行赔偿。这种行为过错必须是直接的,如果有间接过错,也不能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原则。四、精神赔偿赔偿数额的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如何确定,确实是比较困难的问题。这也是克服弊端的重要方面。对此, 侵权责任法并没有作出规定。在解释上,我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 10条第 1款的规定仍然可以继续适用。根据该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的确定要考虑如下因素:(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在我国部分地方高级

7、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有比较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裁判的具有统一的积极作用。此外,在很多欧洲国家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实务中,逐步采取了建立各种具体精神损害赔偿表的方式,即针对不同的侵权类型建立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决汇编。这些做法有助于维护司法的统一,实现类似案件类似处理,也值得我们借鉴。五、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设想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立法上没有得到解决,表现为层次不高、内容不全面。虽然最高人们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但规定的不够全面、不

8、够具体,致4使受害人在某些情况下遭受精神损害,不能得到合理的赔偿,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给法官办案带来了难度。第二、在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上认识未能得到统一,导致了不同法院对同类案件的不同裁判结果,或是同一法院对同类案件的不同的裁判结果。第三、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上,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完全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自主“酌定”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尽快完善立法。完善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首先要有法可依,二是其法具有可操作性,使司法人员易于适用,使当事人一看就懂,令人信服也便于监督。参考文献: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

9、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4人民法院出版社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 主编:梁书文 回沪明 杨振山5周有军:侵权责任法专题讲座 人民法院出版社 6人民法院出版社: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及相关法律疑难释解 ,唐德华7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 9卷,法律出版社 1998年第 1版。8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9 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版。10 杨立新、薛东方、穆沁:精神损害赔偿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版11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2 曾雄非财产上保护1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中国大学出版社14 梁慧星、王家福中国民法、民法债权15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6 江平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