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论与辩论 主讲教师:周毅 第十二专题 讨论与辩论 要点指津 案例点评 演练题精选 要点指津 一、讨论和辩论的定位 二、讨论和辩论的基本策略 一、讨论和辩论的定位 讨论 持相同或不同见解的各方,以陈说为基本表达方式,就同一话题各述己见。讨论通过气氛和谐的探讨、议论求得观点的统一,是以达成共识为基本目的言语活动。辩论(又称论辩) , 持不同见解的各方,就同一话题阐述己见,批驳对方所进行的言语交锋。辩论是甲乙双方对同一事物的是非之争,是各自为了证明己方正确对方错误而在语言上的直接对抗,是以驳倒对方为目的的言语活动。 讨论和论辩都是双向言语交际的一种会话形式。讨论者或论辩者都通过对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
2、阐述,求得听众的共鸣与支持,两者在言语特质和表达方式上有不少相同之处,故放在一起讨论。 (一)讨论和辩论的共性 讨论和辩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交互式口头言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交际。它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也是最能表现口才水平的口语形式之一。 讨论和论辩的共性 1交互性 2即时性 3应变性 4情境的更具体性和更活动性 5非语言要素更具有重要意义 1交互性 讨论和辩论时一方的表达以另一方的表达为基础,要受到另一方表达的制约,双方要联合起来进行交际。这是讨论和辩论的本质特征。 2即时性 演讲、讲话等单向交际时,话题、对象、场合一般都是预知的,可先做好交际准备 如事先写好讲话稿
3、,有的甚至可以由别人为自己做好充分准备 如由别人为自己写好讲话稿 ;在讨论和辩论的双向交际中,话题、对象、场合多是随机的,无法预先准备。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和辩论要求交际主体听、思、说同步化。 3应变性 由于讨论和辩论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即讨论和辩论中一方的表达必须以另一方的表达为前提,必须根据即时交际情境 对象情境、言语情境等 的变化而变化,应变特征显著。这种应变有时会使交际变得轻松愉快,因为可以在对方表达内容和形式的启发下,针对性地组织自己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而不用搜肠刮肚地去做“文章” 。 4情境的更具体性和更活动性 任何交际情境都是具体的,也都是活动的,但讨论和辩论的情境具有更具
4、体性和更显著的活动性。 演讲讲话等单向交际的对象一般较多较泛,而讨论和辩论本质上是一对一的,单向口语交际只需了解对象的共性和交际场合中的少数特殊对象,多数讨论和辩论尤其是辩论往往要尽可能了解全部对象的尽可能详细的情况;单向口语交际一般只要求事前了解对象,而讨论和辩论却要求不断了解对象,并随时注意对象的心境变化。单向口语交际中的言语情境是自己的讲话,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讨论和辩论中的言语情境却主要是对方的言语,而且这些言语是在不断进行中的,活动性很强。 5非语言要素更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和辩论时的非语言要素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非语言要素主要包括态势语和声音的变化。讨论辩论时交际主体面对面、近距离的
5、特点使交际主体的态势语更能清楚地感受到,声音上的细微变化也更易捕捉到,因此非语言要素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讨论和辩论的个性 讨论和辩论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作为两种不同的会话,彼此又各有特点。在会话方式遴选上各有侧重,在对抗和非对抗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两极特征。较之讨论,辩论需具有更敏锐的辨力、更快速的组合力和察颜观色的能力,并且要善于捕捉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和漏洞并立即予以反驳。主要有以下区别: 1、 目的的区别 从言语交际的目的来说,辩论是针对对方所言,目的在于驳倒对方,证明对方所言之误;而讨论则是阐明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通过充分的沟通达成共识。 2、 方式的侧重 讨论重在陈说主体的看法观点,并无对
6、抗;论辩重在批驳对 方思想见解的错误,具有对抗性。 3、话语结构的区别 从话语结构来说,大多数论辩一开头就要击中对方要害,快速切人论题,做到先声夺人,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而讨论则不必如此。 另外,在应变性和即时性这两 个向度上,辩论较之讨论有更高要求。 (三)讨论和辩论的种类1、日常讨论和论辩 日常讨论和论辩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讨论争辩。日常讨论论辩是即兴的,一般都是为眼前突然触发的一件事而发生的讨论争辩。讨论论辩和争吵不同,讨论论辩采取的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式,而争吵一般多为谩骂。 2、专题讨论论辩 专题讨论论辩是指在专门的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论题的讨论论辩。如各
7、类专题会议讨论、课堂讨论、企业洽谈、毕业答辩、法庭论辩及各种谈判中发生的论辩。 专题讨论论辩的出现,尤其是后者,标志着当今的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竞争的时代,唇枪舌剑也是竞争的有力武器,人们已真正认识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深刻含义。 3、模拟论辩 (参见附录) 模拟论辩是将论辩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演练活动,有林肯道格拉斯式、牛津式、俄勒冈式、新加坡式、中国名校式等多类模式。模拟论辩是校园中蓬勃兴起的比赛项目,是一种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它和一般论辩最大的不同是:一般论辩双方捍卫的是真理,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模拟论辩则以争取听众击败对方为目的,论辩的观点可能不是
8、自己的观点 抽签决定的 ,捍卫的是辩题。另外,一般论辩若要指出对方错误,或证明自己正确,可以用委婉的方法,以不刺激对方为要点,而模拟论辩却不怕刺激对方情绪,如果对方失态激动,对己方反而有利。二、讨论和辩论的基本策略(一) 始终围绕话题 (二) 陈说概括简明 (三) 注意倾听应变 (四) 营造融洽气氛 (五) 讲究言辩技巧 (一)始终围绕话题单向口语交际所面对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交际情境,交际主体一般可以在开口之前,根据交际目的和情境设计好自己的讲话,一般不存在中途转换交际话题的问题。而讨论和辩论是一种双向交际所面对的是一种活动的情境,而且又是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即时进行的,交际主体很可能在发话的过
9、程中或在回合转换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交际目的,不知不觉地转换话题。 讨论辩论是多边的交流活动,作为讨论辩论中的主体,发话内容应服从于统一话题,不能岔开话题。 另外,接话时也不能偏离话题。 (二)陈说概括简明 在讨论和辩论中,都需要陈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声音的转瞬即逝的特点,特别是讨论和辩论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要求陈说时必须概括简明,语言要有极强的概括力,要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事物的实质。当然,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到内涵丰富,精警有力就更好。 例如,一位学者在座谈讨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时说:“中国的婚姻是无爱婚姻,所以,所谓家庭的和谐,实质是一种文化规定。 ”当有人又问起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地
10、位时,他说:“中国女性只有容貌,没有声音。”确实,纵观中国古代的家庭婚姻,有很多是没有爱情做基础的,家庭的所谓和谐,也不过是一种道德的规定。观点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如此简短的几句话,却让人觉得几乎已涵盖了一部中国家庭婚姻史,一部中国女性史。不仅概括简明,而且内涵丰富,精警有力。 当然,这样的一语中的,含义丰富是最高境界,一般只须陈说概括简明。 (三)注意倾听应变 会话的交互性决定了应变的重要性。 讨论和辩论要求一方的说以另一方的说为前提,语境是交互的且动态的,因此,对应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的应变的前提是必须注意倾听,上述半吊子的命丧黄泉就是因为倾听失败。讨论和辩论时必须时刻注意倾听,
11、成功应变的前提是听出水平。 据说,拿破仑有一次对秘书布里昂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迷惑不解,答不上话来。拿破仑提示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布里昂明白了他的意思,微笑着说:“请问,亚历山大大帝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没有直接回答布里昂的话,而是高声喝彩:“问得好!” 据江景平、刘六英说话与交际训练教程 当拿破仑说出第二句话后,布里昂听出了话外音,巧妙应对,他们的话都没有直说,但彼此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应变是根据交际情境应对和变化,至少要注意几点: 首先,不仅要根据对象的基本情况来决定说话策略,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对象的心理、心情变化,及时调整说话策略。上述拿破仑的第二句话就是根
12、据布里昂的反应的调整。 其次,要根据对象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及时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和形式。 再次,努力利用交际场合中的其他情境因素 交际现场中的其他人及其言行,交际的时间,交际的空间状况,交际时的天气、气候,侵入交际场合的各种声音,交际现场中每一件可能影响交际的物品、物件等 和这些因素的变化来见机说话。 (四)营造融洽气氛 这是讨论和辩论中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口语交际都要求融洽主体与对象的感情。但在演讲讲话等单向口语交际中,发话主体和受话对象感情不融洽只影响受话对象解码的兴趣。而在双向交际中,双方感情不融洽不仅会影响解码效果,而且可能使交际活动根本无法进行。所以,融洽双方感情
13、在讨论和辩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讨论和辩论都得益于融洽感情,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要做到“三不要二要” ,即:不要抢话争话、不要随便否定他人意见、讨论时不要讽刺挖苦、见解不同要谦虚、要能承受反面意见。 讨论辩论时交际主体面对面、近距离的特点使交际主体的态势语更能清楚地感受到,声音上的细微变化也更易捕捉到,非语言要素对和谐融洽的气氛营造也产生较大影响。主体要注意态势语外, (态势语有专论,略)特别需要留意音质的差别以分辨意义。如果一个人声音颤抖地说:“我辞职了。 ”这可能表明她由于辞职而感到伤心、愤怒或者恐惧。而如果她的声音嘹亮而轻快,就表明总的来说,她很高兴能辞职。人在表达愤怒、热情和快
14、乐时,往往会出现语速加快、嗓门变大和音调提高的现象。而如果说话比正常速度慢,声音较小,音调较低,往往就体现了诸如厌烦、抑郁或者不确定等。据莱思?斯珀里博士的研究,单调的嗓音表示厌烦;慢速,低声调表示抑郁;高声,有力表示热切;不断升高的声调表示惊讶;生硬的口吻表示防范;简短,大声表示愤怒;高声调,拖长腔表示难以置信。因此,在讨论和辩论中,交际主体还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另外,也可以更多地运用非语言要素表情达意,以增强交际时的简洁性、精细性、艺术性,当然,也要充分注意非语言要素的辅助性、间接性和模糊性特点,免于误解。 (五)讲究言辩技巧 一般情况下,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需要
15、说什么并不难知道,而应该如何说却很不容易把握。从这个角度说,言语方法、技巧的选择比言语内容的组织要难得多,很多时候,重要的并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谭一平一个外企女秘书的日记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秘书科长问秘书小石,如果一位关系敏感的人问你要总经理家的电话号码,他怎么办。小石一时有些为难:如果说自己不知道老总家的电话,会让人家觉得不诚实;如果说老总家的电话号码是公司的机密,也未免太勉强。见小石很为难的样子,老秘书孟姐说,你可以这样对他说“对不起,老总家的电话是他私人的电话,由我告诉您似乎不太合适。 ”小石豁然开朗。可见,言说方式的选择是多么重要。较之其他会话,讨论和辩论对言说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较
16、高要求,尤其是辩论,方式技巧上的要求更高。 案例点评 一、始终围绕话题 二、陈说概括简明 三、注意倾听应变 四、营造融洽气氛 五、讲究言辩技巧 一、始终围绕话题 讨论论辩的交互性和活动性,使得会话常常会偏离题目,迷失交际目的。因此,在这两种会话活动中,特别需注意始终围绕话题进行言说,讨论辩论时常常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讲到某个事例,引用到一些资料,感到很得意,绘声绘色地讲下去,不知不觉就讲跑了题;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叙述某个事例,叙述中突然发现事例中存在着其他的思想意义,就情不自禁地把它点出来,结果却背离了原定的目的;或被对方一打岔,就讲到别的地方去了;觉得对方不讲理,或被对方故意一激,就控
17、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被对方设法牵着鼻子走更是常见的事。要使会话成功,就一定要避免这些现象,要牢记自己的交际目的,不要在不经意中迷失目的,转换话题。尤其在讨论中,由于不像辩论那样一直处于对峙状态,更容易跑题。 案例 在一教研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一位知名学者兴致勃勃作即席发言,用踢足球给某一教改现象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众人听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位参加青年教师接过话茬,大谈起第15 届世界杯足球赛,顿时将教改话题冲散,大家十分扫兴,事后这位青年教师也很感内疚。点评: 讨论辩论不仅发话时受统一内容制约,要牢记目的,围绕话题;而且还要善于接话,注意与他人发话的衔接过渡,使自己的发话从总体上看
18、与其余内容协调一致。 二、陈说概括简明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少人说话不多,但一旦发言就出语不凡,别人都打住热嘴,引颈恭听,不少时候得益于言说时的概括简明。 无论讨论辩论,陈说必须概括简明。由于讨论论辩即时性特别强,一方的言说必须在另一方言说的基础上进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要做到简明概括并不容易。 案例一 在论及“人活着究竟为什么 ”有人这样陈说: “人活着为了什么”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那,区别于其他动物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个高度发达的大脑要是只想吃、穿,只想着享受,只想着自己,那就不成为人了。那也就是说,是活着的僵尸了。所以说,人或者究竟是为了
19、什么,值得我们大家,做一个健全的人,要认真仔细地想一想。中国革命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这个,很多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倒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在这场革命中,像李大钊呀,向警予呀,这些革命志士呢,在很年轻的时候,为了全中国人民,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嗯,都慷慨地献出了生命。在这个,我们这个无产阶级这个,文艺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他呢,有句名言就是,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话呢,就是鲁迅先生的,他一生革命奋斗的忠实写照。 (陈建民说话的艺术语文出版社 30 页) 点评: 这段大约 3 分钟的陈说中,言辞罗嗦,没有明确陈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20、。开头提出“人活着为了什么”是个严肃问题和重要问题,本应紧接着分析证明,但他却提出人别于动物的特点,纯属多余的废话。后来讲到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也没有明确点明志士仁人活着的目的,使对方听辨费力,甚至会影响交际顺利进行。 在讨论和辩论中,由于一方的陈说必须以另一方为基础,且是即时的,发话主体无法预先准备,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说得很全面、很缜密,需要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追加” ,对说过的话做追补或加工。这和概括简明是一致的,因为音过声逝,即使表述得再清楚明晰,如果一带而过,给人的印象可能很淡漠,那就无法明确。当然, “追加”须慎用,旨在突出语意“重心” ,强调重要之点,引起对传播信息的关注。常见的有
21、复释性追加和增饰性追加。前者是对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角度或方式加以解释或强调,它不是同语反复,而是换一种说法 过渡句一般为“也就是说” ,以使语意表达更明确、更透彻。后者是对刚说过的话随即增添一点被忽略或遗漏的内容,或作一点必要的强化修饰。 如: 1)东北地区来说,面积 83 万平方公里,你别看它还占不到全国面积的 17,但是同日本、英国的面积比一比,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日本或者三个半英国那么大。 复释性追加,运用“换算”使抽象的数字化具体化。 2)这时候,董存瑞扛起炸药包冲上去他扛的不仅是个炸药色,他肩上扛的是人民战士光荣神圣的重任啊! 增饰性追加,通过抒情性追加董存瑞英雄行为的深刻含义得到揭示。
22、在辩论中,概括简明的向度较之讨论要高得多,往往须到精练的地步,甚至达到“一语中的”的程度。特别是类似法庭论辩等对抗性高强的激烈辩论,择词选句应力求简短、犀利,因为任何一方的论辩时间是与对方思考的时间成正比例的,一方的论辩时间越短,对方考虑辩驳的时间也就越少,给对方造成的困难也就越大。 案例二 古代有姓王的和姓范的两位大臣因排座次而互不服气,王姓排在后面,于是讽刺范姓: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范随即反驳道:“淘之汰之,砂砾在后” 。 点评: 语言精练,针锋相对,十分有力。 三、注意倾听应变 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指双方各能听出对方话外音,随对方而应变;二是指应答要及时。 (一)随对方而变:
23、1、注意对象 案例一 美国竞选第 41 届总统时,杜卡基斯和布什的一段辩论是利用对象情况展开论辩的典型示例。杜卡基斯:布什在哪里? 布什: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 ” 点评 这一话轮,民主党总统后选人杜卡基斯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见,理由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追随保守的戈德华特,80 年代初又遵从于温和的洛克菲勒,后来再附骥里根。作为一个政治家,其自身的政治标记不明显。而布什平淡的一句回答,也语意双关,既表现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这看是极普通的一轮会话,如果不知道背景,根本看不出是辩论,而布什从杜
24、卡基斯的问话中听出了话外音,敏锐地洞察到他对自己的嘲弄和所指,于是针对对方风流成性的特点,迅速应变,作了针锋相对的回答,取得上风。 2、借助对方话语 案例一 有一次,一位英国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中国作家梁晓声,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还是坏?”梁晓声一听问的是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反映二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二战是好是坏?” 点评 就话语内容,梁晓声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陷入对方的圈套,答“好”与事实相背离,说“坏”有损中国的国家形象。梁晓声洞察问话中“文化大革
25、命”灾难性的特点,迅速作出反应,同样反问置对方于相同的“二难”境地。谁都没有真正走出困境,但又都不再深究,这个问题只好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梁晓声后发制人,气势上还是稍胜英国记者一筹。这是借助对方话语巧妙应变的成功示例。 3、凭借现场 案例一 二战时期,为了说服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英国首相邱吉尔访问美国,被安排住进白宫。一天早晨,邱吉尔正一丝不挂地躺在浴缸中吸烟,罗斯福来看他,突然推门走了进来。邱吉尔慌忙扔掉烟站起来,光着湿淋淋的身子,尴尬中笑着说: “总统先生,我在您面前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啊! ”二人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据江景平、刘六英说话与交际训练教程 点评 在慌乱中,邱吉尔借助交际现场
26、的情境因素自己“躺在浴缸中一丝不挂”的尴尬情形,用“没有丝毫的隐瞒”一句话,转瞬间不仅化解了尴尬,还照应到了双方的关系和自己此行的目的。(二)应答及时 由于讨论辩论的及时性的特点,这种倾听应变还表现在交际主体必须反映迅捷。由于辩论的对峙特征,及时性一般不成问题,但讨论则由于不那么针锋相对,容易反应不及时。数人讨论,七嘴八舌,在不争话抢话的前提下,要注意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时往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板块,在这些大小不等的板块中,总有强项弱项,当讨论进入自己最熟悉最有真知灼见的内容时,千万不要失去机会。对别人的意见应对及时,便可受到重视。如果发言总是慢腾腾,讨论中老是比别人慢半拍,虽不乏独到见
27、解,但言出于后,就只能算是随声附和、帮腔帮调了。 当然, “及时”还须不“抢时” ,要等别人把话说完,在交谈的空隙处及时发话。说就要说得别人心服口服,那些无关紧要的插话不说也罢。 四、营造融洽气氛 一 不抢话争话 案例 小 A 是个有思想、有见解的青年,但性子急,大学毕业分到某校任教,目睹学校疲软落后的教学现状颇感心焦。适逢学校为整顿教风,召集大家出谋划策,许多教师积极响应。小A 经过调查和思考,形成了一些可行意见,作了充分的发言准备。会上,小 A 一视振兴学风为己任,二想一开始让自己给人留下个好印象。于是很干脆地把几个要发言的老教师晾到一边,抬高嗓门,抢先发言。他在会上滔滔不绝地陈述完了自己
28、准备的意见,结果人们不仅未能接受他的意见,还认为他表现欲太强,骄傲自大。 点评: 小A 希望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希望尽快发表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样要注意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不能仅让自己一吐为快。他把几个要发言的老教师晾到一边, “捷”口先开,抢先发言,使别人已到嘴边的话硬收回去;再者, “抬高嗓门”不控制自己的声音,更引人反感。发表己见应具备的耐心,待别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行发言。讨论发言时如果争话抢话,压住别人的话头,硬要发表自己的“高见” ,就会破坏和谐融洽的气氛。如小 A 能根据当时说话进展情况适时趁隙陈述自己的意见,不抢话争话,可以预见小 A 将收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二 不要随便
29、否定他人意见 案例 小 B 在一次讨论会上对一人提出的意见感到不可思议,出口相驳,阐明己见。但话一出口,见场面顿时由热而冷,那名同志也面含怒色。小 B 猛然醒悟,觉得应和气为上,不能太火药味了。于是慌忙打住,巧改其口,从另一角度把直接否定改为说成有限制的肯定。结果大家个个释然,说话场面重新和谐起来。小 B 也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准确完整的发表出来。最后大家求大同存小异,讨论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点评 尊重对方是交际的一项基本原则。说话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就如尊重他这个人。但有时为把自己的意见突出出来,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意见加以贬低、否定。结果便会引发对方的不满和对抗,破坏了融洽气
30、氛,不仅自己意见未得到重视,反而遭到冷落和否定。上述小 B 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补救及时,恢复了融洽气氛,交际成功。可见,讨论辩论时在发表不同意见时,应先对已发表出来的意见从某种角度加以肯定和褒扬,最好采取顺势接话、补充发言的方式陈明己见。这样气氛融洽,别人会保持积极态度倾听,自己的意见就能圆满发表。 三 讨论时不要讽刺挖苦 案例一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某主编论及一知名学者的新理论时,说这新理论象一件困难时期过年穿的拼拼接接的新衣服。此言一出,举座哗然,会场气氛僵滞。 案例二 某校球迷协会组织一次侃球沙龙活动。热血球迷相聚,气氛十分热烈。小 D 对足球向有深刻体会和独到见解,见大家都侃完说足了
31、。站起来侃侃而谈,大家起初都感到他的见解独到,不觉侧耳倾听,可不久却听得不是滋味。原来小 D 在发表己见时,竟用含混不清但又确有所指的方式对大家的谈话均作了某种程度嘲弄,而且言辞越来越尖刻。大家都听得很不自在,小 D 洋洋自得,球迷们却心存不快,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点评 上述主编和小 D 两人在言辞之间讽刺挖苦别人,破坏了本来十分融洽热烈的气氛,使交际无法继续进行。发表己见应平心静气,用语讲究,不可话中有话,含沙射影。尽管他人意见未必精当,甚至还有错误,但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和协商,每人都把意见亮出来了,真理和谬误自现。冷嘲热讽、话中含刺的方式,极易导致双方感情上的排斥,难以达到交换意见,形成
32、共识的目的。 四 见解不同要谦虚 案例一 小 C 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家小企业,企业此时正在困境中挣扎,从领导到工人,个个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小 C 很快看出了症结所在,但在讨论本厂如何摆脱困境的会议上,小 C 并没有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而是出言谨慎,态度谦虚,以商榷建议的口吻与大家交流意见。结果他的意见很快得到采纳。 点评 讨论辩论时,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时言辞太激烈,形式上过于激烈(声音过高,指手画脚、神情倨傲的身势语) ,容易伤害人,不易为人接受。另外,还可能会导致水分过多、夸张色彩太浓,给人以言过其实的坏印象。年轻人往往年少气盛,容易肆意否定,说话不中听。如说对方“简直胡说八道
33、” 、 “真是孤陋寡闻”等等。或者一开口,就把自己捧得很高,似乎自己是代圣人立言,张嘴就是“我认为” ,口气很大。谈自己的认识还是多用 “我以为” 、 “我觉得”开头为好。以商榷口吻发话,形成谦虚态势,营造融洽气氛,别人心理上易于认可。另外讨论需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如果武断否定,就会中断交谈,别人就不会再发表看法了,或者对方也另执一词,形成舌战,交谈的融洽气氛就会被破坏。五 要能承受反面意见和揭短 案例一 小 E 在班会上,常常利用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出口不凡,但班里颇有些人看不惯小 E,甚至有嫉恨心理,不时对小 E 的发言加以责难和批评。每遇此情,小 E 并不视作与自己过不去,而是控制
34、好自己的态势语和声音,虚心倾听,真诚请教,努力营造和谐的讨论气氛。这么一来,有些故意找茬的同学反倒过意不去,提的意见也中肯起来,对小 E 也逐渐抱有好感。 点评 发表己见后,听众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发言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对反面意见持抵触态度,应像小 E 一样,承受责难批评,控制好自己的态势语和声音,营造和谐的讨论气氛。 特别是当对方揭了自己的短处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切不可反唇相讥,可通过接话调侃等自嘲的方式营造和谐气氛。 案例二 丈夫对朋友大讲自己怎样钓到两条大鱼时,妻子说:“听他的!钓了两天连鱼影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丈夫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 5
35、 块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案例三 课堂讨论中,学生嘲笑老师的秃顶,老师说: “头发掉光了也有好处,至少我以后上课教室里的光线可以明亮多了!” 点评: 两例中若丈夫、老师面对揭短恼羞成怒,最后必定不欢而散。这里两人采用顺势接话,自我调侃的方式维持了交际中的和谐友好气氛。 五、 讲究言辩技巧 较之讨论,论辩时由于双方常处于对峙状态,各方对自己所持观点都不轻易让步,对对方观点的反驳也往往不留情面,在技巧上特别注重,逐渐形成了人们常说的“辩术” ,这主要是指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有: 一 利用矛盾反驳法 利用矛盾反驳,就是要善于抓住对方立论中相互矛
36、盾之处,据理反驳。以首届国际大专论辩赛为例,由于论辩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己方。比如,在剑桥队辩论发言时,剑桥队的二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三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最初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凌厉的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
37、词穷,无言以对。 二 事实反驳法 案例一 1956 年 8月,西方通讯社通过广播散布一条实则为谣言的“新闻” ,说在斯大林的故乡弟比利斯发生了骚乱,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占领了市苏维埃办公大楼,警察奉命开枪镇压,打死示威群众几十人。 面对这样的“新闻” ,苏联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反驳。塔斯社广播了这样一条消息,消息有声有色地报道了当天下午在弟比利斯进行的一场足球赛苏联国家队对莫斯科狄纳摩队。这场比赛非常精采,吸引了该市 13 万市民中的 9 万人。消息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由于球赛太吸引人了,所以市民警局除少数值班人员外,其他警察一律放假观看球赛。 点评 面对西方通讯社的造谣,塔斯社并没有正面驳斥,而是
38、摆出确凿的事实,使对方的谣言在铁的事实面前无地自容,败下阵来。 事实胜过雄辩。在确凿的事实面前,人们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自己从事实中得出结论,而不喜欢被强加某种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斯坦布纳实施了一项实验,他们使一组被试感到他们作出的评价是自己决定的,而使另一组被试感到他们是迫于无奈才选择某一评价的。然后让两组被试接触与他们所作的评价明显抵触的材料。并告诉他们:若认为有必要可以改变自己的评价。结果,第二组被试中改变自己评价的人数明显多于第一组。这个实验证明:人们更相信的是自己得出的观点而不是被强加的观点。聪明的辩手善用事实反驳,让人们从事实中自己得出结论,这符合
39、人们的接受心理,因此这种反驳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三 二难推理反驳法 二难推理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包括各种情况的平衡和对不同结局的比较,正是这些权衡和比较,才掂出了功过得失,才分辨了是非曲直。 案例一 在泰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做官。一天上朝之前,他对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什么,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虽然知道西特努赛足智多谋,但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地步,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以100 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皇帝也认为西特努赛输定了。打赌开始后,西特努赛不紧不慢地高声说道:“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想的什么,我十分清
40、楚,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我的整个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立即站出来!”官员们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人敢站出来 !却只好认输。 点评 西特努赛制胜的秘诀就在于他预先给官员们设下了这么一个“二难”之境: 如果你认为我猜对了,就得输给我 100 两银子;如果你认为我猜得不对,就得承认对皇上不忠,就得掉脑袋。所以,你或者输给我 100 两银子,或者丢掉脑袋。两弊相交取其轻,官员们自然都愿认输了。这里西特努赛选取的关键点是:官员们不敢当面说出对皇上不忠。 可见,二难推理是辩论的有效武器之一,在特殊场合可以使你在山穷水尽之时出奇制胜,绝处逢
41、生。 四 对比反驳法 对比不但是一种有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有力的论辩手法。 对比时可以比较同类事物,也可以比较异类事物;可以比较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也可以比较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现状的比较、历史的比较,也可兼而有之。但不管哪种比较,都应特别注意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制造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辩反驳所采用的对比手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1、相关对比 相关对比是将两个相近似的对象加以对照,使人们通过对照来识其同、别其异,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更有攻击力。 案例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有名的悍妇,动辄对丈夫大骂不已。有一次妻子
42、大发雷霆,当头泼了苏格拉底一盆脏水。苏格拉底无可奈何,诙谐地说:“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 ”别人嘲笑他说:“你不是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么?怎么老婆都挑不好?”他回答:“善于驯马的人宁肯挑选悍马、烈马作为自己的训练对象。若能控制悍马、烈马,其它的马也就不在话下了。你们想,如果我能忍受她,还有什么人不能忍受呢?” 点评: 面对嘲笑者的刁钻,苏格拉底机敏地应用相关对比手法,十分精彩地为自己作了辩白,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与智慧。 案例二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西方人士问我国作家陆文夫: “陆先生,你们东方人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没有直接回答,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客人礼盒时,往往当着客人的面就打开
43、看,而我们东方人则相反,一般要等到客人离开后才打开盒子。 ” 点评: 面对东西方性文学态度的不同,作家陆文夫巧用类比,含蓄幽默。 2、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是把两类具有相反意义的对象摆在一起,通过正反对比,强化论据,使反驳更有攻击力。 案例 一位美国记者曾当着周总理的面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该国人口过多。周总理反驳道:“我不同意你这种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口只有 4500 万,不算太多,但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 150 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
44、卒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他的人口多少,而决定于他的社会制度。 ” 点评 此处周恩来总理用英美人口不多却在向外扩张、中国人口多却没有向外扩张形成鲜明对比,使对方无任何反驳余地,极具有说服力。 (五)归谬法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观点是对的,然后从这个对的原理中推导出明显的荒谬结论,放大其错误,使其结果更加荒谬,从而否定对方论题。 案例 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酒。 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 地主很不高兴地瞪了长工一眼:“有钱才打酒算什么本事? ” 长工拿着酒壶默默地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
45、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酒壶。可一看,壶里是空的。地主冲长工喊:“怎么没有酒?”这时长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点评 长工为了反驳地主“有钱能买酒不算本事”的观点,先假设地主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由此推出一个新的“有酒能倒出酒来不算本事”的观点,给地主以沉重的打击。 归谬法在论辩中如果运用得好,一般能发挥一锤定音的功效。运用时关键在于大脑反应快,能迅速明确对方话中的原理,并由此推出一个符合这个原理的荒谬的事例。然后从中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推翻对方观点的目的。归谬反驳有放大谬误的作用,常使论敌处于无地自容的窘境。归谬法往往还可以造成幽默诙谐的效果。
46、练习精选 一、始终围绕话题的演练 正方: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题吗? 正方: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反方:在医院里发现的就都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喽? 正方: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钥匙啊。 反方:我们不能仅仅让医学来参与!在非洲很多地方,艾滋病已经导致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还要让医学这个“孤舟蓑笠翁”来“独钓寒江雪”吗? 正方:那么用什
47、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要请问对方,我能改变他们一夫多妻制的制度吗? 反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 正方:不合理就不等于是社会问题了吗? 反方:染上艾滋病的约翰逊可谓是“两千宠爱于一身” ,对方认为医药是万能的,请问,你们有什么解药把其它的一千九百九十九个去掉? 反方:社会的问题当然要由社会来解决! 正方: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那不是病啊! 反方: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 正方: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 反方: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还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正方:对方还是没听清楚我说的! 如果成百上千的人得了心脏病,心脏病也成了社会问题了吗? 反方: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治疗一个艾滋病患者需要多少钱? 正方:我可以告诉你,任何医疗研究,任何医疗设施都需要经费,这不正好证明艾滋病的研究是从医学上面下手 反方:我来告诉你,治疗现有艾滋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