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原文【 XJ】经脉别论,啥意思?可理解为:“经络+寸口脉的特别论述”。精读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经脉为什么要特别论述呢?因为我们找中医切脉时,每时每刻都不会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是环境,就是我们每次切脉时的环境不同,高兴、悲痛、烦躁、安静、抑郁,对我们的脉都会有影响,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此时因生气、风寒,造成了我们某处的经络堵了,此时的脉也不同。中医是研究活人的,而西医是研究死人的,所以,每个活人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死人差异就很少,这就是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重点。【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2、,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3、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
4、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点评】此段主要说明的是人体的
5、各种活动,情志和四季的变化,都会导致人体对淫气病邪的抵御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恚:hu,恨,怒:恨。怒。望。愤。怒。淫气病肺淫气:中医谓妄行之气。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王冰 注:“淫气谓气之妄行者。”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当是之时:当这个时候(特指人体受到淫气侵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已,是止的意思。指正气强大之人面对淫气侵扰不惧,可使得病气侵扰停止。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指正气不足之人,则会导致淫气滞留而发病。总之,在疾病发生理论中,勇与怯是重要的内在依据。凡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病症充满恐惧、忧虑心理,常常能加速病情的恶化
6、;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常常能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人如果患有了疾病,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思想,要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治疗。生病起于过用:人生病是因为对身体的过度使用。【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脉搏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脉搏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7、。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
8、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强调“饮入于胃”的食物,要经常的调节,以达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目的。淫气于筋:淫,在这里的用法与前文不同,这里当“渐浸,浸渍:浸”之意用。这里指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和肝脏的分解,将精微物质渐
9、浸到筋上。浊气归心:关于此句,史上有争议,有人觉得心主神明,浊气不可能归心,因而,应是浊气归脾,而脾将精微物质分散于脉上。考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又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又曰“阴清而阳浊。”又曰“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夫腑为阳,脏为阴,既曰“诸阴皆清”,则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阴独受其浊”,则浊气归脾之外,更无一脏再受其浊。可知是浊气归脾。肺朝百脉:肺在十二官中属相傅之官,主气、主治节。肺的丞相职位决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职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和体现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气,它还可以在心的授权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
10、的血脉。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二个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丞相、总理对国家管理得好与不好,看看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干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做得如何,看看总理、丞相的水平就行。肺朝百脉,不光是中医的一个理论论述,在临床实践中,它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权衡,即平衡。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持平衡协调。气口:气口,即寸口。指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 1.9 寸,故曰“气口成寸”。水精四布,
11、五经并行水精:指食物经人体各脏器分解以后形成的津液。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五经:指心肝脾肺肾之经。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揆度以为常也揆度:(ku du):揣度,估量。此句之意,要根据环境和人体的变化,来经常调节“饮入于胃”的食物。【整段翻译】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
12、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原文】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
13、,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点评】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么是“下俞”呢?我们知道,人体有 12 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则多是在腿和脚。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大肠 -
14、 三间;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门;小肠 - 后溪脾 - 太白;胃 - 陷谷;肝 - 太冲;胆 - 足临泣;肾 - 太溪;膀胱 - 束骨此六个就是下俞穴。足乔前卒大乔,是指阳跷脉。卒大,卒 c,突然之意。一阳独啸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阳盛耳鸣,故曰一阳独啸也。肾主于耳,肾脉,少阴也,阳盛耳鸣,即知少阴厥逆,阳盛于上,阴气归下,宜泻阳补阴经之脉也。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厥气留薄: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
15、,发为白汗,调食合药,治在下俞”。“薄”为“抟tun”之讹,“留抟”言厥气留止聚结。白汗: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整段翻译】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跷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太
16、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地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一阳经脉独盛,是少阳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黄帝说
17、: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总结文章开始,我提到,确定一个脉像的因素很多,但离不开两点,即“环境+经络”。正如文章开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指的就是环境对脉的影响。今天刚好是世界高血压日,我们就以高血压为例来说明。对于西医来说,通常它只会让你终生服药,通过扩张血管来达到让血压降低的目的,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老爸从 40 岁开始服降压药,直到 84 岁去世,服用降压药 40 多年。到去世的最后几年,
18、先是离心脏最远的脚肿,到最后是手肿、脸肿,医生说,正常人的心脏都是一个泵,而老爸的心脏已经变得非常肥大,失去了泵的功能,就是一个大管子。这就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后果。因为,西医没有找到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智能系统,为了维持肢体末端的气血供应,从心脏泵出的血,需要保持一定的压力。当我们受到过度惊吓,或者过度兴奋之时,血压就会升高;反之,如果我们在低温环境中生存,人但为了保护内脏,就要舍弃四肢的气血供应,此时,血压就会降到很低。同理,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为了应对这种压力,通常血压也会升高。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然,即使没有这种环境的压力,如果我们的经络堵住了,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我们以前都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因此,当我在 9 月 28 日的深入解读萧宏慈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指出,单纯地强调通过拍打和拉筋来打通经络,而不改变引起病症的环境,只能是一条腿走路,人体是无法根本获得健康的。比如,通过拍打,确定使我姐的血压下降了 10 个汞柱,但因为造成他血压高的环境“工作压力陡增”没有改变,因此,要想根本解除血压高也是不现实的。综上所述,环境+经络的改变,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本篇,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