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中国画的用线【摘要】:在中国画中,不论工笔、写意, “线”都是整个作品的“生死之骨” ,如同一个人没有了骨头是撑不起整个身体的。【关键词】: 线 气韵 以形写神 意蕴 载体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线几乎渗透了所有的绘画领域,不论是原始的彩陶纹饰,或是战国的墓室壁画,或是宋代高度写实的白描画,或是清代的写意人物画,或是花鸟画、山水画、界画,所有这一切的表现都离不开线条。线条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贯通于中国画的始终。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近代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到:“古人言运笔作线,往往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锥划沙,如虫蚀木等语作解譬”。
2、可见中国画线条其形之丰富。线是中国画型、情感、审美等表达的载体。1中国画“线”的意蕴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就是“线”的艺术,中国画不仅以“线”来表达所描绘事物的形体、动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更深一步的表达出所画事物的质感、层次。叶浅予老师在他的论中国画的艺术技巧一文中曾说过:“中国画的每一条线,应该同时表达形、质、动三种感觉的综和效果。”如人们所传唐代吴道子所作的送子天王图中的龙,火焰和几位神像均以墨线勾描,但让人感到龙在有力地飞动,火在燃烧,神像神情泰然,衣带飞扬,物体和质感都表现的非常强烈。线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从思想文化上看,这与“阴阳五行”、“天人和一”等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国
3、画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画家从来没有原原本本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线这一造型手段,对客观事物仔细观察、分析、理解过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中国画画家在用线时有着各自不同的意蕴美感。在线条中表现出各自的气质性情及各自的审美理想。书画都讲究“气韵”、“骨法”。 2中国画的线造型和以形写神线造型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主要特点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富有精神内涵的个性表现。中国画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并在形神的关系中以“神”为主,而所谓的“神”完全是一种“意会”的存在。这是一种极为务实的“含道应物”处理视觉艺术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在主观引导下完成对作品精神追求的一个完善过程
4、。这种以“意”主宰“形”的结果,无疑给中国画的线造型注入了特殊的审美意识与个性表现。 以意造型的艺术主张,早在晋代时其理论准备就已逐渐完善。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唐代时期的画风与追求都各呈其貌,艺术主张也不尽相同。如唐代虽主张形意兼备,而表现出了更加重意的倾向,有“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画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之说。这种重“意”的倾向与主张,到了唐末则又有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至神气也”的审美意识与个性表现。故此时的造型是受意境指挥笔墨而表现,是在“意”的主导下由“形似”的转化而完成的。作品的审美意识也由此体现出作者的主张。当然这种“意”的超越,在古代也没
5、有完全消除造型上对“形似”的追求,在宋人那里,宣和画院的画家在宋徽宗赵佶的提倡下,亦以竟尚写实而迎合时尚,讲究“形似”为院体画的标准,即使这样,文人与士大夫们也没有改变崇尚画中应有诗意、情思、意趣的审美观,并使其逐渐在画面的艺术处理与追求中占据优势,且“意境”之说也被提升为画中追求的首位“线”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在作画中视觉对物体感觉的一种主观创造。它是随着物体的形态、质感变化而变化。在中国画中,不论工笔、写意,“线”都是整个作品的“生死之骨”,如同一个人没有了骨头是撑不起整个身体的。以工笔为例,画白描时“线”没有勾勒好,颜色再上的漂亮也是没用的。由此可见,“线”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及绘画
6、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相处的哲学特性与主张,在承传中多以横向性吸收与兼并的态度对待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造型意识,使中国水墨画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意象的表现来完成对空间的建立,即创造出一种多维的空间样式。这种艺术的前瞻性创造,对于西方艺术来说,到了近现代才从焦点透视的空间样式中解脱出来。所以说,以线造型拓展而成的物象意象空间表现,正是作者精神性与抽象空间相结合的统一体。由此说明,艺术并不是对大自然的简单再现或复制,而是艺术家心灵中那种切身感受的真切与初始的表现,是转化自然空间中的物质形态为心理空间中视觉心态的艺术再现。总之,中国画中的“线”是塑造绘画多种画外余音,象外之意的前提。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一般展示了超现实的抽象美的特质,成为中国绘画的灵魂。头铺初中程 婷201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