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

上传人:彼岸花开 文档编号:6070755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 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二) 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2、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3、,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二) 社会工作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 19 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社会工作的形成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

4、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 17 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1601 年英国女王颁布“救济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到 1

5、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其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二)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 预防,救助 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崇尚儒家思想,在较为封闭的圈子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二)

6、20 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三)1949 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四)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978 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许多历

7、史上积累下来和新产生的问题,1979 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服务对象的困难是社会工作面对的直接任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更能反映社会工作的范围及其功能。(1) 日常生活方面(为有困

8、难者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2) 就业方面的问题(3) 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三) 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一) 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国际上公认的涵义: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本事却是相同的,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二)一般性定义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

9、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同怜悯、同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福利也不相同。(三)几个相关概念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2.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10、一切措施。协议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3.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一) 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题,他将自己的意

11、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二) 社会工作的要素1、社会工作者:他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就无从谈起。2、受助者:也成服务对象、工作对象。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4、助人活动:它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社会工作的类型(一) 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综观社会工

12、作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这表现为服务提供者由慈善助人者向专业助人者的转变和从不太重视工作技巧到十分强调专业工作方法的变化。因此,社会工作曾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其最初的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二者之间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当前,我国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有三种:1、普通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它是附属性的建制。其工作人员凭借忠诚、热心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基本不需要助人专业

13、培训。它基本上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2、实际社会工作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他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妇联对妇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工作人员基本属于国家行政干部,他们利用正式的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及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其服务工作部分是实际社会工作,它是行政性和半专业性的。这类工作当前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3、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

14、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由于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导致社会变迁。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之上,当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解释时,社会学就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二)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的科学。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是个人性的,并与他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到社会心理学得知识去分析

15、和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理论支柱。(三) 社会工作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关系政治学是研究权利关系的科学,它不但指国家政治体制,也研究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利运作过程。在一些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社会工作就是要维护社会弱者的权利,使其享受公平。社会弱者所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要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根本途径是完善社会制度,社会工作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社会弱者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利的努力。管理学知识对社会工作的贡献,集中反映于社会行政之中,社会行政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一整套管理方法对社会工

16、作机构进行管理以有效地达到社会工作的目标,是管理学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突出体现。(四) 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主张社会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即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而使社会弱者得到好处,并认为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弱者的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五) 社会工作与伦理学伦理学时研究人类行为之对错、善恶的科学。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尊重受助者,保护受助者,帮助受助者。这无不体现了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精神。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

17、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

18、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 (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社工作者的角色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

19、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6)政策影响人社会工作者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2、救难3、解困4、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持续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运行的有序性。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第一,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第二,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20、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第一,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第二,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第三,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同维持社会秩序视为社会工作的两项相互联系的功能。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但二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相互冲突。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

21、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在社会制度并不能合理地向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合理援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要求修订政策,他们对原有政策或秩序的触动又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其后果也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协调的社会秩序。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目标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社会工作包括对受助人问题的辨认和对其企求的接受,收集助人所必须的资源并将其传递给受助者。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

22、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一般来说,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涵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福利服务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即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受助者求助模式即有困难者怎样向福利服务提供者请求帮助,资源获取模式即福利服务提供者如何获得提供服务所必须的资源,服务提供模式是指服务提供者如何将资源传递

23、给服务对象。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现有的、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 第一 ,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没有其他资金来源。 第二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 第三 ,在提供福利

24、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众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 第四 ,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 第五 ,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综上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一) 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

25、同的影响。(二) 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称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三) 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与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及强度有关,即它们给社会工作提供了补充服务的活动空间。因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时,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社会工作获得了存在的必要条件。民间互助

26、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大。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内容:1978 年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这场体制改革内容的集中表述。 (P33 了解)特点:第一,整体性。这场变革不但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科学教育、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第二,渐进性。以探索性改革为前导,获得经验后再推广经验。第三,非同步性。从总体设计的角度看,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体制外围后体制核心。第四,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改革是有计划性的,而一些自发性的改革则使各种亚体制

27、之间出现不协调。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P33 了解)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发展社会服务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改革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建两种努力下发展的。两种社会工作在共生和互动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显现了原有体制的强有力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明显地反映出对原有制度和经验的路径依赖。(二)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结构特征:第一,不同模式并存。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

28、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于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将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成长。第三,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我们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现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

29、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第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作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耻感及不平等意识。(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正式社会工作,又称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它开始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进程

30、。早期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求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并应互相帮助。(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化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19 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成立,吹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号角。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世俗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社会工作世俗化同步发展的。在这两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中的宗教价值逐渐让位于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价值,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帮助人不再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而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P42 看)(一)

31、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二)价值和社会工作者(三)价值和知识(四)价值和技术三、价值和反价值(P43 读)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的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一)操纵(P43 读)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案主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二)家长作风家长作风涉及对另外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

32、作的价值体系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是西方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些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于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因此,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成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深厚基础。(一)新教伦理新教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在神学领域里树立起个人的权威,在世俗领域中产生思想解放作用,诱发自由、民主、自立观念的产生。(新教伦理的假设 P44 读)(二)人道主义其实质就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蒙,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人道

33、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它有如下组成部分: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第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第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第四,伦理上的人道主义。(P45 读 HPU 观点假设)(三)社会福利观念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的灵魂。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分为两个范畴:第一,作为非市场经济让渡的社会福利,它以免费的方式向需要者提供食物和服务。第二,作为满足基本需要服务的社会福利。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和物质上的,而且包括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增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P47 读)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中,但影响最大的有三个范畴:第一是由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二是由

34、比斯台客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第三是由泰彻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一)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定义包括六条价值叙述:(1) 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2) 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3) 它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4) 尽管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是每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唯一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5) 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全部潜能和社会责任假设。(6) 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阻止在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的自我实现的障碍。操作定义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新教伦理中的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完成了从个人责

35、任向社会责任的过渡。这种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二)比斯台客的价值体系他认为:(1)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2) 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利(3) 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4) 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利(5)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6) 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手段的权利(7) 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利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8) 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最

36、重要的(9) 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10)社会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三)泰彻的价值体系泰彻认为:(1) 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2) 每一个人都应该收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3) 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4)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5) 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货物和服务的控制(6) 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须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四) 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泰彻的价值体系与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仔细比较起来,操作定义和泰彻的价值体系还有相当的差异。首先,前者更多的是从社会的立场说话,而后者,则主要是站在

37、个人立场上说话。其次,前者采用更加肯定的语气说话。而后者则多采用虚拟语气说话。这是其基本立场的不同所致。最后,前者更加一般化,更加接近知识范畴;而后者则比较具体化,更加接近价值范畴。与其他两个体系相比较,比斯台客的价值体系居于二者之间,兼有上述两个体系的特征,比斯台客价值体系更能代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更能发挥持久性的影响。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和争论(一)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的对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长期受到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束缚。社会学曾经被当作社会主义而受到限制,以实施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社会工作更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扣上“社会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限制。这尖锐地

38、反映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和对立。西方社会把一切与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社会工作都标定为“激进的社会工作” ,就是证明。(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之争(P49 读)在社会工作内部,不同学派之间在价值观的内容、重点和取向上亦存在着争论,作为代表的是功能学派和治疗学派的矛盾和对立。功能学派认为,社会个案工作的技巧并不是精神病学的附属物,而是基于帮助而不是治疗这一特殊过程概念之上的一项完全独立的技术。治疗学派主要以精神分析的理论化、扩展的人格类型、心理社会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具有特色的防御机制和个人成熟水平等为方法论基础。治疗学派把其服务看成是可以精确度量的,功能

39、学派则反对这种对“治疗”一词的使用。(三)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P49 读)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价值所决定的,是受到机构价值影响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三者并不总是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有时候它们会出现尖锐的对立和斗争。西方社会的社会价值是受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影响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作方式,并不能保证社会都认同社会工作者所信奉的价值体系。机构的价值应该反映社会的价值,有时候机构并不能忠实执行社会的价值。(四)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P49 读)专业的价值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把抽象的叙述转变成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时,在价

40、值的操作上可能出现问题。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需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三个来源:(1)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需要借鉴和创新)(2) 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批判与继承)(3) 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综合与发展)(一) 借鉴与创新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观影响的共享的部分,承认社会工作中某些核心价值的普遍性,是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前提。资本主义在其工作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资产阶级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用

41、以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创新工作,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二) 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是建立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丰富源泉,我们要批判其封建性的形式,继承其爱人助人的内容。(三) 综合与发展三大构件组成了中国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1)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 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提炼共性,进行综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根据我们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借鉴和创新,对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价值理念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对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

42、念和综合和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拟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社会价值、专业价值、专业伦理价值和操作守则。(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整个大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们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理念所决定的,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它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是和国际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相平行而发展的。(二)专业价值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1、敬业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2、接纳接纳是拒绝判断,积极地追求理解,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3、自决自决即

43、自我决定。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当事人自决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当时人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第二,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当事人绝对无害。4、个别化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5、尊敬人(三)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受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同时又是前两种价值的具体表现,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P53-54 读)(1) 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2)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

44、责任(3) 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4) 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5)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6)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四) 操作守则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所谓“社会工作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社会工作需不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一些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而不是以来于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将个人经验的作用置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之上的观点,导致社会工作者中间一种轻理论重经验的不良倾向,对于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45、有着不利的影响。从社会工作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的变异性、特殊性中,得到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体,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就能把这种共性寻找出来,这种被我们寻找出来的共性,与我们的个人经验一起,总是能构成我们知识中一个有用的部分。第二,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理解,以为“理论概括”必须是很强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的概括,通过理论概括所得到的知识必须在很大的时空范围内有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其实,社会工作实务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

46、斥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运用。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关系(P58 读)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P59 辅助性的解释,读)(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逻辑结构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P60 读)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调查”阶段。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社会工作者对理

47、论及理论的用途完全缺乏明确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精神分析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应该是一门科学,然而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功能主义学派”的新的社会工作观,在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与精神分析学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实践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只有洞察了一个人心理世界所经历的早年过程,才有可能将他从当前行为模式的羁绊中解救出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探寻和治疗服务对象的心

48、理疾患。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情境即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实践所决定的。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服务对象本人。第四个阶段(被大卫豪)称为“获得”的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会工作者竞相从佛洛依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

49、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第五个阶段则可称为“盘点”阶段。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论”的理论框架。第七个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归类”阶段。多元理论并存被当做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复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来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分别称之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和“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这两部分,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区别: 第一,它们的内容互不相同。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进行说明, “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它们的功能互不相同。 就它们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侧重于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工作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