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和声 1 和声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和声基本知识的一些资料,适合音乐入门及和声提高,推荐。1. 大小三和弦、大小调中的主、属、下属和弦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和声基础是三和弦,三和弦又以大小三和弦为最基本。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分别被称为根音、三音和五音。而和弦的性质,则是由根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的距离(及音程),来决定的: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小三度的,被称为“大三和弦” 。 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小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大三度的,被称为“小三和弦” 。西方古典音乐(从 16 世纪以后 ),是以大小调为主的。大小调都各有三个最主要的三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分别是调内的 i 级
2、、v 级和 iv 级。我们看到,大调的主、属、下属是大三和弦。小调的主、属、下属是小三和弦。作为小三和弦的小调属和弦,当进行到主和弦时,感觉缺乏力量。原因是小调的 vii级,到 i 级是大二度,没有向 i 级的强烈倾向。而大调的 vii 级和 i 级之间是小二度关系,有强烈的倾向。因此,西方传统和声,常常把小调的 vii 级音升高半音。升高后的 vii 级音和 i 级和大调一样,是小二度关系,被称为 “导音” ,(大调的 vii 级亦被称为“导音”)这样,小调音阶中的 vii 级就被升高了。这种小调音阶, vi 级和 vii 级间是增二度,被称为“和声小调” 。vii 级没有升高的,被称为“自
3、然小调” 。这两种小调,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都被广泛运用,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和声小调占绝对优势。西方传统和声是建立在这样的进行:由主和弦开始,经过下属和弦,到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上的。这个进行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基础,所有的其它和声进行,都是这个进行的扩展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下属不能直接接在属之后,这被称为功能倒置。这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一种美学体系,及力量不断增加,最后解决的美学体系基础上的。属后直接接下属,被认为是解决到主和弦之前的力量衰减,因此不被接受。但现代流行音乐中,这种限制完全被打破。 我们的第一个和声公式:i-iv-v,后面可以接 i 级,或其它可以接 v 级的
4、和弦。(其它可以接 v 级的和弦将在以后介绍。)注 1:“大小三和弦”是指和弦的性质,及这个和弦的特性是什么。而“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是指和弦的功能,及在大小调中起什么作用。 “i 级、v 级和 iv 级”是和弦根音的音级,及和弦根音在音阶中所占的位置。2. 增减三和弦和大调中的副三和弦西方传统和声体系中,除了大小三和弦外,增减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叠置而成。减三和弦是由两个小三度叠置而成。在大小调中,除了主、下属和属以外,其他音级上的副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大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 级:小三和弦。iii 级:小三和弦。vi 级:小三和弦。vii 级:减三和
5、弦。ii 级三和弦,由于和 iv 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被归为下属和声组。vi 级三和弦,由于和 iv 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也被归为下属和声组。然而 vi 级三和弦,同时和 i 级三和弦也有两个共同音,因此也有主的倾向,因此有时在属到主的进行中,用来代替主和弦的位置,被称为“阻碍终止”(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终止,感觉上象被 vi 级和弦从中间阻住了一样。 )iii 级三和弦是一个较少用的和弦,它具有 i 级和 v 级的双重功能( 因为它和 i 级、v 级之间,各有两个共同音),作为 i 级的运用:i-iii-iv。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说 iii 级是
6、具有 i 级的功能呢?因为它可以被 i 级 7 和弦代替(关于 7和弦,后面有详尽的论述),而效果和用 iii 级三和弦及其相似。我们也可以把 iii 级作为 v 级到 iv 级间的桥梁,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不允许 v 级直接到 iv级的连接的。vii 级三和弦和 v 级有两个共同音,它属于属和声组。vii 级三和弦由于是建立在导音上的,因此也叫“导三和弦” 。现在我们把四个副三和弦加到我们的 i-iv-v 进行中:i-vi-iv-ii-v-i。这是最常用的和弦应用顺序,也是最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人们不大颠倒其中 vi 和 ii 的顺序,尽管它们都属于下属和声组。) 但这一和弦功能序进,可以简
7、化和代替,如可以变成:i-vi-iv-v, 或者 i-iv-ii-v,及更常用的 i-ii-v,或 vi-v,i-vi-ii-v 等,后面可以跟 i 级或者接其他的可行连接。( 其他可行连接将在后面介绍。)这其中的 v 级也可以被 vii 级或 iii 级代替。v 级之后可以接 i 级,也可以接具有双重功能的 vi 级,变成: i-vi-iv-v-vi。vi 级后面可以接上述所有能接在 vi 级后的和弦公式连接片段。比如这两个功能连接都是很好的:i-vi-iv-v-vi-v-i,i-iv-v-vi-ii-v-i 。请注意这一和声公式:i-vi-iv,这是西方流行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声公式之一。3.
8、小调中的副三和弦及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关系自然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 级:减三和弦。 iii 级:大三和弦。vi 级:大三和弦。vii 级:大三和弦。其中 ii 和 vi 级的功能和大调类似。vii 级由于是大三和弦,不具有导向 i 级的性质,因此更倾向于作为它关系大调的属和弦。(关于关系大小调,将在这一节的后面介绍。)iii 级和弦,由于有很强烈的关系大调 i 级的属性,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向关系大调的转换。和声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ii 级:减三和弦。iii 级:增三和弦。vi 级:大三和弦。vii 级:减三和弦。iii 级由于有导音需要解决,更倾向于连接 i 级
9、。这种 iii 级较少见于流行音乐中。vii 级和大调中的 vii 级一样。由于它们是建立在导音上,因此被称为:“导和弦”(或称导三和弦)。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中的和弦经常混用。在流行音乐中,常用的小调和弦为:i 级: 小三和弦、ii 级:减三和弦、iii 级:大三和弦、iv 级:小三和弦、v 级:大三和弦、v 级:小三和弦、vi 级:大三和弦、 vii 级:大三和弦、vii 级:减三和弦。(比大调多了几种大小和弦的选择。)最常见的两个小调和声公式:i-vii-vi-v和 i-iv-vii-iii-(v)。这个和声公式中的各和弦根音(在 v 级之前) 都是五度关系,这在古典音乐里是一种非常有力的
10、和声进行,我们可以不让它从 iii 级直接接 v 级,继续按照五度关系推导下去,成为:i-iv-vii-iii-vi-ii-v-i。这在和声学中叫做模进。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其中 vii-iii-vi 三个和弦,与其说是 a 小调,不如说是 c 大调的v-i-iv 更合适。这种暂时偏离原调的现象叫做“离调” 。在小调中,经常出现向关系大调的离调,已使音乐更丰富。所谓关系大小调,或称“平行大小调” ,是指调号相同的一对大小调,它们互相为对方的关系大调或关系小调。比如 c 大调是 a 小调的关系大调,a 小调是 c 大调的关系小调。还有一种大小调关系称为“同名大小调”或“同主音大小调” ,是指
11、大小调共享一个主音,而调号相差三个升降号,比如 c 大调和 c 小调。而关系大小调不共享主音,主音间相差小三度。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同主音大小调要比关系大小调更近,转调更自然。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正好相反,关系大小更近。4. 旋律小调及和声、和旋律大调;和弦的转位我们看到,和声小调的 vi 级和 vii 级音之间是一个增二度,如果在旋律中用到这两个音级时,这个曾二度会使人感到很不自然。如果用还原的 vii 级音,及自然小调音阶,就没有了这个增二度,但是如果我们在和声中需要一个大的 v 级和弦,就不得不用升高的 vii 级音,不然和弦和旋律就会发生矛盾。另一个解决办法是把 vi 级也升高,增二度变
12、成了大二度。这种小调称为“旋律小调” 。旋律小调音阶只有上行时 vi 级和 vii 级是升高的,下行时就同时还原了,和自然小调的下行相同。但我们不必拘泥于乐理知识上的上行、下行规则,用时完全可以灵活掌握。我们看到,升高了 vi 级和 vii 级的 a 旋律小调上行音阶,和 a 大调音阶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 iii 级音,前者是 c 后者是 c#。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区分大小调的唯一标准是 i 级和 iii 级间的音程是大三度(大调)还是小三度( 小调),其它音级均不能用来确定一个音阶是大调还是小调。 到目前为止,我们讲完了大小调体系中的三种小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而大调
13、,其实也分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只不过后两种大调没有那两种小调常用。和声大调中的 vi 级音是降低的,用这个音构成的下属 (iv 级)和弦是小三和弦。这个和弦对 i 级的倾向比大三和弦的 iv 级更强。无论是作为大三和弦的 iv 级和弦,还是小三和弦的 iv 级和弦,进行到 i 级和弦,称之为“变格进行” ;如果是在终止中,及被称为“变格终止” 。这种进行通常用在一个乐曲或一个段落的结尾,作为补充,或称主和弦的延续,以增强终止的感觉。例如这样的和声进行:i-vi-iv-ii-v-i-iv-i。 而 i-v-i 称为“正格进行”或“正格终止” 。i-iv(iv)-v-i 在终止中
14、被称为完全终止。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和弦的最低音都是根音,被称为“原位和弦” 。如果和弦根音向上翻一个或几个八度,不再是和弦最低音时,我们称之为和弦的“转位” 。三和弦总共有两个转位,被称为六和弦和四六和弦:多数原位和弦都可以用它们的转位和弦代替。但习惯上,乐曲的开始和结尾较多是用原位的 i 级(弱起小节有很多是用原位或转位的 v 级)。古典和声中,转位和弦经常被用作原位之间的过渡。四六和弦经常用作原位和弦和六和弦的过渡。在古典音乐的终止和半终止中(乐段的停顿称为“终止” ,往往以主和弦结束;乐句的停顿称为“半终止” ,往往以属和弦结束),我们经常能看到属和弦(v 级)前有一个强拍上的主四六
15、和弦,这个和弦称为“终止四六和弦” 。原位和转位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和弦的低音位置(及原位还是哪个转位) 其实就是和弦用什么音作为低音,因此,其主要作用还是得到一个好的低音线条,在通俗音乐中就是好的 bass 声部的主干。多数情况下,低音线条才是决定和弦用原位还是哪个转位的关键。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规则恐怕就是:不能八度平行和五度平行。八度平行被认为是使和声进行突然减少了一个声部。而五度,在古典音乐中被认为是和谐度仅次于八度的音程,它太和谐了,以至于平行的五度使人感觉也象少了一个声部。而五度平行这一规则被德彪西打破之后,无论在现代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中,再也不是问题了。德彪西式的美妙九
16、和弦平行爵士乐中的和弦平行 5. 和弦的开放排列,重复音及四部和声当和弦音不是按照音高顺序排列,而是相隔一个音排列时,就会得到类似下面这个和弦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叫:“开放排列” 。而我们以前一直用的排列方式叫“密集排列” 。在古典音乐中,和弦除低音以外的各音间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八度,而低音和它相邻的上声部则不受这个限制。这个原则源于声音在物理上的自然泛音列。我们看到,泛音列是从疏到密排列的,及越向上音程越小。泛音列是向上无限延伸的,向下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低,向上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高。 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受教会音乐影响非常深远,和声学是从宗教四声部圣咏的写作原则发展而来,因此传统和声教学都是
17、以四声部圣咏为基础。四个声部的名称自上而下分别为: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alto)、男高音 (tenor)、和男低音(bass)。和声学习题和范例通常把四个声部写在钢琴谱上。三和弦共有三个音,我们怎么把它应用到四部和声当中呢?这就需要重复至少一个音:三和弦的原位通常重复根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上三声部是音高相邻排列的为密集排列法,如第一、三、五个和弦;反之是开放排列法,如第二、四、六个和弦。)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六和弦通常重复根音或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四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个和弦是混合排列法,因为上三声部间既有相隔排列又有相邻排列;第二、四是开放
18、排列法。) 现代和声理论 2 和声的基本知识 二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通常重复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五个和弦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个和弦是开放排列法。) 运用这些排列方式,在没有八度、五度平行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写作传统和声了,下面是按照四部和声形式写的和声公式:i-vi-iv-ii-v-i由于我们的教程主要是面向流行音乐家的,所以我不在传统的四部和声上过多停留,只是要说明一些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仍然重要的一些原则:(1) 重复音:当声部的数目多于和弦音的数目,需要重复时,三和弦应根据根音优先、五音其次、三音最次的原则,除了一些例外(例外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19、) 。(2) 保持各声部线条通畅,尽量使每个声部都有一定的旋律性( 那些和声性乐器,及一个乐器演奏多个声部的,如钢琴、吉他除外)。(3) 注意各声部的分工:高声往往是旋律声部,重要性自不必说。( 当然,也常常有次要声部在主旋律之上的情况。) 内声部较为平稳,略有旋律性。 (还要注意演奏内声部的乐器本身的特性。) 低声部除了旋律性外,要注意给音乐以稳定的低音的感觉,如果低音流动的象主旋律,就很可怕了。(低音线条不一定比主旋律流动的慢,但不是同一种流动方式。)低音也不能象内声部一样平稳而缺乏跳跃。一般情况下,低音在乐曲的开始是较平稳的,到了高潮和结尾处,常有四、五度的跳进,来增强和声的推动力。具体
20、的处理方法不能在几句话中完全说清,后面的内容中还有详细介绍。总之,好的声部写作中的高声部、内声部和低声部应该是不能随便互换的。(4) 八度平行在两个独立声部间是不允许的,除非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声部,而是同一声部的八度重复。五度平行在通俗音乐中不受限制,但应注意,五度平行是和西方古典音乐格格不入的,它是另一种效果,你的作品是否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而不是声部写作中的失误。(5) 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声部交错:声部交错是指原先在下面的声部跑到其上声部的上面了,这样的声部进行,使声部本来的线条不清楚。6. 和弦外音在为旋律配和声时,最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如何选择和弦了。而要决定用什么和弦,就要先知道旋律中
21、哪些可能是和弦音,哪些可能是和弦外音。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也是和声配的质量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1) 经过音经过音就是两个和弦音之间作为过渡的自然音或半音,使旋律更为流畅。2) 辅助音 辅助音是同一和弦音的两次出现之间的自然音或半音装饰,使旋律更富于变化。上述两种和弦外音的单个运用,可以说,几乎每个搞流行音乐的人都知道如何运用。但是它们除了单个运用,还可以多声部同时运用。三个以上声部就可以组成经过和弦。(经过和弦多由平行的六和弦或四六和弦组成)下面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的(或者说恶俗的) 圣诞歌曲片段,标+号的为经过和弦或辅助和弦,请大家自己判断是经过还是辅助。上面标箭头的和弦为倚音和弦,
22、下面将重点讲述倚音。低音声部也是可以运用经过音和辅助音的。(显然辅助音用得很少,因为低音中的经过音给人一种推动力,而辅助音好象原地未动。)上面两例只标出了低声部中的经过音,请朋友们自己找出高音旋律中的经过音和辅助音。很多和弦超出了目前讲的范围,以后的内容会覆盖它们的。小调原位主和弦(i 级)之后的低音向下半音进行,在西方流行音乐中非常流行。和弦外音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恐怕就是延留音和倚音了,而这两种和弦外音可以说是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精华之一,是枯燥的大小调和声体系使和声复杂化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浪漫派音乐美丽动人的不枯竭源泉之一。3) 延留音 延留音是前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变和弦时不立刻离开,而是停留一
23、段时间,然后在解决到新和弦的和弦音。这音在前一和弦中,称为“预备” ;在新和弦中停留,与新和弦相冲突时称“延留音” ,解决到的新和弦音称“解决” 。学院派和声写作中,运用延留音的规则是:延留音要解决的那个音,不得在上三声部中与延留音同时出现 (低音声部除外 ),因为这样就减弱了解决音的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延留音的效果。4) 倚音 倚音与延留音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倚音没有预备。大量运用延留音和倚音,能使简单的和声进行变得非常丰富。延留音和倚音也可以在多个声部中出现,三声部的平行(如上面中箭头指的那个)就形成延留音或倚音和弦。延留音或倚音的解决不一定在本和弦中,也可以在下一个和弦中解决。连续的运用延留音
24、和倚音,可以形成瓦格纳式的“连续不谐和”且有推动力的,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5)持续低音持续低音是一种,把低音和上面声部的和声进行分开,而低音一直保持同一个音的和弦外音。由于低音是持续音,上面声部的和声就没有了低音,这样也就没法判断低音位置,是原位还是转位了,因此带有持续音的和声,在和弦标记上,只标出和弦功能,而不标原位还是转位,持续音由下面的一横线表示,横线一直拉到持续音结束的地方。我们看到,持续音的引出,是由一个和弦的低音引出的,后面的和声变了,可是低音却还保持原来的音,这就是持续音的用法。我们还发现,上例中的第二个和弦也可以解释为 iv 级*和弦,这说明,在和声当中,同一和弦由于观察的
25、方向不同,经常有不同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只有低音可以“持续” ,其它和弦音也都可以持续,只是没有低音那么常见而已。正如其它和弦外音一样,持续音也可以在两个声部以上使用,多个持续音就形成了持续和弦。6)先现音 先现音是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中提前出现。先现音通常比较短,不合前一和弦发生冲突。在古典音乐中,先现音是比较少见的,但现在的欧美流行音乐中,先现音往往成为一种主要风格,大量先现音和先现和弦的运用,使节奏不那么呆板,而有生气。careless whistle7)跳进的辅助音当辅助音不是两端都有和弦音支持,而是只有一端有和弦音时,称为跳进的辅助音。和弦外音的分类:和弦外音
26、根据它是与和弦同时出现,还是在和弦之间出现,被分为:强和弦外音和弱和弦外音:强和弦外音:延留音和倚音、持续音。这三种和弦外音和和弦发生短暂的撞击。弱和弦外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和跳进的辅助音。这几和弦外音是在和弦之间,不同和弦发生撞击。7. 传统和声中的四种七和弦我们注意到,原位的三和弦都是三度叠置的。事实上,西方的和声就是以三度叠置的和弦和它们的转位为基础的。在三和弦之上再叠置一个三度,就成为“七和弦”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和弦(triad)的命名是由于它有三个音,而七和弦(seventh)以及后面的所有其它和弦都是以它们的最大音程命名的。传统和声中的七和弦有四种:大小七和弦:大三
27、和弦+小七度小小七和弦(可以简称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度减小七和弦(也称半减七和弦 ):减三和弦+小七度减减七和弦:减三和弦+减七度( 可以简称减七和弦)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因此有原位和三种转位:原位:七和弦、第一转位:五六和弦、第二转位:三四和弦、第三转位:二和弦转位和弦的命名,根据的是七和弦转位后有一个二度,这个二度的两个音和低音的音程关系。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构成四部和声时不用重复任何音,总共有六种排列法:(第一、三、五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是开放排列法。)如果声部数目超过四个,最先考虑重复的应该是根音,其次是五音,三音和七音最好不要重复,特别是大小七和弦。最常用的七和弦恐怕是
28、属七和弦了,它是属和弦(v 级) 加上一个小七度,是一个大小七和弦。由于这个七度,它向主和弦(i 级)的倾向就更强了。学院派和声学属七和弦(v7) 解决到主和弦(i)的标准方式是:属的根音向上或向下跳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三音向上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五音向下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七音向下级进到主的三音。解决到的主和弦有三个根音,而没有五音。 属七和弦的其它三种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除了属的根音“保持”(原地不动称为“保持”)外,其它都一样。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 。 。属七和弦的五音是个无关紧要的音,有时可以省略,重复根音,以构成四声部: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方式如下,得到一个完整的主和
29、弦。属七和弦到 vi 级的阻碍进行。其它音的进行都和到主和弦相同,只是属和弦根音向上级进到 vi 级和弦的根音,这时 vi 级和弦重复三音(这是标准的西方传统和声的阻碍进行 )。除了属和弦以外,次常用的恐怕是 ii 级七和弦了,它在大调中是一个小小七和弦 (或称小七和弦)在小调和和声大调中是一个减小七和弦 (或程半减七和弦 ),它和 ii 级三和弦一样,属于下属功能组,最常接的是属七和弦,标准的连接方式如下:还有一个较常用的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导七和弦是建立在导音(i 级音下方小二度)上的七和弦,自然大调中是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 ,和声大调和和声小调中是减减七和弦(简称减七和弦)。由于减
30、七和弦向主和弦(i 级)的倾向更强,因此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大调作品中更常用。导七和弦和导三和弦(vii 级和弦) 一样,属于属和声组,它的各转位解决到主和弦的标准进行是:为了避免平行五度,导七和弦及其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主和弦重复三音。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 。 。 。 。 。我们看到,减七和弦的原位和四个转位,听起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在声学上都是小三度叠置,而仅仅在理论上不同。而同一个和弦,用不同的记谱方式,也可以写成不同的四个和弦,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调,可以解决到不同的主和弦。同一和弦可以解决到降 e 大调、c 大调、a 大调和升 f 大调。也可以解决到降 e 小调、c 小调
31、、a 小调和升 f 小调。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等和弦转调” 。和声的基本知识 3 和声的基本知识 三8. 大小调中的其它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十三和弦除了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外,流行音乐中常用的还有大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 ) 和小大七和弦。大大七和弦是由大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 。 。 。 。 。 。 。 。小大七和弦是由小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 。 。 。 。 。 。 。 。大大七和弦在流行音乐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在大调中,i 级、和 iv 级七和弦是大大七和弦,和上一节提到的七和弦一样,本节中的七和弦,和几乎所有七和弦,都和它们的三和
32、弦属于同一功能组。在小调中,iii 级、vi 级是大大七和弦。在第三节,我们提到过的模进:i-iv-vii-iii-vi-ii-v-i ,现在可以用七和弦代替三和弦:i7-iv7-vii7-iii7-vi7-ii7-v7大调中,也可以作类似的模进:i7-iv7-vii7-iii7-vi7-ii7-v7-i7平行的七和弦,给人一种不知道是大调还是小调的感觉,连调性也模糊了。小大七和弦更多地用在和声大调的 iv 级上。第六节中的一些低音声部经过音的例子,也可以解释成七和弦的转位,二和弦。其它种类的七和弦,我将在爵士和声中介绍。七和弦再向上叠置一个三度就是九和弦了,最常用的九和弦是大小调 ii 级的
33、九和弦和属九和弦(v 级九和弦)。由于九和弦有五个音,把九和弦写成四部和声时需要省略一个音,小调或和声大调的属九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其它种类的九和弦可以省略三音或七音。 (意思也就是说九和弦很少省略五音,通常省略三音或七音)把属九和弦放到前面小调的模进中代替属七和弦:小调 i 级九和弦也是很常用的。东京爱情故事以九和弦再向上叠置,就可以得到十一和十三和弦。不能再向上叠置了,因为 15度是两个八度。(十一和十三和弦的实例,请见上例。 )属音上的十三和弦通常比十一和弦更常用一些,通常省略三音和十一音,五音有时也可省略。我们看到,属十三和弦实际上就是属七和弦+iv 级三和弦,或者说属三和弦+iv 级七
34、和弦。和弦叠置的越多,它本身的功能属性就失掉的越多,连续的高叠置和弦,很容易陷入枯燥,因为很难听出和弦功能的交替了。所以大量运用高叠置和弦,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一些爵士乐演奏家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下面的例子中,把九和弦分成上下两个三和弦。9. 附加音和弦所谓附加音和弦,就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或用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代替原来三度叠置的音。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v7):这种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就非常常见。它们一般解决到主和弦:六度音的属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来五音的进行。为什么我们不把那个附加的六度音解释成属十三和弦的十三音呢
35、?因为它是孤零零地出现的,没有和九音、十一音同时出现。六度音也经常附加在大调 i 级上,其它和弦上的六度附加音,都可以解释成它下方三度的七和弦的转位形式。大调 i 级上的附加六度音一般不用在 i7 和弦上,而且和弦通常不省略五音,这是它和属和弦上的附加六度音的区别。二度音也是一种常见的附加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进行:在运用二度附加音时,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二度附加音同时“粘在一起” ,形成两个二度叠置,应让它们在时间上错开一些,或在距离上错开(如把根音降低八度)。四度附加音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附加音,它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倚音,然后解决到三音。因此,用四度附加音的时候,往往省略和
36、弦的三音。 (靠,这不就是挂留 4 和弦吗)下面这个例子摘自 abba 重唱组的“super trouper”开头部份:。 。 。 。 。 。但有时四度附加音并不解决,特别是在一些有爵士风格的音乐当中。10. 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下属的属和弦所谓离调和转调之间的区别,其实一个就是暂时离开本调,而另一个是不仅离开本调,而且要巩固新调的调性。巩固新调的方法无非是:1) 正格进行、2) 反复两次以上的属到主、3) 借助乐段的终止或半终止,这三种方法之一。离调的标记常见为:n/v-n(n 和弦的属到 n);而转调则要标出新调的调性。 (请见下面例题中的标记) 不过很多时候,究竟是离调还是转调,
37、并不是很容易判断,而一定要把两者区分得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由于离调和转调既是较难的技巧,也是非常关键和有用的,而且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一种良好的感觉。因此,从本节开始,我放慢速度,并且每次举更多的例子。最常见的离调和转调,莫过于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了。当大调进行阻碍进行时(v-vi) ,如果在 v 级之后加上一个 vi 级的属和弦,可以使进行更加顺畅。我更喜欢这样的进行:。 。 。 。 。 。 。 。 。小调要向大调离调,可以通过模进:也可以直接跳到大调的主和弦中,但这种做法比较难:一般来讲,作品离调或转调到关键大调或小调后,会很快回到原来的小调或大调中,而不会留在新调上
38、结束。要用转向关系大调或小调,而摆脱原调的调性引力是很难的,很容易做得不自然。在大调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然而效果却很不错的和声进行:v/vi-iv。这个进行其实就相当于关系小调的 v-vi。下属的属和弦如果我们在这个进行:i-i7-iv 的 i7 和 iv 之间,为了声部流畅,加一个 “降低半音的 i7和弦”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下属的属七和弦”v/iv ,这个和弦是借用下属调( 上例中是 f 大调)中的属七和弦,临时离调向下属调。应注意的是,事实上只有“下属的属七和弦” ,而没有“下属的属和弦” 。为什么呢?其实, “下属的属和弦”及主和弦, “下属的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及
39、主到下属的进行,怎么能体现出离调象下属调呢?11. 重属和弦和下属的属和弦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恐怕是重属和弦了。试想,如果在一个作品中用了重属和弦,恐怕很难能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音乐。(不过,在本节的后面,有类似重属和弦的效果,在中国音乐中运用的例子。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重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属和弦。在 c 大调中,属于重属和弦功能组的和弦,包括d 大三和弦d(重属和弦)、d 大小七和弦d7(重属七和弦)、f#减三和弦f#dim(重属导和弦,这个和弦很少用)、和 f#减七和弦f#dim7(重属导七和弦) 。重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属和弦,和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一样的。在实践中,重属七和
40、弦经常解决到属七和弦。而重属导七和弦,总是解决到终止四六和弦(在终止或半终止的属和弦前,占强拍的主四六和弦,亦称强四六和弦,因为一般的四六和弦都是在相对弱拍上,唯有这个和弦是在强拍上。)这时,重属导七和弦的七音上行到终止四六和弦的三音上,为了声部进行顺畅,一般把重属导和弦的降七音,写成升六音,但和弦性质仍然是七和弦,而不是五六和弦,这是很容易混淆的。我们看到,象上例中的进行,是非常“西化”的,很“古典”的进行,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却是很少见。从俄国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重属和弦总是向下属方向进行,出现了 v7/v-ii7 的进行。上面的例子中,最后两个和弦在下两个声部的声部进行中有一个平
41、行五度,其实平行五度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已经不算什么了。而我更喜欢用 i7 代替 i。也可以这样:。 。 。 。 。 。 。 。 。 。 。 。 。现在更流行的做法是 i-v/v-iv-i。另一个例子:。 。 。 。 。 。 。 。 。如果把 i-v/v-iv-i 中的 i 级换成 vi 级,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中学时写的一个曲子的片段。) 哈,变成了很中国味的和声进行了,其实这个进行应写做:i-iv-vi-i。小调的 vi级音升高,就形成了“多利亚”调式,它是中世纪七种调式之一,恐怕也是最常用的一个。12. 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既然我们有了重属和弦、下属上的属和弦、vi 级上的属和弦,那么可不可以
42、有 ii级上的属和弦、iii 级上的属和弦呢?当然可以。可不可以有 vii 级上的属和弦呢?小调中的 vii 级大三和弦可以,而大调的 vii 级和和声小调的七级减三和弦就不行了,因为减和弦不能建立起大小调的调性。除了属音上的属和弦习惯上被成为重属和弦外,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可以统称为“副属和弦” 。把副属和弦运用到音乐当中,音乐就丰富了很多。上例是我为木偶剧“the bell”中第四幕中的爱情主题的配音,下面是这段音乐的midi 文件:。 。 。 。 。 。 。 。 。从理论上讲,副属和声组,不仅可以有副属三和弦、副属七和弦,还可以有副属九和弦,加附加音的副属和弦等等,但是从效果上,有些和弦不
43、一定很好,这就需要经过摸索、实践来自己掌握了。通常,七和弦是最常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原来的模进:i-iv-vii-iii-vi-ii-v-i,变成:i-v/iv-iv-v/iii-iii-v/ii-ii-v-i。其实我更喜欢这样做:上例中,我们看到,在 n 级的属和弦前面可以加 n 级的 ii 级和弦,及 n 调的 ii-v-i。这个模进,还可以进一步变成: i-v/iv-iv-v/iii-v/vi-v/ii-v/v-v-(i)。这一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个进行完全是一个属和弦到另一个属和弦的进行,暂时失去了调性,因此可以在任何点上,用解决到主和弦的方法停下来,再巩固这个调性,就可以成
44、功的进行转调。13.逐渐转调法在传统和声中,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的基本方法是利用“中介和弦” , “中介和弦”及两个调共同拥有的和弦。用的最多的中介和弦恐怕是后调的主和弦了。传统和声中最常用的转调方法是:中介和弦-后调的属和声组和弦- 后调的主和弦。这里,属和声组和弦可以包括属和弦和导和弦,前面可以加 ii 级和弦、下属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这样可使调性更巩固。以 c 大调为例,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a 小调、g 大调、e 小调、f 大调、 d 小调、f 小调。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及: c 大调能直接转到的调,都是以 c 大调各级上的正三和副三和弦为主和弦的调。当然,vii
45、 级除外,因为 vii 级是减三和弦,无法建立调中心。为什么 f 小调也属于这一类呢?因为 f 小调的主和弦是 c 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下面再看看 a 小调,运用中介和弦可以从 a 小调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c 大调、e小调、g 大调、d 小调、f 大调、 e 大调。包括 e 大调的道理是因为 e 大三和弦是 a 和声小调的属和弦。如果从 e 大调出发,a 小调的主和弦是 e 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关系和 c 大调与 f 小调一样。从 f 小调出发,c 大调是 f 和声小调的属和弦。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称为“一级关系调” 。如果两个调之间找不到“中介和弦”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利用一
46、个“中介调” 。这个“中介调”分别和前调和后调都有中介和弦(及和前调和后调都是一级关系调) ,利用中介和弦先从前调转到中介调,再从中介调转到后调,这个转调的过程及“逐渐转调” 。通过一个中介调可以转到的两个调之间称为“二级关系调” 。如果两个调之间没有中介调,这就要通过一个前调的“二级关系调”来转调,过程是这样的:从前调出发,先转到一个它的一级关系调,再通过这个一级关系调转到前调的一个二级关系调,然后再转到后调,这个后调称为前调的“三级关系调” 。如果通过两个中介调还转不到的调则为“四级关系调” 。通过三个中介调可以转到任何一个调,没有更远的关系了。远关系转调时,由于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最好采
47、用大小调混合的手法,沿途经过的调不要总是大调或者总是小调,混合起来效果更好。此外就是不一定走直线,有时关系比较近的调,也可以通过很多次转调,绕一个大弯来达到,以丰富和声的色彩。下面是从 c 大调利用逐渐转调法转到降 b 小调的例子,其中最后一次转调没有利用中介和弦,这种方式在近代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种逐渐转到远关系调的转调法,在古典音乐中很常用,而在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其实很少见,因为这种方法需要比较长的转调段落这种段落在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再现之前,非常常见,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几乎没有,因此这种转调法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学上的,古典音乐比较重视调性的功能性,前后调性的逻辑关
48、系、调性冲突、解决等;而现代流行音乐注重调性的“色彩” ,而要体现调性色彩的变化,最好是突然呈现一个新的调。比如,用逐渐转调法从 c 大调转到降 e 大调,在流行音乐中,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跳到降 e 大调好。14. 突然转调法通过减七和弦的突然转调我们知道减七和弦是三个小三度叠置而成的,以同一个音为低音的减七和弦、减五六和弦、减三四和弦和减二和弦,只是和弦音记谱的不同,在十二平均律里,音响上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解决到不同的调:。 。 。 。 。 。 。 。 。 。通过减七和弦的这种模糊性,可以进行突然转调,直接转到其它七个调之一。通过属和弦或二级和弦的突然转调:。 。 。 。 。 。 。 。由于
49、人们对于转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比较突然的转调,在近代的音乐作品里也不显得很怪,这使得作曲家在运用转调方面更大胆,有些时候往往不用中介和弦,突然加入一个和前面不太有关系的属和弦或二级和弦,就一下跳入一个新调。这种方式与其说是转调,不如说是换调。上面的例子是摘自我的和声习题,在四小节内从降 b 小调转到 b 小调。此例的第二个和弦为那波里二和弦,本教程的第三章中将有介绍。为了使音乐更自然,转调时可以运用模进。色彩性换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在进入高潮后突然换了一个调,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和声色彩为之一变,效果非常好。这种换调常用的调性为,原调的上大二度、上小二度、上小三度、下大三度、纯四、纯五度,上大三度或者下小三度。如果以 c 大调为原调,分别为 d 大调、降 d 大调、降 e 大调、降 a 大调、f 大调、g 大调、e 大调或者 a大调。在实际运用中究竟采取哪个调,可根据作品的风格,作者的喜好,和乐器和人声的音域决定,没有一定之规,甚至曾四度,即 c 大调到升 f 大调也是可以运用的。15. 第三章前言及传统的下属和声组变和弦。1) 前言学到这一章的朋友,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根据我的音乐实践和国内音乐以前的发展。我的感觉是国内流行音乐的和声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阶段。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众欣赏口味在和声方面还趋向简单,一是音乐从业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