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第三单元,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政治上,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社会动荡;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政治: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
2、,北魏,东 汉,隋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220589),特点: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评价:,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
3、化上的不同地位。形成:魏晋 发展:东晋南朝 衰落: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改革背景,1 阶级矛盾激化,2 民族矛盾激化,5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3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宗主督护制,
4、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知识梳理,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改革措施,经济,均田制,新的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政治,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说汉话、通婚姻、仿汉制,移风易俗,争取到汉
5、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文化中心,汉化政策,牧马 (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族化,社会制度封建化,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从经济
6、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友好交往,顺应时代潮流; 讲究灵活的策略; 坚定不移的意志; 切实可行的措施。,(根本原因),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原因:,(1)顺应时代潮流;
7、 (2) 措施得力;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启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全盘吸收汉文化,1、经济:推行均田制,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8、。,农民:(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前提:,内容:,露田:无主荒地;不可继承买卖,无所有权,桑田:已耕种过的土地;可继承买卖,官吏:官吏可获得公田,不得买卖。 地主: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租调制,北魏租(粮食)调(绢帛)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促进
9、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矛盾,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荒地被开垦,租调制,2、政治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内容:,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激化阶级矛盾。,任期考核制、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颁行俸禄制。,原因:,平城,洛阳,3、迁都洛阳,保守势力强,争取汉族地主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粮食缺乏,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易受北方民族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相对落后,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目的:,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自晋、宋以来,号洛阳
10、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穿汉服,改汉姓,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说汉话,尊儒崇经,1.社会经济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二、经济:江南
11、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江南农业的开发 (1)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 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2)概况 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
12、朝的统一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3)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南移。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
13、贸易也优于北方。,(2)规律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出。 (3)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A,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14、、新农具 、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龙骨翻车(灌溉工具),牛 耕,牛耙图,、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4.手工业的发展,(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青釉碗,南朝莲花尊,(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条,
15、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乡村出现“草市”,金元宝,银元宝,曹魏五铢钱,5.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齐民要术,崇佛与反佛,道教、佛教的传播,诗歌与骈文,雕塑与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三、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二)
16、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1、道教的发展,、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原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 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佛教盛行的危害,统治者利用佛教
17、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3、反佛斗争,、思想理论上反佛,、政治上反佛,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著作:神灭论 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原因:加强统治 代表人物: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 内容:没收寺院财产,僧侣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 作用影响: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
18、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承上启下的文学,1、诗歌的成就,、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
19、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山水诗开始兴盛,代表作: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等。,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等。,2、南北朝民歌,、南方民歌:,、北方民歌:,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代表:如采桑度等。,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 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3、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搜神记,(四)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博采
20、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兰亭序帖卷,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发阶段(魏晋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魏晋后)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思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书和草书。,2、绘画,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特点:绘画理论的总结 “以形写神”文人画出现绘画往往带有宗
21、教色彩,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章创作出女史箴图。,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
22、吐丝”。,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大部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
23、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答案 (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
24、中外相关文献。 (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请你当专家,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 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大同(平城)云冈石窟,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洛阳龙门石窟,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你怎么看?请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