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朱自清简介,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 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朱自清简介,背影、荷塘月色春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nio nu,wn,p,du,sh,xi,chn,m,hn,shn,j,cn c,m,zh,yun,xin,自主学习
2、,思考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归纳每部分内容。 找出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文章结构,一、点明心境、交代缘由二、小径漫步、抒发感受三、荷塘月色、景语情语四、江南采莲、向往憧憬,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
3、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阅读文章第四段,选取你做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说说为什么。(4分),我喜欢的句子是“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1分),赏析格式:技巧+内容+效果,这句话动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1分) ,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1分),我喜欢的句子是“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1分),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1分),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
4、,(1分)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1分),博喻,我喜欢的句子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1分),赏析格式:技巧+内容+效果,句子动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1分),我喜欢的句子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1分),赏析格式:技巧+内容+效果,这些句子动用叠字的手法来描写叶子 (1分),“田田”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层层”
5、强调叶子堆叠的情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1分)且音韵整齐、和谐、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作者喜爱之情 。 (1分),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曲曲折折 田田 隐隐约约 一粒粒 高高低低 缕缕 静静 淡淡 峭楞楞 远远近近 薄薄 弯弯 阴阴 轻轻 亭亭 层层,叠词,叠词的作用:1:突出强调特点,增加描述力度、深度、广度。2:音韵上整齐、舒缓,朗朗上口。3:增加喜爱之情,我喜欢的句子是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分),赏析格式:技巧+内容+效果,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
6、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1分) ,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1),通感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打通、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移觉。 作用: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事物的( )特点(要具体),启发读者想像和联想,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1、这个男子的声音很粗 2、这女孩笑得很甜 3、那政客名声很臭 4、红杏枝头春意闹 5、暗香浮动月黄昏,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赏析第五段句子: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3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3分)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分),这句话动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和花笼着青雾的情景”比喻成 “笼着轻纱的梦” (1分),虚实结合,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色下朦胧、干净、轻柔的状态,侧面衬托了月色的朦胧柔和。(1分)间接表现出了作者身处其中的的惬意与陶醉 。(1分),作业赏析下列句子: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分),月光如流水
8、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几个传神的动词,化静为动,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1分),生动地写出光与影内在的和谐、幽美的特点(1分) ,写出了月光的温和(1分),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1分)。,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这一句话
9、动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路灯光的暗淡微弱的特点(1分),隐约透出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压抑(1分)。,第6自然段: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3分),这句话动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路灯人的动作表情:没精打采,将路灯人性化 (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光的昏暗微弱(1分)。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1分),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江南旧俗,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作者是扬州人,对江南的习性很了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自由
10、生活的向往。,作者有意识的把荷塘景与江南景对比,把现实和青年生活对比,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的态度。,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 1、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3、这一片天地也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这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6、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9、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回到家乡扬州任教。有史料称,曾经为官的朱鸿钧不满儿子选择教师这种清贫的工作,凭着与校长的私交瞒着已结婚4年朱自清
11、拿走了他的工资,使得朱自清与家人生活陷入困顿。 对于父亲的行为,朱自清极为愤怒,他决定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当老师。1921年冬天,朱自清又将妻儿从老家接出,在杭州安家。朱自清的举动激怒了朱鸿钧,父子从此失和,双方进入“冷战”状态。 中间朱自清也想过和父亲和解,但收效甚微。这一年暑假,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因而有“这几天颇不宁静”之语。,创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是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是因为一家人还指望他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