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6239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答习题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答:这句话不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2、理在事先。答:这句话不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4、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2、答:河流是不停歇地流动的,上游的水流会不停地取代下游的水流。当人第二次跨进某条河流时,他第一次跨进的河流已经流走了。这个事例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导致旧质的灭亡与新质的产生,甚至引起事物根本性变化的辩证法观点。5、相反相成。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矛盾的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将自然消亡。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6、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福转化为祸,祸转

3、化为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7、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8、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答:这句话不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9、用哲学原理解释“谈虎色变”的现象。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老虎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凶猛的

4、动物,能对人类造成极大伤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老虎的这一特性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人们谈到老虎来临或老虎食人的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10、猪孩王某长期与猪一起生活,十多岁时智商只有 39,相当于正常人最低水平一半。后经专家 7 年教育帮助,始达69,接近正常人水平。试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王某虽然具有人脑这一思维的器官,但由于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与猪一同生活,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后进入人类社会,经专家训练,才逐渐获得接近人的智力。猪孩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答:这句话不

5、对。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12、宇宙无穷无尽,不可充分认识。答: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宇宙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穷尽。认为宇宙不可充分认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

6、可知论。13、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答: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事物的统一整体。瞎子摸象,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分别看成大象的全部,而看不到大象整体,显然陷入了孤立偏面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14、简析“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哲学意义。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是受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违背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味求快,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将事情办糟。15、 “人定胜天”这句话的意义与局限性。答:在自然界与人这对矛盾中

7、,自然界是可以被人类改造的。 “人定胜天”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和豪迈气慨;但自然界又有自身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6、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答: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17、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一切事物

8、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成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 。任何的“大”和“多” ,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日积月累,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又防微杜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18、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答:1、事物的联系与发展都采取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

9、物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梅树从孕育花胚、花苞,到梅花开放之前,经历了一个在漫长冬日潜滋暗长的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量的发展过程。从无梅花到有梅花,这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质的变化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3、以此比拟人生,常常先要有量的积累,即长期的人生历练,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即事业的成功。我们应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投身于社会实践,经受磨炼,以提高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19、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拔苗助长的荒谬性。 (46)答:1、自

10、然界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要充分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有其必要的生长周期,这是由禾苗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3、拔苗助长无视禾苗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结果导致禾苗枯死,当然受到自然的惩罚。4、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0、简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的哲学意义。答:长江大河万古奔流,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如同江河的奔流一样,要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的反动或落

11、后势力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21、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2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答:这句话不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23、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

12、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4、有相对真理,有绝对真理,所以真理是二元的。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显示了真理的两重性。25、试用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论述 1+1=2 和 1+12 的道理。答:1、真理具有绝对性,它指真理的无条

13、件性,无限性。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它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可以相互渗透、包容,还可以相互转化。3、1+1=2 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因为在自然数中,这个等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12 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在量度上绝对相等的事物,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叠加,都不可能等于标准的 2 个事物。4、1+1 的结果可以在等于或不等于 2 之间转化,它体现了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两重性质。26、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答:这句话不对。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规

14、律。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是绝对的,确定不移的。答:这句话不全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但由于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与实践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故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28、时势造英雄。答:这句话是对的,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一方面,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一时代都会造就出那个时代的英雄,即

15、使没有英雄也会创造出一批英雄出来。29、历史是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的。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人民群众。30、英雄造时势。答:这句话不全面。一方面,英雄人物会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英雄人物发挥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制约。31、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答:这句话不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对历史会产生深刻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6、。历史上即使没有孔子,历史照样向前发展。32、试析“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的内在涵义。答: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常通过革命即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或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革命即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33.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

17、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

18、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3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

20、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 材料 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

21、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材料 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参考答案:(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

22、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

23、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参考答案:这一段话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当代社会发

24、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它的基本原理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活生生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3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指出:“我将把所有那样的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至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 ”因此,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命题,有关认识来源的命题,伦理学中关于道德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命题,它们或者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因此

25、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应该加以排斥。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的党性问题。参考答案: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声称自己的哲学史“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最新哲学”。比如题中的卡尔纳普,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可解决的、无认识意义的“假问题”,提出“ 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此来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但是事实上仍然是以“拒斥形而上学” 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来表现自己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从根本上讲他们是无法“超越”

26、或“脱离” 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的。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果,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参考答案: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

27、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 材料 1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

28、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材料 2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 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参考答案: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 1 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 2 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

29、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6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

30、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参考答案: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7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

31、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

32、治地位。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8材料 118 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 2霍尔巴赫为了克服 17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

33、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 ”“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1)分析材料 1 和材料 2 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34、。(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答案:(1)材料 1 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材料 2 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

35、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

3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9材料 1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

37、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 ”, “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材料 2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 1 与材料 2 的错误倾向。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

38、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 中杜林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 1 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10在牛顿看来,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

39、评述牛顿的时空观。参考答案: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 绝对空间” 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11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

40、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参考答案:(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

41、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12有位心理学家为了完成一项试验,招募被试者,要求其每天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连续坚持十天。作为补偿,心理学家将给予其大量丰盛的食物和营养品,同时支付丰厚的报酬。结果有一个应征者兴致勃勃地前来尝试,一开始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次抽血都是让他将手臂伸至一个狭小的窗口,他本人则看不

42、到整个抽血的过程,只觉得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于是,一天、两天、三天尽管心理学家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被试者每天都不断地补充着营养,可也就是仅仅过了四天,他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报酬。实验不得不终止。当他离开的时候,其身体已经明显变的憔悴不堪,甚至连走路也不能自支,似乎真的像是大量失血后产生的贫血症状。直到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才笑着对他说:“我根本没抽你的血,相反每天都在给你注射葡萄糖。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中“心理暗示” 所反映的哲学原理。参考答案:上述材料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意识、心理过程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同时又积极

43、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高层次的意识功能能够控制低层次的生物、化学、物理功能,正因此才会出现“心理暗示” 现象。132006 年 4 月 21 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 5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4、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民族精神 , 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 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伴随人类工业化的步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日益严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为

45、了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最需要的是预防和控制。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 2005 年 2 月 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为此,我国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这一举措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运用联系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一、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灾害。二、要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面对全球变暖,签署京都议定书 ,减排温室气体,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三、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部分制约整体,影响整

46、体功能发挥。中国作为全球中的一员,积极采取措施,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15材料 1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 。即一个木桶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的最长木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 补短”问题。材料 2比尔盖茨没有付出过多的汗水去读完大学,却靠开发软件的灵感和辛勤开拓成就了微软事业。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请回答:(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木桶原理” 。(2)联系“木桶原

47、理 ”,结合比尔 盖茨、钱钟书的事例谈谈你的启发。参考答案:(1)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现在: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受整体制约,不能离开整体。第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木桶原理” 正是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2)“木桶原理 ”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强调当各项条件需要互补时,一定不要忽视了短板问题。但也不要无条件地信奉这一原理,而应针对具体问题思考一下短板是否非补不可,如果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何在自己

48、擅长的领域辛勤耕耘,将九十九分汗水挥洒到那一分灵感所及之处,应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16苏轼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已多淤为葑田。东坡常到湖上环视,一直打量着如何疏浚西湖,使她再现美容。 最令他伤脑筋的是挖掘上来的淤泥无处可以堆放。一次,他忽然想到西湖南北 30 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把从葑田挖出的泥堆置湖中,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 “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 同时他又想到“ 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 ”挖掉葑田之后,召募农人来种麦,将种麦获得的利益储备用作修湖的资金。结果是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又使南北行人解决了交通问题。苏轼既有为万民造福的心志,又有聪

49、明的点子,才造就了这条后人即以苏公命名的苏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苏堤的建造过程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苏堤的建造过程体现了系统的整体观。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观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17在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改革开放的新革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参考答案: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作为过程而存在。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他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前进发展是事物总过程的主导方向。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三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说明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过程性。18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就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