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 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 王健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延迟愈合,Hernia Possible evisceration,Abscess Fistula Other procedures needed,后 果,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宿主因素老龄 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其他感染皮肤病,术前因素侯手术日过长备皮方式不当(刮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当,手术因素 皮肤消毒不当 急诊手术 植入物 留置引流管 手术技巧 无法预料的污染,环境因素 葡萄球菌感染或携带 术中人员 消毒剂污染 通风不良 灭菌不合格,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2015版抗菌
2、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内容2.1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2.2.1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2.2.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2.3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2.4 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录二,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 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
3、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经济学评估,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创伤程度 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手术持续时间,不用,用,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 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手术切口类别,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类, 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类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类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类 病案首页0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
4、药适应证清洁手术(类切口):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适应证 清洁-污染手术(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污染手术(类切口) :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5、。 治疗性用药 污秽-感染手术(类切口): 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选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使用方便、价格适当的品种 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头孢过敏者:G+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或克林霉素 G-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针对MARS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时,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6、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给药时机: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需输注较长时间,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给药时机与手术部位感染率,感染率, %,给药时间(H),14/369,5/699,5/1,009,2/180,1/61,1/41,1/47,15/441,0,1,2,3,4,3,2,1,0,1,2,3,4,5,Classen DC et al. N Engl J Med. 1992;326:281286,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给药方案 维持时间:覆盖时间包括手术全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
7、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 。 手术时间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神经外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胸外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普外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骨科,2.
8、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眼、耳鼻喉、口腔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泌尿外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妇产科,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图标注解: 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或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3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加限制。 5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
9、,或可不联合应用。,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2.2.3 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注: 1. 操作前半小时静脉给药。 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用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3.在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应严加限制。,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方案,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
10、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网络直报的数据,表4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数据上报表 表5-1-1 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用药情况调查表(综合医院) 表5-1-2-1 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用药情况调查表(综合医院),2015年四季度I类切口,2015年四季度I类切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使用率过高(69.52%) 2、术前0.5-1小时给药率不高(84.15%),有些科室术前一天开始给药 3、品种选择不合理(74.62%)如使用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或者口服给药 4、疗程过长(14.62%),如取内固定用药11天 5、眼科多为全身用药 6、术前医嘱不规范 7、需术中给药的未执行,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