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述,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总结讨论,1,2,3,4,3,瑞典物理治疗师,1.1 Brunnstrom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 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中枢性促进治疗技术,Signe Brunnstrom,1.2 基本观点,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基本概述,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总结
2、讨论,1,2,3,4,2.1 联合反应,是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健肢抗阻运动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联合反应.,联合反应 associated reaction,2.2 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以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共同运动。,共同运动 synergy movement,2.2 共同运动,上肢屈曲痉挛为主。 肩胛带上抬, 后撤。 肘关节屈曲。 前 臂旋前。 腕关节掌屈。 手 指屈曲。下
3、肢伸直痉挛为主。 髋关节伸展,内收, 内旋。 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内翻,跖屈。 足 趾屈曲,肢体的痉挛模式,2.3 联合运动,为了增强其它部分的精确运动,或者当一个运动需要很大力量或注意力是,不应该产生运动的其他身体部分出现的运动状况叫联合运动。,联合运动 associated movement,2.4 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原始反射 primitive reflex,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原始反射,同侧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曲
4、回缩反射,伤害性屈曲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正负支持反射,2.4 原始反射,第一种交叉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曲。 诱发刺激:屈曲伸直侧的下肢。 阴性反应:在伸直侧下肢屈曲时,对侧下肢仍保持屈曲。 阳性反应:在屈曲伸直侧下肢时,对侧屈曲的下肢变为伸直,屈肌收缩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阴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阳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伸肌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诱发刺激:刺激屈曲的一侧下肢的
5、足底。 阴性反应: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阳性反应: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第二种交叉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双侧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连续轻拍大腿内侧。 阴性反应:双侧下肢对刺激无反应。 阳性反应:对侧下肢内收、内旋和足跖屈(呈典型的剪刀位),脊髓反射,脊 髓,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 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对脊髓反射检测的阳性或阴性反应在2 个月的正常儿童可能存在,超过2个月的儿童阳性反应持续存在, 可能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反 射,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取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膝上。 诱
6、发刺激:将头向背侧屈曲。 阴性反应:上下肢肌张力无变化。 阳性反应:上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阳性反应:面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力增高;对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取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膝上。 诱发刺激:将头向腹侧屈曲。 阴性反应:四肢肌张力无变化。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维持仰卧位。
7、阴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无变化。 阳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增高,脑干反射,1,是通过从前庭外侧核到位于基底神经节下方的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静止的姿势反射,它影响全身的肌张力变化,既与头和身体在空中的位置有关,也与头同身体的位置关系有关。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 个月的儿童仍存在阳性反射可能提示运动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脑 干反 射,阳性支持反应 检测体位:抱患者使之维持站立。 诱发刺激:使患者用足底跳跃几次。 阴性反应:肌张力无变化(下肢维持屈曲)。 阳性反应:下肢伸肌张力增高,足跖屈,膝反张也许发生,俯卧位紧张
8、性迷路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取俯卧,头置正中。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阴性反应:屈肌张力无变化,头、躯干、四肢伸直。 阳性反应:不能后伸头、后缩肩及伸展躯干和四肢,联合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 诱发刺激:让患者用力抓一物体(偏瘫患者用健侧手)。 阴性反应:在身体其他部位无反应或很少的反应或很轻微的肌张力增高。 阳性反应:对侧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和(或)身体其他部位肌张力增高,阴性支持反应 检测体位:帮助患者成站立位。 诱发刺激:使之成自我负重位。 阴性反应:由于阳性支持产生的伸肌张力缓解,允许成跖行足(即踝关节90)和下肢屈曲。 阳性反应:伸肌张力未缓解,阳性支持持续存在,脑干反射(出生后46
9、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出生6个月后阳性反应的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2,脑 干反 射,第一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将患者遮上眼睛,置俯卧位。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地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呈垂直位,口呈水平位,颈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被动地或主动地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身体不旋转。 阳性反应:整个身体向着与头一样的方向旋转 出生后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超过6个月仍存在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超过1个月的儿童阴性反应是反射发育迟缓指征。,身体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
10、伸直。 诱发刺激:主动地或被动地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身体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段旋转。 阳性反应:在骨盆和肩之间的躯干部分的旋转,如先是头转,然后是肩,最后是骨盆,第二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将患者遮上眼睛,置仰卧位。 诱发刺激:维持仰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起到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呈垂直位,口呈水平位,中脑反射,1,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调正反应相互作用,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 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它们的组合动作使得儿童能
11、够翻身、起坐、手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中 脑反 射,第一种视觉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双手抱患者并使之在空中呈俯卧位。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 阳性反应在头部迷路调正反射出现后不久出现,直至终生(如果迷路调正反射不存在,那么视觉调正反射在各个位置上都将是无效的),在此时间之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第三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将患者眼睛遮上,抱住患者骨盆处。 诱发刺激:使患者向右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调正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调正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第四种头部迷路调正
12、反射 检测体位:将患者眼睛遮上,抱住患者骨盆处。 诱发刺激:使患者向左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调正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调正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第二种视觉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双手抱患者并使之在空中呈仰卧位。 诱发刺激:维持仰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中脑反射 调正反应,2,中 脑反 射,两栖动物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俯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伸直、两上肢向头上伸直。 诱发刺激:将骨盆一侧抬起。 阴性反应:上肢、髋、膝不出现屈曲。 阳性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第三种视觉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双手抱骨盆处
13、并维持在空中。 诱发刺激:斜向右侧。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第四种视觉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双手抱骨盆处并维持在空中。 诱发刺激:斜向左侧。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中脑反射 调正反应,3,中 脑反 射,抬躯反射 检测体位:用手托住患者胸部,俯卧位置于空中。 诱发刺激:主动地或被动地抬头。 阴性反应:脊柱和下肢维持屈曲位。 阳性反应:脊柱和下肢伸直(当头向腹侧屈曲时,脊柱和下肢屈曲),拥抱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取半仰卧位。 诱发刺激:突然将头伸向后下方。 阴性反应:无或轻微的惊
14、愕反应。 阳性反应:上肢外展、伸直(或屈曲)、外旋,手指伸直和外展,保护性伸展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俯卧位,两上肢向头的方向伸展。 诱发刺激:抓起踝或骨盆将患者悬吊在空中,然后突然将头向地板方向运动。 阴性反应:上肢不能保护头,但显示原始反射 阳性反应:上肢立即伸展伴手指外展和伸直以保护头,中脑反射,自动运动反应 作为一组反射可在婴幼儿身上观察到,严格地说,它不是调正反射,但这些反应是随着头部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涉及半规管,或迷路,或颈部的本体感觉。如调正反射一样,自动运动反应出现在发育的某个阶段,它的持续存在或缺乏可见于某些疾病的患者。,自动运动反应,出生后6个月到2岁或2岁半阳性反应是正常的
15、,越过2岁半仍阳性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从出生到6个月和从2岁半直至终生阴性反应都是正常的。,基本概述,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总结讨论,1,2,3,4,阶段 驰缓期阶段 痉挛期阶段 联带运动期阶段 部分分离运动期阶段 分离运动期阶段 运动大致正常,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评价表见word,3.Brnnstrom功能评定,下肢- 级分离运动,上肢- 级分离运动,上肢联合反应的评定方法,基本概述,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治疗技术,1,2,3,4,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治疗顺序 (一)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 1利用联合反应 2利用共同运动 (二)利用原始反射 1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利用非对称性
16、紧张性颈反射 3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人民卫生出版社,4利用紧张性腰反射 5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6利用同侧屈伸反射 7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三)利用交互抑制交互抑制是当支配某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即当某一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反之亦然。,人民卫生出版社,二、各部位的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1)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3)双侧抗
17、阻划船样动作,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4)利用类似Raimiste反应引起患侧胸大肌联合反应促进伸肘,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5)利用挤腰动作进一步促进:伸肘 在肱三头肌有收缩之后,嘱患者伸肘,前臂尽量旋前,用两手腕背部挤压治疗师的腰。指示患者将肘伸直,用力夹住治疗师的腰。(6)半随意地伸肘:在患者能完成挤腰动作后,嘱其肩关节前屈30 45,半随意地伸肘。,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患者的分离运动,往往受共同运动模式的限制而难以完成,训练时可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一旦诱发出正确的运动,要不断地重复,还应将这种
18、运动感觉与有目的的运动结合,融入到功能活动训练中。,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为修正上肢屈曲的共同运动,可让患者屈肘时将肘紧压在身体一侧(抑制肩关节外展),由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完成患手摸嘴、摸对侧肩、摸前额、摸耳朵、摸健侧肘等。当能主动完成上述动作时,应尽早地与有目的的运动相结合,如将摸嘴变成拿杯子喝水,将摸头变成用木梳梳头,将摸对侧肩变成从对侧肩上取物等。,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1)阶段的训练 患手手背接触至后腰部 肩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旋后 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展,上肢前平举 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后,
19、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2)阶段的训练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后 肘关节伸展,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过头,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上肢 3阶段训练此阶段主要是按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注重上肢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的训练,尽量使上肢完成有功能的动作。,人民卫生出版社,(二)手 1-阶段的训练方法 (1)诱发抓握 (2)诱发手指联合伸展 (3)手指的半随意性伸展 (4)练习伸腕抓握,人民卫生出版社,(二)手 2-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人民卫生出版社,(二)手 3阶段
20、训练方法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抓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条件: (1)握拳的手指可随意的伸展 (2)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 (3)即使被拿物品与手掌接触,手指也能自如分开。,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1)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3)外展动作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4)内收动作的引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1-阶段的训练方法 (5)足背屈动作的引出 1)利用Bechterev屈曲反射:是一种能
21、引起远端屈肌共同反应的反射,又称为Marrie-Foix反射 2)下肢屈曲诱发足背屈 3)刺激足背诱发足背屈: 冰刺激 毛刷刺激 叩打刺激,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主要是纠正和抑制共同运动,促进患者出现分离运动,为行走做准备性训练。下肢分离运动的训练也应遵循从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的原则,在不同体位情况下分别对患者进行训练,一旦诱发出正确的运动,要不断地重复,并融入到功能活动训练中。,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1)髋、膝、踝同时屈曲,伴髋内收:此训练是抑制下肢屈肌共同运动的训练。患者可分别在卧位、坐位、站立位进行,在此详述不同体位下的训练
22、,余下内容仅以卧位为例。,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1)卧位,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2)坐位:患者端坐位,足平放在地面上,患侧髋膝屈曲不伴有髋关节外展、外旋;也可让患者将患腿放于健腿上,保持髋膝屈曲、足背屈(翘二郎腿),此动作类似日常生活中的穿脱裤子、鞋袜的动作。 3)立位:患者立位,患腿位于健腿后方,健腿负重,指示患者将患膝靠近健膝,练习髋膝屈曲、髋内收的动作,训练时要注意将患足保持在背屈、外翻位。,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2)髋、膝伸展,踝背屈:此训练是抑制下肢伸肌共同运动的训练。以卧位为例。,人民卫生出版社,(三)
23、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3)髋伸展,膝屈曲,踝背屈:诱发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髋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运动,可打破下肢屈和伸共同运动模式。以卧位为例。双腿搭桥训练 ;患腿置于床边的单腿搭桥训练; 俯卧位髋伸展、膝屈曲训练,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4)髋屈曲,膝伸展,踝背屈训练:诱发在髋关节屈曲状态下,膝关节完成伸展的分离运动,可打破下肢屈和伸共同运动模式。以卧位为例,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在患侧膝伸展,踝背屈时,将患腿抬离床面。,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2-阶段的训练方法 (5)踝关节主动跖屈训练:此训练是抑制屈肌共同运动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人民卫生出版社,(三)下肢 3阶段训练方法此阶段要注重下肢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的训练,尽量让患者按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行走、上下楼梯、绕行障碍物等。,人民卫生出版社,(四)躯干Brunnstrom对躯干的训练是在早期开始进行的,其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躯干的平衡能力及躯干肌肉活动。躯干肌的活动一般是先练屈肌,再练伸肌,最后是旋转肌。 1坐位躯干平衡训练 2躯干前屈及侧屈 3躯干旋转,?,肌张力高的优缺点,答案写这里,?,肌张力低的优缺点,答案写这里,